1、夏津县鲁西币流通状况调查要研究鲁西币在夏津县的流通情况,首先,必须弄清楚几个问题,一是鲁西币的流通时间或者说期间;二是鲁西币的流通区域;三是在鲁西币流通期间夏津县的行政区划归属。为什么说要弄清楚以上几个问题呢?因为夏津县位于冀鲁交界地区,在鲁西币发行期间的 1940 至 1946 年,夏津县斗争形势异常复杂,日伪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并存,先后在夏津流通的货币有法币(当时国民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称法币) 、日伪币(日伪政府发行的货币)及解放区币。因此说,只有弄清楚上述几个问题,才能够考证鲁西币当时是否在夏津流通过。一、鲁西币的流通时间鲁西币(亦称鲁钞)的印制开始于 1
2、940 年 1 月,最初在东平县戴庙乡土山村湖心岛农民王相菊家后院北屋内,由鲁西银行印刷厂负责印制。鲁西银行是山东革命根据地鲁西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山东分局的批示于 1940 年 1 月筹建的,5 月开始发行鲁西银行币,鲁西银行正式成立。鲁西银行由八路军 115 师供给部(代号江东部)筹建,主要任务是印制和发行货币,保证军政供给,还进行少量的军工投资、合作社投资和农村贷款。1940 年 5 月,鲁西币首先在鲁西东平戴庙乡一带开始发行,不久又在鲁西行署区各地发行。1941 年 9 月鲁西与冀鲁豫合并后,鲁西币又在原冀南区发行。1946 年 1 日,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示,鲁西银行并入
3、冀南银行,改组为冀南银行冀鲁豫区行。鲁西银行印钞厂,改编为冀南银行第二印钞厂。鲁西币不再增加发行,流通在外的鲁西币继续与冀南币等价流通。到1950 年,政府停止收兑鲁西币,鲁西币完全退出流通市场。二、鲁西币的流通区域鲁西币由鲁西银行于 1940 年 5 月发行,开始流通于鲁西区,包括运东、运西、泰西、鲁西北 4 个专区的 36 个县。1941 年 7月,鲁西区并入冀鲁豫边区, 鲁西币即成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货币,其流通范围扩大到冀南、豫北、豫东、鲁西南等地,原在冀鲁豫区流通的冀南币及冀南农民合作社兑换券,统一由鲁西币收回。1942 年 9 月, 冀鲁豫行政公署发布冀鲁豫边区统一市场货币暂行
4、实施办法 ,宣布冀鲁豫边区内一切公私交易和各种款项收付,一律以鲁西银行钞票(鲁西币)为本位币。所有法币及其他杂钞,一律停止流通;人民持有的法币,向鲁西银行或代理兑换机关按七折兑成鲁西币;各级军政机关所存的法币,送交同级政府金库,按同值兑成鲁西币。同时划定十八专署和十七专署所辖濮县、范县、鄄城及范(县)寿 (张)朝(城)阳(谷)办事处,以及二十三专署所辖寿张等县的基本区,为首先施行统一市场货币流通的区域。1943 年 2 月,冀鲁豫行署修订统一市场货币暂行实施办法,在全边区开展统一货币工作。1944 年 6 月,冀鲁豫、冀南两行署合署办公。为加强两区物资交流, 统一对敌斗争, 决定鲁西币、冀南币
5、在两区等值流通,鲁西币的流通范围,又向北延伸了数百华里。到 1946 年1 月 1 日,根据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指示,鲁西银行并入冀南银行,改组为冀南银行冀鲁豫区行。鲁西银行印钞厂,改编为冀南银行第二印钞厂。鲁西币不再增加发行,流通在外的鲁西币继续与冀南币等价流通。三、夏津县历史沿革鲁西币自 1940 年发行,结束于 1946 年 1 月,据夏津县志记载,在这期间,夏津县日伪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并存,1938年 3 月日伪山东省公署在省下设立道、县、区、乡,夏津县归属鲁北道,至 1940 年 7 月改属东临道。1939 年 8 月,夏津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鲁西北三专署,1941 年改属晋冀鲁豫边区政
6、府,夏津县归属冀南二专署(辖故城、武城、清河、夏津、高堂、平原、恩县) ;1944 年 5 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六专署管辖。1945 年 8 月,统治夏津县城 7 年的日伪政府被我军推翻,夏津县城得到了解放。另据夏津县志记载,自 1943 年开始,我军各解放区相继建立银行,发行钞票,并允许相互流通,先后流通于夏津县的票币有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西北农民银行币和北海银行币等解放区币。其主要券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壹元、伍元、壹百元、伍百元、壹千元等面额。结论:从上述情况看,虽然夏津县志对鲁西币在夏津当地的流通情况未予以记载,但可以断定的是,鲁西币和其它解放区币一样,允许在夏津当地流通。1944 年冀鲁豫、冀南两行署合署办公后,鲁西币和冀南币在两区等值流通,而据夏津县志记载,冀南银行币作为夏津解放区币的主要币种,自 1943 年在夏津流通,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被政府收兑而退出流通。而从夏津县行政区划看,在鲁西币和冀南币合并流通期间,夏津县先后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二专署、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南行署第六专署管辖。为此可以断定,自 1944 年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鲁西币允许在夏津县市场与冀南币等解放区币等值流通,但由于流通量太少,而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也没有被记载到夏津县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