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新理念,内蒙古教研室 田万隆,第一章 素质教育跨世纪的教育理想第一节 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是指人们对社会各方面事务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对大千世界方方面面的事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理解,同时具备了相应的比较好的解决事务的能力,这就是高素质,反之就是低素质。 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发掘人的潜能,塑造人的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一个特征:素质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意味着在教育目的上以完整的人、完善的人为基本取向,在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和谐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功名利禄为本、以文凭为
2、本、以考试为本。 第二个特征:素质教育是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意味着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三个特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体现了在正确认识人所具有的巨大潜能基础上的坚定教育信念,人人都可以受教育,人人都应该获得适合于他的教育,人人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不同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得到满意的发展。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落后的教育方法和暂时落后的学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适合学习的学生,只是一些人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四个特征:素质教育是重视个性培养的教育。 无论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对于个性发展、个性的完善、个性的健全还
3、是比较重视的,所以素质教育是一个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激发的教育,而个性是创造力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没有个性的健全发展,就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这种创造个性教育要求我们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理性的怀疑精神,而且要培养一种正确对待已发生的失误、已存在的社会状态的合理态度,能辨证的看待社会问题。,第五个特征:素质教育是突出精神价值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更加重视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更加重视人的文化底蕴的充实,所以是一个与人境界提升相联系的概念,这一点是素质教育很重要的特征。,第六个特征:素质教育是关注终生发展的教育。人的生存与素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完善和学习的过程
4、。人有一张永远拿不到的文凭,那就是终身学习的文凭,而这张文凭最重要;人有一个永远需要提升的能力,那就是实践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最为宝贵。,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一种理想二.素质教育是一种价值三.素质教育是一种境界四.素质教育的现实性与操作性,五、消除对素质教育的几种误解:误解之一,把素质教育误解为非知识教育。误解之二,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考试教育。误解之三,把素质教育误认为非升学教育。误解之四,把素质教育局限于课外活动。误解之五,素质教育有一种统一的标准模式。,第二节 培养创新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一、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 首先,知识在数量上迅速膨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要求。 其次
5、,知识在结构上的综合化对人才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第三,知识在传播方式上的数字化对人才掌握信息技术的要求。 第四,经济全球化对人才国际性的要求。,二、知识经济呼唤教育创新体系 三、以创新能力为本位的社会人 才观四、以创造性应变能力为本位的个体人才观五、重新审视教育的培养目标,第三节 教育制度的创新,“科技和经济的大发展,人才是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一、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开辟道路二、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氛围,第四节 知识教学的革命,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
6、经常面对的是不知道结果的情景,是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以提问和启发为主,师生关系是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对知识的重新认识,(静态)知识是认识的结果,是经验的系统; (动态)知识是认识的过程,是求知的方法; (主客观统一)知识是一种态度,是人对不断变化着的万事万物的态度.,掌握知识是为了更新知识,掌握规则是为了突破规则,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形成面向未来的态度,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实现适应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的知识教学的革命,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所以,迅速提高我国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提高教师自我更新和积极创新的品质
7、,是非常现实的任务。,第二章 课堂教学的革命,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教育改革的原点.,第一节 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一、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天然禀赋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是个体意义上的创新. 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可能,而且非常必要。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说,创新更在于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的培养。 创造性并不神秘。,二、创造始于问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 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三
8、、问题意识是与生俱来的本能,问题意识、另辟蹊径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进入学校以后,重视知识教学,“去问题”教育的倾向更是有增无减。孩子感兴趣的问题、出自孩子思维发展自身要求的问题我们却常常视而不见或置之不理。,四、我们到底追求什么?,现象:小学低年级小手如林,小学高年级则逐渐稀疏,到了初中举手的则是寥若晨星了。高中学生还有举手的吗?没有了。他们已经没有回答问题和提问问题的欲望了。学生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这种教育就是“去问题教育”。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五、冲破观念障碍,比较: “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中国家长) “你今天向
9、老师提问题了吗?”(以色列家长) 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教学在于教师。,第二节 化结果为过程的教学,一、知识是从哪里来的? “知识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个问题,最经常、最简洁的回答是:“从书本上来的。” 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 所谓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谓科学精神,就是怀疑的、批判的、探索的、创造的精神。,二、没有氧气就不能燃烧吗? (略) 三、牛顿力学可靠吗? (略) 四、三角形的内角之和等于180度吗?,五、过程教学比结果教学更重要,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过程
10、比结果更重要,知识是启发智慧的手段,过程是结果的动态延伸。 教学中能够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第三节 以综合为导向的教学,一、世界是综合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深化地对世界进行分析的过程。可是世界本身并不会因为人类的分类而发生任何的变化,自然现象也好,社会现象也好,依然是浑然一体的。二、高分低能的本质知识的割裂,三、知识的综合与知识的综合教育,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在两个或多个学科的边缘,在学科交叉、重叠的地方产生重大突破;在各个学科、在各行各业最活跃的人才总是具有强烈综合知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综合理科、综合文科、文理综合的课程和教学正成为新
11、的时尚和发展趋势,已经在广大的中小学推广开来。,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说过:“教育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每个分立的课程,所发生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它对教师提出了三个相关的要求:,第一,教师综合意识与综合知识的自我更新;第二,培养教师的大学改进课程结构,跨越学科界限,拓宽学术视野,培养适应综合性教学的新师资;第三,改进教师在职培训的内容结构,突破单科进修的固定模式,为教师的跨学科进修提供机会。,第四节 研究性教学,一、研究并不神秘所谓研究,首先最重要的是要觉察到问题,然后形成某种假设,然后或者通过实验,或者通过调
12、查,或者通过文献整理,等等,去验证或推翻假设,然后把研究的过程和得到的数据写成报告,最后,如果有可能或需要的话,提出某种建议.,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第一,研究性教学是开放性的,非标准答案的。 第二,研究性教学常常需要综合运用知识。 第三,研究性教学常常与生活密切联系,鼓励协作性学习。,三、确立课程意识,所谓课程意识,最简单地说,就是教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么教的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只有教学意识,而没有课程意识,考虑的是怎样把规定的内容比较好地教给学生。 今天的一名优秀教师,再也不仅是忠实圆满地教授规定内容的教师,面且应是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的教师,是将课程与教学联
13、系起来的教师。,第五节 追逐知识前沿的教学,一、从“哥本哈根研究所”说起二、循序渐进与跳跃式发展三、直线教学与散点教学四、不直接回答问题,第三章 学科教育的新视野,第一节 反思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对科学的背离 通常我们把科学教育理解为“系统的科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一个不全面的理解,而在实际的编写教材和教学中,在考试检查中,“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往往又成为虚拟之格,科学教育被缩减为科学知识的教育,层层窄化,使得科学教育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发展到与科学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科学教育应该包含相互关联的四个层次的教育:,1.科学知识 2.科学方法3.科学态度科学态度是通过
14、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 4.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探索的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起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二、科学对科学教育的呼唤,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赫尔巴特认为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应该分为四个步骤: 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 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联系起来; 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作业),现代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五个教学步骤: 设计问题情境; 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 占有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有条不紊地展开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5、 检验或验证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有效。,二者的区别,传统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使学生掌握一些既成的事实、规则、定理,形成运用这些知识解析题目的能力.现代教育观更关心的是怎样使传授知识的过程成为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开发学生智慧的过程.,第二节 开放数学教育,数学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将自然、社会运动现象法则化、简约化的工具。数学学习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学会建立数学模型,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本身是人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样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 数学又是训练人的思维的工具,通过学习数学,使人的思维更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概括性,更精练简洁,更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第三节 理解文科教育,一、文科与
16、文科教育这里说的文科,指的是人文学科。人文称学科而不称科学自有它的道理。人文学科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神学等研究领域。,二、文科教育的价值,人文学科与科学有着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功能。科学在于揭示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文科则在于探求人生生活的意义;科学追求的是精确性和简约性,文科追求的则是生动性和丰富性;科学的标准是规范的和统一的,文科的标准是多变的和多样的;科学强调客观事实,文科强调主观感受。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同价值和性质决定了科学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的不同。,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不同价值和性质决定了科学与人文学科教育的价值的不同。 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文科教育的目的性价
17、值超过工具性价值。这就是说,科学教育也有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提供一种工具,是启智的过程。文科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目的本身,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文科教育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三、以人文精神进行文科教育,文科教育是分解的教育,更是整体的教育; 文科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教育,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教育; 文科教育是技能的教授,更是生命的对话.,文科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文科教育的真正
18、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文科是知识、技能的教授,更是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如形和影的自然亲和,似声和响的关系相得益彰,言语对话的形式传递的是心灵交流的内容。这是文科教育与科学教育最本质的区别。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相当高的,也可以说这是“教书匠”与教育家的根本区别之所在。要学生有感受,首先教师要有感受,要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学生动情,教师首先要动情。当教师把文科的教学变成了欣赏的过程,变成了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变成了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这才是文科教育。,第四节 提升美育
19、,一、美育不是德育 德育重在说理和模仿,美育重在感受和领悟。“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美育的本质在于培育美的精神,从美育的角度看,文学教育也好、艺术教育也好,注重的都不是掌握其技术的精湛程度,而是在于通过它们,获得一种美的感受,体验一种美的情怀,进入一种美的境界。总之,在于孕育一种美的精神。只要有利于这种精神的培育,人与自然的交往,人与人的交往,人与艺术的交往,都是审美的对象,都是美育的素材。审美的最高境界往往是超功利的境界。,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
20、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美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谁人说,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第五节 把握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1nfo
21、rmad。nTechnology,缩写为IT)一词正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流行的词汇之一,走进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的普遍运用,信息技术的威力越来越不可限量。,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巨大功能,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二、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首先,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其次,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第三,信息技术将改变
22、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将使面对面的教学活动退居次要地位,知识与长者和德者将完全分离,智慧与人格也将不断分离,教育中无法避免的师生尊卑差异将完全可以避免。这将极大地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养成。,三、网络时代的教师,使知识转化为智慧。教育的真谛使文明积淀为人格。 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需要人格魅力的感召。,第六节 走进体育,一、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什么呢?是一种强力的冶炼,是一种冒险精神的培养,是一种运动习惯的形成。体育不等同于达标训练。有运动不等于就有体育。体育不能仅以安全为前提,也并不能延年益寿。体育不走整饬纪律和惩罚的手段。,二、体育是人类原始动力的文明表现,人的伟大之处在
23、于可以保持动物原始动力的冲动,而又纳入文明的轨道。 体育是有力量的运动,温文尔雅的活动代替不了体育。 体育是一种习惯,不是仪式,体育在体育课中,更在生活中。,第七节 感悟艺术教育,一、艺术教育是一种语言教育二、艺术教育是感悟教育三、用艺术的语言进行艺术教育,第四章 教学方式的变革,第一节 知识增长方式的变革 一、知识加速度增长 二、知识综合化趋势成为知识增长的本质特征 三、理论迅速向技术转化 四、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第二节 教学方式的变革,一、从循序渐进向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转变 二、从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积极主动的探索性学习转变 三、从线性学习向T型学习转变 四、从学会知识到学会学
24、习 五、积极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与学的认识,第一条,教与学的过程当中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强调师生之间互相尊重,共同追求真理和智慧。我爱学问,我尤爱智慧。 第二条,教与学不仅仅在于共同掌握若干知识点,而更在于共同提出若干新问题,时时有求知的渴望,时时提出问题,往往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重要得多。,第三条,教与学过程当中师生间不在于死记硬背多少条文和公式,而在于师生之间能否创造出共同参与和自由发表意见的机会。 第四条,教与学过程当中,不在于安排多少作业,而在于师生之间共同探求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第五条,教与学过程当中不在于老师给学生填鸭多少,灌输多少,而在于师生之间,不断形成是
25、与否的判断力,弄清楚什么是真善美和假恶丑。 第六条,在教与学过程当中,师生间不在于对某些权威信任度,在于师生之间不受权威的制约,强化自信力和创造力,谁是权威,马克思是伟大的,但是他知识是有限的,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他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形成权威观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七条,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不在于了解掌握社会自然有哪些现象,而在于认清社会和自然法律和规则。 第八条,在教与学过程当中不在于多用多少时间,而在于师生之间是否形成教与学的美的享受,逐步增进了彼此的智慧,享受生活的幸福.,39条教育新理念,1、知识教育靠“灌输”,人文教育靠熏陶。 2、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学生的计算能力
26、强等),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而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弱等),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迫切需要改革的主要原因。 3、我们教师要牢记:没有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没有医治教育百病的灵丹妙药,永远不可能从某一位成功教师那里克隆相同的教育艺术或方法来对自己的学生实行成功教育。如果真的能够那样,世界将是只有领袖、政治家、科学家、诗人、银行家、企业家和大富翁的世界,世界也将变得无法存在。 4、教育不能只面向少数学生,也不能只面向多数学生,而要面向每一个学生。,5、我们不应该片面理解学校只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因为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教师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学
27、生发展,放弃教师发展而追求学生发展,最终学生的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6、演员,靠演技征服观众;球员,靠球技留住球迷;教师,靠综合素质引领学生奔向美好的未来。 7、不称职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适应自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则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前者是授人以鱼,后者是授人以渔。 8、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9、教师最大的享受、最大的乐趣就在于觉得自己是学生所需要的,是学生所感到亲切的,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欢乐的。 10、站上讲台的教师,是合格教师;站稳讲台的教师
28、,是骨干教师;站好讲台的教师,是专家型教师。 11、把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只能算是三流的教师;把非一流的学生培养成一流的人才的教师,才是真正一流的教师。任何一个教育家都是因为对非一流的学生的培养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12、这几种比喻很值得我们教师欣赏:教师是“介绍人”,介绍学生与学习相依相恋;教师是“打火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火把迅速点燃;教师是“领头羊”,引领学生走进知识的茫茫草原;教师是“味精”,将学生的学习变成色香味俱全的美味大餐。,13、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如果学生提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
29、创造性。难怪有人说,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了问题,所以,中国学生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14、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导向性意见,而要首先倾听学生的各种看法;不要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立场,而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对学生予以“一锤定音”式的裁决,而要进行富于启发价值的评价;不要对学生鲜明的个性或完全否决或过度赞赏,而要引导学生鲜明的个性往正确
30、的方向发展。,15、衡量教育是否失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学生通过学习后是更加热爱学习还是厌恶学习。 16、过去的课堂教学,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现在的课堂教学,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17、成功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教室,学习后在更高层面上产生不同的新问题。 18、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惟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 19、教师向学生讲授“为什么”,远不如学生向教师提出“为什么”。,20、如果说“教是为了不教”,那么“学就是为了会学”。 21、学生崇拜教师,教师不值得炫耀;教师培养出
31、的学生使自己崇拜,教师才值得眩耀。 22、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相互欣赏。惟有这样,师生关系才会水乳交融,并达到教学相长之目的。 23、教师要永远相信:自己教给学生的和学生教给自己的是同样多的! 24、教师的表扬或鼓励,对有些学生而言是“锦上添花”,对有些学生而言则是“雪中送炭”。相比之下,教师应该更多一些“雪中送炭”。,25、教师对待学生要用“放大镜”、“反光镜”和“显微镜”:“放大镜”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反光镜”摘掉学生的缺点;“显微镜”彰显学生的个性。 26、批评学生时一定要讲究方法,而表扬学生时则可以适当地信口开河。 27、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学习的速度务必大于教育变革的速度。教师要将“
32、学习”作为最重要的职业需要,形成“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处,事事是学习之事”的理念。 28、一个教师超越其他教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教师要不断地超越过去的自己,就要以朴素的感情,调整自已的心态;以奉献的精神,从事崇高的事业;以高超的技艺,展示个人的才华;以不断的追求,提升自身的价值。,29、能使学生超过自己的教师才是最好的教师,能使自己超过教师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有超越之胆,即具有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有超越之识,即具有超越教师的能力;有超越之智,即具有超越教师的智慧。 30、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未来教育面
33、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不是资源,而是教师的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战略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31、只教学不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是肤浅的;只搞科研不教学的教师,其科研是空洞的。,32、学生行为优秀不是真正的优秀,学生行为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所以,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秀的行为习惯。 33、当学生的学习行为成为一种习惯、一种需要的时候,原先认为“学习是苦事”就会变成“学习是乐事”。 34、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 35、宁可让学生说错误的真话,也不要让学生说漂亮的假话。 36、“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成功;“抱怨”,肯定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37、没有最好的教师,只有更好的教师。 38、质疑能力是一个人最宝贵的能力之一,也是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鼓励,学生就敢于质疑;教师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学生就善于质疑;教师努力创设民主、宽松和自由的教学氛围,学生就经常质疑。 39、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重视平等、推崇创新、否定等级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主导思想;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的教育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教育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