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从众、依从和服从,一、从 众二、依 从三、服 从,从众、依从、服从属于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影响现象,三者都是个体或群体态度与行为朝着社会占优势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这里的优势方向可以是多数人的行为方向,或者是互动对象的期许,也可以是权威的命令。 从最轻的“简单暗示”到最重的“强化灌输”都包括在社
社会心理学-第八章-人际关系Tag内容描述:
1、一、从 众,(一)从众的概念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的动机 (五)从众的条件,一、从 众,(一)从众的概念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参加7个人的团体(其中1、2、3、4、5、7号皆为实验者助手,只有6号为实验对象),看看1、2、3哪条线与标准线是一样长的?图15-2 阿希从众实验的图例,一、从 众,实验结果:,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跟随大家一起做出错误判断的总比率占全部反应的37%;75%的被试至少有过一次从众的行为,和大家一起作出错误的判断。
,一、从 众,(三)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外显行为,内心看法皆一致表里如一,心服口服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2.权宜从众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阿希实验中的从众 3.不从众()表不从,内心从群体的领导者,面对群体激奋,()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常见于比较自我,主见非常强的人,(四)从众的动机1.行为参照个人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
2、会促进彼此的才智。
不良少年和不良少年在一起,彼此的反社会倾向也会愈演愈烈。
,个体会影响他所在的群体吗?1957年一部影片12个愤怒的男人:审理谋杀案的12名陪审员走进陪审室。
那天天气很热,陪审员疲惫不堪,急于对一个少年以刺杀其父亲为名做出有罪判决。
在他们快达成一致的时候,其中一个去特立独行,拒绝投票。
接下来,随着讨论的继续,陪审员一个接一个地改变了自己的裁决,最后达成一致“无罪”。
历史就是由少数支配多数的事件铸成的。
,“毫无疑问,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感的公民能够改变整个世界。
” -人类学家 玛格丽特.米德,什么是群体,一起长跑的同伴们是一个群体吗? 飞机上的乘客是一个群体吗? 一个群体是否就是一群彼此认同,感觉应该在一起的人? 一个群体是否就是具有相同目标,相互依赖的一群人? 是不是当个体变得有组织时,就形成了群体? 在什么情况下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会长期持续下去?,群体的一个共同点:群体成员间存在互动。
群体就是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群体的存在可能有许多理由为了满足归属的需要,为了提供信息,为了给予报酬,为了实现目标等。
,一群在一起的人,可能不是群体,但是仅仅有。
3、播中群体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也包括小范围信息交流中的个体参与者和对话人。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2019年9月29日6时59分,5,二、受众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2019年9月29日6时59分,6,三、 就受众在空间上的分布、存在态 势看,受众的特点有哪些? 、众多性。
、混杂性。
、分散性。
、隐匿性。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2019年9月29日6时59分,7,四、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有什么特点? 、受众具有自在性。
、受众具有自主性。
、受众具有自述性。
、受众具有归属性。
,第一节 受 众 概 述,2019年9月29日6时59分,8,五、受众有哪些类型? 、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
积极选择者是接收他们有理由期望会帮助他们达到一个或多个理解、定向或娱乐目标的媒介内容的受众。
随意旁观者是偶然接触到媒介内容,没有预先形成某种接受期待、接受定向和接受需要,因而也就没有什么特定媒介内容需要锁定的受众。
,第一节 。
4、求生存 柏拉图(Plato)相互亲近是为了生存 缺陷:过于笼统 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为什么还有亲近的需要? 本能论:生而相互亲近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本能地欲与他人接近。
麦独孤人合群本能促使人们相互亲近。
缺陷: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主要在于社会性 把本能看作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又用人类行为来界定本能,在逻辑上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社会交换理论: 亲近以图社会酬赏,霍曼斯(George.Homans)提出 说明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是为了获得社会酬赏。
缺陷: 只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分析 无法解释社会交往中无私奉献的行为 无法解释友谊中无需回报甘愿付出的行为 没能从根本上解释人们相互亲近的真正原因,社会比较理论: 亲近以评估自我,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提出 主要观点: 人有自我评价的倾向,当缺乏非社会性的客观标准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参照标准。
这种社会比较的欲望会使人们相互亲近。
缺陷: 与社会交换理论类似,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实验的发现: 恐惧引发了亲近需求,恐惧与亲近需求的关系 沙赫特的假设:高恐惧感的人欲与人亲近的需求高于低恐惧感的。
5、求生存 柏拉图(Plato)相互亲近是为了生存 缺陷:过于笼统 生存问题基本解决之后,为什么还有亲近的需要? 本能论:生而相互亲近 亚里士多德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本能地欲与他人接近。
麦独孤人合群本能促使人们相互亲近。
缺陷: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主要在于社会性 把本能看作所有人类行为的原因,又用人类行为来界定本能,在逻辑上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社会交换理论: 亲近以图社会酬赏,霍曼斯(George.Homans)提出 说明了人们与他人交往是为了获得社会酬赏。
缺陷: 只是从个人“利益”的角度去分析 无法解释社会交往中无私奉献的行为 无法解释友谊中无需回报甘愿付出的行为 没能从根本上解释人们相互亲近的真正原因,社会比较理论: 亲近以评估自我,费斯汀格(Leon.Festinger)提出 主要观点: 人有自我评价的倾向,当缺乏非社会性的客观标准时,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参照标准。
这种社会比较的欲望会使人们相互亲近。
缺陷: 与社会交换理论类似,仅从一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实验的发现: 恐惧引发了亲近需求,恐惧与亲近需求的关系 沙赫特的假设:高恐惧感的人欲与人亲近的需求高于低恐惧感的。
6、的基本要素有:给予、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然而仅仅是最近,爱情才成为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爱情,大多数研究爱情的研究者都研究了最容易研究的方面陌生人之间接触时所作出的反应。
那些影响我们最初是否喜欢他人的变量接近性、相似性、他人是否喜欢我们以及其他一些回报性的特征也会影响我们的长期的、亲密的关系。
约会双方很快形成对对方的最初印象,这为他们长期交往提供了基本线索。
但是,长期的爱情并不仅仅是最初好感的延续和增强。
于是,社会心理学家转而研究持久、长期的亲密关系,而不再将研究的兴趣只集中于初次相遇所体验到的吸引力。
,1.爱情,爱情是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1.1 爱情的概念,1.爱情,爱情的5个特点是: 相异性(异性)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
,1.1 爱情的概念,1.爱情,爱情的5个特点是: 相异性(异性) 成熟性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
,1.1 爱情的概念,1.爱情,爱情的5个特点是: 相异性(异性) 成熟性 高级性(高级情感)爱情。
7、 - Relationships,第一节 人际交往及其类型,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沟通、交流,是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物质交换过程,还包括信息交流与物质交换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稳定关系,即人际交往由信息交流、物质交换和稳定关系所组成,2018/4/1,3,社会心理学,一、人际交往类型,(1)按信息传递有无反馈 ,分为单向交往和双向交往单向交往是指信息传递者传播信息,接受者不做任何反馈,即只接受信息的过程。
如观看电视、演讲等 双向交往是需要交往双方都参与,既要聆听对方的谈话,又要对其作出相应的回答。
如购物、聊天等,2018/4/1,4,社会心理学,(2)按交往对象的关系,将人际交往关系分为上行交往、下行交往和平行交往 上行交往是指组织中的下级向上级汇报和反映情况的交往,如报告工作进展、汇报思想等平行交往则是指组织中地位平等的人之间的交流。
如同学间的联谊活动、公司的聚餐等下行交往是指组织中地位较高的上级向下级主动传达工作目标、工作计划等的沟通方式,如公司年终总结、项目计划等,2018/4。
8、terpersonal relationship):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
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角色关系、文化关系、心理关系等一切方面。
社会心理学上所研究的人际关系是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心理关系。
,重点,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特点,人际关系(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的特点:1. 个体性角色因素退居到次位,对方是否是自己喜欢的对象成了主要问题。
2. 直接可感性 是在人们直接的交往中形成的,并且是人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的.3. 情感性感情色彩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人际间的情感倾向有两大类: 连属情感 分离情感,(一)亲和需要1.恐惧与亲和需要 2.焦虑与亲和需要 (二)人际关系的报酬 (三)摆脱寂寞,二、人际关系产生的社会心理学基础,(一)亲和需要阿特金森,影响社会交往的动机,一种是亲和需要,一种是亲密需要。
1.恐惧与亲和需要 沙赫特,用社会比较理论来解释 高恐惧状态下,亲和需要强;低恐惧状态下,亲和需要弱。
2.焦虑与亲和需要 沙诺夫,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