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知识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本章内容,气体扩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净化,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 Gilliland 方程,第一节 气体扩散,Stephan过程,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 估算方程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变化很大 上式只适用于稀溶液,第二节 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双膜理论模型(应用最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知识Tag内容描述:

1、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本章内容,气体扩散,气体吸收,气体吸附,气体催化净化,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 Gilliland 方程,第一节 气体扩散,Stephan过程,气体在液相中的扩散 估算方程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变化很大 上式只适用于稀溶液,第二节 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1.双膜理论模型(应用最广),假定: 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 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 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 即:CAi=HPAi 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双膜理论,双膜理论模型 气相分传质速率液相分传质速率总传质速率方程。

2、作业习题解答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7.1 解:由亨利定律 P*=Ex,5002%=1.8810 5x,x=5.3210 5 。由 y*=mx, m=y*/x=0.02/5.32105 =376。因 x=5.32105 很小,故 CCO2=2.96mol/m3。 )/(1096.2%0. 43* PamolPCH100g 与气体平衡的水中约含 441005.32105 /18=0.013g。7.2 解:在 1atm 下 O2 在空气中含量约 0.21。0.21=4.0110 4x解得 O2 在水中摩尔分数为 x=5.24106 。7.3 解:20 C 时 H2S E=0.489105kPa,分压 20atm0.1%=2.03kPa。P*=Ex,x=P*/E=4.15 105 ,故 C*H2S=2.31mol/m3。H=C/P*=2.3/( 2.03103)=1.1410 3 。

3、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2),气体吸附 吸附剂 吸附机理 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第三节 气体吸附,吸附 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 吸附质被吸附物质 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 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 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吸附机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一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 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剂,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 内表面积大 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 吸附容量大 来源广泛。

4、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1. 吸收法 2. 吸附法 3. 催化法 4. 生物法,气态污染物处理方法,第一节 吸收法基础,气体吸收 吸收机理 气液平衡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气体吸收,吸收机理双膜模型(应用最广),假定: 界面两侧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在膜内 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 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 即:CAi=HPAi 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双膜理论,双膜模型 气相分传质速率液相分传质速率总传质速率方程,xAL,气液平衡,平衡吸收过程的传质速率等于解吸过程溶解度 每100kg水中溶解气体的kg数,气。

5、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2),气体吸附 吸附剂 吸附机理 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第三节 气体吸附,吸附 用多孔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中的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 吸附质被吸附物质 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 优点:效率高、可回收、设备简单 缺点:吸附容量小、设备体积大,吸附机理,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同一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 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吸附剂,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 内表面积大 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 吸附容量大 来源广泛。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知】相关PPT文档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ppt
环境工程 -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pptx
第05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ppt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2).ppt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知】相关DOC文档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doc
标签 >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知识[编号:179217]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