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讲:陈朝霞 副教授,广西中医学院瑞康临床医学院儿科,教 学 重 点 内 容,【教学重点】 一、西医内容 1、上感病原90%是病毒。 2、特殊类型:疱疹性咽峡炎 (柯萨奇病毒)咽结合膜热(腺病毒) 二、中医内容 1、小儿感冒特点(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多挟兼证) 2、感冒常证及兼证。
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疗规范Tag内容描述:
1、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为上感范畴。
二、中医感冒因感受外邪,邪客肺卫,卫阳被遏,肺气失宣,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的常见肺系疾病。
,知 识 点,呼吸道以环状软骨为分界点一、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
二、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毛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
,一、病因及发病机理,90% 病毒,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支 原 体 等,【西医内容】,柯萨奇病毒疱疹性咽峡炎腺病毒咽-结合膜热,常 证 病 因 病 机 示 意 图,外感风寒,外感暑湿,外感风热,邪犯肌表肺卫不和表邪犯肌表,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中医,肺常虚 脾常不足,脾常不足,肝常有余,乳食停滞 运化失常,酿液为痰 痰阻肺络,热灼筋脉 扰动肝经,夹痰,夹滞,夹惊,兼 证 病 因 病 机,小 儿 感 冒 特 点,发病季节: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季多发。
发病年龄:各年龄组皆可发病,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易寒热夹杂,或由实转虚。
(寒包热郁、虚证感冒)易出现兼证:夹痰、夹滞、夹惊 。
,中医,一、一般类型婴幼儿 局部症状不显著,全身症状较重。
年长儿 症状较轻。
,。
2、咽喉部 咽部狭窄 垂直 喉软骨发育差 喉部呈漏斗型,淋巴组织丰富 .腭扁桃体(扁桃体)1岁后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后渐退化。
咽扁桃体(腺样体、增殖体)612月时发育。
鼻泪管 短、开口瓣膜发育不全,(图片展示),(退出图片),临 床 表 现,易患急性鼻窦炎或鼻塞易患中耳炎 鼓膜内陷影响听力、先天性喉喘鸣 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鼻泪管阻塞、结膜充血,2)下呼吸道解剖特点与临床,右侧支气管短粗较直、气管位置较高分叉于第 3 胸椎水平左侧支气管细长 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 呼吸肌发育差,缺乏弹力组织气道内血管丰富、粘膜柔软、纤毛运动差、粘液腺分泌不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宽,使婴幼儿肺的含气量少而含血量多肺泡数量少;肺泡面积出生时 2.8 m 2 8岁时 32 m 2 成人 75 m 2,临 床 表 现,气道异物多发生于右侧 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下呼吸道,发生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或 肺不张、肺下部坠积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时常发生缺氧征,(如图所示),3)胸膜、纵隔和胸廓,胸 廓:胸廓短,隔肌高 。
3、咽喉部 咽部狭窄 垂直 喉软骨发育差 喉部呈漏斗型,淋巴组织丰富 .腭扁桃体(扁桃体)1岁后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1415岁后渐退化。
咽扁桃体(腺样体、增殖体)612月时发育。
鼻泪管 短、开口瓣膜发育不全,(图片展示),(退出图片),临 床 表 现,易患急性鼻窦炎或鼻塞易患中耳炎 鼓膜内陷影响听力、先天性喉喘鸣 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并发下呼吸道感染鼻泪管阻塞、结膜充血,2)下呼吸道解剖特点与临床,右侧支气管短粗较直、气管位置较高分叉于第 3 胸椎水平左侧支气管细长 气管、支气管相对狭窄;软骨柔软; 呼吸肌发育差,缺乏弹力组织气道内血管丰富、粘膜柔软、纤毛运动差、粘液腺分泌不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缺乏,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宽,使婴幼儿肺的含气量少而含血量多肺泡数量少;肺泡面积出生时 2.8 m 2 8岁时 32 m 2 成人 75 m 2,临 床 表 现,气道异物多发生于右侧 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下呼吸道,发生间质性肺炎、肺气肿或 肺不张、肺下部坠积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时常发生缺氧征,(如图所示),3)胸膜、纵隔和胸廓,胸 廓:胸廓短,隔肌高 。
4、涕,发作与环境或气温突变有关,有时由异常气味诱发,经数分钟至12 小时痊愈。
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涂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
(2)流行性感冒常有明显的流行。
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高热、全身酸痛、眼结膜炎症状明显,但鼻咽部症状较轻。
(3)急性 传染病前驱症状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患病初常有上呼吸道症状,在这些病的流行季节或流行区应密切观察。
(三)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ICD-10 疾 病 编 码 :J06.9)。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原则1.对症处理;2.注意休息、忌烟、多饮水;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4.防治继发细菌感染。
(五)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 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2009 年版基层部分)、 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09 年版基层部分)、 内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等。
1.对症支持治疗(1)发热、头痛、肌肉酸痛明显者可选用药物复方对乙酰氨基酚(哮喘、消化道。
5、感染治疗 开化验单,完成病历书写 上级医师查房 核查辅助检查的结果是否有异常 病情评估,维持原有治疗或调整抗菌药物 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住院医师书写病程记录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吸氧(必要时) 抗菌药物 祛痰剂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 胸正位片、心电图 血沉、感染性疾病筛查、胸侧位片、B 超(必要时) 对症处理长期医嘱: 呼吸内科护理常规 一三级护理(根据病情) 吸氧(必要时) 抗菌药物 祛痰剂 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物临时医嘱: 对症处理 复查血常规 胸片、 异常指标复查护理工作 介绍病房环境、设施和设备 入院护理评估,护理计划 随时观察患者情况 静脉取血,用药指导 进行戒烟、戒酒的建议和教育 协助患者完成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及病情变化 注意痰液变化 观察治疗效果及药物反应 疾病相关健康教育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1.2.无 有,原因:1.2.护士签名医师签名时间 出院前 1-3 天 住院第 5-7 天(出院日)。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但 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rhinovirus,RV) 、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 、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 、腺病毒(adenovirus,ADV) 、冠状病毒(coronal virus)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不仅可引起肺炎,也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
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 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免疫缺陷病、被动吸烟、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 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
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1一般类型上感 (1)症状: 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 34 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
7、病毒、流感病毒(甲、乙)、冠状病毒、鼻病毒、单纯疤疹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流感病毒。
常见细菌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等,近年来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明显增加,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亦较多见。
(二)物理、化学因素冷空气、粉尘、刺激性气体或烟雾(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氨气、氯气等)的吸人,均可刺激气管-支气管黏膜引起急性损伤和炎症反应。
(三)过敏反应常见的吸人致敏原包括花粉、有机粉尘、真菌孢子、动物毛皮排泄物;或对细菌蛋白质的过敏,钩虫,蛔虫的幼虫在肺内的移行均可引起气管-支气管急性炎症反应。
【病理】气管、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可伴纤毛上皮细胞损伤,脱落;黏液腺体肥大增生。
合并细菌感染时,分泌物呈脓性。
【临床表现】(一)症状起病较急,通常全身症状较轻,可有发热。
初为干咳或少量黏液痰,随后痰量增多,咳嗽加剧,偶伴血痰。
咳嗽、咳痰可延续 2-3 周,如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伴支气管痉挛时,可出现程度不等的胸闷气促。
(二)体征查体可无明显阳性表现。
也可以在两肺听到散在干、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周围。
8、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细菌性咽-扁桃体炎: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点状渗出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四、常规检查1.血常规2.病毒抗体检查3.鼻咽部分泌物、渗出物病原菌检查:包括细菌培养、病毒分离4.胸部X线检查:除外肺部炎症性疾病五、诊断依据结合病史、鼻咽部的症状体征,血常规检查和胸部X线检查可做出临床诊断。
进行细菌培养和病毒分离,或病毒血清学检查可确定病因诊断。
六、鉴别诊断1.流行性感冒:明显流行性,鼻咽分泌物可查到流感病毒。
2.过敏性鼻炎:发病有明显的诱因,鼻腔黏膜苍白,鼻分泌物中嗜酸粒细胞增多。
3.急性传染病前驱症状:这些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和流行区密切观察,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区别。
七、治疗方案1.一般治疗:休息、保暖、多饮水、足够热量。
2.对症治疗:解热镇痛及减少鼻咽充血和分泌物。
3.抗菌药物治疗:经验用药常选青霉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
细菌培养有结果根据药敏选择。
4.抗病毒药物治疗:利巴韦林、金刚烷胺和中成药成分可选用。
八、监测指标1.体温变化2.血常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