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说出呼吸系统的过程3、说出肺活量的概念,尝试使用自制肺活计测肺活量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重点:说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过程教学难点:说出呼吸运动的过程 课时安排:第 2 课时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设计: (一) 、导
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第十章极地地区第二课时教案Tag内容描述:
1、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 、学习新课 问:观察肺的结构图讨论: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生答: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生答:没有。
)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生答:不能。
)出示:一只未吹的气球。
师:就像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请一学生来吹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
(生答:不能。
)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模型) (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 。
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结论: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
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进一步启发同学们思考)呼吸运动是怎样完成的?为什么通过呼吸运动会实现肺的通气呢? 生:讨论,交流,表达师生交流:吸。
2、导入新课:。
师:外界的气体是怎么进入肺的?肺内的气体又是怎样排出去的?肺为什么能够扩张和收 缩?人体细胞是怎么获得氧气的?这些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 问:观察肺的结构图讨论: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什么?(生答: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没有肌肉呢?(生答:没有。
)既然没有肌肉,肺泡能不能主动地扩大?(生答:不能。
)出示:一只未吹的气球。
师:就像 这个气球一样,气球自己能不能从外面主动地吸入气体,把自己吹大呢 ?请一学生来吹 一下,吹大后,再把气放掉。
(生答:不能。
)那到底是什么外部力量让肺泡扩大的呢?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双手放在胸部的两侧,先深深吸气,再深深呼气,仔细体验自己的胸廓的变化。
师:请大家思考:外界气体到底是怎样进入我们的肺内的呢?动力是什么? 师:下面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胸廓(模型)(胸廓由胸骨、肋骨、脊柱的胸段、肋间肌和膈肌组成)。
现在请同学们把手放在胸部两侧的肋骨上,深吸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深呼气,感受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结论:深吸气时肋骨向外运动,胸廓扩大;深呼气时,肋骨向里运动,胸廓缩小。
师: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就是呼吸运动。
(进一步启发同学们。
3、脏的结构” 、 “鱼尾鳍的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3FLASH:(1)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2)心脏的结构;(3)血液循环的过程。
4视频文件:(1)人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2)动脉、静脉、毛细血管;(3)人的心脏及血液运输;(4)血液的流动及循环。
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提问:知道什么是心率一般都能回答出:心率心率和脉搏探究实验: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吗?小结: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就跳动一次。
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做心率。
讲述:动脉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搏动,可以用手在皮肤外按摸到这种搏动,即动脉脉搏。
指导:切脉的方法。
出示切脉的照片,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排按摸左手腕部外侧桡动脉处感受桡动脉的搏动。
探究实验: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设计并完成探究实验运动对心率的影响。
指导:运动形式可选择原地踏步、下蹲等。
姓 名 1 2 3 安静状态脉搏次数 平均值 1 2 3 运动状态脉搏次数 平均值 小组交流: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各组的曲线图。
是一分钟心跳的次数。
尝试切脉,感受脉搏。
有的同学按摸颈动脉。
4、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全球合作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分组竞赛题引入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预习交流1.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2.你们知道吗?我国每次向极地考察站派来的补给船,去时装的满满的,回来时也不轻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精导极地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不仅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多少年来也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探险家和科学家。
现在许多国家已经在南极设立了永久性的科学考察站,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极地的科学考察已经成为一种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
请同学们阅读 P104 的两段新闻报道,看看我国已在南极设立了哪两个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请大家注意它们的建站时间。
1985 年 2 月 14 日和 1989 年 2 月 26 日。
教材 P101,在图 10.2 中观察其他国家在南极设立了哪些考察站。
大家先来判断澳大利亚的莫森站在我国中。
5、值观:通过本章的学习,初步形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全球合作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难点: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文字、图片,分组竞赛题教学过程: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同学们,你知道展示的图片在哪里拍摄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极地地区,引出课题。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预学:1.学生根据多媒体图并结合课本插图 10.1“南极地区”和图 10.2“北极地区”分析填表。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海陆状况气候状况资源特点代表动物科考时间2.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了哪几个科学考察站?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在科学考察中,科学家将会遇到什么困难?交流探究:1、比一比,看哪组同学答案更准确。
2、活动: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A 洋;B 洋;C 洋;D 洲;E 洲。
我国建立的科学考察站:F 站,G 站。
在图上画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精导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有选择性的精讲部分内容独特的自然环境播放极地地区的 DVD,归纳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自然。
6、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地球仪、挂图、收录机及音像资料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 1:放录音(配上雄壮的国歌音乐):“各位听众,我是人民日报记者,现在在遥远的南极长城站向您发回报道,现在是当地时间 1985 年 2 月 14 日晚 22 点,北京时间2 月 15 日上午 10 点,我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已全部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它标志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南极洲正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所有考察队。
7、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2)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 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 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 月和 8 月份)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 11 月到次年 3 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 极 地 区 一 年 可 分 为 四 季 , 从 11 月 直 到 次 年 的 4 月 为 冬 季 , 1 月 份 的 平 均 气 温 介 于 20 至 40,5、6 月和 9、 10 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 月为夏季。
最暖月 8 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 59 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P104。
8、区地理环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感受科学家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2)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3)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教 学 过 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对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等做了一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给大家谈一谈那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呢?自主探究:提出问题1.南极地区、北极地区各有哪些自然资源?2 南极地区目前已有多少个国家建立了科学考察实验站2.你能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积极发言自主学习教材 P104-P108 相关内容,思考并展示问题答案:1、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
(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
(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北极地区自然资源有:石油、天然气、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
2、18 个国家二、科学考察的宝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明确答案1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2.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