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日报导航站 ,磁共振成像基本知识,谢谢!,核磁共振基础原理,中国科技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朱清仁 教授2004年8月,孤立原子核(I=1/2)的自旋由质子+中子组成,正电荷分布在表面 I1/2的核呈非球形分布,例如椭球形或叫四极矩核。,1、基本概念,A、原子核的磁矩 与核自旋(自旋量子数I):原子
磁共振基础知识Tag内容描述:
1、核磁共振基础原理,中国科技大学理化科学中心 朱清仁 教授2004年8月,孤立原子核(I=1/2)的自旋由质子+中子组成,正电荷分布在表面 I1/2的核呈非球形分布,例如椭球形或叫四极矩核。,1、基本概念,A、原子核的磁矩 与核自旋(自旋量子数I):原子核具有自旋运动。核电荷为正,由电磁学 产生磁场,可以拟作磁针看待,是一个矢量 B、核自旋,由力学可知,在磁场中具有自旋角动量 表达式是量子化的(即空间量子化取向) C、 与 的关系:定义为常数,叫旋磁比(又叫磁旋比)。 与性质有关,是某核类同位素的特征常数,可以查表。,D、与电子自旋。
2、头颅 MRI 入门,核医学科 马超,MRI与CT比较,1、无骨性伪影,后颅凹显示好 2、可进行冠、矢及斜位扫描,充分显示病变 3、利用血管流动效应,进行血管成像 4、利用血红蛋白变化的规律,了解并判断出血时相 5、成像因素多,对病变的敏感性增加,有利发现微小病变,并在定性诊断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正常轴位图像脑叶定位,了解中央沟的位置了解大脑外侧裂的位置额叶占大脑半球的3/5在大脑半球上层面,额叶占2/3颞叶位于外侧裂之外枕叶位于侧脑室后角附近基底节位于脑室前角和三角区之间,中央沟,大脑外侧裂,上层面中央沟位置,中央沟,额叶,顶叶,半卵。
3、盆腔核磁共振(MRI)读片基础周军胜,检查方法,一 检查前病人准备: 1 膀胱适量充盈尿液 2 去除体内外一切金属异物 3 女性病人有金属避孕环者,取环后再作二 扫描切面、层厚 横断 /矢状 /冠状 5-10mm,三 扫描技术: 1 序列:TSE/FLASH/IR,脂肪抑制 2 成像:T1WI/T2WI/FS 3 特殊检查:直肠内线圈增强扫描: 进一步显示病灶,观察注射对比剂 前后的变化,有助于病灶的显示和定性,优势,1 盆腔脏器受呼吸和心脏搏动影响小 2 有很好的软组织分辨率 3 多平面成像,直接矢状位和冠状位成像对病变的定位和性质研究起重要的作用 4 无放射性损伤,是。
4、,核磁共振碳谱,能产生共振的同位素核为13C丰度低(1.107%),测定时样品用量大,时间长化学位移范围:0200 ppm,1. 13C谱的基础知识,2. 化学位移与结构,13C NMR的d范围:0200 ppm,烷烃类饱和碳原子 070 ppm,诱导效应对化学位移的影响,d (ppm),3. 重氢溶剂的化学位移和峰型,重氢的自旋量子数:I = 1 重氢偶合给出的分裂信号(13C):2In + 1 = 2n + 1 (n 重氢数),4. 几种常见13C NMR的谱,(1) 偏共振去偶(off-resonance decoupling),消除了弱的C-H偶合,只保留直接与13C连接的1H核的偶合(一般:1JC-H = 150200 Hz),特征,一些化合物的偏共振去偶13。
5、核 磁 共 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基本知识,发 展 简 史,第一阶段:1945年到1951年,发明核磁共振法并奠定理论和实验基础的时期: Bloch(斯坦福大学,观察到水中质子的信号) 和Purcell(哈佛大学,观察到石蜡中质子的信号)获得了Nobel奖金。,发 展 简 史,第二阶段:1951年到1960年为发展时期,其作用被化学家和生物学家所共认,解决了许多重要难题。1953年出现了第一台30MHz核磁共振谱仪;1958年及年代初又出现了60MHz,100MHz的仪器。50年代中期发展了1H-NMR,19F-NMR和31P-NMR,发 展 简 史,第三阶段:60至70年代,NMR技术飞。
6、核磁共振简介,核磁共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高科技检查设备,无X线辐射,对人体无危害,其图像精细、清晰、逼真,不用对比剂就能清楚显示出心脏、血管和体内腔道,可进行任意方位断层扫描定位精确等优点。磁共振临床适应症广泛,是颅脑、脊髓、骨与关节软骨、滑膜、韧带等部位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许多疾病在CT无法准确检测出来的情况下,运用核磁共振技术则很容易得到确诊,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保证。,工作原理,MR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后产生信号,用探测器检测并输入计算。
7、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基础部分,中国石油中心医院磁共振室杨景震,1,主要内容,医学影像学概况及磁共振技术的发展 简要介绍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及概念 磁共振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磁共振成像的主要优点及限度 如何阅读磁共振图像 影像学检查常见名词概念,医学影像学的形成,1895年Rentgen发现X线,形成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 20世纪50年代出现超声(ultrasonography,USG)检查 20世纪60年代出现核素(-scintigraphy) 扫描 20世纪70年代出现CT(x-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 20世纪80年代出现MRI(magnetic re。
8、核磁共振:,(1) 1H-NMR的基本原理 (2) 1H-NMR的化学位移 (3) 1H-NMR的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4) 积分曲线与质子的数目 (5) 1H-NMR的谱图解析 (6) 13C-NMR谱简介,(三) 核磁共振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 1H-NMR的基本原理,(甲) 原子核的自旋 (乙) 核磁共振的条件 (丙) 核磁共振仪,(甲) 原子核的自旋,1H核带一个正电荷,它可以像电子那样自旋而产生磁矩(就像极小的磁铁)。,在外加磁场(HO)中,质子自旋所产生的磁矩有两种取向: 与HO同向或反向,对应于或两个自旋态。,1H核自旋能级分裂及其与H0的强弱有关:,(乙) 核。
9、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转自网络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一种成像技术。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简称MR) 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l946年由美国科学家Purcell 和。Bloch 发现并应用于波谱学。鉴于这一发现在物理、化学上具有重大意义,Purcell和Bloch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1973年Lautebur发表了MR 成像技术,于是MRI开始被应用于医学领域。此后,MRI技术发展迅速,可对全身各系统进行检查,在世界范围内推广使用。一、MRI原理及设备(一)磁共振成像原理含单数质子的原子核(。
10、磁共振成像概述,磁共振成像的历史,194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Bloch和哈佛大学的Purcell发现了物质的核磁共振现象 1978年,英国诺丁汉大学和阿伯丁大学的物理学家获得了第一幅人体头部的核磁共振图像 后来为了区别核医学成像,不引起误解,将核磁共振成像(NMR)称为磁共振成像(MRI),MRI扫描仪的基本硬件构成,一般的MRI仪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主磁体 梯度线圈 脉冲线圈 计算机系统 其他辅助设备,主 磁 体,主磁体为一种外加磁场,磁共振成像就是在这种外加磁场内进行的。按主磁体的类型不同,可将磁共振成像仪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永磁型2.常导。
11、郑州大学附属 郑州中心医院,磁共振室 张新明,磁共振基础知识及相关临床应用,一、磁共振成像仪硬件基本知识 二、磁共振成像物理学原理 三、磁共振成像脉冲序列及临床应用 四、磁共振成像快速采集技术 五、临床磁共振成像常用技术 六、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七、MR水成像及排泄性腔道MR成像技术 八、DWI及DTI 九、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 十、脑功能成像技术及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 十一、磁共振波普技术 十二、磁共振成像对比剂 十三、MRI检查的注意事项及禁忌症 十四、磁共振在临床各系统中的应用,一、磁共振成像仪硬件基本知识,磁共振设备的。
12、磁共振的基本知识,广东省第二中医院 王小寅,磁共振基本成像序列 MR的图像标记 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磁共振检查的禁忌症,T1加权像 T2加权像 水抑制成像 脂肪抑制成像 血管造影成像 功能成像-DWI,MR基本图像,看水 看脂肪 看脑灰白质 看序列: T1WI:短TR、短TETR2000 TE60,T1、T2加权像是MR成像最基本的脉冲序列,T1显示组织结构;T2显示病理改变,如何判断SE序列的T1WI与T2WI,水抑制成像T2 FLAIR,特点:自由水为低信号,FLAIR 水抑制成像对脑部病理改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减轻水信号干扰 显示病理改变 鉴别是否为自由水,脂肪抑制成像,减少脂肪影响 显。
13、核磁共振成像(MRI)基础知识,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定义:利用人体内固有的原子核(氢质子),在外加磁场作用下产生共振现象,产生振荡磁场,并形成感应电流(电信号),将其采集并作为成像源,经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人体 MR图像。,磁共振成像基本原理,基本过程: 一、自然状态下的原子核(磁矩、自旋) 二、外加磁场(主磁场和射频磁场)后的原子核(磁化MZ、进动、共振现象、吸收能量 磁矢量偏转产生横向磁矢量MXY、Larmor公式) 三、射频终止后的原子核(恢复平衡态、释放能量、产生MR信号、弛豫过程)纵向弛豫(T1、自旋晶格弛豫)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