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人新课。 2、解题:“礼赞 ”是表示崇敬和赞美之意,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多白杨进行礼赞的?请找出来,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明确: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
北京地区 北京课改版八年级语文最后一次演讲教案2Tag内容描述:
1、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人新课。 2、解题:“礼赞 ”是表示崇敬和赞美之意,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多白杨进行礼赞的?请找出来,反复朗读,加以体会。明确:第 1 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 4 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 6 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 8 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来源:学优中考网 xYzKw第 9 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反复。
2、“口角上还留着仇恨” 1944 年加人中国民主同盟。抗战胜利后出任民盟中央执委,经常参加进步的集会和游行。1946 年 7 月 15 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闻先生右侧着躺在光秃秃的木板床上,左手捂着头上中弹的地方,血顺着手臂滴下来,他一动不动。” 余丹紧皱眉头,强忍着不让眼泪流下来。“闻先生死了,就这么死了,我们怎么也没想到。”她痛苦地回忆着当时的情景。余丹说当时的一切都历历在目,想起来心就会特别特别的疼。 来源:xYzKw.Com。
3、最后一次讲演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运用褒贬词语、感叹语句以表达强烈的爱憎感情,运用设问、反问、重复等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的语言特点。2.了解讲演运用口语的特点。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追求光明,痛恨黑暗,勇敢战斗,虽殒身不恤的伟大精神和英雄气概。教学设想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讲演,旗帜鲜明,爱憎强烈,大义凛凛,正气浩然。面对反动派的手枪,他拍案而起,横眉怒斥,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义正辞严地揭露、痛斥反动派的滔天罪恶和卑劣无耻;在中国最黑暗的年代,他信念坚定,斗志昂奋,热情满怀地赞颂正义事业在中国必胜,。
4、最后一次讲演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黑字注音有四种情况,请将其序号分别填在横线上。卑劣(li)侍候(s)告诫(ji)漩涡(xun)肆虐(l)诚挚(zh)邪路(x)蛮横(hng)A.声母错的_ B.韵母错的_ C.声调错的_ D.全对的_2为下列词语中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挑拨离间( ) A.jin B.jin 蛮横无理( ) A.hng B.hng卑鄙恶劣( ) A.li B.li 赋予任务( ) A.y B.y3下列加黑字注音全对一项是( )。A.卑鄙 b 迸裂 bng 岱山 di 匆忙 cngB.袭击 x 纵情 zong 处理 ch 卑劣 liC.捶击 chu 恰是 qi 赔上。
5、七 最后一次讲演【内容综述】学习这篇课文,宜从听课文范读开始,以便初步感受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抱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而对国民党特务又持什么态度。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听读,目的是把握主要内容、听清讲演思路,这样就能实现练习中“理解、分析 ”部分的目标。在精读课文时,要弄懂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说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的行径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是如何揭露敌人的虚弱本质的?他对云南青年有着怎样热切的期望?他自己对眼前的斗争具有怎样的思想准备?还应用心体味他演讲时所用的感叹句。
6、 马新平 教学要点: 一、了解本文语言通俗平易而犀利,句子简短,多样而有力的口头语体特色。 二、学习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理解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褒贬词的使用对表达讲演者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背景、作者及相关人物。 2、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排除字词障碍,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
7、七 最后一次讲演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介绍时代背景和有关的历史事件。 2解释词语。二、难点、重点分析 1李公朴先生为什么会遇害? 分析: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 年 2 月,重庆发生“较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 60 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 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