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4.活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生长素的发现及作用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5-,必备知识
2020版新设计生物人教版大一轮复习课件小册子 第9单元Tag内容描述:
1、第29讲 植物的激素调节,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2.列举其他植物激素。 3.评述植物激素的应用价值。 4.活动: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生长素的发现及作用 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6-,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3.植物产生向光性的原因,-7-,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4.植物茎的背地性和根的向地性 (1)表现,-8-,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原因,-9-,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教材。
2、第26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概述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2.说明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3.概述人脑的高级功能。,-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反射和反射弧 1.神经元 (1)神经元结构(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反射与反射弧,-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3.反射弧中相关结构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6-,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教材拾遗(必修3第17页“思考与讨论”改编)(1)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 答案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
3、第28讲 免疫调节,1.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2.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免疫细胞的种类、来源及功能连一连,-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3.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比较,4.免疫系统的功能 (1)防卫功能:抵御 病原体 的攻击。 (2)监控功能:及时发现机体 衰老、病变 的细胞。 (3)清除功能:将机体衰老或变异的细胞作为 抗原 清除掉。,-6-,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教材拾遗(必修3第35页“问题探讨”改编)。
4、第27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描述动物激素的调节。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 3.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4.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5.活动:调查并探讨某种动物激素的应用。,-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1.促胰液素的发现 (1)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 神经 调节。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观点(3)胰液的分泌是 促胰液素 调节的结果。,-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靶器官(靶细胞),-5-,必备知。
5、第8单元 稳态与调节,第25讲 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实例,1.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活动:用概念图教学法揭示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的关系。,-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内环境及稳态的调节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 (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3)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6-,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2)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血红蛋白 尿素 CO2 水 胰岛素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胃蛋白酶 抗体 。
6、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 3.活动:探究培养液中某种酵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内 ,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种群的数量特征,-6-,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1) 种群密度 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是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 (3)年龄组成在一定程度上能 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
7、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2.分析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3.活动:调查或探讨某一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生态系统的结构 1.生态系统的概述 (1)概念:生态系统是由 生物群落 与它的 无机环境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生物圈 。 (3)结构:由 组成成分 和 营养 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 (4)功能:进行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各。
8、第31讲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演替,1.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2.阐明群落的演替。 3.活动: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4.活动:尝试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2)物种组成 群落的 物种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 物种数目 的多少。 b.常用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 目测估计 法。,-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种间关系 (1)基本概念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 食物 。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寄生:。
9、第33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1.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 2.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活动:设计并制作生态瓶。,-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碳循环 (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CO2 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含碳有机物 。 (3)碳循环模式图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 呼吸作用 ; 摄食 ; 呼吸作用 ; 燃烧 ; 分解作用 。,-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4)循环过。
10、第34讲 生态环境的保护,1.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3.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4.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5.活动: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 6.活动: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3-,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环境问题 1.人口增长,-4-,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实例,-5-,必备知识梳理,关键能力突破,(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连线)(3)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影响 特点: 全球性 。 影。
11、第4单元 细胞的生命历程,-2-,1.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越有利于物质交换。 2.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细胞周期。持续时间: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为止。 3.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4.细胞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5.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像细胞壁 染色体 纺锤体 细胞板,-3-,6.分裂期各时期的特点: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形态散乱,形成纺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
12、第8单元 稳态与调节,-2-,1.内环境的成分:营养成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质等),代谢废物(氨、尿素等),气体(O2、CO2),其他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血浆蛋白等)。内环境的组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的稳态指pH、渗透压、血糖、体温等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及化学成分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内环境的异常水肿是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如血浆蛋白减少(长期营养不良、过敏反应、肾小球透性增大),毛细淋巴管受阻,代谢产物积累都会导致组织液增多从而造成水肿。 4.完成反射的两个条件:一是经过完。
13、第5单元 遗传的分子基础,-2-,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 (1)标记噬菌体:分别用含35S、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再分别培养得到含35S和32P的噬菌体。 (2)含35S的噬菌体+细菌(混合培养) 上清液放射性高,沉淀物放射性很低。 2.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分别用35S和32P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单独观察蛋白质与DNA在遗传中的作用。,-3-,3.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两条长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2)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3)DNA。
14、第1单元 走近细胞 组成细胞的分子,-2-,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共有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阐明了动植物都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揭示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3.大量元素:C、H、O、N、P、S、K、Ca、Mg等。微量元素:Fe、Mn、B、Zn、Cu、Mo等。 4.根据特征元素推测化合物种类:S(Fe)蛋白质(血红蛋白),Mg叶绿素,I甲状腺激素,P核酸(ATP、磷脂)。 5.几种重要化合物的元素组成:糖类仅含C、H、O,脂肪和固醇均含C、H、O,磷脂含C、H、O、N、P,蛋白质含C、H、O、N等,核酸含C、H、O、N、。
15、第6单元 孟德尔定律与伴性遗传,1.遗传的基本规律 (1)孟德尔遗传实验成功的原因 选取了合适的实验材料豌豆。 在数据分析中应用数学统计分析法,便于找出规律。 运用了从简单到复杂,先易后难的科学思维方式。 成功地应用了“假设演绎”的方法。,-2-,-3-,(2)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两大定律比较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双杂合子(YyRr)自交子代状况分析 子代共16种组合,9种基因型,Y_R_Y_rryyR_yyrr=9331。,-4-,2.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1)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
16、第2单元 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2-,1.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作用有关。 2.细胞的边界是细胞膜。细胞膜并不仅仅是把细胞内外环境隔开,活细胞的细胞膜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实现细胞间信息交流等功能。 3.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以贯穿、镶嵌等方式与磷脂双分子层相结合。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膜的功能越复杂。 4.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5.植物细胞壁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有。
17、第3单元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2-,1.酶并非都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具有催化作用,其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2.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温和等特性。 3.在探究酶的最适温度(最适pH)时,底物和酶应达到相同的预设温度(pH)后再混合。 4.不同酶的最适温度不同:如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37 ,-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60 。不同酶的最适pH不同:唾液的最适pH为6.27.4,胃液的最适pH为0.91.5,小肠液的最适pH为7.6。 5.ATP的结构简式:APPP(“A”表示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表示高能磷酸键,“”表示普通化学键)。结构特点:远离A的。
18、第7单元 生物的变异和进化,-2-,1.基因重组 (1)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重组(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 (2)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导致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产生重组(发生于四分体时期)。 (3)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其结果是导致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为动植物育种和生物进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 2.基因突变 (1)特点: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等。 (2)意义: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提供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3-,3.细胞癌变 (1)癌细胞的特征:能够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癌细。
19、第10单元 生物技术与工程,-2-,1.果酒、果醋、腐乳、泡菜制作中所用菌种及控制条件的比较,-3-,2.培养基根据物理性质,分为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分为合成培养基、天然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分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等。如在菌种筛选时,通常就要用选择培养基。 3.无菌技术主要是为了防止外来杂菌的污染,主要方法是消毒(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和灭菌(灼烧灭菌、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 4.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
20、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2-,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数量特征和种群空间特征,后者可分为 随机分布、集群分布和均匀分布三种类型。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的大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的大小。 2.几种调查方法:估算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为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为标志重捕法;土壤中小动物的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调查方法为抽样检测法。 3.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呈“J”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