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

细菌的致病性与变异,在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类很多,分布很广。,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绝大多数!2.病原菌:凡能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霍乱弧菌,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

07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Tag内容描述:

1、谢产物具有毒性,进入机体后呈现毒 害作用如:肉毒梭菌。
,霍乱弧菌,大肠杆菌,霍乱弧菌,霍乱弧菌,相关概念: 1.细菌致病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宿主致病的能力。
不同病原菌对宿主有一定的嗜性,如多杀性巴氏杆菌只对动物致病;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病。
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2.毒力: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Virulence)。
毒力是菌株个体的特征,同一种病原菌,因菌株的不同,其毒力大小也不相同。
不同菌株,根据毒力大小可分为强毒株、弱毒株和无毒株。
一般菌株毒力愈强致病性愈强。
3.菌株或毒株(Strain):指从同一种类动物不同的个体或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动物体内分离到的同一种病原微生物。
,需要说明1.绝大部分病原微生物都是寄生性微生物它们是从生活的机体(即寄主)获得营养,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并以特有的毒害作用侵害宿主。
2.大多数病原微生物又并不是绝对的寄生性微生物,真正严格的寄生性微生物是病毒、立克次氏体等。
,病原的致病机理是一个多因素的过程。
这一过程依赖于,宿主的免疫。

2、一、细菌的致病因素,一、细菌的致病因素,(一)细菌的毒力 毒力: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强弱程度。
毒力的构成: 1.侵袭力 2.毒素,1.侵袭力,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侵入机体在体内一定部位定居、繁殖及扩散的能力。
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有: (1)菌体表面结构:荚膜和微荚膜、菌毛和粘附素 (2)侵袭性酶类:多种,(1)菌体表面结构,1)荚膜和微荚膜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肺炎球菌、A族和C族乙型链球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肺炎杆菌及流行性感冒杆菌的荚膜是很重要的毒力因素。
,(1)菌体表面结构,2)菌毛和粘附素 菌毛:如革兰氏阴性菌的菌毛 粘附素:是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或组分,是位于细菌细胞表面与侵袭力有关的特殊蛋白质,它促使细菌粘附于宿主组织细胞上。
,(2)侵袭性酶类,侵袭性酶:是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胞外酶,本身无毒性,但在细菌感染的过程中协助病原菌抗吞噬或扩散。
常见的有: 1)血浆凝固酶 2)链激酶 3)透明质酶酶4)胶原酶5)神经氨酸酶6)脱氧核糖核酸酶,2.毒素,细菌毒素按其来源、性质和作用的不同可两大类: (1)外毒素:有些细。

3、入侵、定居、 繁殖、扩散,细菌毒素,致病因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一、致病因素毒力(virulent) (量) 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毒力,是量的概念。
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一样,因此,毒力是菌株的特征。
分类:强毒株,弱毒株,无毒株 物质基础:侵袭力和毒素,1.最小致死量(MLD):能使特定动物于感染后的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2.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 LD50) 是指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3.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ous dose, ID50) 某些病原微生物只能感染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但不引致死亡,可用ID50来表示其毒力。
,细菌毒力的表示,指病原菌突破机体的某些防御屏障,在机 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侵袭力对机体无直接毒害作用侵袭力由病原菌的毒性酶和荚膜构成,1.侵袭力,(1)侵袭性酶 某些病原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与致病作用有关的酶,血浆凝固酶:形成纤维蛋白屏障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能使血浆中的液态纤维蛋白原变成固态的纤维蛋白。

4、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5,细菌的毒力,细菌侵入宿主的数量,细菌侵入的部位,致病机制,侵袭力,毒素,6,细菌的致病物质侵袭力:病原菌有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等 免疫防御机制,进入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荚膜、粘附素和侵袭性物质。
毒素:含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的大分子成分,毒力因子,7,侵袭力黏附与定植(形成微菌落和细菌生物膜),侵入(侵入非吞噬细胞),繁殖与扩散,局部扩散全身扩散,局部表层扩散 全身深层扩散,(特定的靶位感染),8,细菌表面结构:包括普通菌毛、膜磷壁酸、荚膜、微荚膜、支原体顶端结构及黏附素。
在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统称为黏附因子。
一般作为配体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相互作用介导黏附作用的发生。
,黏附性结构物质:蛋白质、糖蛋白、多糖和LPS,9,10,侵袭性物质:协助病菌抗吞噬或向四周扩散。
如致病性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球菌透明质酸酶、链激酶等从而有利于细菌在组织中扩散。
,11,细菌在生长繁殖中产生和释放的毒性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损伤宿主细胞、组织和器官,干扰其生理功能。

5、力的强弱程度用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
杀死50%试验动物所需要细菌的量或毒素的量。
毒力的组成: 侵袭力 毒素,侵袭力 表面结构 (菌毛、荚膜、微荚膜等) 侵袭性酶毒力外毒素毒 素 内毒素,(一)侵袭力:病原菌逃避免疫防御机制,在内繁殖、扩散的能力表面结构 1.黏附侵袭力 2.定植、侵入侵袭性酶 3.繁殖、扩散,黏附 图:霍乱弧菌粘附于人回肠粘膜细胞,外毒素 (二)毒 素 内毒素,2.内毒素:G菌死亡裂解释放的细胞壁脂多糖。
致病作用:1.发热反应2.白细胞反应3.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4.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第二节 感染的来源与类型一、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内原性感染医院感染社会感染:如战争,灾荒等发生的感染。
,外源性感染的途径:1.呼吸道感染2.消化道感染3.皮肤、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性行为、间接接触)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6.输血、注射等,不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感染显性感染带菌状态,二、感染的类型,全身性感染:临床上常见的有。

6、 一个健康人体内有1013个细胞,但栖息的细菌则达1014个 2 分布:人体表面、口腔、鼻烟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都有正常菌群。
但种类可以不同,详见书P163表12-1,二 正常菌群生理作用1 生物拮抗作用占位性保护作用竞争营养改变PH抗生素与细菌素的作用,2 营养作用正常菌群影响宿主的物质代谢、营养转化和合成。
细菌的酶35%可供人共用。
大肠埃希菌合成的维生素B族、维生素K族可供人体吸收利用,3 免疫作用 正常菌群能促进宿主免疫器官的发育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发生免疫应答从而限制了他们本身的危害。
如双歧杆菌诱导分泌型IgA阻断以大肠杆菌为代表的肠内细菌反应,阻断他们对肠粘膜上皮的吸附与穿入。
还可激活固有层CD4+T细胞,产生IFNr,激活巨嗜细胞增加其吞噬作用杀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和病毒 无菌小鸡回盲部淋巴结较普同小鸡小4/5,改为正常饲养,两周后恢复正常大肠杆菌产生的微量肠毒素可抵抗致病性肠毒素的攻击,4 抑瘤作用将等量的亚硝基胍(MNNG)滴入无菌大鼠和普通大鼠结肠内,无菌大鼠癌发生率较正常大鼠高 2倍双歧杆菌和乳杆菌一方面。

7、病菌的致病性主要与三方面有关:细菌的毒力强弱侵入机体的数量侵入途径是否合适,细菌致病性相关因素:,毒力,侵入途径,侵入数量,侵袭力,毒素:内、外毒素,粘附素,菌毛、荚膜,侵入:侵袭素、胞外酶,粘附,二、病原菌的毒力物质 (一)侵袭力: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能,在体内生长繁殖和蔓延扩散能力。
1.侵袭酶类: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 2.菌体表面结构 荚膜:抗吞噬、抗杀菌物质作用 粘附因子:细菌表面具有黏附性的物质(菌毛、黏附物质),(二)毒素 (toxin),外毒素:多数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到菌体外的蛋白质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菌体死亡裂解时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素的区别,破伤风痉挛毒素(外毒素)引起典型的症状 苦笑面容 角弓反张 其它,第二节 细菌感染的发生发展与结局 一、感染的来源,外源性感染:来源于机体外病人带菌者 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重要传染源)病畜和带菌动物 人畜共患病 内源性感染: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二、传播方式与途径,呼吸道感染 消化道感染 创伤感染 接触感染 节肢。

【07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相关PPT文档
第七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传染.ppt
中护微生物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课件.ppt
第四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
医学PPT课件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
16章 细菌致病性与感染.ppt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
07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ppt
标签 > 07章 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编号:145514]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