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大洲地理特征作业: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总结各大洲自然地理基本特征? 答:七大洲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亚洲亚洲大陆地质构造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地势起伏壮观,地下资源丰富。各种走向的山脉,反映独特的构造体系,形成地形骨架。各种类型的地形组成独特的结构,是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基础。亚洲的面积 44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29.4%,是世界第一大洲。共有 40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 32.29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60%,居世界第一位。 亚洲的地质地貌:亚洲的地貌类型复杂,山地和高原约占全州面积的 75%,丘陵和海拔小于200 米的半原仅占全州的 25%。有
2、流水地貌,冻土地貌,风沙地貌,岩溶地貌,冰川地貌,火山地貌和海岸地貌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特点是中部高,四周低。中部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四分之三。平原分布在大陆的周围地区。特点:高原、山地面积广大,约占全洲面积的 34;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集中在中部,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边缘地区海拔多在200 米以下;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既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脉(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 米),又有世界最低的洼地死海(海拔400 米)和辽阔的平原。地貌则体现地形的形成过程,具有特殊性。亚洲的气候:亚洲跨纬度广,跨热,温,寒三个热量带,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显著;面积大,
3、距海远近差异大,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显著:地形起伏大,垂直分异显著的特点就形成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及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文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气候。从州内各地区气候特征的组合和州及各大陆气候特征的对比,反映出亚洲气候具有几个明显的特性,即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类型的复杂性。其(1)强烈的大陆性.主要表现为冬冷夏热,春秋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集中,多数地区大陆度均在 50以上.(2)典型的季风性.由于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东,南分布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增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从而形成了强度最大,影响范围广和类型复杂的季风气候.其特征是夏季暖热多
4、雨,冬季凉冷干燥.(3)类型的复杂性.除温带湿润海洋性气候和冰原气候外,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气候类型在亚洲均有分布.亚洲由于地处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很广,寒冷气候在各大洲中比较突出;同时亚洲的亚热带范围也很广,且受地理位置,海陆影响,地形结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使亚洲的亚热带气候自西向东又可区分出地中海气候,伊朗行气候,高山气候和季风型气候.亚洲的水文:(一)河流:亚洲有许多大河具有源远流长支流众多流域广大,水量丰富等特点。受地形控制大河多由中部向四周辐射,分别注入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的属海地中海。注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水源主要是雪水封冻期长有春汛,下游易泛滥中上游
5、水力资源丰富.注入太平洋的有: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湄公河,湄南河等雨水是主要来源. 注入印度洋的有: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恒河、印度河、阿拉伯江等。印度洋以西的河流主要靠高山雪水补充水源。注入地中海的河流比较短小,流量冬季大,夏季小。亚洲内流水系发达,主要的内流河有塔里木河、伊犁河、锡尔河、阿姆河。(二)湖泊湖泊众多,有不少世界名湖.里海: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37 万平方公里)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湖泊(最深 1620 米)死海:世界最低的湖泊 (392 米) 纳木错:世界最高的湖泊(4650 米)亚洲径流量小(我国多由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山地降水补给) ,多季节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夏
6、大冬小) ,汛期短,含沙量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从中间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亚洲的植被与土壤:亚洲植被与土壤类型组成及分布规律直接受现代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广大完整的面积,起伏极端的地形,尤其是多种多样的气候,是亚洲具有多种多样植被和土壤类型的主导因素。(一) 亚洲土壤植被组合分布的特点是:发育最年轻、种类较简单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北部;发育历史悠久、种类复杂的自然植被和土壤类型分布在亚洲南部;北亚中亚与 北亚东亚东南亚:植被与土壤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东亚中亚:从沿海至内陆,土壤与植被带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经向地带性。高山和高原的地区:土壤与植被具
7、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二) 植被与土壤的分布规律亚 洲 植 被 土 壤 带 的 分 布 , 基 本 与 气 候 类 型 的 分 布 、 排 列 与 更 替 图 式 一 致 , 通 常 为11带 。寒带苔原冰沼土带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棕色森林土带亚热带常率阔叶林-黄壤、红壤带热带季风林红壤及砖红壤性红壤带热带雨林砖红壤带温带草原黑钙土、栗钙土带温带荒漠棕漠土和灰棕漠土带热带和亚热带荒漠荒漠土带亚热带硬叶常绿林褐色土带高山植被土壤带。根据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可将亚洲划为 6 大自然地理区,即北亚大区、东亚大区、东南亚大区、南亚大区、西南亚大区和中亚大区。七悠久的历史,
8、众多的人口.亚洲是人类活动历史悠久的大陆,黄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两河流域,都是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勤劳智慧的亚洲人民,历经几千年的辛勤劳动,开发了这块辽阔富饶的土地,对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非洲非洲面积约 30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20.2%,是世界第二大洲。共有 56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 6.62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 12.3%,居世界第三位。非洲地质地貌特征:非洲的纬度位置:东半球的西部;赤道横穿中部,绝大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海陆位置: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及直布罗陀海峡同欧洲相望。东北与亚洲之间隔着狭窄的红海,并以苏伊士运河与陆上分界。非
9、洲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起伏不大,被称为“高原大陆”。平均海拔 600 米以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西北部分布有阿特拉斯山脉,东南部有德拉肯斯山脉。 非洲地形可分成三部分:第一,高原。自北向南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乞力马扎罗山(海拔 5895 米)位于东非高原,是非洲最高峰。非洲东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断层陷落带东非大裂谷带,长 6000 多千米,谷底有一连串狭长水深的湖泊;第二,盆地。中部是广大的刚果盆地,原为广阔的内陆湖,后因地壳上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泄而成;第三,沙漠。北部是撒哈拉沙漠,面积 770 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非洲气候特点:非洲气候在分布状态上呈现出以
10、(赤道为轴)中心呈南北(对称)分布,气候炎热干燥。其原因是:赤道横贯非洲中部,南北两部分所跨纬度大致相等和非洲所跨气压带,风带也大致南北对称所决定的。另外与地形上是一个起伏不大的高原大陆,缺少高大山地之阻挡,气候的垂直变化小,使非洲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变化不大,地带性比较明显等也有关系。气候炎热干燥是因为热带雨林气候面积较小,主要位于刚果河流域,面积较小。地中海式气候,位于大陆的南北边缘,面积较小。夏季炎热而干旱,冬季温暖而湿润。面积较大热带草原气候,有明显的干湿季。热带沙漠气候主要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和西南角狭长地带。而撒哈拉沙漠占非洲总面积的 1/4,全年炎热干燥, 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总之,
11、全非洲纬度低,气温高;干燥地区广,常年湿润地区面积小。非洲的水文特点:非洲有“热带大陆”之称,其气候特点是高温,少雨,干燥,气候带分布呈南北对称状。(1)非洲的河网分布与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也具有对称的水系、水文网结构。南北纬 10之间降雨量丰富,河网密度最大。在其南北两侧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类型区内,降雨量较赤道两侧地区少,但河网仍然比较稠密。再向南、北,到了热带干旱气候类型区内,由于气候干旱,降水少,河网非常稀疏。再向南、北,在地中海气候区内雨水又渐增加,出现了一些河流或时令河 。(2)许多块状高地或宽广盆地是河流的辐散中心或辐聚中心。东非高原是最大的辐散中心,其次是西非富塔贾隆高原,与
12、其类似的还有喀麦隆高原、包奇高原。比耶高原和马塔贝莱高原等。可以说凡是雨水较多的高原都是河流辐散中心,内陆盆地都是辐聚中心。(3)非洲河流主要分属于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西河四大水系。(4)非洲湖泊众多,绝大多数集中在东非大裂谷及其两侧,多属断层湖,呈串珠状排列于裂谷线上,如坦噶尼喀湖。另一类湖泊是凹陷胡,以东非高原上的维多利亚湖最为著名。非洲的土壤和植被特点:非洲的植被和土壤类型是在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它们的分布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大体一致,即以赤道为中轴、南北对称分布。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其南北两侧依次排列着热带稀疏草原、热带草原、热带荒漠和亚热带常绿硬叶等。根据其分布特征,非洲主要有以
13、下 4 种景观类型:(1) 热带雨林砖红壤类型区。分布范围与赤道多雨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一致。非洲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成分异常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结构复杂,层次众多,树冠稠密郁闭,植物终年常绿,无季相变化。动物以爬行类、两栖类和昆虫等为最多。动物都是全年活动,没有冬眠、夏眠及季节性迁移现象。在高温多雨的气候的条件下,发育着热带砖红壤等土类。(2)热带草原红壤、红褐土类型区。分布范围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基本一致,从北、南、东三面呈马蹄形包围着热带雨林。热带草原萨瓦纳是这里典型的生物群落。由于草本植物的生产量较高以及草原面积广阔,这里有大型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如斑马、长颈鹿、非洲狮等。茂密的草本植物
14、引起生草过程的发育,土壤中腐殖质、氮和灰分养料元素的集聚,便形成了红壤、红褐土等土类。(3)热带荒漠荒漠土类型区。分布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终年干燥少雨。植被贫乏,植物种类稀疏,覆盖度很低,有大片无植物的沙漠区。植物以稀疏的旱生灌木和少数草本植物为主。动物主要是昆虫、爬行动物、啮齿类和一些鸟类。在干燥少雨、植物稀少的条件下,成土过程进行得十分微弱,形成了荒漠土类。(4) 亚热带森林褐色土类型区。分布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和南非西南端,在夏季干燥炎热、冬季温暖多雨的气候条件下,生长着许多旱生特征明显的硬叶林和常绿灌丛。动物主要有北非蛮羊、无尾猿,哺乳动物还有狐、熊、跳鼠等,鸟类以兀鹰
15、为代表。在地中海式气候和植被的环境下,发育着褐色土类。北美洲面积约 24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6.2%,是世界第三大洲。共有 37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 4.32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8.1%,居世界第四位。全称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即美洲的北半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同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同欧洲为邻,南临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一般以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分界。面积 2435 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 。人口约 36000 万,多为欧洲移民后代,其次有黑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等。北美大陆北宽南窄,大陆部分从东向西分成三个南
16、北纵列带:东部是久经侵蚀的阿巴拉契亚山地和加拿大低高原,中部是辽阔坦荡的平原,西部是雄伟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北部和东部海岸一般比较曲折,岛屿众多。主要岛屿有格陵兰、加拿大北极群岛、纽芬兰岛、西印度群岛等。半岛有佛罗里达半岛、尤卡坦半岛和下加利福尼亚半岛等。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北部亚寒带地区针叶林广布,中部有辽阔的草原,南部有热带森林。重要河流有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马更些河、哥伦比亚河等。由于古代冰川作用的结果,北中部和东北部一带湖泊星罗棋布,有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政治经济地理上,一般北美洲只包括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丹麦) 、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法) 、百慕大群岛(英) ,
17、面积约2147 万平方公里;墨西哥及其以南部分以及西印度群岛,通称拉丁美洲。北美洲地质地貌特点:地形起伏大,东西两侧高中间低,呈南北三大纵列带。西部高山区:山脉(落基山等) ,高原,盆地相同,是美洲与太平洋板块相撞而成,多火山,地震。中部平原:中央大平原东部低矮的高原,山地区:拉布拉多高原,阿拉巴契亚山脉。北美洲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即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为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地。西部高大的山系属科迪勒拉山系,由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及落基山脉等几列平行山脉组成,山间分布着高原和盆地。中部广阔的平原分布在西部山地和东部高地之间,北起北冰洋,南抵墨西哥湾,是一片纵贯北美大陆中部的广
18、阔平原,平原上有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安大略湖)。东部低缓的高地由阿巴拉契亚山脉和拉布拉多高原构成,因久经侵蚀成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地。北美地形:三大地形区,南北纵列分布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北段 科迪勒拉山系北起北美洲西北的阿拉斯加,南到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是年轻的褶皱山系,海拔一般达 20003000 米 北美洲境内的科迪勒拉山系,宽度较大,由东、西两列山带和一系列山间高原、盆地组成 东列的落基山脉是主体。北美洲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和河流的重要分水岭西列山带逼近太平洋沿岸,又分内外两带,它们在墨西哥高原南部会合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拉布拉多高原 古老,久经侵蚀,
19、大部分起伏平缓,海拔 300600 米 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平原中部低高原和平原 劳伦琴低高原。地面起伏不大大平原。落基山脉以东,南北伸展内陆低原。南半部由密西西比河冲积而成北美洲的气候特点:北美洲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1、极地气候(有的地方称寒带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部北极圈以内的地区。2、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落基山脉,马更些河以东,哈德孙湾周围地区。 、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哈德孙湾沿岸平原以北,五大湖周围地区,大奴湖周围地区。、温带草原气候:密苏里河中上游地区及其南部地区,落基山脉以东,墨西哥高原以北。、温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美洲西南部的墨西哥高原和西马德雷
20、山脉之间地区。3、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科迪勒拉山系西部的沿海山脉的西部沿海地带。4、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北美洲西北角一个很小的区域。大致在洛杉矶等地。5、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主要要分布在马德雷山脉周围及其南部一些地区6、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平原,墨西哥湾北部沿岸地区。7、高原气候和高山气候:北美洲中西部地区的落基山脉等地。 北美洲主要河流及水文特点:1.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大的水系。若以发源于落基山东坡的支流密苏里河的源头算起,全长 6262km,为世界第四长河。流域面积 322.2104km2,约占北美洲总面积 1/8。密西西比河汇
21、聚了发源于落基山东坡、阿巴拉契亚山西坡和北部冰碛区南侧共约 250 多条支流,西岸的支流又比东岸多而长,形成巨大的不对称的树枝状水系。密西西比河西岸支流流经半干旱地区,流量较小,季节变化急剧,含沙量大,主要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岸的支流以俄亥俄河最重要。密西西比河流域大部分为平原,中、下游比降很小,河道迂曲,河漫滩宽广。密西西比河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约3108m3,河口形成面积 2.6104km2 的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为美国中南部农业区提供了丰富的灌溉水源,但水患也很严重,遇特大洪水容易泛滥成灾。密西西比河的航运价值很大,除干流外约有 50 条支流可以通航,水深 2.7m 以上的可航
22、道总长近 2.6104km,流域内有多条运河与五大湖及其他水系相连。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水力蕴藏量为 2630104KW,主要分布在俄亥俄河及其支流,开发程度较高,如巨大的田纳西河水电工程。 2.圣劳伦斯河 圣劳伦斯河从安大略湖湖口流出,向东北注入大西洋,它是五大湖的出水道。流程约 1200km,在河口形成宽 50km、长 400km 的三角湾。水量相当丰沛,河口年平均流量为 1.4104m3/s,由于五大湖的调节,加以流域内降水季节变化均匀,圣劳伦斯河成为世界上水位最稳定河流之一,枯水期流量要占到洪水期流量的 70左右。从湖口至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上游河段,比降陡急,多急流浅滩,水力蕴藏丰富,但对航
23、行不利。这个地区是美、加两国人口和工业云集地区,五十年代起,对该河段实施整治,开凿了一条深达 8.1m 的水道以及三条运河和七座船闸,水力资源也得到开发,兴建了一系列水电站,使之成为美、加两国重要的航运动脉和电力供应基地。 3.马更些河 马更些河是北美洲第二长河。上游源流阿萨巴斯卡河和皮斯河均源于加拿大落基山的东坡,前者向东北注入阿萨巴斯卡湖,从该湖流出后与皮斯河汇合成奴河,往北注入大奴湖;从大奴湖流出后始称马更些河,沿落基山麓向西北流,最后分支入北冰洋的波弗特海,河口形成约 12000km2 三角洲。从皮斯河的支流芬莱河源头起算,马更些河全长 4241km,流域面积 180.5104km2。
24、干流东西部在水系发育程度上有显著差异。东部因受第四纪大陆冰川影响,水系尚未充分发育,但有水道与大熊湖、大奴湖、阿萨巴斯卡湖等通连;西部发源于落基山的支流相对较成熟,水源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因地处高纬,河流有较长的冰期。中、上游出现高水位时,下游尚未解冻,冰块拥塞,甚易引起泛滥。马更些河水系把偏远的加拿大北部与南部地区联系起来,特别是在运送大熊湖、大奴湖一带矿产品方面有重要意义,但该河的冰期,减低了它的经济价值。 4.科罗拉多河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落基山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 2190km。流域面积为 59104km2,大部分在美国境内,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
25、不足 250mm,沿途为数不多的支流多系间歇性河流,主要由于落基山区融雪和降水的补给,科罗拉多河才成为一条源远流长的常流河。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的中游河段,由于高原抬升和河流强烈下切,形成一系列深邃的峡谷,其中以大峡谷最为壮观。这一河段比降极大,水力蕴藏丰富。科罗拉多河水量不大,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损耗,愈向下游水量愈减,在近河口的尤马处年平均流量仅 700m3/S。流量季节变化很大,洪水期和枯水期的流量相差30 倍左右。但是科罗拉多河水,对于中、下游干旱区来说,则是一项宝贵的水源。科罗拉多河还以含沙量高著称,河流挟带大量的碎屑物质使河水十分混浊。估计每年输送入海的泥沙超过 1.6108t,河口因此
26、不断向前推移,目前三角洲面积为 8600km2。北美洲的土壤及植被特点: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是气候类型多样性的反映,地球上各种植被土壤类型在本洲几乎无不具备。从全局来看,又以针叶林灰化土分布面积最广,按其所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则超过世界各洲;其次,冰原和苔原冰沼土分布之广也突出于世界各洲,前者仅次于南极洲,后者与亚洲相近;而热带类型植被土壤,无论绝对面积或是占全洲面积的比率均较小,荒漠型植被土壤也属次要。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结构格局基本一致,体现了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北部高纬度地区,地面起伏不大,水热条件从北向南逐步变异,冰原、苔原冰沼土、针叶林灰化土依次更替,它们是北
27、半球相应自然带的组成部分。向南进入中纬度地区,大致以西经 98为界,东部和西部不仅各有其气候和植被土壤类型,而且它们的排列图式也处于对立的局面。东部地面比较开展,大部为坦荡平原、低缓高原或高地,气温和降水向南递增,依次出现了温带针阔混交林灰棕壤、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和亚热带常绿林红壤或黄壤的更替序列。西部居内陆位置,山地南北纵列,大平原适处落基山雨影地带,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落基山以西广大山间高原和盆地属半干旱或干旱气候,所以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图式表现为东西更替、南北延伸的格局,依次是森林草原淋溶黑土、高草原黑钙土、短草原栗钙土、半荒漠或荒漠灰钙土或漠钙土。太平洋沿岸地带,从北向南气候类型由
28、温带海洋性型经地中海型向热带干旱型过渡,植被土壤类型相应从北向南更替和南北延伸,这是地带性结构与非地带性结构的综合体现。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地处信风带,山脉走向与海岸平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异主要导因于向风与背风之别,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常绿林砖红壤、红壤和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稀树草原红褐色土。综上所述,北美洲地理环境各组或要素均以温带类型为主,并突出地体现着温带大陆性的特点;北部、东部地带性分异与西部、南部的非地带性分异,形成对立统一体,构成了北美洲独特的地理环境结构图式。 南美洲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滨加勒比海,南隔德雷克海峡同南极洲相望
29、,西北部通过狭窄的巴拿马地峡与北美洲相连。一般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北美洲分界。面积约 1797 万平方公里(包括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2。人口二亿四千六百多万(1980 年),主要为印欧混血种人、印第安人、白种人、黑种人等。除巴西、圭亚那、苏里南等少数国家外,其他国家多通行西班牙语。南美洲的地质地貌特点:南美洲地势西高东低,也可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为高大山系,东部是广阔的冲积平原和波状起伏的高原(呈相间交错分布)。 西部高大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在南美的延伸部分,叫安第斯山脉。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全长 9000 多千米,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 东部有三大高原: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
30、塔哥尼亚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约 500 万平方千米)。这些高原由于久经侵蚀,起伏和缓。 东部有三大平原:自北向南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拉普拉塔平原。亚马孙平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面积约 560 万平方千米,地势低平,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南美洲的气候特点 :温暖湿润,以夏雨为主(由于多雨面积广,干旱沙漠区面积相应狭小,它在南美大陆所占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热带气候为主(大陆北宽南窄,略呈三角形,5S 附近最宽广,使得热带气候占优势。同时南回归线以南大陆紧缩,52S 已近尾闾,使亚热带、温带气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带的亚寒带、寒带气候)气候
31、类型结构的独特性(大陆东西两侧同纬度地区气候类型截然相反)1亚马逊平原形成世界最大热带雨林气候区及原因: 亚马逊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 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有利于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深入,并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形成地形雨;东部沿海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2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丰沛; 常年受巴西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3美洲西海岸气候类型分布狭窄的原因: 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类型向东扩展。 4南美洲北部形成热带草原的原因: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多雨的湿季
32、;冬季时,气压带风带南移,该处受到东北信风带的控制,且该处为高原地形,水汽难以进入,故形成了有明显干湿季的热带草原气候。 5南美洲西岸赤道以南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 (热带沙漠气候南北跨度大,向北延伸) 赤道以南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因寒流经过沿岸,使近地面成为冷源,因此在近海面出现了大气逆温现象,导致大气不能够不断地上升,形成热带沿海多雾性荒漠区。 6南美洲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南北方不同成因)安第斯山脉的南段(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 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西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 此地的西风为离岸风,阻止了大西洋水汽的进入,比较干燥;东部沿岸地区有寒流经过,降温
33、减湿。 北段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此处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东南风势力弱,大西洋水汽影响小; 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太平洋水汽受阻挡,影响小; 故降水量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南美洲的主要河流及水文特点:河流水量大,水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世界第一二大水电站伊泰普水电站,古力水电站);流域面积广,其中亚马孙水系是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水系。安第斯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明显差异,其东侧主要为占流域面积 85%的大西洋外流流域,径流量达全区的 88.2%,河流发育成熟(主要有奥里诺科水系、亚马孙水系、拉普拉塔水系等),河网稠密,多呈树枝状(偏树枝状)水系,并伴生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安第
34、斯山西侧水系径流量占全区 11.3%,占总流域面积 7%,属太平洋流域,河河流多短小、落差大,发源于安第斯山。内流流域面积小,仅 8%且占径流量的 0.5%,主要分布于玻利维亚高原、阿根廷以西的阿塔卡玛沙漠地区。湖泊贫乏,且面积不大,全区仅三个面积超过 8000 平方千米的湖泊。 1 水系形状 以亚马逊河流为例树枝状水系,河流排列成树枝状,干流与支流之间以锐角相交。有东西之分,在分水岭西侧,河流短小、落差大、河流流速急、东面河流较为平稳、落差小。 2 流域面积 世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南美洲亚马孙河为主干的庞大水系,河网密度、流域面积和水量均居世界首位流域面积达 705104km2,约占南美大
35、陆总面积的 40 3 流向 大致由西南向东北 4 河网密度 河网密度大,有三大著名的水系亚马孙水系,巴拉圭-巴拉那-拉普拉塔水系奥里诺科水系,亚马逊所属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润,森林茂密、降水将多。以高原居多,和网密布,支流纵横交错沿途接纳源自安第斯山东坡、圭亚那高原南部、巴西高原西部与北部的上千条大小支流,其中长度在 1500km 以上的大支流有 17 条之多,如南岸的茹鲁瓦、普鲁斯、马代腊、塔帕若斯、兴古、托坎廷斯等河,北岸的普图马约、雅普腊、内格罗等河,都是源远流长的大河。 5 河流长度 亚马逊 是世界第二长河流贯于亚马孙平原,至马瑙斯为中游河段(2240km);马瑙斯以下至河口为下游(
36、1600km),最后在马腊若岛附近注入大西洋。从乌卡亚利河源头算起,全长 6400km 以上 6 湖泊 南美洲大的湖群和大湖很少 南美洲第四纪冰川的厚度较小,一般为高山冰川的延续,同时大陆面积又在中高纬度大大减小,根本不具备产生大湖或大湖群的空间。南美洲的土壤及植被特点:植被-土壤类型组成及其结构的特点:1.热带类型为主 2.亚热带,温带类型面积狭小,在水平地带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苔原-冰沼土和冰原。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的组成,基本上和气候类型一致,即以热带类型为主,热带常绿雨林-砖红壤和热带稀树草原-红壤无论是绝对面积或所占大陆的比率,在世界各大洲中都非常突出。亚热带和温带类型面积狭
37、小,在水平地带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和极地苔原-冰沼土等类型。 植被-土壤类型的分布、排列和更替关系,也是气候类型布局图式的反映。即东部地区,特别是南回归线以北的大陆主要部分,以纬度地带性结构为主,各类型一般是南北排列、东西延伸;西部地区以非纬度地带性结构为主,各类型均作南北排列和延伸;安第斯山地则呈垂直更替。对立的东、西部共处于全洲的统一体中,构成南美洲植被-土壤类型特有的结构格局。每一类型区,既体现着世界同类型区的共性,也表现了自已的个性。南美洲主要包括以下国家和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巴西、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乌拉圭、阿根廷和地区(法属哇亚那)南
38、极洲南极洲我们这个星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恒古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人类在其它大陆生息繁衍,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但这块占地球陆地总面积 1/10 的冰雪大陆,笼罩它的神秘面纱近一两个世纪才逐渐被揭开。已有的科学研究表明:南极洲并不是游离于文明世界之外的大陆,如果把今天人类生存的各个洲称作我们星球的绿色世界,那么南极洲这个白色世界,不仅与绿色世界息息相关,而且在关系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南极则以不可忽视的力量顽强地制约着绿色世界。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其平均海拔为 2350 米,同时它也是一个无土住居民、无树木的
39、大陆,因此,南极洲是人类共有的唯一一个大洲,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块净土,它受人类的污染最少,故也称它为世界公园。面积 14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总面积的 9.4%,是世界第五大洲。南极洲仅有一些来自其它大陆的科学考察人员和捕鲸队,无定居居民。南极洲的地质地貌特点:覆盖着很厚的冰雪,平均海拔超过了 2000 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洲。第一,南极洲是世界上最高的洲,平均海拔 2350 米;第二,地表大部分覆盖着很厚的冰层,冰层平均厚度有 2000 多米;第三,冰层下面有各种不同地形,在罗斯海与威德尔海之间有一条低地,把大陆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是高原,西部分布着一系列褶皱山脉。 总的是地势
40、:地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例如,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 地形特征:地形特征是指一个地方的地形特点,一般从海拔、 地面起伏、地形的种类和分布等方面来说明。南极洲分为东南极和西南极,其中东南极面积为西南极面积的 4 倍,两者以南极横断山为界,东南极是古老地盾高原,而西南极主要由一些褶皱带组成,表现为南极半岛和一些群岛,在褶皱带的边缘地区分布有许多活火山。南极洲的气候特点:酷寒、干燥、烈风是南极气候的三大特征,这样的气候特征形成的原因:一、酷寒南极洲气候异常寒冷,全洲年平均气温为零下 25,内陆高原平均气温为零下 56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曾达零下 89.2,为世界最冷的陆地。南极这里之所以酷寒,可概括为
41、以下三个原因:(1)从太阳辐射中获取的热量特少 南极洲绝大部分在南极圈内,一年中有暖、寒季之分,11 月至次年 3 月为暖季,410 月为寒季。暖季只有几个月全是白天,但太阳高度角小,所获热量很少;寒季有很长时间处在漫长的黑夜里,根本见不到太阳。全年太阳辐射收入的热量极少是南极洲酷寒的一个主要原因。(2)冰雪覆盖的厚度深 南极洲又是一个冰雪覆盖的大陆,冰雪平均厚度达 1700 多米,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约 3/4 被冰雪反射回空中,这样南极洲太阳辐射收入的热量就很少很少。 (3)海拔高度高 南极洲的地势很高,平均海拔 2350 米,最高峰马克姆山海拔 4350 米,南极洲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
42、一洲。在对流层中,大气的温度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一般每升高 1000 米,气温下降 6.5。这就像山顶的气温比山脚低一样,由于地势很高,使的这里的气温比其他洲更低。二、干燥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 250 毫米,仅大陆边缘地区可达 500 毫米左右。全洲年平均降水量为 55 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 30 毫米左右,极点附近几乎无降水,空气非常干燥,极地高气压长年盘据,水气少,但是因为气温长年在零度以下,所以积雪、积冰不化,有“白色荒漠”之称。三、烈风南极常年刮大风,全洲平均风速 17.8 米秒,沿岸地面风速常达 45 米秒,最大风速可达 75 米秒以上,是世界上风力最强和最多风的地区。南极
43、为何会刮大风?我们知道,南极是个冰雪覆盖的高原大陆,四周被大洋环绕,常年受极地高气压控制,陆地气温比四周海洋低的多,尤其在冬季,陆地气压与海洋气压的差值更大。风速的快慢,与气压大小的差别密切相关,气压差别越大,风速也越快。南极烈风在到达南极高原边缘的陡坡地带时,随地势迅速下降而迅猛下泻,这样就形成了南极大陆眼沿岸的特有风暴。南极洲的水文特点: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在南极点附近,年降水量近于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还稀少,形成干燥的“白色的沙漠”。南极大陆是冰雪量最多的大陆南极洲的面积约 1400 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上的大冰盖及其岛屿上的冰雪量约为 24106 立方千米,大于全世
44、界冰雪总量的 95% 南极大陆常年被冷高压控制,加之南极沿海地区有巨大的冰障的阻挡,使温暖的海洋气流难以深入南极大陆内部,因此南极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不足80mm,有的地区的降水量同撒哈拉大沙漠相差无几,另外在南极地区测量降水量也是十分困难的。南极大陆中心地带地面空气中的平均水汽含量为 0.06g/m-3,只有我们人类生活大陆地面空气水汽含量的 12/1000,因此其大气是极为干燥的。南极洲的土壤及植被特点:南极洲大部分是两千公尺以上的山地与高原,上面又覆盖著数十公尺的冰帽,是全世界淡水的主要所在地。据估计,若地球温度上升导致这些陆冰层全部融化,平均海平面将上升 66 米,纽约、上海,东京等大都市
45、将被淹没。南极洲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被发现的。南磁极与难达之极:南磁极即地磁的南极,1985 年南磁极的位置约为东经 139 24,南纬 6536。 难达之极是约以南纬 82和东经 55- 60为中心的高地,由於地势高峻,成为大陆冰川外流的一大分冰线,是难於接近或到达的地区。南极洲目前一个国家都没有,也不属于任何国家,但是有一些国家曾经宣称或现在依然宣称拥有南极部分土地: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法国,德国,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欧洲面积约 1000 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6.8%,仅大于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共有 37 个国家和地区。人口 7.23 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3.
46、4%,居世界第二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地理位置1. 经纬位置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面积 1016x100000km,是世界第六大洲。以欧洲大陆而言,大部分地区都位于 367108N,6610E934W 之间。它 44 个国家和地区,分为南欧、西欧、中欧、北欧和东欧 5 个地区。北欧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芬兰和冰岛,纬度位置约在 55-70N 之间;西欧包括不列颠群岛、法兰西和荷比低地三部分;中欧2. 欧洲的海陆位置和洲际位置欧洲大陆位于亚欧大陆的西部,东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有白海、巴伦支海、挪威海、北海、比斯开湾、地中海等边缘海包
47、围。欧洲地处大陆西岸,三面为海洋环抱,形似亚欧大陆向西伸出的一大半岛,使大西洋和西风环流对欧洲气候具有深刻的影响。欧洲东与亚洲大陆山水相连,南与非洲隔地中海相望,西隔大西洋遥望美洲,因此欧洲成为旧大陆的重要部分。欧洲地质地貌特征:水平轮廓破碎、大陆东宽西窄、多半岛、岛屿和内海、边缘。海是欧洲自然地理的一大特点。欧洲的半岛和岛屿占总面积的以上,其中半岛面积占总面积的 27,主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日德兰半岛、科拉半岛、布列塔尼半岛、克里木半岛;主要的岛屿有不列颠群岛、冰岛、斯瓦尔巴群岛、西西里岛、撒丁岛、科西嘉岛和巴利阿里群岛等。众多半岛和岛屿的分割,使得欧
48、洲大陆破碎,出现了白海、波罗的海、地中海、黑海等内海或陆间海。地形特征:第一,欧洲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约占全洲总面积的 23,主要平原有东欧平原、中欧平原(波德平原)、西欧平原;第二,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在 300 米左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低的洲;第三,冰川地形广布,第四纪冰川对欧洲广大地区影响显著,东欧平原和中欧平原部分地区呈波状起伏的地形;北欧地区的峡湾海岸和众多的湖泊;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宽谷和尖峰等,都是冰川作用的结果。第四,山脉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北部有斯堪的纳维亚山脉,南部是阿尔卑斯山脉。欧洲的气候特点:欧洲大陆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位于寒带的面积也不大,这样的纬度位置成为欧洲
49、以温带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的基础 。欧洲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于温带气候,海洋性显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式气候典型是其主要特征。自北而南,欧洲气候类型主要包括:极地冰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各岛屿,全年低温,不宜植物生长;极低长寒气候,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和冰岛,植物有苔原和森林苔原,不宜发展种植业,以养畜业为主;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北欧大部分和东欧平原北部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种植业不发达,但可种植麦类、亚麻、蔬菜、牧草;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挪威沿海、不列颠群岛、法、比、荷、德、丹等国西部;温带大陆性气候,分为两个亚区,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中欧东部和东欧,二是温带大陆性半干旱与干旱气候,主要分布在东欧平原南部和北部,其景观主要表现为草原和半荒漠;亚热带夏干气候,主要分布与伊比利亚、亚平宁和巴尔干三大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和地中海岛屿上;高山气候主要分布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