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与服饰文化,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教学的基本内容,一、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 二、中国古代的服装样式及特点。 三、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一、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1、原生态时期 庄子盗跖形容说:“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礼记礼运云:“昔者, 未有麻丝,衣其(
2、鸟兽)羽皮。” 墨子辞过云:“古之民未知为衣服,衣皮带茭(干草),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凊。”,说文衣部:“衰,草雨衣。秦谓之萆。从衣,象形。”,衰,蓑,说文裘部:“裘,皮衣也。从衣,求声。,2、手工时代,我国古代的纺早于织。纺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的制绳,到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纺轮。织起源于织席、结网,河姆渡文化中已有原始腰机和引纬工具。,捻线所用的工具一般是纺專,“專(专)”的本义是纺坠,后来俗体做“砖”,现在词义转移指砖瓦的“砖”,车专转(轉 ),女专嫥,扌专抟(摶),这些同源字都出自“專”的偏旁,都有圆转的意思。,古代纺织品的原料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植物性纤维,主要是葛藤、麻。 一类是动物性纤
3、维,主要是蚕丝。 (1)植物性纤维史记周本纪记载:周人的始祖弃在儿时已“好种树麻菽”。可见华夏先民在周代植麻已经相当普遍。,(2)动物性纤维,説文解字:絲,蠶所吐也。从二糸。凡絲之屬皆从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缫丝的国家。在古代传说中就有黄帝之妻嫘祖教民养蚕取丝的故事。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已发现丝织品残片。 据统计,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就有135个。,到了汉代,由于缫丝和纺织技术的不断改进, 已能生产出非常精致的丝织品,曾令世界各国为 之倾倒。,马皮蚕女【桑】,干宝搜神记卷十四:“旧说,太古之时,有大人远征,家无余人,唯有一女。牡马一匹,女亲养之。穷 居幽处,思念其
4、父,乃戏马曰:尔能为我迎得父还,吾将嫁汝。马既承此言,乃绝而去,径至父所。(父)亟乘以归。为畜生有非常之情,故厚加刍养。马不肯食, 每见女出入,辄喜怒奋击,如此非一。父怪之,密以问女,女具以告父, 于是伏弩射杀之,暴皮于庭。父行,女与邻女于皮所戏,以足蹙之曰:汝是畜生, 而欲取人为妇耶?招此屠剥,如何自苦?言未及竟,马皮蹶然而起,卷女以行。 邻女走告其父。后经数曰,得于大树枝间,女及马皮尽化为蚕,而绩于树上。其茧纶理厚大,异于常蚕。邻妇取而养之,其收数倍。因名其树曰桑。桑者,丧也。由斯百 姓种之,今世所养是也。”,甲骨文中与蚕桑直接有关系的字就有135 个,说文.糸部共收248 字,重文31
5、字。,纠 红 级 纪 纫 纤 约 纡 纣 纥 纨 纩 纲 纵 纯 纺 纷 纶 纳 纽 纱 纬 纹 纸 纭 纰 纾 纮 纴 纻 纼 绎 织 经 绍 绊 练 绅 细 线 终 组 绀 绁 绂 绉 绋 绌 绐 绑 绚 给 绘 绞 结 绝 络 绕 绒 统 绖 绔 绗 绛 继 绢 绥 绦 绣 绤 绠 绡 绨 绪 续 绩 绷 绳 综 维 绸 绰 绿 绯 绱 绲 缍 绶 绺 绻 绾 缁 绵 绽 缀 绬 绹 绫 .,3、丝织过程:,1 缫丝 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2 练丝 对蚕丝进行沤煮漂白 已练之丝叫熟丝,未练之丝叫生丝 绡,生丝也。纥,丝下也。缅,微丝也。级,丝次第也。 3 纺织 纺,网丝也 织,作布帛
6、之总名也 纪,丝别也 绝,断丝也。继,续也。续,连也。经,织从丝也。纬,织横丝也。 4 染色 红(赤白色)、绿(青黄色)、紫(青赤色)、缥(青白色)、绛(大赤色)、(纯赤色)、(浅绛色)、缇(丹黄色)、绀(深青扬赤色)、缲(红黑色)、缁(黑色),“缯”与“帛”都是古代丝织品之总称。,“帛”字从巾(代表织物) 从白(代表白色) ,最初指白色的缯帛,后引申为丝织品的总名。,绫、锦、绣、绢 、绘 有颜色的帛 说文:“绣,五采备也。”,古代“锦绣”二字经常连用,指称为最美丽的 织物。,以草叶为衣,以兽皮为衣,以皮革为衣,以纺织品为衣,无衣,丝织业的发达直接影响到中国服饰的丰富,小结,二、中国古代的服装
7、样式及特点。,服饰起源 “服饰”二字,最初分别独立运用,古代文献中较早连用是周礼春官“辨其名物,与其用事,设其服饰。”,头衣 体衣 足衣,说文衣部解释“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段玉裁注:“叠韵为训。依也,倚也。衣者,人所依以蔽体者也。”释名释衣服亦云:“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一)头衣,古代帽子叫做“头衣”,又叫“元服”,与头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有冠、冕、弁(bin)、胄、帽、巾、帻、笄、簪,1、冠 冕 弁 身份的象征,冠 是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冠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 冠主要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 冠的文化含义: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 贵族身份的标志;
8、男子成年的标志。,冠的重要性,“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 礼记冠义称:“冠者,礼之始也,是故,古者圣王重冠。”“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 就是说,戴上礼冠之后,才能做到容貌体态端正,颜容和悦,言辞顺达。所以,后来人们常用“冠冕堂皇”来形容人的仪容。,冕 (免)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说文: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瑬、紞纊。从冃(mao4)免聲。古者黃帝初作冕。 三礼图:释云:“冕广八寸,长尺六寸,前圆后方,前下后高,有俯伏之性,故谓之冕。欲人之位弥高而志弥下,故以名焉。” 冠冕堂皇 无冕之王,冠梁,冠圈,缨,緌 rui2,笄
9、,注意:古代的冠并不等于今天的帽子,冠是古人戴在头上用来束发的东西,形状像扣在发髻上的小罩子。,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所戴的帽子,皮弁(武弁、兵弁)郑玄笺:“会谓弁之缝中,饰之以玉,皪皪而处,状似星也。天子之朝,服皮弁以视朝。” 爵弁(文弁、雀弁),诗.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爵弁服皮弁服,胄 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史记绛侯世家: “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2、帽 巾 帻 笄实用价值的发挥,帽 冃冒帽(汉) 用布缝合的圆形软帽说文:“冃,小儿蛮夷头衣也。以羊角为饰,当系古代蛮夷所 戴之帽,故冃字之音读为帽。” 说文:“闩,重覆也,从
10、,门一”。说文“冒,冡而前也,从冃月。” 钱大昕说文答问疏证:“冃”字下指出:“冃即冒,俗作帽。” 林义光文源:“冃”字下也指出:“闩冃同字,今字作帽。”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巾- 帻 -笄,巾 象形字 古时头巾名。以丝带编成,一般为青色。巾既可束发,劳动时又可以用来擦汗,远比冠帽实用得多。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汉末盛行戴巾,苏轼在念奴桥赤壁怀古词中就有“羽扇纶巾,笑谈间,樯橹灰飞烟灭”之句,这“纶巾”便是幅巾中的一种,系用丝带织成,因相传诸葛亮常服此巾,故又名“诸葛巾”。,羽扇纶巾,宋代流行戴巾,帻 古代身份低微的人不能戴冠,只能戴巾帻,起初只是包发的头巾,后来演变成帽状包头布。 帻
11、,赜也,下齐眉赜然也。释名 发有巾曰帻。 说文,日暮岸帻归,传呼隘阡陌 李白 黔首(秦)-戴黑色头巾出门见人 苍头(汉)-以青巾裹头的军队 黄巾军大起义(东汉末) 四方巾 绿帻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李白 红巾军大起义(元末)陌头、络头、帩头、幞头乌纱帽,笄 (汉代以后为簪),说文:“笄,簪也。” 古时用以贯发或者固定冠、冕等的头饰。 仪礼士冠礼:“皮弁笄,爵弁笄。”郑玄注:“笄,今之簪。” 春秋公羊传僖公九年:“字而笄之。”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及笄之年 年方及笄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 诗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
12、之。”,(二)体衣 古代的体衣包括上衣和下衣,上衣称为衣,下衣称为裳,合称衣裳。,说文中与体衣有关的汉字主要收在衣部和巾部里,衣部有116个字,巾部有62个字,,周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古代帝王礼服的纹样,王权的象征。共有“十二章”,服饰与政治、道德紧密相联,在形制、色泽、质料及图案上有着严格的区分。,章,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黻)f(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
13、章绣(华丽的刺绣品),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前六章作绘,后六章刺绣。十二章纹样以天地山川为代表,是儒家学派服饰理论的核心。,十二章内涵丰富,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 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 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 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 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 藻,取其洁净之意; 火,取其明亮之意; 粉米,取有所养之意; 黼,取割断、果断之意; 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宗彝,指天子祭服上所绣虎与蜼的图象 蜼wei4一种长尾猿猴。古人以其形绣于衮服。 明许浩 复斋日记:“贵州思南有山曰甑峯,居大山中有兽曰宗彝,类猕
14、猴,巢于树,老者直居上,子孙以次居下。老者不多出,子孙居下者出得果,即传递至上,上者食,然后传递至下,下者始食;上者未食,下者不敢食也。先儒谓先王用以绘于衮者,取其孝也。”,万历皇帝缂丝衮服(复制品),衣冠禽兽,唐代袍服的纹样,一般以暗花为多,至武则天当朝,又颁赐了一种新的官服,名叫“绣袍”。所谓绣袍,即在各种不同职别的官服上绣以不同的纹样,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这种以禽曾纹样区分文武官员品级的做法,后又被明清发展成“补子”,即以金丝、彩线绣成徽织,缀于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后背,使人一望而知其品级。 “衣冠禽兽”的成语其源盖出于此,原无詈人之贬义,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意思,完全是后人引申发挥所致。
15、,明清 “补子”,说文完衣也。从衣甫聲。,服饰颜色与等级关系的演变,先秦时期:产生了以服色区分贵贱的观念,但只能区分贵族与庶民、奴隶之间的界限,而不能严格区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之间的等级差别,还未形成以服色区分社会成员的具体身份和官职高低的等级序列。 上古殷商时,白色还曾为贵族所喜,同时是一种吉服,在严肃、庄重的场合才穿着。 服色以赤、玄二色为尊。贵族常用黑色衣料来制作礼服,于祭祀、婚仪、冠礼等庄重场合穿着。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封建制度已经确立,门阀制度也当盛行,颜色的等差变化随之进一步展开,用颜色区别社会等级在此时已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不够严格,尊卑混用的现象时有所见。,黄袍加身,
16、隋唐以后:服色等级制度高度强化,服裳颜色形成了一个严格的等级序列,哪一种身份的人穿着哪一种颜色的服裳,皆有定制,不得错乱、“僭越”。 隋文帝杨坚穿黄袍临朝,不仅庶民不得使用,就连皇帝身边的重臣也一律不准僭用黄色。以后历朝遵行其规,连颜色深浅都有规定。 宋人王懋在野客丛书中写道:“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所以从唐朝开始,“黄袍加身”就意味着登上龙座。这一服色制度一直延续到满清灭亡为止,黄袍始终是皇权的象征。,为什么取黄色,古代统治者信奉“五行”、“五方”、“五色”等理论,认为青、赤、黄、白、黑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木、火、土、金、水五行,而黄色正代表构
17、成万物的基础元素土;青、赤、黄、白、黑又分别象征东、南、中、西、北五方,而黄色正好象征中央,因此也就天经地义地成了代表华夏的正色。,清朝龙袍,新唐书车服志:亲王及三品以上“色用紫”,四品、五品“色用朱”,六品、七品“服用绿”,八品、九品“服用青”,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色用白”。 形成由黄、紫、朱、绿、青、黑、白七色构成的颜色序列,成为封建社会结构的等级标志。 自居易琵琶行诗云:“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便知自居易当时是卑微的八九品小官,1、上衣之字,衣 单用:衣服总称 并用:上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襦说文:“褥,短衣也。从衣,需声,一曰衣。” 长襦 腰襦
18、小襦(短襦)软炊豆饭可支日,厚絮布襦聊过冬 。陆游赠卖薪王翁 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 香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复襦:增加了里子的襦,深衣,从周代开始,又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叫做 深衣 衣裳连属制 礼记深衣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泽肤,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 礼记深衣:“短毋见肤,长毋被土。 ” 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深衣,褝 单衣袷(qia) 夹衣亵 内衣 说文:“亵,私服也。”,司马相如美人赋:“女乃驰其上 服,表其亵衣。” 诗经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裘 皮衣 “古者衣裘以毛为表 “
19、 轻裘狐裘 貂裘 貉裘 粗裘鹿裘 羊裘 晏子春秋外篇:“(齐)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其资千金。” 袍 长袄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 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论语,表,上衣也。说文,表裘(外衣);表礼(作为礼物的衣料);表里(衣服的面子与里子;里外;也指作为礼物的衣料),蓑 象形字 用草编成的雨衣 褐 形声字 粗毛粗麻制成的短衣 衣之局部用字 袖 形声字 带 象形字 绅 形声兼会意字 缙绅,2、下衣之字,裳,下裙也。又写作“常”。说文:“常,下裙也。” 裙,下裳也。郑玄仪礼丧服注:“凡裳,前三幅后四幅也。”诗经魏风葛:“可以缝裳。”笺:“男子之下服。”,裤,袴 绔。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kn
20、)。 (刘)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宇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 世说新语,福州南宋黄升墓出土古代裤子,(三)足衣,履 单底鞋 説文解字:履,足所 依也。从尸,从彳,从夊 ,舟象履形。 释名.释衣服:履,礼也 ,饰足所以为礼也。 正规的场合中,古代士子必须着履,因为履和礼密不可分。,汉代岐头丝履,唐代云头锦履,舃x,复底鞋,在鞋子底下再加钉一层木底。类似现在鞋底 上加一层鞋掌,走在泥地里可以不被泥湿。,釋名複其下曰舃。舃,腊也。行禮久立地,或泥濕,故複其末下,使乾腊也。 古今注:舃以木置履下,干腊不畏泥湿也。天子赤舃。诗豳风:赤舃几几。 传:赤舃,人君之盛履也。,唐代赤舃(根据文献描述绘制),
21、履舄交错,诸履之中,又以舄最为高级名贵。 周礼天官记载:“舄止于朝觐、祭祀时服之,而屦则无时不用也。” 按古代习俗,须脱鞋入室,席地而坐(日本人至今仍保持着这种来自中国的生活习俗)。 “履舄交错”即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宾客满座而室外石界上鞋履凌乱地放在一起的情景。,屦j,说文:“屦,履也。”段注:“今时所谓履者,自 汉以前皆名屦。” 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单底鞋 屦贱踊贵(鞋价低贱而假肢却很贵,形容社会黑暗,统治者惨无人道,滥施酷刑),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屐,是一种木底有齿的鞋子。史书记载南朝诗人谢灵运经常穿着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屐我国最早的旅游鞋
22、,屐,说文:“革生鞮di1也。从革奚聲。” 古人以草为屦,皮为履,后唐马周始以麻为之,即鞋也。说郛引 唐 留存事始鞋 鞋扇(鞋面);鞋脚(小妾第一次拜见长妻时所敬赠的见面礼:亲手做的针线活;也指鞋袜);鞋脚钱(跑腿钱);雨鞋;皮鞋;布鞋;鞋鞢(造鞋时所用的木制鞋型),鞵(鞋),宋代翘头弓鞋,靴 高筒靴 释名释衣服:“靴,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本胡服,赵武灵王服之。”袜 (襪、韈、韤) 说文韦部:“襪,足衣也。” 汉代人入室脱履,一般在室内着袜。,汉代素绢夹袜,宋代绸袜裤,三、中国古代的梳妆用具,栉zh梳子的最早名称是栉。 说文木部:“栉,梳比之总名也。”古代的梳子大多用木制成,另外也有用角、
23、象牙、玳瑁等材料制作的。形体大多为马蹄形,也有少数为长方形的。 庄子寓言:“进盥漱巾栉。”成玄英疏:“栉,梳也。”,关于梳子的创始和梳文明的起源,有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在华夏上古文明时代,部落联盟首领轩辕黄帝的一个王妃名叫方雷氏,她就是开创了华夏族凤凰图腾的黄帝长子玄嚣的母亲,是一位高贵典雅、和蔼智慧的王妃。当时,在人类刚度过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世纪,进入到上古文明时代,方雷氏王妃所掌管的王宫里的二十多位女子,经常蓬头乱发,一遇到农历、祭拜、缔约、结盟、出征、凯旋、庆祝等部落联盟重大节日的时候,为了参加这些盛大的典礼,她就召集这些女子,用自己的手指逐个将她们的蓬发捋顺,时常捋破手指。,有一年
24、,黄河流域发了上古大洪水,给黄帝发明舟船的狄货,从洪水中捞了十九条大鱼带回了部落,方雷氏等人用木柴烧热石板把大鱼烹熟,非常美味,狄货一口气吃了三条,大鱼骨堆了一地,方雷氏拣起一根,折了一节不由得端详起来,非常美观,她不自觉的用鱼骨梳理披在自己肩上的长发,无意中蓬发被梳的整整齐齐,她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蓬乱的长发用鱼骨怎么一会儿就梳捋顺了,方雷氏寻思着,把这些大鱼骨暗暗收藏了起来。后来就仿造鱼骨创造发明了梳子,梳 篦 古代的梳一般分为两种,两种的区别是齿与齿距离的宽窄,齿间距宽的叫梳,齿间距窄的叫篦,但梳、篦二字都是后用的字形,至少在汉代以前,一般用“疏”、“比”二字, 如马王堆一号墓遣策和居延汉
25、简等皆有“疏比一具”之语,一具即一套,这也说明古代之梳是梳、篦成套使用的。,梳,篦,又叫篦箕(b j),俗称篦子。,篦箕的来源,据传是春秋时期一个名陈七子的人发明创造的。 相传,春秋时代,延陵监狱中有个犯人物陈七子。有一天,他看物到地上有不少从狱华卒打他的毛竹板上掉下来的竹篾片,便灵机一动,就一根一根捡起来,并将其理齐、削物尖后,密密齐齐排紧,中间再加一根横档。从自己身上穿的麻衣中,抽下麻线,把竹篾片编结牢固,拿它篦头发里的虱子。由于齿密,虱子很快被篦落,而且连头发里的污垢也篦干净了。后来,受封于延陵邑的吴王四太子季子,知道陈七子会编竹篦后,就释放了他,并令其开办作坊,专门制造篦箕。陈七子一直
26、活到了73岁那年的3月25日才去世。所以到每年这一天,篦箕行和制作竹篦的后人都要为这位篦箕祖师爷进行“祭祀”。,梳簪,镜,说文金部:“镜,景也。从金,竟声。”古代的镜以铜制为主,故从金。 战国以前,古人很少用镜,只在盆中置水照面,但在距今四千余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齐家文化墓葬中已经发现了铜镜,可见镜的起源很早。铜镜在商代、西周和春秋时期墓葬中都有少量发现,但直到战国时期的墓葬中,铜镜才大量出现,可知此时铜镜才较多使用。古镜一般呈圆形,正面磨光发亮,背面铸有不同纹饰,中心有纽可以穿系j。战国时期的铜镜背面多几何图案和动物图案,无文字。常见的纹饰有卷云纹、山字纹、花叶纹、连弧纹、菱纹、虎纹、蟠pn龙纹
27、、龙凤纹等。 西汉以后,镜背多铸有吉祥语。宋元以后才渐趋衰微。,中国人的服饰观念,1、看重衣着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衣是人之威,钱是人之胆 无衣不成人,无田不成水 宁让肚子饿,不要衣服破 嘴吃千口无人知,身上无衣被人欺 有才堪出众,无衣懒出门 不瞧吃的,只看穿的,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只认衣冠不认人 衣帽取人 衣冠禽兽,中国人的服饰观念,2、强调等级 冠虽穿弊,必戴于头,履虽五彩,必贱于地。帽子虽然破旧但是它的礼遇却是凌驾于人的脑袋之上,鞋子即使再新鲜但它的命运就是被践踏而行走在地上 ,教化人要对君王忠诚。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胜者王侯败者寇,只重衣衫不重贤,中国人的服饰观念,官儿没了乌纱,
28、瘟神没了灵光 什么身份戴什么帽,什么场合穿什么衣,中国人的服饰观念,3、崇俭尚雅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住房不在高,穿衣不在绸。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中国人的服饰观念,饱时莫忘饿时苦,有衣莫忘无衣难。笑破不笑补,穿旧不算丑。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家有万担,还要补衣烫饭。 要暖粗布衣,要好自小妻。穿着宜素雅,布衣胜华服。,中国人的服饰观念,4、注重得体 借来的衣装不合体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衣不加寸,鞋不加分 时样的裙子还得时样的衫(搭配得体),中国人的服饰观念,穿衣要适时,吃饭要适量。春服宜情,夏服宜爽,秋服宜雅,冬服宜艳。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冠。 见客宜庄服,远行宜淡服。花下宜素服,对雪宜丽服。(适合环境),研究中国服饰演变发展历史的方法,一是借助文字记载,如历代的舆服志以及各种典籍、野史、笔记、诗词曲赋、戏剧、小说等; 二是通过文物考古,如历代绘画、石窟艺术、人物雕塑、俑像、古墓壁画、画像石(砖)以及从地下发掘出来的服饰实物等。爱古装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