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997044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精品课件:专题14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专题十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阐释,考情分析,(续表)本考点重点考查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考查最多的是一词多义,其次是词类活用。2013 年全国高考所考查的文言实词几乎都能和考生熟悉的课内知识相联系,考生总能在课本中找到答案,因此,考生应熟练掌握课本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尤其是考纲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应该加强记忆其容,易混淆的词义。2013 年全国高考都考查了文言实词,所考查的文言实词都是常见的,应该说难度不大。但是考生平时复习时,只注意考试大纲中规定的 120 个文言实词是远远不够的,常见实词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几年广东实词题型稳定,实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单独

2、命题考试;在文言翻译中综合考查。所以对于实词除了理解记忆外还要注意能够在具体语境中灵活运用。,附:20062013 年广东高考“文言实词”考查情况一览表,粤题精讲,1(2013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初,蜀士知向学,而不乐仕宦。咏察郡人张及、李畋、张,士由是知劝。,(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3、 B 级。A 项“第”字应理解为“科举考中”的意思,前文为“郡举进士,议以咏为首荐”,而后文为“咏与寇准致书郡将,荐覃为首”,由此可推知 A 项解释正确。B 项中“推”字原为“推求”之意,结合前后文的语境理解可知,将“推”字理解为“追究”也是能解释得通,因此该项解释也是合理的。C 项“绳”字应解释为“制裁、约束”,前文说“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收成不好时,张咏宽贷私自卖盐的百姓,而此句是“官属”劝张咏严惩私自卖盐的人,所以应将“绳”字理解为“制裁,约束”。D 项“知”字解释为“掌管”,根据前文提示“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根据张咏之前治理蜀地时优异的

4、政绩,真宗再让他掌管益州非常合情合理,所以“知”字解释为“掌管”。,【参考答案】C,2(2012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注释】漕:水道运粮。社仓法:用义仓积谷备荒的方法。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轸:痛。,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A 项中“擢”常见的两种义项为:拔、抽,“擢发难数”中的“擢”为此意;选拔、提

5、拔,汉书卓茂传中“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的“擢”解释为这个义项。这两个义项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考生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断。B 项中“豁”字,不常见也不生僻。对古汉语知识有一定积累的考生可以根据“豁免”一词对“豁”做出解释。“豁免”一词属于古汉语中普遍存在的同义连用现象,“豁”就是“免”的意,思。在一些实词题中,考生可以利用同义连用现象对较生疏的字做出推断解释。C 项中“举”的动词解释有以下几种:抬起、举起;兴起、发动;推举、提拔;检举、揭发。根据上下文可知应解释为“兴起、发动”。D 项中“卒”最常见的两个解释是“死”和“最终”,因为“卒”在句子中处于状语的位置,可以判断“卒”是副词(最终)而非动词

6、(死)。,【参考答案】C,3(2011 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船追及,断系发之,船必覆,人莫敢撄。公募善泅者,持利锯,石破,尽获之。,奇男子也。改行后,始娶妻,忽患奇疾,百方不治。一道人过门曰:“有方可救,但得钱三十千乃能配药。”罗自念贫窭,,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选自葛虚存清代名人轶事将略篇,有删改),罗每对人言生平作贼事,不少讳,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名师剖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常

7、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应在理解文言实词词义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来判断。解题时可用代入法,把各选项的答案放入语境中来判断答案是否合乎语境。合乎语境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A 项“苦”是“苦于,以为苦”之意。如史记陈涉世家:“天下苦秦久矣。”B 项“纵”是“释放;放走”之意。如:纵火、纵虎归山、七擒七纵。D 项“抵”是“到达,抵达”之意。如:抵京、抵临、平安抵达。,【参考答案】C,考点透析,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列出了高中生应重点掌握的 120,个文言实词,它们是:,这 120 个实词是阅读文言文最基本的词汇,考生应切实加以掌握。具体讲,就是掌握一词多义、通假现象、古今异义、

8、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方面的知识。(注: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考点一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是很常见的语言现象。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思,因此应根据具体语境加以辨别。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是“全”的意思(与“独”相对);而“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中的“举”,则应解释为“攻取”。一般来说,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信,“信”的本义是“诚实、不欺骗”。因为“诚实、不欺骗”的事自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于是引申为“确实”,“遵守诺言、履行成约、不变卦”,“不怀疑”;从“确实”可推及,表明一些事

9、物真实性的物证,于是又引申为“凭据”;“消息”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来往的“函件”的内容具有确实性,于是又引申为此义;从“不怀疑”极而言之,便又引申为“极度尊敬,甚至以其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和指南”;既然对某人“不怀疑”,便可由他做主,于是又引申为“听凭、随意”。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就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这个词的本义;而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作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还有些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

10、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在一个句子里,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主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文言文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如在学习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就可边学边总结有关知识。如:,适,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还可以把以前学过的其他课文中有关,“适”的词义也补充进来。如:,这说明了一词多义中的“多义”只有靠积累才能掌握。,考点二 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指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音同或音近的字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它包括“通用”和“假借”两类现象。“通用”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也相通的字

11、之间的通用。“假借”是指读音相同或相近,但意义并不相通的字之间的借用。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同音,被假借为“早”,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它的意义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通假字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音同或音近的字替用本字。如“张良出,要项伯”中,“要”通“邀”。,2.声旁字代替形声字。如“具告以事”中“具”通“俱”。3.形声字代替声旁字。如“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形声,字“指”通声旁字“旨”,意为“旨趣”。,4.同声旁字互相代替。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中“畔”,通“叛”。,高中课本涉及的常见通假字

12、不超过 100 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高考虽然很少直接出题检查考生对通假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考生若无这方面的知识,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注:常见通假字分类辑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考点三,古今异义词,从文言到白话,大多数词语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古今词义的演变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是指词的外延的扩大。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好”古代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2.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古义内容随着时代的变化逐渐变得,狭小的现象。词义的缩小有以下三类:,(1)

13、词义程度的减弱。如“怨”,古义是“恨”的意思;今义的“怨”,由古义“恨”减弱为“责怪”的意思。(2)词义范围的缩小。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今,专指女子的配偶。,(3) 词义义项的减少。如“迁”,古代常用义项有 “迁移”“转变”“调任”“升职”“贬谪”“流放”,现在只剩下“迁移”“转变”这两个义项。,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原来表示一种对象,现在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种现象叫词义的转移。词义转移现象有以下几种:,(1)由表示甲事物转移到表示乙事物。如“涕”,古义指,“眼泪”;今义一般作“鼻涕”解。,(2)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如“勤”,古义是“辛苦”,

14、与“逸”相对;今义转移为“做事尽力,不偷懒”的意思。,(3)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如“慢”,古义是“怠慢”的意思;今义是指“速度缓慢”,与“快”相对。,(4)由甲义转移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转移。如“牺牲”,古义指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等牲畜,属名词;今义转移为“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属动词。,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意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作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一词,古义表示出身低微,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谦虚的中性词;今义指品质恶劣。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有以下几种:,(1)褒义词变为贬义词。如“爪牙”,原指“勇士”“武,将”,现

15、指“帮凶”“狗腿子”一类的坏人。,(2)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如“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今义的“锻炼”,完全是褒义词。,(3)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如“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今义“谤”有“恶意中伤”的意思。另外,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古代却大多是两个词,意义往往相差很大,如“祖父”“形容”“妻子”等。(注:常见古今异义双音节词辑录见配套资料制胜锦囊),考点四 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构成,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起陪衬作用,它所表示的意义虚化了甚至消失了,整个词的意义由另一个语素

16、承担,这样的词就叫偏义复词。,1意义相近,古)(“巷”是街道,“陌”是田间小路。在句中,“陌”字只起陪衬作用),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家”字只起陪衬的作用),2意义相对,偏指“姥”“兄”,而“公”“父”不表示意义),3意义相反,义),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哪个语素表示词义,哪个语素不表示词义,然后才能正确地解释。,考点五 词类活用,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但是,也有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用法发生了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1)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2)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3)名词、动词作状语;(4)动

17、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5)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本书在专题十六中专门论述词类活用,此处不再赘述。,解题指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的热点、难点。文言实词是文言文的主体,是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翻译文言文的核心。因此,在积累常见实词,掌握其基本义的基础上,正确推断它在文中的含义尤为重要。,1.借助联想,推断词义,即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词例。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据此正确理解词义。如:,句中的“会”在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中意为“恰逢”;句中的“籍”在鸿门宴“

18、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中意为“登记造册”;句中的“及”在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中意为“等到”。回忆起这些课文中的句子后,可把该词在课文句子中的意思代入考查的语境中,看是否解释得通。,2.把握语境,据境析义,文言实词往往一词多义,在具体的句子中属于哪种义项,最有效的方法是联系上下文,把握语境,据境析义,依境解文。阅读文言文,要有“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意识,一句话、一段文字的语意是贯通的,结合句意、文意就可以顺势推出词的意义。如:,句中“子母”并不是今天的“儿子和母亲”的意思,根据前文说的是借贷的事,可知“子母”在这里指的是“本金和利息”;“责券”则是“索取借据”的意思。,3.明确语位,

19、依位断义,文言文句子的结构是有一定规律的,实词在句中也有一定的语法作用,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这就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句中“氏”是谓语,“作为姓氏”的意思。句中的“颔”带了宾语“之”,因而在句中作谓语,“颔”应为“点头同意”的意思。,4.分析结构,对应求义,古人为文讲究对称,常常使用一些结构相同、词义相同或相对的句子,这样的句子形式整齐,节奏和谐。把握文言句子形式上的这个结构特点,有助于准确推测词义。如:,句中的“正色”与“危言”对应,“正色”指一脸正气,“危言”不是现在的“危言耸听”中“危言”的意思,而是“言辞公正”的意思,“正色危言”合在一起译为“义正词严”。句是典型的整齐句式,句中“受变”依据“涉难”的意思(即“经历磨难”)可以推知应为“经受变故”之意。,5.联系成语,推断词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时,如果能联想到含有该词的成语,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如:,年广东卷),句中的“第”初看不好理解,如果联系成语“状元及,第”,则可推知释为“科举考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