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跨文化语用学.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5706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文化语用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用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用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用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跨文化语用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8 页跨文化语用学概述摘 要:跨文化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学科,其形成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该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兴起和发展,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内容以及功能对等问题等进行梳理和概述。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人际交际;研究;功能对等一 引言语用学(pragmatics)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人们对其研究的范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使用中的意义” ,有的语用学家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相互作用中的意义” 。大家普遍认为语用学研究的是说话者的意义,而不是词或者是句子的意思。也就是说,语用学研究一般都是以某种文化为背景的。

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开辟了许多新领域。跨文化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是在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将文化因素引入跨文化交际中意义研究的一种宽泛的语用学,主要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语用学着眼于不同语言的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话语意义等的比较,深入到语言的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的文化差异,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等,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概括来说,跨文化语用学重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直接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现象及规律。在英语文献中,跨文化通常用 inter-cultur

3、al和 cross-cultural 两个术语来表示。就跨文化交际而言 ,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研究不只对言语交际感兴趣, 它还力图对影响跨文化交际的各种因素作出解释。它研究的重要是在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上, 尽管不否认语言在体现文化差异上的重要性, 但文化问题似乎比语言问题更为重要。而跨文化语用学 (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s) 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研究。所以, 跨文化语用学中的跨文化我们用 cross-cultural 而不用 inter- cultural。中国的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 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目前处

4、于初始阶段,主要是对西方学者的理论、观点和方法的翻译和介绍或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如何自然(1997) ,何兆熊(2000)分别在其专著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 新编语用学概要中介绍了跨文化语用学。此外,王建华(2003) ,曾文雄 (2006)也撰文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阐释。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常常会因为同一个概念在不同文化中的所指不同或对同一个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而引起误解。浙江师大的洪岗博士认为引起这种误解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同一个词或术语在不同文化中所指的范围不同, 另一种是不同文化对同一个词或术语第 2 页 共 8 页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倾向(interpretive bi

5、as )。如:人权。美国人的所指是“政治权” ,而中国人的理解倾向于生存权和发展权。Jenny Thomas 则举了一次她在法国的某旅馆前看到的一则酒的广告为例:Des plaisirs raffines a des prix incroyable! 而该旅馆还给出了以下的英语译文: Refined pleasures at an incredible price! Incroyable 和 incredible 虽然语义相同, 但在英法两种语言中有不同的解释倾向,在法语中最可能的意思是难以置信的低价格,在英语中则的是难以置信的高价格,真是一字千里。再者, 传统上中国人多重实际而缺乏幽默感,

6、对别人的赞扬多采取自贬口吻。西方人则不同, 他们多以欣赏的方式, 尽量不贬损赞扬者的面子, 而不乏幽默风趣。所有这些语言使用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跨文化交际中对文化背景缺乏了解的现象都体现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重要性。二 跨文化语用学的学科特征随着全球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和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体了,而是拓宽了语言研究的领域,从一元到多元,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性到系统性,从纯语言形式到实际使用中的话语。它通常是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或不同国家、民族交际者使用同以母语)进行语用交际,这时的交际参与者多为不同语种、不同国家之间的语用主体;也就某种语言现象进行跨文化的对比以发

7、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因此同其他语言学的分支相比,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有几大特征:一是语言研究的宏观视野,将语言和文化紧密结合;二是语言研究的动态观,将语言置于运用的过程中;三是语言研究的对比方法,将不同语种之间的交际问题加以分析比较。这些特征使得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丰富多彩、复杂多变,同时充满活力、极具价值。三 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人们对跨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 国内语用学家对跨文化语言学的研究范围也没有统一的看法。何自然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时出现的语用问题。跨文化言语交际指交际一方或双方使用非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母语进行的言语交际。何兆熊则认为:跨文化语用学

8、是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的研究,其重点是对不同文化的语言活动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虽然这两种定义有不同的表述重心, 但基本要点是一致的:即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际进行研究。王建华(2003)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第二语言使用的观点是不太准确的,确定其研究范围的关键在于交际双方即语用主体是否属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跨文化语用可以是使用第二语言(如中国人第 3 页 共 8 页用英语与美国人) 交际的情况, 也可以是使用母语( 如中国人用汉语与来华留学生)的交际, 还可以是使用同一种语言、且这种语言对双方来说都属于母语(如美国人用英语与新加坡人)的交际。因为不同学者对跨文化语言学的研

9、究范围有不同的理解,所以他们对其具体研究内容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如 Blum-Kulka(1989)等人把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相互交替、相互影响的方面:( 1 )言语行为的语用研究; ( 2)社交文化的语用研究;(3)对比语用研究;(4)语际语言的语用研究。何自然也赞成此分法。何兆熊则认为对比只是一种方法, 跨文化语用学是对语用各层面的跨文化研究, 而任何层次上的跨文化研究都必然要采用对比的方法, 因此不把对比语用学看作是跨文化语用学的一部分。他赞同英国语用学家尤尔的观点, 认为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是不同社团对意义构建方法的不同期盼,进而把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内容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10、(1)跨文化语用语言学(cross-cultural pragmalinguistics)研究, 即对不同文化中相同或相似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差异研究、不同文化对言语行为策略选择的差异研究等;(2)跨文化社交语用学(cross-cultural sociopragmatics)研究, 即研究不同文化对各种语用参数(pragmatic parameters) 的不同解释、不同文化在遵循的会话原则上的差异、不同文化在遵循的礼貌原则及其准则上的差异等;(3) 语际语语用学(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研究, 即对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的语用行为以及习得第二语言

11、时的行为模式的研究。语际语用学研究又包括跨文化语用语言学和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的研究。跨文化语用语言学主要研究不同语言文化中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的异同,以及人们在理解这些语言形式和使用这些语言形式实施言语行为的异同。这包括语言形式的各个层面如语法、词汇、语篇等。同一言语行为可以用多种语言形式实施,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会有差别。跨文化社会语用学研究的是对影响人们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王建华(2003)认为无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在逻辑上都是不太严密的,内容上也有交叉,难以形成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系统。他围绕语用意义构建和理解这一核心问题, 把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内容分为相互联系、逐层推进的

12、三个层面: (1)文化载体语用手段层面;(2)文化蕴含语用环境层面;(3)文化策略语用主体层面。语用手段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是对语言文字的表层分析,也是对显性文化载体的分析,属于基础层面;文化蕴含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跨文化语用的隐性的深层结构,可以归纳为语用环境的子系统来分析;语用主体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第三个层面, 是跨文化语用的能动调控中第 4 页 共 8 页心,具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和主动功能,涉及的是语用主体的文化结构和认知结构。这三个层面构成了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完整体系, 由语言的表层形态深入到深层文化内涵,关注动态语用中的文化差异,体现出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13、。四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研究方法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不仅是指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问题,而且包括观察、分析、阐释这些问题时的跨文化视角和策略。这也就是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方法,除了语用研究中常见的描写、分析、理论阐释等方法之外,跨文化语用学还有一些相对独立和常用的方法。如对比和比较的方法、材料实证法和文化投射法等。来自于对比语言学的对比和比较是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最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对比和比较可以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展开。通过对比和比较, 可以观察到各种语用现象的共性和个性。目前国内讨论最多的是关于不同语言的词汇有不同文化意义的对比分析, 会话合作原则的对比研究。也有学者运用对

14、比和比较的方法分析言语行为、语用规则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得较多的是和礼貌密切相关的言语行为, 如恭维、请求、道歉、拒绝、抱怨等。材料实证法是指通过对语料的收集、分析, 对人们或自己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的方法。文化投射法的基础是描写和解释, 是在作为表层的语言形式结构及语用规则和作为内核的文化蕴含及文化背景之间建立相应的联系。文化投射法具有历时性特征, 显示出时间的纵深感, 与共时比较的空间开阔性相得益彰, 可以形成立体式的研究方法。理论阐释法,即要对跨文化语用中产生差异的原因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这种方法的基础是描写和解释。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这也是常用到的一种重要方法。洪岗(2000)提

15、出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采用观察引发元语用评价的语料收集方法, 同时注意研究对象、情境因素、概念、语料收集工具和样本的对等问题, 这样就能提高语料的信度和效度, 对研究结果进行更充分、更客观的解释。王建华认为由于跨文化语用学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宏观研究视野, 将语言置于运用过程中的动态观念,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必须丰富自己的方法库, 并从中概括出涵盖面大、针对性强的综合性方法。跨文化语用学具有多学科性质, 因此, 它的研究方法多变, 研究手段各异, 研究模式也具有兼涵并包的特性。五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要合理地进行跨文化对比研究首先要确立对比的对等基础” (Lonner1979 27)

16、所谓对等指的是在数量价值和意义等方面的等同。Gudykunst 认为“进行跨文化对比必须要有五方面的对等,即功能对等,概念对等,语言对等,测量对等和抽样对等” (2000:303) 。第 5 页 共 8 页然而近 20 年来的跨文化研究似乎忽视了对比研究的对等基础或者至少可以说对此不够。在言语行为层面上的跨文化语用研究对等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两种语言中的两个言语行为表达的施事行为相同;(2)这两种言语行为具有相同的一套恰当条件(Oleksy 1984: 359)。然而,在跨文化研究中人们常常忽视这一研究的基础,想当然地认为像“道歉”和“赞扬”这样的言语行为在各种不同的文化中是相同的。而

17、事实上,同一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至少在内涵、使用范围和频率上存在着差异。如:别人帮你从旅行架上取下行李,在中、英文中应该表示感谢,说“Thank you ”;而在日语中却要表示“道歉”说“sumimasen ” (对不起) 。这里的“对不起”意思是“麻烦你了,对不起。谢谢!”由此可见,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言语行为的对等极其重要。语境因素的对等非常重要,因为语境包括了影响人们选择特定言语策略以实现某一言语行为的各种因素,包括话题、话语情景、会话双方的关系等。然而,我们发现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许多研究人员常常忽视向受调查者核实他们对语境因素的看法是否一致,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受调查者,不管他们的

18、社会文化背景如何,对这些因素的解释都是相同的。只有在这些语境因素在不同文化中基本对等的条件下研究结果才可信。概念对等指的是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对某一词(概念)解释的一致性。不同文化中人们对同一个词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解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也就是说。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看到一个有若干个意思的词时,首先出现在他们脑子里的意思不同。这种不同的解释倾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引起误解。这类词极有可能出现在语料收集的工具,如问卷中。含有类似内容的问卷所收集的语料是没有可比性的。语料收集工具指的是像问卷、角色扮演、面谈等收集语料的办法。跨文化语用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收集不同语料的工具必须用受调

19、查者的母语来写或来操作,而且,用不同语言写的同一份语料收集工具的语言必须基本对等。如果收集语料的工具不对等,收集到的语料就缺乏可比性。那么就需要先用某一种语言做好一份语料收集的工具,然后,严格按照它翻译成所需的语言。这种做法常常是以这样的臆断为基础的:同一语境的描述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后保持不变。其它语言的语料收集工具不是严格按照最初制作的工具来译,而应根据不同语言的表达方法进行相互调整,以便使所有语料收集工具的译文对等。这可以通过“回译法” (back-translation)和“多人互译法 ”(multi-translation )来实现。样本对等是影响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质量的又一重要因素。选样

20、本的较好办法就是进行随机抽样。在此同时还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然而,在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要进行随机抽样是十分困难的,因为许多研究者没有条件在他们所研究的不同国家中进行随机抽样。对第 6 页 共 8 页他们来说,要抽取本国的样本比较容易,而要找到其它国家的理想的样本则较难。也许只能找到尽可能多的调查对象,对他们与研究相关的一些因素,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进行统计,然后,再从本国人中抽取对等的样本进行比较。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样本的不足。六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对外语教学的积极作用跨文化语用研究在我国刚刚起步。虽然我们对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和深入, 但这一领域的研究是值得去做的。这些研究可

21、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 以更宽容的心去理解和接纳各种文化, 从而获得交际的成功。它的研究成果对外语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关系到他们语言交际的成功与否。语用语言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但如何培养是教学界一直探讨的问题。有的教师试图凭表面的语法形式来确定话语的功能和话语的礼貌程度。如: I wonder if I might ask you. . . 在语法规则中是非常有礼貌的讲法, 但如果用于非常亲密的人之间, 如兄弟间、夫妻间或母子间等, 则不会达到像语法规则描述得那样系统的功能。研究表明, 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会因为语法能力的获得而获得( 洪岗, 1991) 。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

22、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获得对不同文化语用语言的敏感性。在教学生语言形式的同时, 要培养学生运用语用知识对语言形式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比如, 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时, 让学生分析一下所演角色的身份、年龄、地位等, 可以培养学生意识到权利、义务、社会距离等语用参数对语言形式的影响, 从而培养学生对跨文化语用的敏感性。文化教学中会犯的一个错误是夸大群体差异而忽略个体差异。对文化差异的“过分概括”和“标签化”很可能人为地制造屏障, 妨碍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如外国留学生把“您吃过了吗? ”当做“How are you?”广泛地使用, 反而令听话的中国人有时莫名其妙。因此, 在

23、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这一点。在教学的初级阶段建立定型很重要, 然而随着教学的由浅入深, 教师应引导学生挑战粗略的定型, 了解更细致微妙的文化差异, 以防文化定型束缚学生的思想, 出现跨文化交际的误区。七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未来趋势王建华认为国内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1)研究以引进介绍为主;(2)立足汉语的语用实际不够;(3)研究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有待提高;(4)严格意义上的跨文化语用学的专著尚未见到。梁镛(2007)指出, 迄今为止中国跨文化语用学的大部分研究工作仍然习惯于套用英美语用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对汉语语用的分析仅仅在于证实这些理论和方法的普遍适应性上。概括说来, 我国学者在

24、跨文化语用学研究方面的主要特点是:第 7 页 共 8 页第一, 目前的对比分析大多着眼于言语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而忽略了引发言语行为的情景在不同文化的差异。第二, 研究者往往从某一语言文化(目前主要是欧美国家的语言文化) 出发, 按照在该语言文化中提炼出来的标准和模式去寻找、识别和检验其他语言文化中的语用现象(梁镛2007:112) 。第三, 对比分析的往往只是表层结构, 只是可以看得见的现象, 而在确立比较标准和分析比较结果的时候却极少关照到文化价值体系。第四, 重思辨性研究, 轻实证性研究。国内研究者常以静态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语用规则。然而,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是

25、交际双方语用规则相互影响的过程。跨文化语用研究不应局限于语言表层形态、结构方式和词汇意义等的对比分析, 应以研究不同文化言语行为的异同为基础, 关注动态的语用, 系统分析语用主体的语用策略及其规律, 同时构建较为严密的内部体系。另外, 一些学者认为在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 不必完全以印欧语的眼光套用其观点、方法甚至术语, 应该以汉语语用的实际抽象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 建立可与英语语用学对话及沟通的话语系统和分析系统。纵观我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发展动向, 有以下趋势:(1)重视会话整体而非单个话语的研究;注重交际的动态性和言语行为的多功能性。( 2)以汉语为主要对象, 加强跨文化语用学理论原创

26、性研究及其应用研究。( 3)注重实证性研究, 思辨研究也在朝着具体化方向发展。(4)在研究方法上, 倾向于用自然语境中的话语来代替用引发法问卷调查收集的语料;倾向于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语料。八 结语跨文化语用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在语用学理论本身的发展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不同文化下的人类交际的结果。跨文化语用学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很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前景。随着跨文化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必将为不同语言、不同文化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提供更为宽阔的跨文化交流平台,为进行文化互补起到积极的作用。参考文献:1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7、.2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第 8 页 共 8 页3洪岗. 语际语言学研究 J . 杭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 ( 2) : 1- 7.4洪岗.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 J. 外国语, 2001 ( 2) : 42- 48.5洪岗. 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 外语教学与研究 , 1991,88 (4): 56-60.6梁镛. 跨文化的语用研究 J . 长江学术, 2007( 2 ): 111- 117.7刘娜. 跨文化语用概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18宋振芹. 中国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述评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

28、学版) ,2010.9王建华.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刍论J.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03.10王建华. 汉英跨文化语用学研究D .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2003.11吴志文. 无奈的叛逆跨文化语用学和中英对译浅论J. 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12赵锐. 小议跨文化语用研究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13曾文雄.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06.14Blum-Kulka. S., House, J &Kasper, G.(eds).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 M.

29、Norwood, N.J. : Ablex Pub. Corp 1989.15Lonner, J. Issu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A. A. Marsella, A. Tharp and T. Gibrowski. Perspectiv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C.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79. 143-204.16Gudykunst, W. B. Methodological issue in conducting theory-base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A. Spencer-Oatey, H. Culturally Speaking C. London: Continuum, 2000. 293-315.17Oleksy, W. Towards pragmatic contrastive analysis A. Fisiak, J.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Propects and ProblemsC. Berlin: Mouton, 1984. 349-6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