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的演变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阅读 167次由于种种原因,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派别。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力的挑战;另一方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变化。总的来说,弗洛伊德之后的精神分析的演变主要有两条路线:一是从精神分析内部进行的修正和发展,早期是荣格、阿德勒等人进行的,后期是哈特曼等人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和克莱因等人的精神分析对象关系理论;二是从精神分析外部进行的突破和发展,结合社
2、会学、文化学、人类学和哲学等的成果,出现了象霍妮、弗洛姆等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宾斯汪格和鲍斯的存在精神分析学和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等。下面简要介绍这几条精神分析的演变的线索。一、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核心观点是强调自我这一人格结构相对于本我的某种独立性和它本身的极端重要性。二战后它的中心从德国移到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哈特曼、艾里克森、斯皮茨、雅可布森和玛勒等。应该说,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早就具有自我心理学的思想。经过安娜的整理,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哈特曼最终建立了自我心理学。根据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家拉波帕特的看法,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历史可以分为
3、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 1886-1897年,弗洛伊德提出最初的防御概念;第二阶段是从 1897-1923年,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一种本能,提出自我本能、自我内驱力和自我里比多学说;第三阶段是从 1923-1937年,弗洛伊德划分人格结构中的伊底、自我和超我三种成分,给自我相对独立的地位。安娜进一步强调自我的作用,阐述了自我的防御功能;第四阶段是从 1937-1959年,即从 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著名演讲开始,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一年。自我心理学家布兰克夫妇把第四阶段的后限延伸到 1975年,以马勒人类婴儿的心理诞生一书的发表为标志。后来他们又
4、将前述的第三阶段(1923-1937 年)称为早期的自我心理学,第四阶段(1937-1975)称为后期的自我心理学(叶浩生,1998,p.351)。二、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精神分析的对象关系学派强调本能的对象的重要性,从而把对象关系即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作为理论和临床的中心。弗洛伊德的理论隐含着对象关系的思想,但他主张人际关系的性质受制于本能的内驱力。对象关系理论在 20世纪 40年代中期产生于英国,60年代通过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随后产生了美国的对象关系理论,到了 70年代,它在美国呈现相互融合的倾向。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裔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克莱因、英国的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和
5、美国的克恩伯格等。三、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决定论和泛性论提出挑战,但是仍坚持潜意识的重要性。它产生于 20世纪 30年代末 40年代初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和弗洛姆。那个时代的社会科学发展以及美国的社会现实都使人们易于相信,人是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产物,而不是受本能驱使的动物。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努力把精神分析的潜意识概念和社会文化因素相调和来解释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状况,使弗洛伊德的古典主义在美国完成了它的本土化。四、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学简称存在分析学,它站在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心
6、理学改造,使其变成探讨人的心理生活和实施心理治疗的经验科学。它产生于 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大陆,50、60 年代后流行于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早期有:瑞士的宾斯汪格、鲍斯和奥地利的弗兰克尔等,后期有:英国的莱因和美国的罗洛梅、布根塔尔等。那个时代欧美人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因战争和经济危机带来的沮丧,人们普遍丧失了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感,而人的生存的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主题,所以将存在主义哲学心理学化就是顺理成章的。五、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是用结构主义哲学特别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的重新解释。它产生于 20世纪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拉康。它的产生主要
7、是因为:一、结构主义思潮在当时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十分盛行;二、在精神分析内部自我心理学居于霸权地位,并将精神分析主要局限于临床治疗的医学领域,忽视了它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广泛意义。因此,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意在用结构主义这种普遍的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进行解读和使之回归。结果是促进了精神分析进一步摆脱生物学和医学话语,融入当代的人文科学。第二节 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阅读 130次哈特曼(Heinz Hartmann,1894-1970)生于德国一个显赫的知识家庭,早年学医获医学博士学位,并选修了许多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维也纳随安娜学习
8、精神分析。二战爆发后,他移居美国,研究自我心理学,主办儿童精神分析研究杂志。他曾任纽约精神分析学会会长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主席,被认为是二战后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方面最著名的理论家、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1939)可以与弗洛伊德的自我与伊底(1923)相媲美,被誉为自我心理学发展的第二块里程碑。他还出版有自我心理学文集(1964)。哈特曼的主要贡献是: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心理学的一些模糊认识;把精神分析的一些命题恰当地纳入普通心理学,试图建立精神分析与学院心理学之间的联系。一、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哈特曼敏锐地觉察到,古典精神分析在自我的研究方面的最大问题是过于强调自我与伊
9、底的冲突,忽视了“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the conflict-free sphere)。他所谓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并非指空间领域,而是指一套心理机能,这些心理机能在既定的时间内可以在心理冲突的范围之外发挥作用。在他看来,诸如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各种动作的成熟和学习等,都属于自我的适应机能,它们不是自我与伊底相互冲突的产物,而是在没有冲突的领域里发展起来的。哈特曼的整个自我心理学体系都是以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这一概念的提出使精神分析对自我的研究找到了立脚点,扩展了精神分析的范围。所以,他的学说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真正建立,他被誉为自我心理学之父是当之无愧的
10、。二、自我的起源及其自主性的发展哈特曼认为,自我独立于伊底,是与伊底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为此他提出,自我和伊底都是从同一种先天的生物学禀赋,即“未分化的基质”(The Undifferentiated Matrix)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未分化的基质”演化为伊底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生物学禀赋则演化为先天的自我的自主性装备(the apparatuses of ego autonomy)。他在自我起源问题上的这一修正标志着自我心理学的最重要的进展,显然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哈特曼认为,自我在发展上也独立于伊底的本能发展,他称之为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在他看来,自我的自主性发展有两种:一是初级自主性
11、(primary autonomy),一是次级自主性(second autonomy)。所谓初级的自主性是指那些先天的独立于伊底的没有冲突的自我机能。这种自我机能一旦从未分化的基质中分化出来,就对环境起着适应的作用。它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主要表现为一种自我机能的成熟过程。他强调,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机能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也就是说,自我的这些特点和发展规律处在现实和本能驱力的影响之外,他称之为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因素。他论述说,从半岁到 1岁起,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就开始成熟起来,婴儿开始发展知觉、运动、记忆、学习和抑制等机能,这些变化帮助它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部分地掌握生活空间中的非
12、生命客体,并形成一定的预测能力。显然,哈特曼提出的自我的初级自主性机能和一般的心理过程是相互联系的,从而使精神分析可以从病理学的范畴转向正常的心理范畴。所谓次级自主性是指从伊底的冲突中发展起来,并可以作为健康地适应生活的工具的那些自我机能。也就是说,它们最初是服务于伊底的防御机制,但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结构,摆脱了冲突的领域。他认为,防御最先存在于本能中,它们后来可以演化为自我应付伊底的手段。他用理智化作用(intellectualization)为例来加以说明。理智化作用作为防御机制是指人们为了防御潜意识动机而故意用某种智力活动来压抑它。譬如,小孩借助看小人书来压抑恋母情结。在这一过程中,一
13、方面,理智化作用发生在本能的水平上,可以帮助解决伊底与现实以及与自我的冲突,另一方面,理智化作用在自我结构的组织和利用下也可以演化为一种高级的智力成就。“这一过程还有一种现实倾向的方面,即这一反本能的防御机制同时可以被看成一种适应过程。”(车文博,1989,p.319)也就是说,作为防御机制的理智化可以演化为作为适应的自我的次级自主性。哈特曼的次级自主性的概念对于人们理解防御、适应和自我的作用是很有意义的,但也表明他在坚持自我的自主性发展上是不彻底的,因为归根结底,次级自主性仍然起源于伊底。三、能量的中性化哈特曼认为,要想使自我彻底离开伊底,实现自我自主性,就必须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的
14、概念。为此,他提出能量的中性化(neutralization),意思是指一种把本能能量改造成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他论述说,能量的中性化始于自我从伊底中解脱而为自己服务之时。例如,三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使能量中性化的能力。当他饥饿时,能把饥饿感觉和过去得到满足的记忆痕迹联系起来,用哭声来呼唤母亲。从而,在饥饿内驱力和呼唤母亲的联系中就存在着能量的中性化。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概念是对弗洛伊德思想的进一步修正和扩展。弗洛伊德也具有能量中性化的思想。他认为,在升华作用中,自我能够直接使里比多的能量实现非性欲化。哈特曼的能量中性化思想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弗洛伊德。一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概念仅涉及性本能的非性欲化,
15、而哈特曼强调指出中性化涉及两种本能的改造,即性本能的非性欲化和攻击本能的非攻击化。二是弗洛伊德的中性化是一个暂时的过程,例如升华作用是暂时把本能目的转变为社会可接受的目的,而哈特曼主张中性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自我借助这一持续的中性化过程,可以贮存中性化的能量,以备自我随时随地地使用。因此,哈特曼的中性化能量只在名义上根源于伊底,而实质上已经是自我的能量,不再具有本能的形态。在他的自我心理学中,中性化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为自我的次级自主性提供了能量来源,促使自我适应环境。四、自我的适应过程哈特曼认为,自我的适应过程就是能量的中性化过程。适应在实质上是自我的初级自主性和次级自主性作用的结果,是自
16、我装备与环境取得平衡。对自我的适应过程的研究是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的必然要求。他借助弗洛伊德的自体形成(autoplasty)和异体形成(alloplasty)概念来说明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自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异体形成是指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从而使之更适合自己的适应。哈特曼认为,这两种形式的适应都是很有用的,而采取哪种适应形式更适当则属于自我的高级机能。人类的适应活动总的来说是先使环境适应人的机能,然后人又适应自己创造的环境。另外,哈特曼主张人还具有第三种适应形式,即个体能够对有利于生存的新环境做出选择。哈特曼还进一步研究了人类适应的操作手段与适应过程的关系,区分了两种适应形式:进
17、步的适应(progressive adaptation)和倒退的适应(regressive adaptation)。前者指与心理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适应,后者指为了将来或整体上对环境的适应而暂时表现出来的倒退或适应不良,也就是迂回前进。他认为,有机体要达到完善是高度复杂的,为此,不能仅考虑个别的心理组织过程的适应,而首先应考虑有机体的整体适应(fitting together)的重要作用。有时为了保证整体适应,个别的心理组织必须暂时表现出不适应。整体适应实际上是自我的整合机能(synthetic function),意思是:它并非自我的一个独立机能,而是各种自我机能的统合。他认为,整合机能是人类特
18、有的,它使自我能够衡量各种利弊,比较长远和短期利益,进行正确的选择。人类自我的整合机能说明了人类的适应活动并非是被动的,而是一种克服困难、改造环境的能动的活动。哈特曼还探讨了外部环境对适应的影响。他提出“正常期待的环境”(average expectable environment)的概念,意思是指人的正常适应和正常发展所面临的环境,是正常人可以期待和想象的环境。正常人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这种正常期待的环境中,因此他的个人适应和发展的要求与环境的要求相吻合。正常期待的环境是从与儿童发生作用的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开始,以后则扩展到整个的社会关系。哈特曼认为,婴儿的自我在正常期待的环境中借助他的自
19、我调节机能,影响着环境,而环境又反过来影响着婴儿的自我。婴儿的自我正是在与正常期待的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螺旋式地发展的。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强调自我和环境的调节作用,从而使精神分析从强调伊底转变为强调正常的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评价哈特曼在继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自我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又影响了后来大批的自我心理学家,如斯皮茨、雅可布森、玛勒和艾里克森等。可见,他是在弗洛伊德身后引领正统的精神分析沿着自我心理学的方向发展的引路人。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对弗洛伊德和安娜的模糊的自我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必要的澄清。他进行了新的理论的建构,探讨了没有冲突
20、的自我领域的心理学规律。通过把自我起源和伊底起源并列起来,把自我的能量中性化,并探讨自我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适应过程,他使弗洛伊德和安娜的自我心理学思想在两个根本方面得以修正:一是他改变了自我在实质上隶属于伊底的看法;二是他改变了自我的机能主要是对伊底的防御功能的看法。这种根本的改变的一个显著的重要意义是扩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围,使古典精神分析从研究本能冲突的病态心理学向研究自我适应的正常心理学转变,从而在古典精神分析与普通心理学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沟通之桥。精神分析的内容能够被纳入到普通心理学中来有利于精神分析的发展不脱离整个心理学的进程。同时,哈特曼侧重研究自我的发生和发展,从而开辟了精神
21、分析的发展心理学。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体系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为了强调自我及其自主性,他将自我和伊底绝对地分割开来,把对环境的正常的适应归属于自我的机能、病态的本能冲突归属于伊底。因此,他未能将包括自我和伊底在内的整个的人格结构与社会环境具体地统一起来,只是在自我水平上,人与环境是统一的、相互影响的;在伊底水平上,环境的影响则是外在的、抽象的。另外,在哈特曼的理论体系中,对弗洛伊德的伊底的决定作用的观点又是妥协的,这体现在他用能量中性化的概念来说明自我的次级自主的过程中,他认为自我的次级过程的发展所需要的能量仍然不能摆脱伊底的束缚,从而没有给自我以真正独立的能量。第三节 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
22、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阅读 133次艾里克森(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1933 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并追随安娜学习儿童精神分析。同年,他在美国波士顿开业,1936-1939 年在耶鲁大学医学研究院精神病学系工作,1939-1944年参加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儿童福利研究所的纵向“儿童指导研究”。40 年代他曾到印第安人的苏族和尤洛克部落从事儿童的跨文化现场调查。1951-1960 年在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任精神病学教授。1960 年起任哈佛大学人类发展学教授,直到 1970年退休。艾里克森是继
23、哈特曼之后自我心理学的杰出代表,他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重视的社会环境对自我适应作用的思想,从生物、心理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了自我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一、自我及其同一性艾里克森主张研究的自我是弗洛伊德的三部人格结构中的一部分,但是却是一种独立的力量,不再受伊底和超我的压迫。他认为自我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过程;是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能综合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引导人的心理性欲的合理发展。因此,他的自我概念不再是弗洛伊德的防御性质的,而是哈特曼的自主的和具有适应性的。艾里克森的自我概念相对于弗洛伊德是更为理智的、开放的和积极的。他把诸如信任、
24、希望、意志、自主性、勤奋、同一性、忠诚、爱、创造、关心、智慧等品质都赋予自我。主张具有这些品质的自我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人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问题,决定个人的命运。艾里克森特别重视自我的同一性这一品质。自我同一性是具有建设性机能的健康自我所具有的一种复杂的内部状态,包括四个方面:1、个体性(individuality),指一种意识到的独特感,个体以一种不同的、独立的实体而存在;2、整体性和整合感(wholeness and synthesis),指一种内在的整体感,产生于自我的潜意识整合作用。成长中的儿童有许多零碎的自己表象,健康的自我是把零碎的表象整合为一种有意义的整体;3、一致性和连续性(sam
25、eness and continuity),指潜意识追求一种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内在一致和连续感,感受到个体的生命的连贯性并朝着有意义的方向前进;4、社会团结感(social solidarity),指具有团体的理想和价值的一种内在团结感,感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感实际上就是生存感,其反面是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也就是同一性危机。二、人格发展渐成论原则艾里克森借用胎儿发展的概念,认为人的发展是依照渐成论原则而开展的一个进化过程。他主张,人的一生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八个阶段,它们是固定地以不同的先后顺序逐渐展开的。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是以自我为主导,按照自我成熟的时间表,将内心生活和社
26、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既分段又连续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艾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存在一种冲突或两极对立,构成一种危机。他所谓的危机实际上是指人格发展中的重要的转折点,既可能是灾难或威胁,又可能是发展的机遇。危机的消极解决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对环境的适应;危机的积极解决则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使人格得到健全发展,促进对环境的适应。他指出,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增加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前一阶段危机的消极解决则会缩小下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他指出,人格的健康发展必须综合前一阶段危机解决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这两个方面。所有的发展阶段都是依次相互联系的,最后一
27、个阶段和第一个阶段也相互联系,例如,老人对死亡的态度会影响儿童对生活的态度。因此人的发展的八个阶段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圆圈。三、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艾里克森划分的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相对应,但是,他强调的重点不是性欲的作用,而是个体的社会经验。后三个阶段是他独自阐述的。(一)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对父母和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能够得到他们的足够的爱和有规律的照料,满足基本的需要,就能对周围人产生一种基本的信任感,反之则会产生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儿童的这种基本信任感的形成是以后人格健康发展的基础。(二)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 岁)这个阶段儿童学会了爬行、走路、推
28、拉和说话等。他们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自主控制外界事物而且能够控制自身的大小便的排泄。因此,儿童有了自己的行动的自主意愿。而这常常和父母的意愿构成冲突。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对儿童的行为既给予必要的限制又给予一定的自由,就会使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使儿童形成自我控制和意志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我疑虑。(三)主动对内疚(3-5 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活动能力更进一步增强,语言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表现出积极的幻想和对未来事件的规划。在这一阶段如果父母能经常肯定和鼓励儿童的自主行为和想象,儿童就会获得主动性,反之儿童就会缺乏主动性并感到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儿童就
29、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反之则会形成自卑感。(四)勤奋对自卑(5-12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大多数正式进入学校,接受小学教育,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如果儿童能够从需要稳定的注意力和一定努力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满足,他们就能发展勤奋感,对未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信心,反之则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无能。(五)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 岁)这一阶段儿童接受了更多的关于自己和社会的信息,并要对它们进行全面的深入思考,为自己确定未来生活的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会产生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艾里克森强调了同一性
30、及其反面都是和社会的要求和儿童对社会环境的适应有关的。他认为,同一性的形成对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六)亲密对孤独(20-24 岁)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早期。只有建立了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才敢于与人发生爱的关系,热烈追求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因为与他人发生深刻的爱的人际关系,要求把自己的同一性和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为一体,这就需要个体作出某种程度的自我牺牲。而没有建立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人,会担心因与他人的亲密关系而丧失自我,他们会寻求逃避,从而产生孤独感。(七)繁殖对停滞(25-65 岁)这一阶段个体通常已建立了家庭和自己的事业。如果个体已经形成了积极的自我同
31、一性,就会试图把这一切传递给下一代,或为了下一代创造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自私自利。(八)自我整合对失望(65 岁-死亡)这一阶段属于成年期或老年期。通常大多数人都停止了工作,处于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如果个体能顺利度过前面七个阶段,就会具有完善感,不惧怕死亡。而在过去生活中有挫折的人,因已处于人生的终结阶段,无力再实现过去未完成的生活目标,所以对死亡感到惧怕。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消极解决,就会形成失望和无意义感。四、对艾里克森理论的评价艾里克森进一步发展了哈特曼所关注的社会环境对自我的
32、适应作用的思想,对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首先,他在心理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来考察自我,强调了社会环境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是自我心理学的理论的突破性发展。其次,他探讨了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而不是局限于生命的早期和青年期。艾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的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的理论思辩性和经验性较强,科学性和实证性较弱。其次,他的理论是一种个人社会发展的机械平行论。他没有探讨社会实践活动对自我的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没有探讨社会发展究竟是如何以个人的人格为基础的。第四节 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 查看: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阅读 115次克莱因(
33、Melanie Klein, 1882-1960)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她于 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与历史,早年曾希望学习医学。1914 年,她第一次接触到弗洛伊德的著作就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17 年接受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费伦茨的分析,并受其鼓励而立志从事儿童精神分析。1921 年应亚伯拉罕邀请到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儿童治疗专家。1922 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1924-1925 年跟随亚伯拉罕学习精神分析。1925 年应琼斯的邀请到伦敦讲学,并于次年移居伦敦,在伦敦精神分析学会一直工作到去世。克莱因是对象关系学派的创建者。她的学术研究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
34、(1)从 1919-1932年,她用自己发明的游戏疗法进行儿童精神分析,对于俄狄浦斯情结的早期阶段和超我的早期出现进行了探索;(2)1933-1945 年,对于发生在生命第一年里的正常发展的危机理论进行重新组织,发现了抑郁性心态和躁狂防御机制;(3)1946-1960 年,研究了出生三四个月的婴儿的发展,发现了偏执分裂样心态。克莱因的理论表述并不清晰,使其理论显得复杂而矛盾。她的主要著作有:儿童精神分析(1932)、对精神分析的贡献:1921-1945(1948)、精神分析的进展(合作主编,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合作主编,1955)、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记事(1961)和我
35、们成人的世界及其他论文(1963),其中精神分析的进展和精神分析的新方向是克莱因和她的弟子为纪念她的研究成就而编撰的论文集。一、对象和对象关系克莱因所说的对象(object),是指外部的真实对象,或外部对象的内在心理表征,或儿童自身分离出去并被客体化的一部分。对象关系是对象与对象之间的联系方式,或者是“我”与“非我”之间的联系。克莱因认为,婴儿最早面对的对象是母亲,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一切对象关系的基础。儿童与母亲的对象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部分对象关系和整体对象关系。也就是说,儿童先是只将母亲的乳房这一部分对象加以内投,然后才将母亲这一整体对象加以内投。而且在内投的同时还伴随着分裂,即把对象分为
36、好对象和坏对象。结果是:满足婴儿需要的乳房被他归属于“好的”对象,而拒绝满足他的乳房,被他归属于“坏的”对象;母亲的意象也被分割为“好的”和“坏的”两部分,他向这两部分对象分别投射爱和破坏性的本能冲动。克莱因认为,伴随着早期的对象关系的形成中的分裂现象,婴儿的自我也被分裂成“好的”自我与“坏的”自我。克莱因认为,断乳会引起婴儿的施虐幻想,并使他从母亲的乳房这一部分对象转向母亲的身体这一整体对象。在儿童的幻想中,母亲的身体这一整体对象是包罗万象的、神奇的,它充满了丰富的食物、有魔力的粪便和新生的婴儿等。儿童试图掏空母亲的身体,并占有其中的财富,因而对母亲充满了爱与恨、嫉妒和攻击的矛盾情感。可见,
37、克莱因所说的对象与弗洛伊德所说的对象非常不同。弗洛伊德所说的对象是本能的目标,或称里比多贯注的对象,是对于外部对象的内部心理表征。克莱因所说的对象,不仅指本能的对象,而且还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对象,是婴儿心灵中的种种心理特征。而且,克莱因非常强调儿童的潜意识幻想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幻想出现较晚,是自我产生后,本我分裂才有的心理现象。而克莱因却认为,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很早就出现了,它具有动力性、普遍存在,影响着儿童所有的知觉和对象关系。她主张潜意识幻想既是从外在现实中构筑起来的,又受到内部已有的信念和知识的修正,从而形成内部的对象世界。二、儿童发展观克莱因通过她对 2岁到 10岁的儿童的幻想
38、内容的分析,推断出 2岁以前的婴儿心理的结构和动力特征。在她阐述的儿童发展观中体现了她对于对象关系的具体看法。(一)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首先,克莱因以“心态”(position)观来修正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的“阶段”(stage)观。她同意弗洛伊德的儿童的心理性欲从口唇到肛门再到生殖器的发展顺序,但她认为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发展不仅是连续的,而且是可以反复的。她用心态取代阶段,意思是我们不是从阶段发展而来的,而是发展自两种心态:偏执分裂样心态(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和抑郁性心态(depressive position),二者之间存在张力(tension
39、),所以,在人的一生中,总是不断从一种心态发展到另一种心态。克莱因的上述观点暗示了她所描述的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过渡阶段,而是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包含了贯穿人的一生的对象关系、焦虑和防御。偏执分裂样心态大约是从出生到三四个月时建立起来的。在这个时期,婴儿和部分对象即母亲的乳房建立了关系。强烈的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都被投射到乳房上,母亲的乳房被分裂成好与坏两种对象,自我也被分裂成好我与坏我。在这个时期,婴儿产生了被自己摄取的坏对象所毁灭的潜意识幻想,从而导致迫害性焦虑。克莱因指出,在这一生命的最早期,最重要的事情是区分好与坏,因为危险就来自把两者混淆,好的对象和好的自我被坏的对象毁灭的幻想。因此,这
40、一时期重要的防御机制是分裂(splitting),意思是在幻想中把属于整体的事物分开。偏执分裂样心态的特点是:婴儿的对象关系是与部分对象的关系,占优势的机制是分裂过程和偏执焦虑。随着婴儿感知功能的完善,他能够内投完整的对象,大约从第五或第六个月开始,直到一岁左右,他把母亲内投为一个完整的对象,进入“抑郁性心态”。一方面,由于母亲提供的食物和关爱,婴儿爱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由于母亲不能总是满足他的愿望,他恨自己的母亲。所以,里比多冲动和破坏性冲动指向了同一个对象。这种仇恨和破坏冲动使得婴儿害怕自己会毁灭和失去母亲,从而陷入抑郁性心态。而抑郁性情感和对母亲的犯罪感又导致对破坏性冲动和幻想的修复。
41、通过对防御性倒退、否认自己的攻击性和压抑攻击性冲动等心理防御机制的修复,儿童获得了责任感,克服了焦虑,对母亲建立了爱的对象关系。克莱因指出,在抑郁性心态中,对象关系被整合的方式构成了人格结构的基础。(二)超我与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克莱因认为,在 2岁半儿童的身上已经表现出俄狄浦斯幻想和焦虑,俄狄浦斯情结的产生应该是更早。而且,超我也是很早就出现了,它不是克服俄狄浦斯情结的结果,而是俄狄浦斯情结的构成要素。这显然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大相径庭。克莱因认为,在前生殖欲期,儿童将他的冲动投射到内部对象上,使对象具有惩罚性,这就是超我。而弗洛伊德所说的超我是生殖欲阶段的,是以前的超我的一个复杂发展的后期阶段。
42、克莱因认为,超我可追溯到口唇欲阶段,因为超我的两个方面的特征,即迫害、施虐和自我理想分别来源于坏的和好的乳房的内投。而在尿道欲和肛门欲阶段,她认为儿童的潜意识的施虐幻想分别带上了淹没、割断和燃烧的特征,和爆炸、控制和有毒的特征。同时,儿童的潜意识幻想的坏的方面的特征越是突出,出于被迫害的焦虑和分裂的防御机制,其内投的外在父母的好的方面的特征就越是突出,这就是自我理想。克莱因认为,在抑郁性心态阶段,俄狄浦斯情结就开始形成了。男孩和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都产生于在前生殖欲期对母亲的依恋,而超我则促进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形成和发展。她分析了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认为,女孩在潜意识幻想中趋向于母亲体内的阳具和其
43、他好的东西,同时又憎恶其中坏的东西,母亲的身体成为欲望和嫉妒、仇恨和恐惧的特殊对象。她把女孩体验到的恐惧称为迫害性焦虑。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出于里比多的冲动而厌恶自己的母亲、爱慕自己的父亲。他强调了女性性欲的特点是基于性欲本身和对父亲的阴茎嫉妒。克莱因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克莱因分析了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她认为,男孩和女孩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对母亲的身体既欲望又憎恨再到欲望父亲的阳具的阶段,她称之为男孩的女性心态。她认为在很早的时候,男孩就开始了女性心态和男性心态之间的斗争。在女性心态中,他由认同母亲转向欲望一个好的阳具,在男性心态中,他认同父亲并欲望母亲。所以,男孩的阉割焦虑既来源于他对仇父恋母的敌
44、意所引起的焦虑,又源于他对母亲身体和她体内的危险的阳具的幻想性攻击所产生的被报复的恐惧感。克莱因认为,超我先于俄狄浦斯情结,而且促进了它的发展。因为由内投的坏的对象所引起的迫害性焦虑(超我的惩罚功能或良心)会迫使儿童寻求更多地与外在的真实父母的联系,以寻求保障和对抗焦虑。所以,儿童会试图通过真正的生殖活动来修复真实的母亲和父亲,从而促使他们与真实的父母发展出俄狄浦斯的关系。总之,在克莱因看来,超我和俄狄浦斯情结都起源于前生殖欲期,而且超我的形成先于俄狄浦斯情结,并促进了它的发展。弗洛伊德所谓的传统意义上的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则开始于儿童认识到了自己的生物学上的性别的时候。三、游戏疗法克莱因在综合前
45、人的游戏疗法的基础上,用儿童的游戏来替代成人的自由联想,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的游戏来理解儿童的潜意识幻想。由于她在游戏疗法中加入了解释技术,特别是对儿童的移情现象进行分析,从而实际上是对精神分析技术的一项创新。克莱因认为,儿童的游戏是以象征性的行为表达的儿童的幻想,因此恰如成年人以梦中的歪曲的意象表达潜意识思想和感情一样。在她之前,人们认为儿童因还依恋和依赖着他们的真实的父母而不会产生移情现象。但是,她观察到,儿童和成人一样能够对分析者产生真正的移情,而且两者都是基于对内在的父母意象的投射。她指出,既然在儿童身上分裂机制是常见的,那么,儿童会很容易把他的“好的”父母和“坏的”父母的方面投射到分析
46、者身上。她认为,移情和分析情境的建立是相互依存的;通过对儿童移情的分析,可以帮助他们解除焦虑和攻击之间的恶性循环,增强儿童对于分析者和父母好的方面的内投和认同。她强调在这一过程中,分析者应以同情的态度解释儿童的焦虑,充分描述儿童在爱与恨、真实与虚幻等对立的需求之间所体验到的强烈冲突,以帮助儿童认识到自己的潜意识幻想,进而解除焦虑。她还认为,分析者的解释可以向儿童说明他对游戏产生阻抗的原因,可以推进游戏的顺利进行。她强调,儿童的游戏应是完全自发进行的,分析者应尽量不去干涉,偶尔需要参与儿童的游戏,应遵循的原则是有利于帮助儿童充分表达他们自己的需要。克莱因不仅对游戏治疗的机理作了上述的理论阐述,而
47、且还具体规定了游戏治疗技术在具体实施时要注意的地方,如强调了设置游戏的环境应保持时间和空间的稳定,玩具应具有安全性和个人性等,从而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游戏治疗体系。她的游戏治疗技术对于儿童治疗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有效手段,对于研究儿童早期的深层次心理有重要的贡献。她的游戏疗法及其变体也被其他众多的分析者所采用。四、对克莱因对象关系理论的评价克莱因创立的对象关系理论对精神分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首先,她把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的驱力结构模式转换成对象关系模式。这一转变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在她之后,对象关系理论成为英国精神分析的主流,并且是国际精神分析运动的一个重要力量。她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其
48、他对象关系学家如费尔贝恩、温尼克特和鲍尔比等的研究和精神分析的自身心理学家如科赫特的研究。其次,她对于儿童早期心理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例如,她探索了俄狄浦斯情结的历史,强调了前生殖欲阶段和部分对象关系在俄狄浦斯情结和超我发展中的重要性;对内投和潜意识幻想的研究,使她揭示了超我和自我的内部结构;她对男孩和女孩的性欲的研究揭示了男孩具有与母亲认同的女性的心态和女孩具有被母亲及阳具迫害的焦虑;她通过对游戏疗法的分析,发展了潜意识幻想的概念;她提出的偏执分裂样心态和抑郁性心态的概念使我们对一周岁内婴儿的心理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等等。这些理论上的贡献弥补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在儿童心理学上的不足,为儿童精
49、神分析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对心理治疗的影响甚巨:它已经成为家庭治疗派别的重要分支;儿童游戏治疗技术已经被扩展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游戏治疗运动。此外,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还对精神分析和心理治疗以外的领域,象精神病学、儿童的教育、婴儿的护理、学院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文艺批评等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克莱因的对象关系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她未能明确说明儿童幻想的对象和对象的来源与关于真实他人的知觉和记忆表征之间的关系,甚至表述是矛盾的。她一方面认为,儿童是通过把内部的里比多和攻击性向外转化,赋予外部的对象,从而把外部的对象加以内投而形成最初的对象关系的,因此,对象的来源主要是内部的;另一方面又认为,对象是对他人的真实知觉构成的,因此对象的来源是外部的。其次,她强调内部对象是构成自我和超我的要素,但关于它们是如何构成的、哪一个先被构成的解释也是模糊的。她认为最初的对象是自我的核心,超我来自自我的分裂;又认为超我来自早期的批评性的父母的意象。也未能说明自我是先天的,还是后天构成的。再次,她的对象关系理论实际上探讨的是儿童早期与母亲的关系,强调了母亲在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但是却忽略了父亲的作用。最后,她对于儿童早期(2 岁以内)的心理特征的看法仍然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