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49112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11-1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小学应用题解题方法之 11-15十一、份数法把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份数关系,并确定某一个已知数或未知数为 1 份数,然后先求出这个 1 份数,再以 1 份数为基础,求出所要求的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份数法。 (一)以份数法解和倍应用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和倍应用题。例 1 某林厂有杨树和槐树共 320 棵,其中杨树的棵数是槐树棵数的 3 倍。求杨树、槐树各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把槐树的棵数看作 1 份数,则杨树的棵数就是 3 份数,320 棵树就是(3+1)份数。因此,得:320(3+1)=80(棵)槐树803=240(棵)杨树答略。例 2 甲

2、、乙两个煤场共存煤 490 吨,已知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 4 倍少 10吨。甲、乙两个煤场各存煤多少吨?(适于四年级程度)解:题中已经给出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倍数关系:甲煤场存煤数量比乙煤场存煤数量的 4倍少 10 吨。因此可将乙煤场的存煤数量看作 1 份数,甲煤场的存煤数量就相当于乙煤场存煤数量的 4 倍(份)数少 10 吨,两个煤场所存的煤 490 吨就是(1+4)份数少 10 吨,(490+10)吨就正好是(1+4)份数。所以乙场存煤:(490+10)(1+4)=5005=100(吨)甲场存煤:490-100=390(吨)答略。例 3 妈妈给了李平 10.80 元钱,正好可买 4

3、 瓶啤酒,3 瓶香槟酒。李平错买成 3 瓶啤酒,4 瓶香槟酒,剩下 0.60 元。求每瓶啤酒、香槟酒各是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因为李平用买一瓶啤酒的钱买了一瓶香槟酒,结果剩下 0.60 元,这说明每瓶啤酒比每瓶香槟酒贵 0.60 元。把每瓶香槟酒的价钱看作 1 份数,则 4 瓶啤酒、3 瓶香槟酒的 10.80元钱就是(4+3)份数多(0.604)元,(10.80-0.604)元就正好是(4+3)份数。每瓶香槟酒的价钱是:(10.80-0.604)(4+3)=8.47=1.2(元)每瓶啤酒的价钱是:1.2+0.60=1.80(元)答略。(二)以份数法解差倍应用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

4、数关系,求这两个数的应用题叫做差倍应用题。例 1 三湾村原有的水田比旱田多 230 亩,今年把 35 亩旱田改为水田,这样今年水田的亩数正好是旱田的 3 倍。该村原有旱田多少亩?(适于五年级程度)解:该村原有的水田比旱田多 230 亩(图 11-1),今年把 35 亩旱田改为水田,则今年水田比旱田多出 230+352= 300(亩)。根据今年水田的亩数正好是旱田的 3 倍,以今年旱田的亩数为 1 份数,则水田比旱田多出的 300 亩就正好是 2 份数(图 11-2)。今年旱田的亩数是:(230+352) 2=3002=150(亩)原来旱田的亩数是:150+35=185(亩)综合算式:(230+

5、352)2+35=3002+35=150+35=185(亩)答略。*例 2 和平小学师生步行去春游。队伍走出 10.5 千米后,王东骑自行车去追赶,经过1.5 小时追上。已知王东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师生步行速度的 2.4 倍。王东和师生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根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速度差”,可求出王东骑自行车和师生步行的速度差是10.51.5=7(千米/小时)。已知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步行速度的 2.4 倍,可把步行速度看作是 1 份数,骑自行车的速度就是 2.4 份数,比步行速度多 2.4-1=1.4(份)。以速度差除以份数差,便可求出 1 份数。10.51.5(2.4-1)=7

6、1.4=5(千米/小时)步行的速度52.4=12(千米/小时)骑自行车的速度答略。(三)以份数法解变倍应用题已知两个数量原来的倍数关系和两个数量变化后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量的应用题叫做变倍应用题。变倍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难点。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找出倍数的变化及相应数量的变化,从而计算出“ 1”份(倍)数是多少。*例 1 大、小两辆卡车同时载货从甲站出发,大卡车载货的重量是小卡车的 3 倍。两车行至乙站时,大卡车增加了 1400 千克货物,小卡车增加了 1300 千克货物,这时,大卡车的载货量变成小卡车的 2 倍。求两车出发时各载货物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出发时,大卡车载货量

7、是小卡车的 3 倍;到乙站时,小卡车增加了 1300 千克货物,要保持大卡车的载货重量仍然是小卡车的 3 倍,大卡车就应增加 13003 千克。把小卡车增加 1300 千克货物后的重量看作 1 份数,大卡车增加 13003 千克货物后的重量就是 3 份数。而大卡车增加了 1400 千克货物后的载货量是 2 份数,这说明 3 份数与 2 份数之间相差(13003-1400)千克,这是 1 份数,即小卡车增加 1300 千克货物后的载货量。13003-1400=3900-1400=2500(千克)出发时,小卡车的载货量是:2500-1300=1200(千克)出发时,大卡车的载货量是:12003=3

8、600(千克)答略。*例 2 甲、乙两个班组织体育活动,选出 15 名女生参加跳绳比赛,男生人数是剩下女生人数的 2 倍;又选出 45 名男生参加长跑比赛,最后剩下的女生人数是剩下男生人数的 5 倍。这两个班原有女生多少人?(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把最后剩下的男生人数看作 1 份数,根据“最后剩下的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 5 倍”可知,剩下的女生人数为 5 份数。根据 45 名男生未参加长跑比赛前“男生人数是剩下女生人数的 2 倍”,而最后剩下的女生人数是 5 份数,可以算出参加长跑前男生人数的份数:52=10(份)因为最后剩下的男生人数是 1 份数,所以参加长跑的 45 名男生是:10-1=9(

9、份)每 1 份的人数是:459=5(人)因为最后剩下的女生人数是 5 份数,所以最后剩下的女生人数是:55=25(人)原有女生的人数是:25+15=40(人)综合算式:45(52-1)5+15=4595+15=25+15=40(人)答略。(四)以份数法解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把一个数量按一定的比例分成几个部分数量的应用题,叫做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例 1 一个工程队分为甲、乙、丙三个组,三个组的人数分别是 24 人、21 人、18 人。现在要挖 2331 米长的水渠,若按人数的比例把任务分配给三个组,每一组应挖多少米?(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甲、乙、丙三个组应挖的任务分别是 24 份数、21 份数、1

10、8 份数,求出 1 份数后,用乘法便可求出各组应挖的任务。2331(24+21+18)=37(米)3724=888(米)甲组任务3721=777(米)乙组任务3718=666(米)丙组任务答略。例 2 生产同一种零件,甲要 8 分钟,乙要 6 分钟。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共同生产539 个零件。每人各生产多少个零件?(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由题意可知,在相同的时间内,甲、乙生产零件的个数与他们生产一个零件所需时间成反比例。把甲生产零件的个数看作 1 份数,那么,乙生产零件的个数就是:生产零件的总数 539 个就是:甲生产的个数:乙生产的个数:答略。(五)以份数法解正比例应用题成正比例的量有这样的

11、性质:如果两种量成正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的数值的比。含有成正比例关系的量,并根据正比例关系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来解的应用题,叫做正比例应用题。这里是指以份数法解正比例应用题。例 1 某化肥厂 4 天生产化肥 32 吨。照这样计算,生产 256 吨化肥要用多少天?(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此题是工作效率一定的问题,工作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以 4 天生产的 32 吨为 1 份数,256 吨里含有多少个 32 吨,就有多少个 4 天。4(25632)=48=32(天)答略。例 2 每 400 粒大豆重 80 克,24000 粒大豆重多少克?(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每 40

12、0 粒大豆重 80 克,这一数量是一定的,因此大豆的粒数与重量成正比例。如把400 粒大豆重 80 克看作 1 份数,则 24000 粒大豆中包含多少个 400 粒,24000 粒大豆中就有多少个 80 克。24000400=60(个)24000 粒大豆的重量是:8060=4800(克)综合算式:80(24000400)=4800(克)答略。(六)以份数法解反比例应用题成反比例的量有这样的性质:如果两种量成反比例,那么一种量的任意两个数值的比,等于另一种量的两个对应数值的比的反比。含有成反比例关系的量,并根据反比例关系的性质列出比例式来解的应用题,叫做反比例应用题。这里是指以份数法解反比例应用

13、题。例 1 有一批水果,每箱装 36 千克,可装 40 箱。如果每箱多装 4 千克,需要装多少箱?(适于六年级程度)解:题中水果的总重量不变,每箱装的多,则装的箱数就少,即每箱装的重量与装的箱数成反比例。如果把原来要装的 40 箱看做 1 份数,那么现在需要装的箱数就是原来要装箱数的:现在需要装的箱数是:答略。天的用煤量看做 1 份数,那么改进炉灶后每天的用煤量是原来每天用煤量的:用煤天数与每天用煤量成反比例,原来要用 24 天的煤,现在可以用的天数是:答略。(七)以份数法解分数应用题分数应用题就是指分数的三类应用题,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

14、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例 1 长征毛巾厂男职工人数比女职工人数少 1/3,求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多百分之几?(适于六年级程度)解:从题中条件可知,男职工人数相当于女职工人数的:如果把女职工人数看作 3 份,那么男职工人数就相当于其中的 2 份。所以,女职工人数比男职工人数多:(3-2)2=50答略。那么黄旗占:如果把 21 面黄旗看作 1 份数,总数量“1”中包含有多少个 7/45,旗的总面数就是 21的多少倍。答略。棉花谷多少包?(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两个仓库各运走了一些棉花之后,甲仓库剩下成 8 份时,甲仓库剩下的是 2 份;把乙仓库的棉花分成 5 份时,乙仓库剩下的也是

15、 2 份。但是,乙仓库剩下的 2 份比甲仓库剩下的 2 份多 130 包。可以看出,乙仓库的 1 份比甲仓库的 1 份多出:1302=65(包)如果把乙仓库原有的棉花减少 5 个 65 包,再把剩下的棉花平均分成 5 份,这时乙仓库的每一份棉花就与甲仓库的每一份同样多了。这样,从两仓库棉花的总数 2600 包中减去 5 个 65 包,再把剩下的棉花平均分成 13 份(其中甲仓库 8 份,乙仓库 5 份),其中的 8 份就是甲仓库原有的包数。(2600-655)(8+5)8=2275138=1400(包)甲仓库原有的包数2600-1400=1200(包)乙仓库原有的包数答略。(八)以份数法解工程

16、问题工程问题就是研究工作量、工作时间及工作效率之间相互关系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工作量常用整体“1”表示。例 1 一辆快车和一辆慢车同时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经 12 小时相遇。相遇后,快车又行 8 小时到达乙站。相遇后慢车还要行几小时才能到达甲站?(适于六年级程度)解:由“相遇后快车又行 8 小时到达乙站”可知,慢车行 12 小时的路程快车只需行 8 小时。把快车行这段路程所需的 8 小时看作 1 份数,则慢车所需的份数是:答略。*例 2 加工一批零件,甲单独完成需要 30 天,乙单独完成的时间比甲少解:由题意可知,甲单独完成需要 30 天,乙单独完成所需天数是:如果把乙工作的 6 天看作 1

17、份数,那么甲完成相同的工作量所需时间就答略。(九)以份数法解几何题*例 1 一个正方形被分成了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个长方形(如图 11-3)。每个小长方形的周长都是 16 厘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在每个长方形中,长都是宽的 3 倍。换句话说,如果宽是 1 份,则长为 3 份,每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共可分为:32+12=8(份)因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为 16 厘米,所以每份的长是:168=2(厘米)长方形的长,也就是正方形的边长是:23=6(厘米)正方形的周长是:64=24(厘米)答略。*例 2 长方形长宽的比是 73。如果把长减少 12 厘米,把宽增加 16 厘米,那么

18、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求原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适于六年级程度)解:根据题意,假设原来长方形的长为 7 份,则宽就是 3 分,长与宽之间相差:7-3=4(份)由于长方形的长要减少 12 厘米,宽增加 16 厘米,长方形才能变成正方形,因此原长方形长、宽之差为:12+16=28(厘米)看得出,4 份与 28 厘米是相对应的,每一份的长度是:284=7(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长是:77=49(厘米)原来长方形的宽是:73=21(厘米)原来长方形的面积是:4921=1029(平方厘米)十二、消元法在数学中,“元”就是方程中的未知数。“消元法”是指借助消去未知数去解应用题的方法。当题中有两个或两个

19、以上的未知数时,要同时求出它们是做不到的。这时要先消去一些未知数,使未知数减少到一个,才便于找到解题的途径。这种通过消去未知数的个数,使题中的数量关系达到单一化,从而先求出一个未知数,然后再将所求结果代入原题,逐步求出其他未知数的解题方法叫做消元法。 (一)以同类数量相减的方法消元例 买 1 张办公桌和 2 把椅子共用 336 元;买 1 张办公桌和 5 把椅子共用 540 元。求买 1张办公桌和 1 把椅子各用多少钱?(适于四年级程度)解:这道题有两类数量:一类是办公桌的张数、椅子的把数,另一类是钱数。先把题中的数量按“同事横对、同名竖对”的原则排列成表 12-1。这就是说,同一件事中的数量

20、横向对齐,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上下对齐。表 12-1从表 12-1 第组的数量减去第组对应的数量,有关办公桌的数量便消去,只剩下有关椅子的数量:5-2=3(把)3 把椅子的钱数是:540-336=204(元)买 1 把椅子用钱:2043=68(元)把买 1 把椅子用 68 元这个数量代入原题,就可以求出买 1 张办公桌用的钱数是:336-682=336-136=200(元)答略。(二)以和、积、商、差代换某数的方法消元解题时,可用题中某两个数的和,或某两个数的积、商、差代换题中的某个数,以达到消元的目的。1.以两个数的和代换某数*例 甲、乙两个书架上共有 584 本书,甲书架上的书比乙书架上的书

21、少 88 本。两个书架上各有多少本书?(适于四年级程度)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可用下面等式表示:甲+乙=584 甲+88=乙 把式代入式(以甲与 88 的和代换乙),得:甲+甲+88=584甲2+88=5842 甲=584-88=496甲=4962=248(本)乙=248+88=336(本)答略。2.以两个数的积代换某数*例 3 双皮鞋和 7 双布鞋共值 242 元,一双皮鞋的钱数与 5 双布鞋的钱数相同。求每双皮鞋、布鞋各值多少钱?(适于四年级程度)解:因为 1 双皮鞋与 5 双布鞋的钱数相同,所以 3 双皮鞋的钱数与 53=15(双)布鞋的钱数一样多。这样可以认为 242 元可以买布鞋:15+

22、7=22(双)每双布鞋的钱数是:24222=11(元)每双皮鞋的钱数是:115=55(元)答略。3.以两个数的商代换某数*例 5 支钢笔和 12 支圆珠笔共值 48 元,一支钢笔的钱数与 4 支圆珠笔的钱数一样多。每支钢笔、圆珠笔各值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根据“一支钢笔的钱数与 4 支圆珠笔的钱数一样多”,可用 124=3(支)的商把12 支圆珠笔换为 3 支钢笔。现在可以认为,用 48 元可以买钢笔:5+3=8(支)每支钢笔值钱:488=6(元)每支圆珠笔值钱:64=1.5(元)答略。4.以两个数的差代换某数*例 甲、乙、丙三个人共有 235 元钱,甲比乙多 80 元,比丙多 90

23、元。三个人各有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题中三个人的钱数有下面关系:甲+乙+丙=235 甲-乙=80 甲-丙=90 由、得:乙=甲-80 丙=甲-90 用、分别代替中的乙、丙,得:甲+(甲-80)+(甲-90)=235甲3-170=235甲3=235+170=405甲=4053=135(元)乙=135-80=55(元)丙=135-90=45(元)答略。(三)以较小数代换较大数的方法消元在用较小数量代换较大数量时,要把较小数量比较大数量少的数量加上,做到等量代换。*例 18 名男学生和 14 名女学生共采集松树籽 78 千克,每一名男学生比每一名女学生少采集 1 千克。每一名男、女学生各采集

24、松树籽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题中说“每一名男学生比每一名女学生少采集 1 千克”,则 18 名男生比女生少采集118=18(千克)。假设这 18 名男生也是女生(以小代大),就应在 78 千克上加上 18 名男生少采集的 18 千克松树籽。这样他们共采集松树籽:78+18=96(千克)因为已把 18 名男学生代换为女学生,所以可认为共有女学生:14+18=32(名)每一名女学生采集松树籽:9632=3(千克)每一名男学生采集松树籽:3-1=2(千克)答略。(四)以较大数代换较小数的方法消元在用较大数量代换较小数量时,要把较大数量比较小数量多的数量减去,做到等量代换。*例 胜利小学买来

25、 9 个同样的篮球和 5 个同样的足球,共付款 432 元。已知每个足球比每个篮球贵 8 元,篮球、足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假设把 5 个足球换为 5 个篮球,就可少用钱:85=40(元)这时可认为一共买来篮球:9+5=14(个)买 14 个篮球共用钱:432-40=392(元)篮球的单价是:39214=28(元)足球的单价是:28+8=36(元)答略。(五)通过把某一组数乘以一个数消元当应用题的两组数量中没有数值相等的两个同类数量时,应通过把某一组数量乘以一个数,而使同一类数量中有两个数值相等的数量,然后再消元。*例 2 匹马、3 只羊每天共吃草 38 千克;8 匹马、9

26、 只羊每天共吃草 134 千克。求一匹马和一只羊每天各吃草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把题中条件摘录下来,排列成表 12-2。表 12-2把第组中的数量乘以 3 得表 12-3。表 12-3第组的数量中,羊的只数是 9 只;第组的数量中,羊的只数也是 9 只。这样便可以从第组的数量减去第组的数量,从而消去羊的只数,得到 2 匹马吃草 20 千克。一匹马吃草:202=10(千克)一只羊吃草:(38-102)3=183=6(千克)答略。(六)通过把两组数乘以两个不同的数消元当应用题的两组数量中没有数值相等的两个同类的数量,并且不能通过把某一组数量乘以一个数,而使同一类的数量中有两个数值相等的数

27、,而达到消元的目的时,应当通过把两组数量分别乘以两个不同的数,而使同一类的数量中有两个数值相等的数,然后再消元。*例 1 买 3 块橡皮和 6 支铅笔用 1.68 元钱,买 4 块橡皮和 7 支铅笔用 2 元钱。求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的价格各是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把题中条件摘录下来排列成表 12-4。表 12-4要消去一个未知数,只把某一组数乘以一个数不行,要把两组数分别乘以两个不同的数,从而使两组数中有对应相等的两个同一类的数。因此,把第组中的各数都乘以 4,把第组中的各数都乘以 3,得表 12-5。表 12-5-得:3 支铅笔用钱 0.72 元,一支铅笔的价格是:0.723=0.2

28、4(元)一块橡皮的价格是:(1.68-0.246)3=(1.68-1.44)3=0.243=0.08(元)答略。*例 2 有大杯和小杯若干个,它们的容量相同。现在往 5 个大杯和 3 个小杯里面放满砂糖,共 420 克;又往 3 个大杯和 5 个小杯里面放满砂糖,共 380 克。求一个大杯和一个小杯分别可以放入砂糖多少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表 12-6。表 12-6把表 12-6 中组各数都乘以 5,组各数都乘以 3,得表 12-7。表 12-7-得:16 大杯放砂糖 960 克,所以,一个大杯里面可以放入砂糖:96016=60(克)一个小杯里面可以放入砂糖:(420-6

29、05)3=(420-300)3=40(克)十三、比较法通过对应用题条件之间的比较,或难解题与易解题的比较,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产生联系与区别的原因,从而发现解题思路的解题方法叫做比较法。 在用比较法解应用题时,有些条件可直接比较,有些条件不能直接比较。在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时,可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比较,也可适当变换题目的陈述方式及数量的大小,创造条件比较。(一)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在同一道题内比较,就是在同一道题的条件与条件、数量与数量之间的比较,不涉及其他题目。1.直接比较例 1 五年级甲班要种一些树。如果每人种 5 棵,则剩下 75 棵;如果每人种 7 棵,则缺15 棵。问这个班有多少人?

30、这批树苗有多少棵?(适于四年级程度)解: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就会发现,第二次比第一次每人多种:7-5=2(棵)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种:75+15=90(棵)90 棵中含有多少个 2 棵就是全班的人数:902=45(人)这批树苗的棵数是:545+75=300(棵)或 745-15=300(棵)答略。*例 2 四季茶庄购进两批茶叶,第一批有 35 箱绿茶和 15 箱红茶,共重 2925 千克。第二批有 35 箱绿茶和 28 箱红茶,共重 3640 千克。两种茶叶每箱各重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将前后两批茶叶的箱数与箱数、重量与重量分别比较,可发现,第二批红茶箱数比第一批红茶箱数多:28-1

31、5=13(箱)第二批红茶比第一批红茶多:3640-2925=715(千克)因此,可得每一箱红茶重量:71513=55(千克)每一箱绿茶重量:(2925-5515)35=(2925-825)35=210035=60(千克)答略。2.画图比较有些应用题由于数量关系复杂、抽象,不便于通过直接推理、比较看出数量关系,可借助画图作比较,就容易看出数量关系。解:作图 13-1,比较已修过米数与未修过米数的关系。可看出,这段公路一共分为(7+2)份。答略。3.列表比较有些应用题适于借助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在用列表的方法比较条件时,要把题中的条件摘录下来,尽量按“同事横对,同名竖对”的格式排列成表。这就是说,

32、要尽量使同一件事情的数量横着对齐,使单位名称相同的数量竖着对齐。例 赵明准备买 2 千克苹果和 3 千克梨,共带 6.8 元钱。到水果店后,他买了 3 千克苹果和 2 千克梨,结果缺了 0.4 元钱。求每千克苹果、梨各多少元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摘录已知条件排列成表 13-1。表 13-1比较、两组数量会看出:由于多买了 1 千克苹果,少买了 1 千克梨,才缺了 0.4 元。可见 1 千克苹果比 1 千克梨贵 0.4 元。从买 2 千克苹果、3 千克梨的 6.8 元中去掉买 2 千克苹果多用的钱,便可以把买 2 千克苹果当成买 2 千克梨,则一共买梨(2+3)千克,用钱:6.8-0.42=

33、6(元)每千克梨的价钱是:6(2+3)=1.2(元)每千克苹果的价钱是:1.2+0.4=1.6(元)答略。(二)和容易解的题比较当一道应用题比较复杂时,可先回忆过去是不是学过类似的、较容易解的题,回忆起来后,可进行比较,找出联系,从而找到解题途径。1.与常见题比较例 4 名骑兵轮流骑 3 匹马,行 8 千米远的路程,每人骑马行的路程相等。求每人骑马行的路程是多少?(适于四年级程度)小学生对这类题不易理解,如与下面的常见题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有 3 篮苹果,每篮 8 个,平均分给 4 人,每人得几个?把这两道题中的条件都摘录下来,一一对应地排列起来:3 匹马3 篮苹果每匹马都行 8 千米每篮都装

34、 8 个苹果4 人骑马行的路程相等4 人得到的苹果一样多解答“苹果”这道题的方法是:834通过这样的比较,自然会想出解题的方法。解:834=6(千米)答:每人骑马行的路程是 6 千米。2.与基本题比较例 甲、乙两地相距 10.5 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走 5 千米,从乙地到甲地每小时走 3 千米。求他往返于甲、乙两地的平均速度。(适于五年级程度)在解答此题时,有的同学可能这样解:(5+3)2=4(千米)。这是错误的。把上题与下面的题作比较,就会发现问题。甲、乙两地相距 12 千米,某人从甲地到乙地走了 4 小时,他每小时平均走多少千米?解此题的方法是:124=3(千米)。这是总路程总的时

35、间=平均速度。前面的解法不符合“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这个公式,所以是错误的。解:本题的总路程是:10.52总时间是:10.55+10.53所以他往返的平均速度是:10.52(10.55+10.53)=3.75(千米/小时)答略。3.把逆向题与顺向题比较例 王明与李平共有糖若干块。王明的糖比李平的糖多 题,不易找出解题方法。把这道题与类似的一道顺向思维的题比较一下,就可得出解题方法。答略。(三)创造条件比较对那些不能以题中现有条件与相关条件进行比较的应用题,应适当变换条件,创造可以比较的条件,再进行比较。*例 1 学校食堂第一次买来 2 袋大米和 3 袋面粉,共 275 千克;第二次买来 5

36、 袋大米和4 袋面粉,共 600 千克。求 1 袋大米和 1 袋面粉各重多少千克?(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列成表 13-2。表 13-2从表 13-2 中的条件看,题中条件不能直接比较。此时要创造条件比较。因为大米袋数 2 和 5 的最小公倍数是 10,所以把第一次买来的袋数 2 乘以 5(把面粉的袋数 3,重量 275 也要乘以 5),把第二次买来的袋数乘以 2(把面粉的袋数 4,重量 600 也要乘以 2),得表 13-3。此时题中条件便可以比较了。表 13-3看表 13-3,把两次买来粮食的数量比较一下,大米的袋数相同,面粉第一次比第二次多买:15-8=7(袋)因此,第一次买

37、的粮食比第二次多:1375-1200=175(千克)每袋面粉重:1757=25(千克)每袋大米重:(275-253)2=(275-75)2=100(千克)答略。*例 2 1 支铅笔、2 块橡皮、3 把卷笔刀共值 2.35 元;2 支铅笔、3 块橡皮、4 把卷笔刀共值 3.30 元;3 支铅笔、3 块橡皮、5 把卷笔刀共值 4.05 元。求 1 支铅笔、1 块橡皮、1 把卷笔刀各值多少钱?(适于五年级程度)解:摘录题中条件排列成表 13-4。表 13-4从表 13-4 看,题中条件不能直接比较。因此,要创造条件比较。因为橡皮的块数 2、3、3 的最小公倍数是 6,所以3,2,2,得表 13-5。

38、此时题中条件便可以比较了。表 13-5-,得:2 支铅笔价钱+2 把卷笔刀价钱=1.5(元),即,1 支铅笔价钱+1 把卷笔刀价钱=0.75(元)-,得:3 支铅笔价钱+1 把卷笔刀价钱=1.05(元)-,得:2 支铅笔价钱=0.30(元)1 支铅笔价钱=0.15(元)把 1 支铅笔价钱 0.15 元代入,得出 1 把卷笔刀的价钱是:0.75-0.15=0.60(元)根据可求出一块橡皮的价钱数:(2.35-0.15-0.63)2=0.42=0.2(元)答略。*例 3 甲、乙两人共需做 140 个零件,甲做了自己任务的 80,乙做了自己任务的75,这时甲、乙共剩下 32 个零件未完成。求甲、乙两

39、人各需做多少个零件?(适于六年级程度)解:已知“甲做了自己任务的 80,乙做了自己任务的 75”后共剩下 32 个零件,甲、乙两人所做零件个数不相等,因此,甲所做零件的 80与乙所做零件的 75不可直接比较。此时就要创造条件比较了。已知甲做自己任务的 80,假设乙也做自己任务的 80,那么甲乙就共剩下零件:140(1-80)=28(个)这比原来已知的“甲、乙共剩下 32 个零件”少:32-28=4(个)这 4 个所对应的分率是:80-75=5所以,乙需做的零件是:45=80(个)甲需做的零件是:140-80=60(个)十四、演示法对于那些不容易理解和分析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利用身边现成的东西,如

40、铅笔、橡皮、小刀、文具盒等,进行演示,使应用题的内容形象化,数量关系具体化,这种解题的方法叫做演示法。 例 1 一根绳子正好围成一个边长为 5 分米的正方形。如果用它围成长是 8 分米的长方形,问其宽应当是多少分米?(适于三年级程度)解:对这道题一般同学都会用这样的方法解答:542-8=2(分米)然而这并不是最简捷的解法,要用更简捷的解法,我们可以做下面的试验:(1)用一根细铁丝围成一个边长是 5 分米的正方形(图 14-1)。(2)把正方形的细铁丝从 C 点断开。这时 ABC 部分、CDA 部分都是正方形边长的 2 倍。(3)把 ABC 那部分(或 CDA 部分)拉直,折出 8 分米长的一段与另一段成 90的角(图 14-2)。此时会看到 8 分米长的这一段是长方形的长,与 8 分米长的边成直角的那一段是长方形的宽。到此,很容易得出,求长方形的宽也可以用下面的方法:52-8=2(分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