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46334 上传时间:2019-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诗文中的中秋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唐人李翰苏州嘉兴屯田纪绩颂并序曾对中国人一年的辛苦劳作有精彩的概括:冬耕春种,夏耘秋获,朝巡夕课,日考旬会,趋其时也。农耕社会中生活与时令的密切关系,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冬耕春种,夏耘秋获”诸环节中,秋天气候凉爽,物质丰富,尤其令人愉悦。此时,人们分配享用各种食物,进行各种祭祀。秋高气爽中光辉照人的月亮,自周秦之时便成为和太阳并列的祭祀对象,天子在中春祭祀太阳,以抵御即将到来的炎夏;在中秋祭祀月亮,以抵御即将到来的冷冬。祭祀太阳在白天,祭祀月亮在晚上,周礼:“ 中春昼击土鼓,吹豳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 增礼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这大约是较早的对于中

2、秋礼仪的描述。阴历七、八、九三个月中,八月居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居八月之中,故称八月或八月十五为中秋。一般认为每月的望日(十五)是月亮最圆的时刻,历代人歌咏月亮,遂多注意八月望日之月,即中秋之月。如此,中秋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节点。唐宋之际,中秋开始成为世俗节日中秋节。中秋咏月是浪漫唐人所青睐的一项活动,沐浴在圆月光辉之下,他们发现中秋之月的无私、博大特质,并为之赞叹,曹松中秋对月:无云世界秋三五,共看蟾盘上海涯。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李绅甚至将中秋之月人格化,希望这种无私广博的特质洒遍人间,他有一首赋月:月亮是唐人中秋的必需品,中秋之夜没有月亮,秋景再好,整个秋天也算

3、白过了: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司空图中秋)罗隐就曾经因为中秋不见月亮,而专题作诗:阴云薄暮上空虚,此夕清光已破除。只恐异时开霁后,玉轮依旧养蟾蜍。(中秋夜不见月)到了宋代,中秋节习俗流行于各个阶层,成为全民的狂欢。在北宋,中秋节几乎就是一个美食节,东京汴梁(开封)在中秋这一天,酒店都卖新酒,中午之前就会被买光。店铺摆满新上市的水果鲜货。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斾,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

4、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在这样富足的朝代,文人墨客当然有足够好的心情来挥洒才华,描述对生活的满足:碧树阴圆,绿阶露满。金波潋滟堆瑶盏。行云会事不飞来,长空一片琉璃浅。玉燕钗寒,藕丝袖冷。只应未倚阑干遍。随人全不似婵娟,桂花影里年年见。(毛滂踏莎行中秋玩月)尚文的宋人当然不会忽略中秋之月,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写了汴梁月色,写了月色下的繁华,是中秋名作:面对同样的月色,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好心情,比如处于逆境的苏轼、苏辙兄弟,在苦难中书写苦难,记录了自己若干并不快乐的中秋虽然写出的是一样的名篇。苏轼水调歌头:苏轼西江月黄州中秋:世事

5、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南宋都临安(杭州),中秋正是桂子飘香之时,市民不分贵贱贫富,都赏美景,享美食,观歌舞,直到天明,而官府不禁,吴自牧梦梁录卷四“中秋”:赏月之外,江上放灯也是南宋中秋的必备节目,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中秋”:史载南宋的富裕程度要超过北宋,中秋都城的繁华程度对比似乎也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对于这种繁荣表达了“百万家、乐意融融” 的期许:轻露濯秋风,新楼插太空。更遭逢、解事天公。为唤羲和驱六马,将杲日、挂帘栊。日影正红。须臾月在东。百万家、乐意融融。民意乐时天亦好,聊与众、

6、一尊同。(魏了翁唐多令中秋)一代词豪辛弃疾经常流露“补天裂” 的胸怀,但在中秋,他很少直接流露这种倾向,更多的是体现不可捉摸的豪气,颇有“却道天凉好个秋” 的况味。辛弃疾满江红中秋寄远:词人中秋之夜想象月亮穿过大海围着人间沉浮,以至于后来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辛弃疾木兰花慢这首词已经发现了月亮围着太阳转的规律:唐宋之后,中秋节的传统直到近代,长盛不衰。中秋节是平民的狂欢,也是文人墨客的节日。赏月、团圆的传统含义之外,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给中秋节不断附加着新的内容和仪式,文人笔下所记录的中秋节也越来越丰富多彩。明人张岱陶庵梦忆卷五“虎丘中秋夜” 记录了苏州虎丘的一个中秋之夜,庶几可见这一习俗之盛:天暝

7、月上,鼓吹百十处,大吹大擂,十番铙钹,渔阳掺挝,动地翻天,雷轰鼎沸,呼叫不闻。更定,鼓铙渐歇,丝管繁兴,杂以歌唱,皆“锦帆开,澄湖万顷”同场大曲,蹲踏和锣丝竹肉声,不辨拍煞。更深,人渐散去,士夫眷属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献技,南北杂之,管弦迭奏,听者方辨句字,藻鉴随之。二鼓人静,悉屏管弦,洞萧一缕,哀涩清绵,与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为之。三鼓,月孤气肃,人皆寂阒,不杂蚊虻。一夫登场,高坐石上,不箫不拍,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度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然此时雁比而坐者,犹存百十人焉。使非苏州,焉讨识者!月圆之后是月缺,人们似乎并未滋生盛而转衰的阑珊之意,而是扳着指头念叨起半月零九天之后的重阳节,盼望着“篱畔行看金蕊耀” 时刻的到来:当然,满目金黄的重阳与皓月当空的中秋相比,是另一番景色。引起的,也是另一般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