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毕业论文题 目: 中医美容的发展趋势 专 业: 医疗美容技术 班 级: 医美(0916 班) 学 号: 姓 名: 指导老师: 内容摘要现代中医美容是脱胎于传统中医美的新兴学科,具有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整体观念、辨证求美、方法多样、安全有效、融入生活、简便易行等诸多特点。经过近代几十年的发展, 融合了现代科技的中医美容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高层次人才不断涌现,学科地位不断提高。中医美容注重整体,将容颜与脏腑、经络、气血紧密连结,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气功及食疗等手段均体现出动中求美的观点,使精气畅通,并且简便易行、安全可靠,作用广泛而持久。所以在现在的社会和不久的未来,中
2、医美容会被大家更广泛的接受!关键词 现代中医美容 发展状况 注重整体 广泛而持久 目 录内容摘要 1一、中医美容的概述 1二、中医美容的原理 1三、中医美容的功效 2四、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趋势 2(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 2(二)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3(三)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4小结 5参考文献 5中医美容的发展趋势一、中医美容概述中医美容是附属于中医药学,并随中医药学的发展而发展,故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源头,它也为中医美容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中医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发展,为中医美容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3、所提供的美学思想,也使中医美容学具备美学理论的基础。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的底蕴,使我国构建的美学理论体系极富特色,将对世界美学做出贡献。中医美容学中的美容是取其广义。中医美容是以健康为基础的美容,它是根据健康的标准和美学的标准对人的外形和内在的精神面貌、气质风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美容一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美容仅指颜面五官或颈部以上的美化和修饰;广义美容则包括颜面、须发、躯体、四肢以及心灵等全身心的美化。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颜面五官、须发爪甲,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故要得到局部的美,必先求整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安定、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中医美容注重整体的调理,因此,美容效果持久、稳定。二
4、、中 医 美 容 的 原 理(一)滋润五脏、补养气血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通过经脉、气血、津液与人体皮肤、五官、须发、四肢九窍构成一有机体,五脏六腑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机体的健康和面容的容枯。五脏通过经脉、络脉、阳气阴血及津液的运动而散布体表以滋补、滋养皮肤,抗御外邪侵袭,从而保持面部色红润、肌肉丰满、皮肤毛发润泽等。所以五脏六腑强盛是体态健康美丽的保证,气血充盈是体态健康美丽润泽容貌不枯。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气血旺盛表现在面的物质基础。故中医疗法非常重视脏腑、气血在美容中的作用, 通过润五脏补益气血使身体健壮、容颜长驻。 (二)疏通经络, 活血行瘀 经络广布于人体
5、,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微物质都是通过经络系统运送到全身每个部位的。只有经络保持通畅,气血运行无阻,才能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容润的肌肤。若经络不通, 气血运行不畅,必致停而为瘀,皮肤肌肉得不到气血濡养则面色无华, 甚至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而影响美容, 故中医疗法中均要遵循疏通经络, 活血行瘀的原则,以求得较好的美容效果。 (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 自然界中你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在正常情况下不致危害人本、但当气候异常变化或人体下气不足,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时,六气即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为病。此时的六气称为“ 六淫“ ,“六淫“ 是外感疾病的主
6、要致病因素。对于美容而言, “六淫“中危害最甚的当责之于风邪、热邪、因为风邪常为外邪致病之先导,而颜面、须发、眼目等均暴露于外,这些部位最易受风邪的侵袭而致病,而热邪最易与风邪依附而侵袭人体经络影响人体气1血运行,同时热极容易化毒入血,使血份热炽,导致许多损容疾病的发生,因祛风清热,凉血解毒是中医美容疗法的另一个主要治则。 (四)消肿散结,燥湿止痒 损容的某些疾病如痤疮、酒渣鼻等多表现为局部红肿、搔痒等,特别是那些久病缠绵的面部疾病,多与湿邪有关,因此在补助下气,祛风清热,凉血解毒的同时还应当适当配入消肿散结,燥湿止痒之药品。 (五)增白悦色,驻颜减皱 皮肤白皙光润悦泽,莹洁红润,富有弹性不仅
7、是健康的标志,更是美的魅力所在。除了通过补益脏腑气血,调阴阳、通经活络等中医美容手段达到增白的目的外,在美容制品中,还常常配以一些直接滋养肌肤增白悦颜和抗老减皱之药物。三 、 中 医 美 容 的 功 效(一)取材天然,以药食同源的中药为原材料,与化学合成美容剂相比副作用小,温和安全;(二)中医滋润五脏,补益气血,其中五脏强盛,是整体美容的保证,气血充盈则是物质基础; (三)中医美容除了通过补益气血、调理阴阳、活血通络等方法达到增白嫩肤外,还常在美容方中加入直接滋养肌肤、增白除皱之药品,如杏仁、桃仁、鸡蛋清、玉容粉、红玉膜等; (四)中医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的通路。人
8、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均由经络运送到全身每个部位。故在中医美容中,无论内服、外用或针灸、按摩等均遵循疏经通络、活血化淤原则,以得到较好的美容效果。四、现代中医美容的发展趋势现 代 中 医 美 容 学 是 一 门 以 人 体 健 美 为 对 象 ,由 多 种 基 础 、 临 床 学 科 相 交 叉 形 成 的 一 门新 兴 的 中 医 学 科 ,是 在 中 医 基 本 理 论 及 具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人 体 美 学 理 论 的 指 导 下 ,运 用 中 医特 有 的 方 法 ,研 究 损 美 性 疾 病 的 防 治 和 损 美 性 生 理 缺 陷 的 掩 饰 或 矫 正 ,探 讨 防 病
9、健 身 、 延衰 驻 颜 的 方 法 ,以 达 到 维 护 、 修 复 、 塑 造 人 体 形 神 美 为 目 的 的 专 门 学 科 现 代 中 医 美 容 脱 胎于 传 统 的 中 医 美 容 ,是 对 传 统 中 医 美 容 的 继 承 和 创 新 。 传 统 中 医 美 容 有 着 悠 久 的 历 史 和 深厚 的 文 化 底 蕴 ,在 数 千 年 的 发 展 史 中 ,始 终 受 到 中 国 文 化 的 熏 陶 ,经 过 祖 辈 们 的 不 断 探 索 和实 践 ,形 成 了 这 样 一 个 独 特 的 美 容 体 系 她 具 有 深 厚 的 理 论 基 础 ,注 重 整 体 观 念
10、 和 辨 证论 治 ,注 重 形 神 俱 美 、 文 质 并 重 ,并 且 方 法 多 样 ,安 全 有 效 ,深 受 人 们 欢 迎 。 近 年 来 ,随 着 国民 经 济 的 发 展 和 人 民 生 活 水 平 的 提 高 ,人 们 对 美 的 需 求 亦 不 断 提 高 ,中 国 的 医 学 美 容 事 业顺 应 而 生 并 迅 速 发 展 ,经 过 几 十 年 的 不 懈 努 力 ,中 医 美 容 已 经 得 到 了 长 足 的 发 展 。 进 入 新世 纪 以 来 ,融 合 了 现 代 科 技 的 中 医 美 容 更 是 插 上 了 腾 飞 的 翅 膀 ,不 断 取 得 突 破 性
11、成 果 。(一) 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传统中医美容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年以前。早在西周时期就形成了最早的医学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兽医。而疡医,则便是是最早的中医外科医生。而各种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和护理则便是属于中医外科的范畴。战国时期山海经中已有一些关于美容药物的记载,如“荀草服之美人色”,“蕃草服之媚于人” 。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历代医家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出多种损美性疾病的病因病机和防治方法,甚至还涉及外科、牙科美容,并涌现出一大批著名医家及经典著作。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具2有保健美容或治疗美容作用的药物达160余种,并提到了美容用品的独特剂型面脂,如白
12、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 。唐代著名医家及养生大家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分别辟有“面药”和“妇人面药”专篇。明代医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中载药1892种在“眼目” 、 “面” 、 “鼻” 、 “唇” 、 “须发” 、 “胡臭” 、 “诸疮”等篇中,集中介绍了数百味美容药物,对每一味药物的功效及使用方法,都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以上这些不过是沧海拾遗,由此可见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多么丰富而珍贵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而现代的中医美容正是对这些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现代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研究,并加以整理和总结,通过不断实践和验证,较好地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中医美容。北京联合大
13、学中医药学院中医美容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会教育组副组长黄霏莉女士和首都医科大学的马斌荣教授合作完成了“中医美容咨询系统”,该系统使用多媒体技术,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至1993年底的400余种中医医籍及近10年40种期刊中有关中医美容的信息进行了整理、总结和归纳,成为中医美容科研、教学、临床治疗中随时可以提取的资料库。 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创新的科技也为中医美容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实验人员运用现代技术对中草药进行药理研究,分析其发挥作用的药理成分。运用现代工艺的加工和提取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留其有效成分,如 CO 2超临界萃取技术,该技术是以低温高压提取,能有效防止中草药活
14、性成分和热敏物质氧化,减少有效成分流失,特别是能较好地保留中草药中的挥发性成分,并最大限度地提取有效成分,且无溶剂污染。使用该技术萃取分离的中草药有效成分是普通方法提取的2.5倍。 另外,对于制剂剂型的不断改良和创新也促使现代的中医美容更加便捷、实用、有效。例如将传统汤剂的改为口服液并改善其色泽、气味、质地再加以精美包装,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中医美容的形象和品位,良好的口感也使之更趋于求美者接受。 (二) 适应时代潮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1.中医美容具有诸多优点(1)整体观念、辨证求美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方法,而整体观念把人体美与五脏六腑乃至外在环境联系起来。中医讲:“有诸内,必形于外。
15、”发生于我们皮肤体表的一些损美性疾病往往就是体内脏腑病理变化的外在反映。这就说明了对于一些损美性的疾病,不仅要外治还要内调,要运用内服外用药物、针灸、按摩等各种治疗养护方法进行全面治疗,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黄褐斑,常常由于肝肾亏虚、肾阴不足等原因引起,那么在治疗黄褐斑的如果只是单一的使用祛斑的面膜外敷或是使用现代医学美容的激光、光子等技术来治疗,疗效差而且易反复。倘若,在外治的同时配合补益肝肾、滋补肾阴的内服药,再辅以针灸推拿疗法,从根本原因上治疗,就能得到较好的疗效,且复发率低。中医美容的这一整体观念得到了广大求美人士的普遍认同。 (2)方法多样、安全有效中医美容方法众多,大致可分为中药、
16、针灸、推拿、刮痧、气功、音乐、心理、食膳、养生等,其中每一大类又有若干种具体方法,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优势。如中药又分内服外用,内服又分为疗效迅速并且可以随证加减的汤剂、便携的丸剂、使用方便的口服液、滋补力强3的煎膏剂等;外用有膏剂、酊剂、气雾剂等。这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安全有效,且副作用小或无。在这个崇尚绿色、自然、无害的时代,中医美容自然深受欢迎。 (3) 融入生活、简单易行中医美容很多治疗和养护方法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食膳美容,古人云:“食饮不美,面目颜色不足视也” 。食物与药物治病原理相通,源自“药食同源”一说。的确,很多中药界与药物和食物之间,如山药、大枣既是美味的食物,同时也
17、属益气健脾的药物。中医讲:脾气健运,则气血生化有源,皮肤、毛发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的濡养而表现出滋润、光泽的健美状态;脾不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 ,阴血亏少,导至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苍白或萎黄,毛发枯槁,皮肤粗糙等临床症状,有损人体健美。那么一个脾气虚弱的人就可以在日常饮食中适当增加诸如山药、大枣之类具有益气健脾作用食物,来实现美容的目的。这样,既享美味又养容颜,简单易行,何乐不为? (4) 独特的审美理念中医美容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说中医美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说中医美容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现在连奥运都讲究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中医美容的这一点可
18、以说是紧握了时代脉搏。另外,中医美容讲究中和(自然) 之美、神韵之美、文质之美,这种理念也正好与现在的潮流相呼应。这样的中医美容自然会受青睐。 2. 市场环境为中医美容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首先,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会追求更加完美的生活状态,人们愿意也有能力去消费美容产品,而中医美容内调外护、绿色自然、方法多样、安全有效等特点也正好迎合了广大消费者的口味。其次,众多商家嗅到了中医美容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商机,纷纷投资致力于中医美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如大家所熟知的知名品牌百草集、丁家宜等就是成功中医药美容的典型案例。现在,国外商家也纷纷进军中医美容市场,04年4月,资生堂“中医美容与健
19、康”研究项目由日本中医学协会在日本正式启动,旨在开展中国中医药学中涉及美容与健康部分的研究,并探寻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化妆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工作的可能性(三) 、.注重学术研究,人才水平不断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各种有关中医美学和中医美容学的著作陆续出版,如中医美学 、 实用传统美容法 、 中医美容大全 、 针灸美容 、 中医美容学等,各类有关中医美容的论文也日渐增多。1989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外科分会医疗美容专业委员会成立,1997年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成立,标志着中医美容与中医其他科室一样成为独立的学科。为了适应中医美容发展的需要,对于中医美容人才的培养也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全国许多中等或
20、高等医药院校开办了医学美容专业,不论是中医院校还是西医院校, 中医美容学都是作为主干学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中医美容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这些人才充实到美容行业中,大大提升了美容行业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4小结:中医美容博大精深,虽然近十几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诸多方面的欠缺。由于各种原因,中医美容科在各大医院里还不是很多见,而市场上的形式多样的中医美容也欠缺规范,从事中医美容的人才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没有医学基础。这些都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打击了一部分消费者的信心。所以未来的发展亦是任重而道远。对于未来中医美容的发展应该从进一步加强中医美容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融入更多的科技力量,加快人才培养,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几个方面入手,加快中医美容的发展,促进中医美容的成熟。5参考文献:1 刘宜群.中医美容学M.1 版.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6:1 2 胡长鑫.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历史小考.医学与哲学 ,1992:(2):513 刘树辉.韩冰.中国美容医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05-4:170-1724 许曼理.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4:28.5 林俊华.临床中医美容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4026 王海棠中医美容学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5-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