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结 题 报 告钟祥市张集中学课题组一、课题实验的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 2000 万左右留守学生,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 7 个,学生 316 人,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学生 53 人,占全校人数的 16.78%,在这些留守学生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
2、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二、课题实验的意义1、农村留守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依恋期”突然中断,导致他们在心理上产生“分离焦虑” ,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受到外界的诱惑而误入歧途。他们厌学,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为了掩饰这种自卑,他们行动上表现为逃学、通宵上网、抽烟、喝酒、甚至打群架,从而造成心理上的畸形。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现象32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不仅仅是农民工的切身利益无法得到保障,甚至整个社会都要为此付出代价。2、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正成为一个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
3、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实现,影响农业和农村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三、课题实验的理论依据1、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1999 年8 月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意见还
4、提出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途径,其中第一条就是: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33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四、实验假设1、通过此项研究,调查本地“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与成因,摸清农村学校 “留守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2、通过此项研究,探讨、构建农村学校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开展的方法、途径与
5、基本操作模式,从而为新时期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3、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探究利用“校本培训”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的途径与方法,为目前量大面广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培养开辟一条新路子。4、通过有效开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矫正与预防“留守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与健全人格,提高其的心理素养,开发其心理潜能,促进其智力发展。5、通过此项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五、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1)农村“留
6、守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2)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研究。34六、课题实验方法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网络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2、个案研究法。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组织学校教育教学和校外的活动实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循环进行,以期达成目标。3、调查法。主要调查现阶段各年级“留守孩子”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影响他们心智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的全体教师、大部分学生、部分家长(临时监护人)以及社会关心教育的人士和组织。主要采用访谈、问卷和测验等调查方法。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
7、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统计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发展特点及健康水平。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按照方案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6、行为研究法。主要用于观察和访问了解留守生的行为进行分析研究探求关于留守生行为的规律从而采取具体措施帮助留守生修改他的行为。七、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本课题研究全程两年完成,具体工作的开展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准备阶段(2011 年 4 月2011 年 5 月)1、搜集材料、汲取理论35(1)收集学习文献资料,进行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可行性论证;(2)设置四个档案盒(计划与总结、学习资料、教学案例、成果资料
8、) ,随时随地准备收集过程资料。购买阅读“留守学生”研究资料,网上了解当前课题研究的动态,定期举办课题研究沙龙活动并积极听取专家讲座。2、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调查、摸底、统计,分析“留守学生”的心理状况。首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受监护状况进行两类问卷摸底调查,取得有效的调查数据,分类建档;找出“留守学生”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撰写调查报告。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学生存”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1)性格孤僻、任性、冷漠、自私。不能很好与同伴相处,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2)心理承受能力差,情绪波动性较大,自我控制能力差,一些学生有攻
9、击性行为倾向。(3)自卑感较重,学习做事没有自信心,缺乏毅力和恒心。(4)懒散、行为习惯差,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个别学生有违法行为。36(5)茫然,厌学。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上进心。流失严重,辍学学生中大多数为“留守学生” 。(6)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缺乏勤俭节约意识,存在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3、聘用符合条件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4、确立研究目的,设计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二)实施阶段(2011 年 6 月2012 年 12 月)1、课题组研究成员全面按研究计划初步探索,研究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
10、问题。通过研究,我们了解到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缺少父母关爱养成孤僻性格,自卑、自闭、懒散,茫然,厌学。(2)祖辈无端溺爱产生自私心理。(3)青春期形成逆反心理、滋长敌对思想,没有安全感。(4)监护主体对留守学生教育的负面影响,造成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组织本课题研究成员初步探索、研究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形成阶段性的调查分析材料、论文。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亲情联系站37指定教师建立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学生“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 ,让学校成为留守学生温馨的
11、新家。(2)建立留守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通过开展“我能行”活动,引导留守生逐步形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引导留守生逐步形成我会做家务;引导留守生逐步形成自觉、自律等的良好行为。 (3)组织“留守学生”开展两地书亲子情活动有相当多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即使沟通也是依靠电话(农村现在还根本没有普及网络) ,但口头语与书面语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且通电话的过程中往往也会有监护人在场,学生难以敞开心扉诉说。也许正是这种“咫尺天涯”的距离感,使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人间最
12、为珍贵的亲情滋味。为此,我们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将组织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以此给留守孩子与父母的心灵沟通创设平台,孩子可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彼此交流中得到培植。38学生给父母写的信,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同时鼓励家长、长辈对学生的书信要进行回复。我们要求全校的留守学生,每个月要向父母写一封信,并安排一定的老师对信的内容加以指导。使他们的感恩之情油然而生。(4)开展“学校爸妈”活动学校根据留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位留守生安排一位合
13、适的老师做他们的“学校爸妈” 。 “学校爸妈”的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亲情谈心。每月要和“留守孩子”谈心至少 3 次。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心理变化以及学习情况。亲情谈话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可以是交流师生的内心感受,分享学生的快乐与痛楚,化解学困生的内心矛盾等等。谈话要有耐性,它不是经过一次谈话,就能解决一个问题,而是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模拟承担父母角色。以父母的角色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让这些孩子们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学校是家庭。指导好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在留守孩子与父母进行沟通时,导师要做好指导工作,使他们与父母的沟通更顺畅,更有针对性
14、,收到最好的效果。如亲情书信怎么写,写哪些内容等等,都是导师的工作。39(5)开展班队活动定期开展以亲情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活动,针对本班学生特点,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如:“读懂母亲” 、 “我知道你的生日”等形式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学生学会感恩,适时对留守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我们要多渠道引导“留守学生”去理解父母的艰辛,去感受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关爱,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去过滤许多的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抱怨与不快、抵制许多毒害和侵蚀,完善自己的人格,自觉纠正自己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的偏差,懂得知恩图报,与其他
15、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3、统计和分析相关数字和现象,对“留守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考查、测试,不断总结经验,完善研究综合报告、综合论文。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解决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途径有以下五个方面。(1)尊重学生,细心关爱;(2)目标导航,循循善诱;(3)真情包容,积极疏导;(4)细心策划,持之以恒;(5) 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三)总结阶段(2013 年 1 月2013 年 6 月)1、收集汇编研究资料;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情况做细致的分析、总结,整理有关调查数据及材料,总结活动中的经验、教训,撰写研究报告。402、完成结题报告。3、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
16、定。八、课题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一)课题实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本次的研究实验活动中,我们也面临了一些问题,让我们感到棘手和困惑。1、家长的教育观念滞后。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介入很少,尤其是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高,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学生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差较大,与留守学生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进一步增加与他们之间的沟通,在活动中消除代沟,是下一步必须要做的事情。2、教师的工作繁重,倾注的精力有限,这些都影响了教育的实效性。后期,需要更多的教师投入到课题组,增加群体的力量
17、,确保结题的效果。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由于留守学生的家长都在外, 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所以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脱节。学校在家长会等场合,大力提倡在外打工的父母至少留一方在家,增加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二)今后设想411、开设流生学生活动中心,如: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留守生工作展室、留守生活动室等;2、深入“留守学生”课题研究;3、编著留守学生工作手册等。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学校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的高度,对他们要严慈相济,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就能让“留守学生”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以后我们将更务实工作,不懈努力做好关爱“留守学生”工作,让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健康、快乐成长。以上是对于课题实验的总结,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这也正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重点提高和改进的地方。我们相信在多方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在本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题研究一定迎来更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