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937206 上传时间:2019-09-21 格式:PPT 页数:109 大小:3.0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言文专题复习,文言 语法,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常见实词,文言实词包括 名词 、动词 、形容词、数词 。,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 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 确推断实词词义,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

2、变为表示 乙事物。,*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情色彩已有变化。,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 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 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 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3、误解为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 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 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 两个变成了一个。,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畜妻子。,“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 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

4、同、一样),(专一),(满、全),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 王。,(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 而赂秦。,(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亡”通“无”,“从”通“纵”,“说”通“悦”,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

5、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名词 活用为 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副词作状语 名词,如:,汉水又东。,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3、能愿动词 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4、名词补语,如:,今王鼓乐于此。,5、“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 活用作 状语,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 直接修饰谓语动词作状语的,而古 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 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一,表示比喻。,如:,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第三,表示处所。,第四,

6、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如:,如:,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 活用为 动词,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 部分之一,如:,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 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 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7、。,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形 容 词,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形容词 活用为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 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 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君安与项伯有故?,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 活用为 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 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 用为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

8、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 俱穷,绝无踪响。,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故传天下不足多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动 词,动词 活用为 名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动词 活用为 名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 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 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 “其”或“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使动 用法,特殊的 动宾关系,意动 用法,为动 用法,使动 用法,名词 活用为 使动,形容词 活

9、用为 使动,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不及物 动词活用 为使动,所谓使动用法 ,是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 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 动宾结构 ,表达使令式 的内容。,名词 活用为 使动,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 或事物。,(1)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2)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齐威王欲将孙膑。,如:,形容词 活用为 使动,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 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秦王恐其破璧。,动词 活用为 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 动词使动

10、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 为。,(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如:,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吞二周而亡诸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 用法,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宾式。,(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如:,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如:,秦王恐其破璧。,译为“秦王怕他

11、把璧砸破。”,意动 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 “认为” “以为” 意义的动词 ,表示 “(主语)认为(宾语)怎样” 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意动 用法,名词 活用为 意动,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名词 活用为 意动,表示把宾语当作某种人 或事物。,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孟尝君客我。,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形容词 活用为 意动,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 人性质、状态。,如:,成以其小,劣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渔人甚异之。,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武阳色变震恐,群臣怪之。,大将

12、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意动 用法,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认为(觉得)怎么样”。,(2)“把当作看待”。,如:,译为“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是劣等货。”,如:,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3)“对感到怎么样”。,如:,孟尝君客我。,且庸人尚羞之。,译为“就连庸人尚且对这感到羞辱。”,成以其小,劣之。,为动 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 宾动。,(1)表施事关系。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 其宾语大多指人。可译为“给(替)怎么样”。,如:,父曰:“履我。”,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2)表目的关系。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 一行动,宾语既指

13、人又指物。可译为“为了怎么样”。,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为动 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 宾动。,(3)表对象关系。动词对它的宾语是表示施以某一行动。可译为“对怎么样”, “向怎么样”。,如:,关羽、张飞不悦,先主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特殊的 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如:,如:,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华佗脉之。,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其 它 词,数词用作动词。,如:

14、,六王毕,四海一。,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学习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 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 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 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 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 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偏义复词现象,所谓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的词,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不复顾利害”,”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

15、有制约 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 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 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常见方法,1联想推断法。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 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2语言结构推断法。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排比,对仗,并列,互文等手法,可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如“求全责备”“

16、化险为夷”“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3辨析词性推断法。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义。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微行入古寺”“微风鼓浪”“怀信诧傺”。4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可借助句子本身和上下文这两种语境推断。如“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 词和代词。,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5 个 常见文言虚词 ,它

17、们是 :而、乎、其、且、 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虚词的 试题不会超过这15个虚词的范围。,常见虚词,常见虚词,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1、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夫”作为 发语词,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 是”现在还用。,(3)有的用 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也” 是语气助词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而现代汉语的 “ 也 ”是表

18、 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助词“矣” 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2、关注代词,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 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 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 知识。,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辩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 ,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 ,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 ,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 ,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例,2002年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

19、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 “广”。,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 广“遂引刀自刭”,称代前文的“饮食”,3、辨明意义用法,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 语的什么词。,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 系 、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词类活用、“之”字取消 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一些 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

20、均属用法的范畴。,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例,2002年高考试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 ,A,介词,“凭”,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连词,“不论”,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寇恂乃戮之指部将于市。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十年,帝议遣使降之高峻,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D.吾因士大夫

21、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B.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 晉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答案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

22、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夫人朝夕退而游焉 焉:兼词,指在乡校 B何为 何:宾语前置 C若之何毁之 只:代然明 D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药:名词意动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双音单音。,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

23、用,起到了加强语气 的作用 ,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因为” 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诸”是“之”和“于”的合音。再如“焉,耳,盍,曷,叵,尔”,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 不同的句式,(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示判断。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3)“者”、“也”全不用。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1、用“者

24、”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2、用副词“乃”、“则”、“ 即” “ 皆” 、“素” 、“ 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以上各种

25、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 句,要用“不是”。,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1、用介词 “于” 、“受”、“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 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如:,有罪受贰。,2、用“见”、“见于” 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如:,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示被动。,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4、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

27、乎,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 还 录毕, 走送之。,“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 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甚急。”,余,余,余,余,余,自述省,孟子:,王,“今日 之事,对话省,对话省,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 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 是比较少的)。,如:,(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28、,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 追之。,追,(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候,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如:,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有志者,不随 以止也。,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 谋。,之,欲呼张良与 俱去。,之,将献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4、省兼语。(“使

29、”、“命”、“令”这 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 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 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 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归就戮于秦。,人,人,我等,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 “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 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 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如:,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于,于,于,于,以,及宾客辩士说王

30、 万端,以,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 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 细加以辨别),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 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 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成名将其,饲之以,于促织,之,之,以,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 庙, 请其矢, 盛 以锦囊, 负 而前驱 , 及 凯旋而纳之。,庄宗,庄宗,庄宗,庄宗,庄宗,庄宗,于,之,之,如:,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 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 惯上称之为“倒装”。,宾语前置,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谓语前置 (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

31、有些感叹句或疑 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 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哉,为欺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见之,曰:“牛何之?”,项王曰:“沛公安在?”,“豫州今欲何至

32、?”,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求!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王问:“何以知之?”,如:余是以记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子何恃而往?,不然,籍何以至此?,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

33、。,(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 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 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 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

34、之定语”的格式。,(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 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定语后置,介宾短语 后置做补语,(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 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 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 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 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而大声发于水上。,(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

35、多见),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如:,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 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 成分的排列规 律 ,将其 “顺 装”过来。,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 “奈若何”等格式。,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 等格式。,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 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 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2)“有以” (译

36、为“有用来的办法”),如:,(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如:,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如:,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如:,(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如:,

37、三老不来还,奈之何?,(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余是以记之。,虞兮,虞兮,奈若何!,(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如:,(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 “的原因”、“的办法),(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要干什么”),如:,如:,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也。,以此为政,不亦惑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夫子何命焉为?,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5)“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

38、 “恐怕 吧”或“莫非吧”),如:,(13)“庸乎” (译为 “难道 吗”),(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 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如:,如:,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求!无乃尔是过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9)“何其”、“一何” (译为“多么”),如:,(17)“之谓也” 、“其 之谓也” 、 “其之谓乎” (译 为 “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比较 ,哪一

39、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如:,(20)“与其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22)“况乎” (译为“况且呢”),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23)“有者” (译为“有 个人”),如:,邑有成名者,操童

40、子业,久不售。,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译为“难道(还)吗”),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独不怜公子姊邪?,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 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分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找出不同类的一组 A 是吾剑之所从

41、坠 B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 今时为谷中大水冲激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与“未之识”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古之人不余欺也 B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巩固训练】: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什么句式,请翻译。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2)居则曰:“不吾知也。” (3)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6)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7)捷禽鸷兽应弦而倒者不计其数。 (8)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9)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10)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1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42、12)竖子不足与谋!” (13)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14)“臆!微斯人吾谁与归?”“ (15)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近几年高考题,02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16、(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03年全国卷 1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16 (1)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

43、不肯当面顺从。 (2)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04全国卷1,1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知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15、(8分)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04全国卷2,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

44、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15(8分) (1)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址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2)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邻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家。,04全国卷3,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15.(8分)(1)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

45、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04全国卷4,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15(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本句中“裁”为通假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逮”“孝悌” “替”的解释为得分点。,04各地卷,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

46、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于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平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玻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答案: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福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 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北京卷,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47、代汉语。(8分) (1)意气益厉,乘胜逐北 (2)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15.(8分)(1)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追击败兵。(2)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3)你刚刚有了功劳,现在往西去谒见主上,不应自我夸耀,要在交谈中时时表现出好像做得不够的样子。,04天津卷,15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我奉王命,义无屈。公等有妻子,徒死无益。 (2)李公逸感夏侯端之节,亦固守 (3)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04重庆卷,(1)我奉君王之命,按道义不能屈服。你们这些人有妻子、儿女,白白送死没有好处。 (2)李公逸为夏侯端的气节所感动,也坚守(杞州)。 (3) 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 。,15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l )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 2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3 )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也。,04广东卷,(1)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命人)催车速行召见颜回(派人把颜回招来)。 (2)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3)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窘迫而(自己)却能没有危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