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备战 2015 年中考物理二轮讲练测专题 03 热和能(讲案)第一讲 考点梳理一、温度和温度计: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测量物体温度的仪器叫做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3、温度计测量时,正确的使用方法是:a、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线的位置。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最大刻度值。b、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c、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接触后要稍过一段时间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d、读数时,温度计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测物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二、物质的状态变化:1、物质的状态随温度改变而变化
2、的现象叫状态变化。物质常见的状态有固、液、气三种状态,会出现六种状态变化。2、熔化、汽化、和升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凝固、液化和凝华三种状态变化过程中要放出热量。3、熔化和凝固晶体两大类。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熔点。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也保持不变,这个温度称晶休的凝固点。同一种晶体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是相同的,不同晶体的熔点(凝固点)是不相同的。晶体熔化成液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熔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吸收热量。液体凝固成晶体,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液体温度要达到凝固点;二是液体要不断地放出热量。4、汽化现象蒸发是只在液体表面进行的平缓的汽化现象。液
3、体的蒸发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时要吸收热量。液体蒸发的快慢由下列因素决定:(1)在相同条件下,不同液体蒸发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发得快,(2)在同种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3)同种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4)同种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通得越快蒸发越快。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才能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跟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压强减小,沸点降低。5 液化、升华和凝华: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做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液化、凝华过程放出热量,升华过程吸收热量。液
4、化有两种方法,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当温度降低到一定温度时,压缩体积可使气体液化。三、内能及其应用1、分子运动轮的基本内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扩散现象:不同的物体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一切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当你去拉伸物体时,物体很难被拉长,说明分子间有引力,当你去压缩物体时,物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斥力。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
5、同时存在的。2、内能的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内能的大小跟物体内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激烈程度和分子间相对位置有关。一个物体它的温度升高,物体内分子运动加快,内能也就增大。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物体对外做功,自身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两个物体有温度差;发生热传递时,热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低温物体吸收热量,直到温度相同时,热传递才停止。三、比热容及其应用1、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
6、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 c 表示,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 J/(kg)比热容是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能力的物理量。物理意义:水的比热容 c 水 4.210 3J/(kg),物理意义为:1kg 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 4.2103J。水常用来调节气温、取暖、作冷却剂、散热,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是物质本身所决定的,虽然某种物质的比热也可以用来计算,但某种物质的比热跟它吸、放热的多少,质量的)()(00tmQCt放吸 或大小升温或降温的多少无关。2、热量的计算在没有物态变化时,由于温度降低,计算物体放出热
7、量的公式是 ,其)(0tcmQ放中 t 表示物体的末温,t 0表示物体的初温,用t 表示物体的温度变化,则t=t-t 0公式可改写成 t。cmQ放可见,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热、质量和降低温度的多少三个因素有关,并且由它们的乘积所决定,跟物体的初温 t0、末温 t 无关。第二讲 重点解析1. 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判断生活中的物态变化及其过程中的吸放热可按照下面“四步法”进行:第一步:判断发生物态变化前物质的状态;第二步:判断发生物态变化后物质的状态;第三步:根据前两步判断出属于哪种物态变化;第四步:根据物态变化类型判断吸放热过程.典例1 如图所示,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熔化
8、现象的是( )答案.A2、温度、内能和热量的区别。温度、内能和热量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物理量。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从分子运动论的观点来看,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的速度就越大,分子热运动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说温度是分子热运动激烈程度的标志。这里还得说明一下单个分子的运动是无意义的,我们这里指的都是大量分子的运动情况。内能是一种形式的能。它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所具有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跟温度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联系,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从高温物体转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放出了多少焦
9、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减少了多少焦,低温物体吸收了多少焦的热量,它的内能就增加了多少焦。温度和热量是实质不同的物理量,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在不发生物态变化时,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物体放出了热量,它的内能减少,温度降低。典例 2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的温度越高,它含有的热量越多 B物体的内能增加,一定要吸收热量C物体的内能越多,放热一定越多 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答案.D3.热学中的实验探究(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使用水浴法加热的目的是保证受热均匀.(2)采用正确的实验装置后,若将装有固体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
10、热,试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其“适当”的含义是:试管不接触烧杯底;试管中装有晶体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3)为了减少误差,实验时应选取等质量的粉末状(选填“较大块”或“粉末状”)的海波进行加热.典例 3 九年级 2 班的同学在教师指导下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观察冰熔化”的实验。(1)本实验中,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非常重要。在组装该实验装置时,应当先调整固定_(选填“铁圈”或“铁杆”)的位置。(2)实验时,同学们向烧杯中倒入水,通过水给试管加热,而不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这样做的好处是 。(3)小亮组通过实验测得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分析实验数据可知:冰熔化过程的特点是 。
11、(4)小亮重新审视自己的实验数据,还有新的发现:冰和水的状态不同,吸热能力也是不同的,请你帮他找出证据:_。(5)同组的小军想:如果一直加热下去,试管中的水会沸腾吗?说说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答案.(1)铁圈(2)使试管的冰(或水)受热均匀(3)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只答出一点不得分)(4)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加热相同的时间(即冰和水吸收相同的热量),但冰和水升高的温度不同(5)试管中的水和烧杯中的水均可以达到沸点,但是试管中的水达到沸点后无法继续吸热,所以不会沸腾。二)、探究水沸腾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烧杯上面加纸板的作用 (防止加热时水蒸发吸热,造成实验时间过长;如果加的是厚纸板会使烧杯内
12、气压升高,从而提高沸点)2.通过气泡的变化判断液体所处的状态,水沸腾时大量气泡产生,上升、变大;水沸腾前气泡逐渐变小。3.白气现象辨析(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4.加快沸腾的方法(可以采用减少水量或使用温水进行加热,也可以在烧杯上加纸板盖减少热散失) 实验结论:液体沸腾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的沸点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还与液面上方气压有关,液面上方气压越高,沸点越高典例 4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1)如图甲是某同学选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的操作图,其中 A 是操作过程,B 是读数过程。甲 乙 丙 丁A 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B 图读数中的错误是 除了图乙中实验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13、 (2)该同学在做实验时,水的初温如图丙所示,其读数为_,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用的时间过长,为了缩短水沸腾时间,你觉得应采取的方法是:_或_。(3)图丁中(a)、(b)是某同学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看到气泡上升情况示意图,其中图_一定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当水温升至 90时,每隔 1min 记录一次水温,4min后水开始沸腾,接着又观察记录了 6min,然后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记录数据如下表时间 t/min 0 1 2 3 4 5 6 7 8 9温度 T/ 90 92 94 96 98 98 98 95 98 98该同学根据观察现象,分析数据,归纳有如下发现:水沸腾的时候,是在液体_同
14、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某一次观察记录中有明显错误的是第_min 时的数据。停止加热,沸腾停止,说明沸腾过程需要 (填“吸”或“放”)热。 答案(1) 温度计碰到了容器底部 读数时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来了 秒表(手表、计时器) 38 用热水 用少量的水(更换火力大的酒精灯) (3)b 内部和表面 7 吸(三)、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的情况:1.在实验过程中,应选取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而不是体积相同的不同液体2.实验过程中选用相同热源(为了便于比较加热相同时间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3.物质吸热能力的强弱用比热容来表示(比热容大的吸热能力强)4.画出温度-时间图像5.在该实验中,可以
15、通过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温度变化快的吸热能力弱)6.该实验中,也可以通过观察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来判断物体的吸热能力(加热时间长的物体吸热能力强)实验结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不同的(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时吸收的热量越多同种物质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的吸收的热量越多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比热容越大的物质吸收的热量越多)典例 5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江涛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煤油;(2)实验中搅拌器的作用是:使液体 ;选用相同酒精
16、灯加热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 ;(3)实验中发现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 (选填“快”或“慢”),这表明 吸热本领更强。7.(1)质量 (2)受热均匀 吸收的热量相等 (3)快 水第三讲 方法点睛物态变化的辨别物态变化 之间转化 吸/放热 常见现象熔化 固态液态吸热 春天,冰雪消融;铁矿石变成铁水;保险丝烧断;蜡烛“流泪”凝固液态固态 放热 冰雹;水结成冰;吃冰棒“粘”舌头;铁水被浇铸成工件;千里冰封汽化 液态气态 吸热 湿物体变干;刚从游泳池出来感觉冷;夏天,在房间内洒水后会感觉凉爽;中暑时,在额头擦酒精可解暑热;一碗水放在室内,几天后变少了;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17、气态液态 放热 雾、雨、露、冰棒冒出白气;常温下液化罐内的液化石油气;蒸馏提纯;装冷水的容器外壁“出汗”;装热水的容器内壁变得“模糊”升华 固态气态 吸热 黑色的固体碘吸热变成紫色碘蒸气;干冰致冷;冰冻的衣服变干;樟脑丸变小;用久的灯丝变细凝华 气态固态 放热 雪、霜、雾凇、窗花的形成;紫色的碘蒸气冷却变成黑色的固体碘第一练 练实题随堂小练1.在海上想要获得淡水,可采用如图所示的“充气式太阳能蒸馏器”。它是通过太阳照射充气物内的海水,产生大量水蒸气,水蒸气在透明罩内壁形成水珠,收集即可。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 后液化 B先沸腾 后凝固C先液化 后汽化 D先蒸发 后沸腾2. 金
18、属块在冰箱中被冷冻一段时间后,取出放在空气中一会儿,发现变湿了用干毛巾擦净,等一会儿金属块又变湿了,原因是( ) A金属块在冰箱中吸收的水继续往外渗透 B空气中的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C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水附着在金属块表面D空气中的水汽化成水蒸气附着在金属块表面3.物态变化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初春,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盛夏,雾的出现是液化现象C深秋,霜的出现是凝固现象 D严冬,冰雕变小是熔化现象4.下列实例中物体内能减少的是( )A金属汤勺放进热汤中后会变得烫手 B放入电冰箱中的食物温度降低C一块 0的冰全部熔化成 0的水 D“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进人大气层后表面升温5.下列现象能用分子理论解释并正确的是( )A矿石被粉碎成粉末,说明矿石分子很小B热水瓶瓶塞有时很难拔出,说明分子间有引力C污水排入池塘后不久,整个池塘水被污染了,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D压缩弹簧需要用力,说明分子间有斥力6. 下表是小刚同学在观察“水的沸腾现象”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