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效课堂教学反思最近,学区组织教师进行听评课活动,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以及高效课堂的充分利用,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学会老师所教的知识。结果,适得其反,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出现了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效课堂教学,使其进一步发展,确保每名教师在课后得到深刻的反思,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课堂模式化现代课堂需要改革创新,落入了模式化的套路。低年级的语文课应该比较有趣味,但也出现了走同一模式的趋势,一般模式是:激趣导入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老师讲读课文拓展延伸练习。中高年级的语文课老师也不在逐段分析讲读课文,而是以朗读教学统领课堂,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2、,教师范读,学生揣摩,或者有一名学生读,其它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思考课文所讲的内容。让每名同学都动脑筋想课文中的画面,老师一边引导,一边让同学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还有的教师在导读时为体现自主学习、尊重学生选择,就说:“你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喜欢哪一句就读那一句”,“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你最喜欢的内容”,“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一时这些话成为了语文课的主流用语。我觉得这些词语以后少用,尽可能还原同学们的本色。2、全方面培养我觉得低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自尊心很强。所以教学时就应该注重学生的心里特点和接受能力。我是一名二年级的语文老师,由于平时我的语速太快,教学时也没在意,犯了同样的错误,虽然讲了
3、一大堆,却只有十几个好一点的学生明白了,剩下的大多数同学稀里糊涂,其后果就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难怪学生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在这一点上张老师就比我做的出色,她很善于用孩子们能接受的方式和语速来讲课,一步步很扎实。虽然慢一点,但班里的学生都明白了。所以永远不要被几个优秀学生的表现迷惑,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用能使最差学生明白的话和语速来授课,才是明智之举。例如:期中考试后,我发现班里学生生字写的不是很好,优秀的学生书写也很潦草;同时形近字、多音字也难以掌握区分,尤其是声调部分,造成不必要的错误。相反,写话部分却表现出他们灵活的思维能力。差生也表达的很好,因此,考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加强生字
4、的书写,而训练学生写话的教学相应的就减少了。3、 学中玩、玩中学让每个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参与,学会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是孩子的乐趣所在。将“玩”引入课堂,让每个孩子动起手来,在玩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使学生对这种活动动机和兴趣逐渐迁移到语文学习上,从中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探求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将“讲堂”转化为“学堂”,将机械重复的练习转变成生动活泼的游戏,手脚并用,让学生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快乐,让他们语文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一边玩,一边学, “玩中学”玩为了更好地学习语文,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4、 小组合作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出现在学习过程
5、中。一开始组织实施时,学生会因缺乏方法而显得生疏,有时课堂特别乱,难免会出现乱说乱叫,为一道题大吵大闹,秩序混乱等状况。为了达到良好的合作效果,教师必须进行恰当地引导。比如提倡学生“口语交际”小组合作交流,每个成员都有说的机会。许多学生的特点是心直口快,往往还没有想好就急于脱口而出,有时会说半截话,有时说一半又重说。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求小组成员对他们提出更正意见,重新说。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小组成员在交流时让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才能听清楚别人说的意思。当然,学生培养需要一个过程,只有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小组合作交流的质量才会得到逐步提高。5、共同备课、听课课堂教
6、学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也是教师教学研究最重要的场所。传统的教研课是这样安排的:学区听课,安排一位教师上一节课,这位教师独立备课上课。在课后开展评课活动,大多数教师对教材不熟悉,或者体会不深等。发表一些空话好话,针对以上情况,我校采用了教师共同参与互动的方式。同课多人备,同课多人上。备好课才能上好课。只有准备充足,才能有打胜仗的信心。对同一个上课内容,集体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一名教师执笔,备出评案。实施教学后,课后反思交流,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每一位教师都是这节课的设计者,都是这节课的反思者,都有很深的体会,交流发言自然切中要害。同一教学内容,同样的教学设计,让不同风格的几名教师
7、同题会课,你上我听,我上你听。课后执教者个人反思,集体评议时,大家可以有深刻的发言,有更深的理解。总之,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料。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例谈数学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及方法湖北省襄樊市第三十五中学 王选梅当 前 的 教 育 是 以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能
8、力 为 核 心 的 素 质 教 育 , 推 行 新 课 程 的 主 要 场 所还 是 课 堂 教 学 , 而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在 培 养 学 生 创 新 思 维 、 开 发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上 , 有 它不 要 替 代 的 重 要 作 用 作 为 一 名 初 中 数 学 老 师 , 目 前 面 对 这 样 两 个 现 象 : 一 是 学 生的 学 习 成 绩 两 级 分 化 比 小 学 阶 段 更 为 严 重 , 后 进 生 比 例 越 来 越 大 , 学 习 效 果 越 来 越差 ,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亟 待 提 高 ; 二 是 课 堂 教 学 变 成 了 活 动 宣
9、传 片 , 尤 其 是 数 学 课 堂 教学 中 常 出 现 的 “调 子 很 高 , 也 很 热 闹 , 但 和 者 甚 少 ”的 现 象 , 常 让 老 师 有 一 种“知 音 难 觅 ”的 遗 憾 味 道 所 以 , 作 为 一 名 人 民 教 师 , 如 果 确 实 是 在 想 找 到 培 养 和 发 展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有效 途 径 ,确 实 是 在 想 找 到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的 有 效 办 法 , 那 么 , 首 先 需 要 做 的 就 是学 会 教 学 反 思 , 逐 步 完 善 自 己 的 教 学 艺 术 通 过 数 学 课 堂 教 学 的 经 验
10、 , 我 认 为 数 学教 学 反 思 , 主 要 包 括 以 下 两 大 方 面 :一 、 培 养 学 生 对 “学 ”的 反 思 会 解 决 问 题 是 学 生 学 好 数 学 的 必 由 之 路 , 培 养 学 生 把 解 决 问 题 后 的 反 思 应 用 到整 个 数 学 学 习 过 程 中 , 形 成 解 决 题 后 进 行 反 思 的 习 惯 , 养 成 良 好 的 思 维 品 质 , 对 提高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有 作 积 极 的 作 用 培 养 学 生 对 解 决 问 题 后 的 反 思 具 体 有 以 下 几 个 方面 :( 一 ) 培 养 学 生 反 思 所 解 问
11、 题 的 结 构 特 征 和 解 决 过 程 这 样 可 以 培 养 学 生思 维 的 广 阔 性 和 创 造 性 , 进 而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 既 有 深 度 , 又 有 广 度 比 如 在 完成 解 直 角 三 角 形 “应 用 举 例 ”的 5 个 例 题 后 , 启 发 学 生 对 5 个 题 目 的 解 题 过 程进 行 类 比 性 反 思 , 出 示 反 思 题 目 : 请 同 学 们 再 看 看 例 题 的 解 题 过 程 , 特 别 要 注 意 在这 些 过 程 中 相 同 方 法 的 归 纳 概 括 , 通 过 类 比 反 思 你 能 发 现 什 么 ? 在
12、 教 师 的 引 导 下 ,同 学 们 发 现 这 几 个 题 目 表 面 虽 有 许 多 不 同 之 处 , 但 却 有 如 下 几 点 相 同 : 它们 都 有 一 个 实 际 问 题 作 背 景 ; 都 用 到 了 方 程 的 知 识 ; 都 用 到 了 锐 角 三 角函 数 的 定 义 ; 都 用 到 了 几 何 知 识 在 此 基 础 上 老 师 说 : 老 师 通 过 解 这 几 个 题 的过 程 获 得 的 反 思 与 同 学 们 相 似 , 我 的 反 思 结 论 是 它 们 都 运 用 了 同 一 个 解 题 思 维 策 略或 同 一 个 解 题 模 式 , 就 是 实 际
13、问 题 几 何 化 , 几 何 问 题 方 程 化 , 而 列 方 程 的 根 据 正 好是 刚 学 过 的 锐 角 三 角 函 数 的 定 义 , 这 样 就 把 几 个 例 题 的 思 考 过 程 和 解 题 过 程 统 一 成了 下 列 模 式 ( 板 书 , 并 解 释 每 个 箭 头 的 意 义 ) 通 过 对 5 个 例 题 解 题 后 的 反 思 ,学 生 对 解 决 这 类 问 题 的 思 路 更 加 清 晰 了 , 并 对 反 思 的 对 象 和 方 法 有 了 一 些 体 会 ( 二 ) 培 养 学 生 反 思 所 解 问 题 的 结 论 , 并 在 反 思 过 程 中 形
14、 成 新 的 知 识 组 块 这样 可 以 提 高 学 生 数 学 思 维 的 敏 捷 性 和 深 刻 性 , 并 促 进 知 识 的 迁 移 , 进 而 提 高 学 生 学习 效 果 例 如 : 有 这 样 一 个 问 题 : 如 图 : AD 是 ABC 的 高 , AE 是 ABC 外接 圆 的 直 径 求 证 : ABAC AEAD 在 解 完 问 题 后 , 我 引 导 学 生 对 题 目 本质 特 征 进 行 反 思 , 发 现 此 题 的 圆 可 以 不 画 出 来 , 因 为 任 意 三 角 形 都 有 外 接 圆 , 其 外接 圆 的 直 径 则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直
15、径 的 位 置 不 一 定 要 画 在 如 图 的 位 置 , 只 要 有 三 角 形外 接 圆 的 直 径 出 现 , 就 应 该 有 上 述 结 论 通 过 对 题 目 本 质 的 领 悟 , 再 用 自 己 的 语 言对 习 题 进 行 概 述 就 得 到 了 “任 意 三 角 形 的 两 边 、 第 三 边 上 的 高 , 和 它 外 接 圆 直 径四 个 量 中 任 知 其 中 三 个 , 就 可 以 求 得 第 四 个 ”, 通 过 对 “三 角 形 两 边 的 积 等 于外 接 圆 直 径 和 第 三 边 上 的 高 的 积 ”的 反 思 , 学 生 形 成 了 求 任 意 三
16、角 形 外 接 圆 直 径的 一 种 特 殊 方 法 性 的 知 识 组 块 , 所 以 在 一 次 公 开 课 上 , 我 口 述 完 “已 知 三 角 形两 边 分 别 是 3、 6, 第 三 边 上 的 高 为 2, 求 三 角 形 外 接 圆 的 直 径 ”时 , 学 生 就 能脱 口 说 出 正 确 答 案 是 “9”, 达 到 了 促 进 了 知 识 的 正 向 迁 移 , 培 养 了 学 生 思 维 的 每捷 性 , 提 高 了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 三 ) 培 养 学 生 反 思 作 业 的 解 题 过 程 , 并 作 为 作 业 之 后 的 一 个 反 思栏 这 样 能
17、 提 高 学 生 思 维 的 批 判 性 , 进 而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比 如 : 孙 静 同 学 在 解完 “梯 形 ABCD 中 , 点 E 是 腰 AB 上 一 点 , 在 腰 CD 上 求 作 一 点 F, 使CF: FD=BE: EA”之 后 在 作 业 的 反 思 栏 内 写 道 : “老 师 , 如 果 E 点 在 底 边 上 ,如 何 在 另 一 底 上 找 到 F, 我 有 一 种 方 法 , 不 知 对 否 ? 作 法 , 1.连 接 AC; 2.作EO / DC 交 AC 于 O; 3.作 OF / AB 交 BC 于 F AE: ED = BF: FC ”
18、同 时 ,另 一 位 学 生 李 晓 勇 在 作 业 本 中 提 出 同 样 的 问 题 , 写 道 : “如 果 , 在 梯 形ABCD 中 , 点 E 是 底 边 上 一 点 , 那 么 在 另 一 底 边 找 一 点 F, 使 AE: ED = BF: FC, 应 怎 样 找 ? ” 两 位 学 生 对 同 一 个 题 目 , 提 出 了 相 同 的 问 题 , 前 者 解 决了 问 题 , 但 不 能 用 准 确 的 数 学 语 言 表 述 问 题 , 后 者 虽 没 有 找 到 解 决 问 题 的 方 法 , 但能 准 确 的 描 述 问 题 , 两 位 学 生 都 良 好 的 运
19、用 了 直 觉 思 维 , 这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创 新 能 力 ,我 及 时 公 布 了 两 位 的 猜 想 , 并 鼓 励 他 们 的 这 种 主 动 猜 想 的 创 新 精 神 公 布 之 后 , 同学 们 反 映 强 烈 , 并 进 行 了 的 讨 论 , 讨 论 中 同 学 们 思 维 得 更 加 深 刻 , 问 题 也 得 到 了 引伸 , 方 法 也 出 现 了 多 种 第 二 天 作 业 本 交 上 来 了 , 王 梁 同 学 对 在 讨 论 中 提 出 的 新 方法 给 出 了 证 明 , 他 写 道 : “今 天 李 晓 勇 说 , 已 知 梯 形 ABCD, E 是
20、 底 边 的 一 点 ,延 长 腰 交 于 F, 连 接 EA 交 AB 与 G 就 是 昨 天 孙 静 要 找 的 点 我 觉 得 他 说 的 是 对的 ; 证 明 如 下 : ( 证 明 略 ) ” 我 也 即 时 公 布 了 这 位 学 生 提 供 的 对 李 晓 勇 发 现 的证 明 , 并 说 , 王 梁 同 学 能 想 到 这 种 方 法 , 正 如 他 在 反 思 中 所 说 , 是 他 对 解 过 问 题 的反 思 在 这 里 起 了 作 用 , 因 为 作 题 时 作 了 深 刻 反 思 , 从 而 对 做 过 的 题 目 有 深 刻 的 印 象 ,自 然 很 容 易 想 到
21、 这 种 方 法 , 因 此 , 同 学 们 应 向 他 学 习 , 解 题 以 后 要 养 成 习 惯 , 多 作反 思 接 下 来 的 几 天 中 , 都 有 同 学 围 绕 着 这 个 问 题 继 续 思 考 , 并 且 有 的 同 学 还 将 此问 题 作 了 进 一 步 引 伸 , 如 胡 勇 在 反 思 中 写 道 : “任 意 多 边 形 , 知 道 一 边 上 一 点 ,就 可 以 由 李 晓 勇 方 法 , 在 其 它 任 一 边 上 找 到 一 点 , 使 与 分 得 的 线 段 的 比 等 于 这 点 分得 的 这 边 上 的 两 条 线 段 的 比 , 只 要 先 把
22、多 边 形 变 成 三 角 形 后 就 行 对 吗 ? ”我 批 语 道 : “你 已 推 广 了 李 晓 勇 命 题 , 很 好 , 且 你 是 对 的 , 请 试 一 试 能 不 能 给 出 证明 ”鼓 励 学 生 结 合 解 题 后 的 反 思 , 提 出 问 题 , 并 将 其 指 定 为 反 思 内 容 之 一 , 既 能 充分 发 挥 学 生 的 主 体 性 , 又 能 形 成 师 生 互 动 、 生 生 互 动 的 教 学 情 境 , 还 能 培 养 学 生 不断 探 索 的 精 神 , 从 而 使 学 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得 到 保 护 和 培 养 这 对 学 生 “心 态
23、 的 开放 , 主 体 的 凸 现 , 个 性 的 张 显 ”是 十 分 有 益 的 通 过 解 题 后 对 习 题 特 征 进 行 反思 , 用 自 己 的 语 言 或 数 学 语 言 对 习 题 进 行 重 新 概 述 , 培 养 思 维 的 批 判 性 , 提 高 学 生学 习 效 果 , 促 进 知 识 的 正 向 迁 移 , 思 维 的 深 刻 性 表 现 在 通 过 表 面 现 象 和 外 部 联 系 提示 事 物 的 本 质 特 征 , 进 而 深 入 地 思 考 问 题 , 解 完 题 后 经 常 通 过 反 思 题 目 的 特 征 , 加深 对 题 目 本 质 的 领 悟 ,
24、 从 而 获 得 一 系 列 的 思 维 成 果 , 积 累 属 于 个 人 的 知 识 组 块 , 有助 于 培 养 思 维 的 批 判 性 ,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效 果 二 、 强 化 教 师 对 “教 ”的 反 思 教 师 要 加 强 反 思 自 己 的 教 学 行 为 , 总 结 教 学 的 得 失 与 成 败 , 对 整 个 教 学 过 程 进行 回 顾 、 分 析 和 审 视 , 才 能 形 成 自 我 反 思 的 意 识 和 自 我 监 控 的 能 力 , 才 能 不 断 丰 富自 我 素 养 , 提 升 自 我 发 展 能 力 , 进 而 完 善 教 师 教 学 艺 术
25、教 师 对 “教 ”的 反 思具 体 如 下 :( 一 ) 教 学 活 动 前 的 反 思 即 备 课 阶 段 的 反 思 从 目 前 教 师 备 课 的 现 状 看 ,主 要 有 两 种 不 良 倾 向 : 一 是 照 搬 现 成 的 教 案 , 以 他 人 的 思 想 代 替 自 己 的 思 想 , 不 考虑 学 生 实 际 ; 二 是 有 些 老 教 师 备 课 时 过 分 依 赖 多 年 积 累 的 教 学 经 验 , 不 注 重 反 思 自己 的 经 验 , 凭 原 有 的 经 验 设 计 教 学 出 现 这 种 现 象 主 要 在 于 老 师 的 “懒 ” 要克 服 这 些 问 题
26、 , 教 师 备 课 时 先 要 对 过 去 的 经 验 进 行 反 思 , 对 新 的 教 育 理 念 进 行 反 思 ,对 学 生 现 在 的 实 际 情 况 进 行 反 思 , 对 现 在 的 教 学 条 件 进 行 反 思 , 对 现 在 的 教 学 手 段 、教 具 、 学 具 进 行 反 思 , 从 而 使 新 的 教 学 设 计 建 立 在 对 过 去 经 验 、 教 训 和 现 在 教 育 理念 、 教 学 条 件 反 思 的 基 础 上 设 计 教 学 方 案 时 , 可 自 我 提 问 : “学 生 已 有 哪 些生 活 经 验 和 知 识 储 备 ”, “怎 样 依 据
27、有 关 理 论 和 学 生 实 际 设 计 易 于 为 学 生 理 解 的教 学 方 案 ”, “学 生 在 接 受 新 知 识 时 会 出 现 哪 些 情 况 ”, “出 现 这 些 情 况 后 如何 处 理 ”等 , 为 自 己 的 课 堂 教 学 做 好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中 的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是 师 生 交 往 、积 极 互 动 、 共 同 发 展 的 过 程 教 学 中 的 师 生 关 系 不 再 是 “人 、 物 ”关 系 , 而 是“我 、 你 ”关 系 ; 教 师 不 再 是 特 权 式 人 物 , 而 是 与 学 生 平 起 平 坐 的 一 员 ; 教 学 便
28、 是师 与 生 彼 此 敞 开 心 扉 、 相 互 理 解 、 相 互 接 纳 的 对 话 过 程 在 成 功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师生 应 形 成 了 一 个 “学 习 共 同 体 ”, 他 们 都 作 为 平 等 的 一 员 在 参 与 学 习 过 程 , 进 行心 灵 的 沟 通 与 精 神 的 交 融 没 有 交 往 , 没 有 互 动 , 就 不 存 在 或 未 发 生 教 学 教 学 中进 行 反 思 , 即 及 时 、 自 动 地 在 行 动 过 程 中 反 思 , 备 课 时 , 尽 管 教 师 会 预 备 好 各 种 不同 的 学 习 方 案 , 但 在 实 际 教
29、学 中 , 还 是 会 遇 到 一 些 意 想 不 到 的 问 题 , 如 学 生 不 能 按计 划 时 间 回 答 问 题 , 师 生 之 间 、 同 学 之 间 出 现 争 议 等 , 这 时 , 教 师 要 根 据 学 生 的 反馈 信 息 , 反 思 “为 什 么 会 出 现 这 样 的 问 题 , 我 如 何 调 整 教 学 计 划 , 采 取 怎 样 有 效的 策 略 与 措 施 ”, 从 而 顺 着 学 生 的 思 路 组 织 教 学 , 确 保 教 学 过 程 沿 着 最 佳 的 轨 道运 行 , 这 种 反 思 能 使 教 学 高 质 高 效 地 进 行 ( 二 ) 在 教
30、学 过 程 中 反 思 一 是 反 思 学 习 内 容 是 否 得 到 充 分 的 展 示 , 还 需 要在 哪 方 面 进 行 补 充 , 师 生 在 课 堂 上 的 交 流 对 话 和 合 作 是 否 充 分 课 堂 活 跃 不 等 于 教学 设 计 合 理 有 的 教 师 设 计 活 动 一 个 接 一 个 , 学 生 积 极 踊 跃 地 参 加 , 课 堂 上 热 闹 非凡 , 一 派 繁 荣 景 象 但 要 问 每 个 活 动 景 象 的 用 意 , 每 个 活 动 要 达 到 的 教 学 目 的 时 ,有 的 教 师 竟 说 不 出 个 所 以 然 , 存 在 为 活 动 而 活
31、动 的 倾 向 , 因 此 , 教 师 必 须 围 绕 教 学目 的 进 行 教 学 设 计 二 是 反 思 教 学 过 程 是 否 适 用 所 有 学 生 , 是 否 还 有 学 生 不 适 应 ,怎 么 引 起 学 生 参 与 教 学 课 堂 回 答 问 题 活 跃 不 等 于 思 维 活 跃 , 教 师 应 根 据 学 生 已 有的 知 识 水 平 精 心 设 计 , 启 发 学 生 积 极 有 效 的 思 维 , 从 而 保 持 课 堂 张 力 三 是 反 思 自己 对 知 识 的 准 备 和 课 前 的 教 学 设 计 方 案 是 否 合 理 特 别 在 导 入 新 课 时 , 要
32、设 法 由 学生 自 己 提 出 问 题 , 然 后 再 将 学 生 的 思 考 引 向 深 入 学 生 只 有 经 过 了 思 考 , 教 学 内 容才 能 真 正 进 入 他 们 的 头 脑 同 时 , 教 师 也 应 清 楚 地 认 识 到 提 倡 教 学 民 主 不 等 于 不 要教 学 秩 序 有 时 , 在 课 堂 上 学 生 的 热 情 被 激 发 出 来 , 个 个 争 先 恐 后 发 言 , 课 堂 秩 序较 为 混 乱 , 教 师 怕 挫 伤 学 生 的 积 极 性 , 不 敢 进 行 有 效 管 理 , 课 堂 的 有 效 时 间 被 白 白地 浪 费 掉 了 因 此 ,
33、 教 师 在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热 情 时 , 也 应 妥 善 地 加 以 管 理 , 使 课 堂 教学 秩 序 有 利 于 教 师 “教 ”和 学 生 的 “学 ”, 要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倾 听 , 并 加 强 学 生 合理 表 达 自 己 观 点 的 训 练 ( 三 )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后 的 反 思 教 师 课 后 对 整 个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进 行 思 考 性 的概 括 , 对 教 师 的 教 学 观 念 、 教 学 行 为 和 学 生 的 表 现 及 教 学 的 成 败 进 行 梳 理 , 教 学 的结 果 如 何 ? 学 生 在 完 成 学 习 任 务
34、 的 同 时 , 是 否 学 会 了 学 习 ? 因 为 “教 会 ”不 只是 提 供 给 学 生 某 种 学 习 方 法 , 让 学 生 按 照 一 定 的 步 骤 、 程 序 去 学 习 , 而 且 应 设 法 让学 生 多 体 会 和 感 悟 , 引 导 学 生 总 结 对 他 们 自 己 适 宜 的 学 习 方 法 , 经 过 自 己 感 悟 出 来的 方 法 对 学 习 者 来 说 才 是 管 用 的 、 好 用 总 之 , 科 学 有 效 的 反 思 为 教 师 和 学 生 提 供 了 再 创 造 的 沃 土 和 新 型 的 学 习 方 式 ,为 学 生 和 教 师 的 学 习 注
35、 入 了 活 力 , 适 应 了 新 课 程 改 革 的 要 求 师 生 将 自 己 的 反 思 互相 交 流 , 进 一 步 和 谐 、 融 洽 了 师 生 关 系 , 激 发 了 教 师 与 学 生 合 作 探 求 知 识 的 愿 望 ,构 建 师 生 互 动 机 制 , 进 而 提 高 学 生 的 学 习 效 果 和 完 善 教 师 教 学 艺 术 , 为 师 生 养 成 终身 学 习 的 习 惯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础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这几天我常常反思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高效性;我的体会是:一、 教学目标要高效。教序目标的高效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正确,这就要求我
36、们更新教学理念,整体把握教材,深刻理解教材中每章每节的教学意图和目的。 2、目标的设置要恰当。不仅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正确的把握,还要对学生的现状也有准确的把握,设置的目标不仅要难易适中,还要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二、教学策略要高效。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2、问题的设置要高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
37、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三、教学手段要高效。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最有效每节课是不一样的,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千篇一律,有的课利用多媒体教学效果显著,有的课在
38、黑板上板书更实惠,所以教学中要选好教学手段,就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注重课堂反馈和课后反思课堂上及时反馈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教学中我们要用心设计合理的课堂反馈题目,及时检测课堂教学效果,老师课下要不断总结,多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通过学习,反思自己,让每一堂课更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做好教学反思,努力构建高效课堂“三步七环节“ 教学模式实施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株洲市三中 瞿红华内容摘要 研究发现: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来实现。反思性教学实践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有效途径。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从课前、课中、课后
39、三个时间段谈了自己进行教学反思的一些心得体会,力求通过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以求让课堂教学更为有效、高效。关键词 教学反思 有效 高效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被称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积极投身到新课程改革中,努力实践“三步七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为构建高效课堂,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得到如下心得体会:一、课前反思1、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的载体,在课堂教学中处于核心位置。对教学内容精确到位的反思将使你的备课更为充分。
40、也是上好一堂课的最有力的保障。其反思包括:1本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难点又是什么?2本节课在本章、本模块甚至整个高中数学学习中有何特殊地位和作用?3前面有哪些知识是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在后面的学习中又有哪些知识是以此为基础的?根据学情有哪些相关基础知识是要进行新课前复习的?4本节课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这一难易程度?5本节课的内容有趣吗?有没有与本内容相关的数学史故事或现实生活实例?哪些内容是可做些什么创意设计?6哪些内容适合探究教学?哪些内容老师讲解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2、学生情况反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学都应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展开,反思学生学习现状,才能让我们
41、的教学更能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1学生是否具备必备的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2学生对本节哪些内容可能会学得好?哪些又可能学得不好?为什么?3学生可能对哪些前后知识能自然联系起来加以研究,哪些是学生难以自发的加以联系的?4哪些具体内容是学生自学中最感困难的?又有哪些同学会特别吃力?(老师可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指导)5学生上节哪些内容学得好?本节课如何继续保持这一良好势头?6学生是否会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学生是否具备探究学习的能力?3、学案设计反思学案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重要载体和路线图。好的学案设计是高效课堂最有力的保证。1学案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的而展开的?2设计是否强调了重点内容
42、?对于难点的突破又搭建了哪些平台?3例题设计是否典型?习题设计能否达成知识和方法巩固的目的?4例题、习题难易是否得当?题量是否适中?5题目的设计是否有梯度?能否拓展学生的思维?6学案设计是否精炼、高效?二、课中反思1、授课过程反思1我讲了多长时间?是否讲得太多?学生讲(活动)多长时间?是否以学生为主体?2我激发学生的策略有效吗?学生是否都认真地投入到了学习中?3问题是我都讲清了?还是学生都能解决了?4还有没有能帮助学生突破难点的更好的活动和方法?5备课设计是否都按计划完成?对于动态生成的课堂我是否把握自如?6课堂效果如何?我是否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7哪些教学过程取得了预期效果?教学中又
43、产生哪些灵感?2、教学状态反思1本节课我的讲授有弊漏?是否恰到好处?2我讲话的语速、节奏、音调怎样?是否以饱满的激情感染了学生?3我的体态语言是否得当、丰富?当我讲解时是否所有的学生都在集中注意力听讲?4我在教室里来回巡查达成效果了吗?是否关注到了所有的学生?5微笑教学了吗?训斥学生了吗?是否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6导致我课堂发挥不到位的原因是什么?对于非预期性事件处理师是否机智?以后教学中如何避免?7授课后感到快乐吗?有何激情体验?3、学生状况反思1对基本知识、基本解题方法的掌握如何?2学生听课状态描述:听不懂?听得懂?听懂了?3学生的学习状况:被动接收?积极学习?创新接收?4学生反
44、应平淡还是思维活跃?5学生中有哪些意外发现:新方法、新思路、新解释或新问题、新联系等。6学生生生互动、合作交流是否全员参与?课堂展示、点评是否实质有效?7对于 学生,关于 事件,课后应该找他谈话。三、课后反思1这节课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吗?是一堂低效的课还是高效的课呢?2本节课的内容在哪些地方还可进一步完善?学案如何进一步修改?3对于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有哪些可取之处?4哪些环节是可以精简?哪些环节又略显仓促,在时间安排上应如何调整更为高效?或下节课在哪些内容上还应再加以强调?5把课堂的几个环节顺序做个调整是否会使得课堂更有效、高效?6这节课我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学生的哪些精彩片断值得我仔细地咀嚼、研究?7听了同行老师的课或建议,对我上这堂课有何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