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 年语文中考阅卷心得南京树人国际学校 谢晶每年的中考试卷既有对应届毕业生的考查检测目标,又传达着语文教学研究者对语文教学的理解,以及引领语文教学的近期走向,我谨从今年语文试卷命题特点以及在阅卷现场搜集的 诸多老师的阅卷心得,从考试技巧和复习教学两个角度作出以下几点思考:一、 审清题意,审清题中的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本次中考试题,绝大部分题目有明确的答题限定,对于关键的题目要求信息均加上了着重号,就连小说阅读中的联想迁移类题型,也有清晰地答题限制,要求分别用词语、句子、短语来回答。因此审题时要紧扣关键词。但是伴随着一般现象的,还有特殊现象,语文试卷中还有一些隐性要求题。这类题,题目问得很
2、含蓄,题目的真正要求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例:语文学习活动第 5 题,要结合语境对“刚劲大气”的表述进行修改。题目上没有明说到底怎么修改,需要学生首先认真鉴赏图中的书法作品,图中草书并非刚劲之美,而是潇洒、飘逸之美,弄清这一点后还不能草率下笔,还要结合上文对楷书和行书的鉴赏结论进行比较分析,仔细揣摩“端正站立”和“悠然行走”,从短语结构上才分析得出,两者都是形容词+动词的偏正式结构。这就是题目中隐含的答题要求。二、 重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实际操作。第 6 题,今年中考新题型。题目是确定一个研究主题,并且围绕这个课题,搜集相关材料。这其实是研究性学习的初级步骤,但是从学生的答案可以判断出不少学生的初
3、级研究能力是薄弱的,常见错误类型:1)主题与材料不吻合。如:主题“绘画的方法”,材料“行云流水的笔墨舞蹈”2)不理解题意,没有运用试卷上所给的材料,而是自选材料。3)阐述主题的语言不得当。主题“笔墨纸砚的舞蹈”4)答案大都呈现为对王羲之和颜真卿两位书法家人物传记的研究,而对书法艺术的魅力涉及比较少,许多同学不知道“多宝塔碑”,甚至不知道“兰亭集序”。这也反映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1)在日常教学中忽视综合性实践活动包括书后的附录所涉及的内容。2)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流于形式。3)教学以应试为主,学生的知识面窄。所以,教师有必要踏踏实实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让它只是语文书上的摆设。活动前应重视课前
4、准备,不是简单的搜集材料,要让学生有研究整理材料的过程,重视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分工到人。教师不能做一个旁观者,要实际参与指导,并有明确的计划目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纵观近两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两次作文命题以及今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命题者并非天马行空的考查浩瀚如烟的语文课外知识,所涉及的课外知识考查大部分还能从课本中找到依据,语文课本毕竟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知识的蓝本,但考查形式不是课本知识的简单复现,而是涉及到对课本知识的实际运用和拓展。这并非是仅从中考试卷来审视语文教学得出的结论,语文学习不能拘泥于课本并不是新鲜的话题,但是如何利用好课本,如何从课本中提炼出研
5、究主题帮助学生拓展语文知识面、提升语文能力,这是一项极有意义的课题。三、 阅读指导不能唯知识、唯理论,更要备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有一次备课和二次备课之分,我认为备课除了大家对理论知识达成既有共识之外,我们更应该切切实实了解我们的学生,对学生反馈出的疑点、难点进行整理和辩析形成二次教案或许才是真正意义的二次备课,这一点也是我们在改卷过程中感触颇深的。以下是我搜集整理的议论文阅读的错误类型。议论文阅读是初三语文教学的重点,近几年都未考查,今年终于出现了。选文有一定难度。第 18 题是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但是大约有 6 成左右的同学做对答案。中心论点是议论文中能统摄全文、表示肯定或否定的
6、判断句式、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作为论点的判断句,应该简短明白,高度概括。这些概念我们在教学中肯定是讲解清楚的。但是学生并未因为我们的讲解清楚而完全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试卷中错误类型繁多,如:1、混淆论题与论点。2、混淆中心论点与分论点 3、混淆论点与道理论据 4、论点不是明确的判断句。5、论点不是完整的句子。缺少主语。6、论点概括性不强。主语部分没有把握知识分子,写成“我们”。宾语部分没有把握知识责任,写成“特殊责任”。 7、论点不是一句话。有学生抄了两句,还有的抄了三句。8、混淆论点与结尾表示意义的结论。这些都是学生平时常见的错误,对于教师而言一目了然的答案,学生却含糊不清,可见,不能以教师
7、的知识水平忽略了教学上的诸多盲点。初三语文复习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疑点、常见错误进行整理分析,相关知识方能落到实处。第 19 题和 20 题分别涉及到对文章结构以及议论文逻辑顺序的把握,但是很多答案不准确、不规范,不考虑文章上下文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在平时的议论文教学中加强指导学生对文章整体思路的把握。理清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段落或文章部分核心句或中心句。引导学生具体结合文本、深读文本,注重术语、答题规范。四、记叙文阅读的细读和深读。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是初中阶段必备的能力要求。记叙文或小说等文学类作品是中考现代文必考文体,此类题也是拉开学生分值的主要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
8、把握、概括提炼、筛选信息、感悟评价、手法欣赏、语言品味、阐释解说等阅读能力的实际掌握。在应试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是很容易掌握相关的答题模式的,但是最为关键的还是对文章的领悟和深入的解读。如 15 题,“为什么福生总附和着春旺说话”“春旺为什么会尴尬”,包括 16题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以及 17 题展开想象,合理填空,都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真正进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揣摩评析这些人物,去思考感受这些故事,进而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启迪。有些学生对文本理解有偏差,不大能够揣测尊重等精神内涵,有老师认为学生往往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推测,而文本脱离学生的生活,故导致理解的难度。不可否认,有相关生活经
9、验是理解文本的有利条件,但是绝不能说我们只能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文章,这与哲学上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一脉相承的,学生自身生活体验那是直接经验,学生通过阅读学习与交流所获得的体验是间接经验,两者共同生成一个人的知识面,共同促成一个人世界观的形成,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对文本意义的重新建构,是重写教育文本,塑造人生的过程。2011 年中考现代文雪地烤红薯讲述一个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少年因为父亲的贫穷而拒绝在同学面前与父亲相认,但是父爱的深沉和执着最终让他迷途知返,他战胜自己的虚荣,自我等消极心理而重拾宝贵的亲情。2012 年的兄弟讲述了哥哥不满父母对弟弟的疼爱,对弟弟心存芥蒂,而中秋节兄弟俩互赠月
10、饼,弟弟满怀诚意和感情的赠予让敷衍了事的哥哥羞愧难当并幡然醒悟。两篇文章都表现了人在成长过程中,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心灵遭遇的挑战,虚荣、自私、冷漠会侵蚀我们的内心,人在不知不觉间发生心灵的异化,甚至连亲情至上的家庭内部也发生了感情的消解。作品以家庭内部的父子情和兄弟情为表现题材,警示世人永远要秉持一颗善良的心,没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因此这类文章不仅没有脱离学生实际,相反是直面学生的心灵世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而且要满足情感、审美等精神层面的成长,让学生的心灵在文本阅读中日益健康、丰厚起来。文学类作品丰富的内涵,考查着学生对世事人情的理解,红楼梦中有幅对联:“人情练达皆学问
11、,世事洞明皆文章”, 弄通弄懂世事人情,就是一门精深的学问;洞悉人情世故,并处理得和谐圆融,就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初三语文复习不能沦为纯技术性的机械训练。不能漠视了对人的塑造,引导学生多阅读人文关怀浓厚的美文,对作品细读、深读是语文教学应有之道。五、 关注语文的文法知识和语法知识今年的诗歌赏析、议论文阅读以及小说阅读中都涉及到了对学生相应文法知识的考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尤其强调对文章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手法欣赏能力就自然成了近年中考语文试题的亮点。手法欣赏能力不单指文学欣赏能力,它包括对各类文章表达与表现技巧的辨识、理解、分析与欣赏。 由于语言的赏析在现代文阅读中作为单独的能力点出现,故在近
12、年中考阅读题中,手法欣赏能力主要考查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这几类题型的常见错误便是“文法术语不规范,堆砌术语”。诗歌赏析考查了诗句如何从多感官表现景物,议论文阅读考查了段与段之间到底具备怎样的逻辑关系,小说阅读考查“铺垫”等文法知识,这类题型除了要求学生理解文本,还要能从写作手法或表现方法,也就是对文章的写作手法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概括,对文法知识的学习以及对它运用的探究其实是贯穿于我们的阅读教学过程,只是我们是结合具体文本讲授的,如何让学生掌握得更好,我觉得这涉及到在我们阅读中讲授写作手法、表现方法的真正意图。仅从阅读的角度,我们让学生知道一下这叫“铺垫”,“欲扬先抑”,“调动多感官”“借
13、景抒情”,这样的目标我想仅在于对知识的了解,久而久之,又会陷入只灌给学生理论知识的窠臼,而这些知识其实是对作者在写作时所运用方法的理论概括,正因为作者这样用了,所以文章精妙、精彩,那么把作者相应的智慧进行总结、提炼、理论研究,这是对写作学的丰富,有些方法可能作者自己并未意识到,那就属于自发产生,但是如何保留这种智慧,并达到推广的效果,便需要理论家们进行理性分析,形成固有经验、形成写作理论,从而让某些自发的智慧变成一种自觉。而从阅读鉴赏上看,不是说作者使用了铺垫,这就是传世之作,而是作者如何使用了铺垫,从而使文章情节变得具体、巧妙。既然它从写作中来,我认为就应回到写作中出去,学以致用。让这些文法
14、知识真正指导学生的实际写作。将课本中的文章阅读与写作实践结合。而不是说仅仅知道“铺垫”等术语。至于语法知识,前年就在呼吁要讲授了,而今年不仅考了,而且考得有难度,第 5 题,形容词+动词的偏正式结构,错误答案很多,我当时快速记录,都未全记完,我记得我中学时是比较系统地学过这些知识的,重新回来时,发现初中不要求掌握这些知识了,而缺乏了汉语语法相关知识,学生如何娴熟运用语言,甚至创造语言呢?当时有点纳闷,但是发现试卷中还是考的,比如说对联、仿句,修改病句,都要求学生分析词性,短语、句子的结构形式。最近听闻风声,已经正式决定要讲一些了。我们并非要求学生像语言学家那样系统深入研究,但是让一个简洁的汉语
15、语法知识结构贯穿于初中语文教学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上,学生语法知识的匮乏对语文学习产生诸多滞碍,如:影响现代文阅读速度、修改病句不得要领、古文学习翻译借助英语语法知识、学生作文文句不畅、病句多,文章的语言变化很少,口语化色彩浓厚,较少达到一种对仗、精致的美感。语文不光是文章、文学、文化,语是语言,而且语言才是语文的基石。语法知识的学习在汉语的规范和汉语的传承,提纯汉语环境,减轻网络语言对现有语法体系的破坏,提升汉语的文明程度,提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以及写作水平中都是不能缺席的。六、 文言文翻译的信达雅原则我最后也参与了文言文的阅卷工作,改的翻译题,今年的文言文理解难度要高于去年,选文出自沈括梦溪笔谈,原名透光鉴,属于科学类小品文,记得中考宣讲时,明确文言文翻译遵循“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忠实原文,达便是通顺流畅,雅便是富有文采,学生翻译文言文首先就要读通文意,然后具体斟酌关键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