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93309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小麦种业发展研究 1姜 楠 1 韩一军 2 李 雪 2( 1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810; 2 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北京,100125)摘要:小麦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小麦种业发展对于促进小麦产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 2000 年 12 月种子法实施后,从法律上确定了种业经营由指令经营向许可资格经营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种业进入市场化改革阶段,种子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但由于小麦生产用种属于常规品种,繁种比较容易,农民可以自留种,品种区域性要求严格,因此目前我国小麦种业总体呈现种子公司数量多且分散的特征,市场机制、法律环境及企

2、业运营能力还不成熟,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小麦种业健康快速发展。关键词:小麦,种子产业,发展趋势,政策建议2011 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国发20118 号) ,明确提出了加快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新要求,对未来种业发展进行了科学规划和部署。 意见颁布实施后,有关部委及地方着力细化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出台具体落实意见,全面推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小麦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增加,良种供应能力明显增强。但小麦育种属常规育种,在生产经营中对规模化要求较高,特别是大量繁种时种子质量很难保证,常规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的

3、难度也相对较大。小麦种业对于提升我国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应尽快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小麦种业健康快速发展。1 小麦种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麦产量大幅增加,2012 年达到 12058 万 t,较 1978 年增长了 1.2 倍,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特别一批优质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结束了我国优质小麦依靠进口的历史,小麦种业为我国小麦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从此次对小麦主产区种业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小麦种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1.1 小麦种业市场快速发展,换种率不断提高 自种子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种子的管制,放开了种子的育繁销环节,小麦种子市场快速发展,各地小麦种子企业

4、纷纷成立,种子质量不断提高,种子商品化程度全面加强,逐步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受种业市场发展的影响,小麦换种率也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省的换种率约为30%,2004年良种补贴的推广促使小麦换种率提高较快,达90%左右。随着良种补贴形式由补种子转变为补钱,小麦换种率下降至60% 左右,2012年由于赤霉病的发生对小麦质量产生影响,农民换种率提高至70%。山东省在良种补贴之前,农民多自留种,换种率仅为20%30%,而在良种补贴之后,换种率大幅提高,达到90% 以上,特别是山东省是目前我国唯一全省实行补种子的省份,换种率是主产省中最高的。安徽省在实行良种补贴前,1基金项目:国家小麦产业技

5、术体系小麦产业经济研究(CARS03) 。小麦换种率约为40%50% ,自良种补贴实施后,小麦换种率明显提高,基本保持在80%90% 水平。江苏省由于土地流转进展较快,规模经营发展迅速,小麦换种率较高,达到80%以上。1.2 小麦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良种供应能力不断提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小麦品种选育水平显著提升,发掘和创造了一批优质育种材料,推广了一批优良的小麦品种,例如安徽省的皖麦38、皖麦50等,河南省的矮抗58、周麦22、郑麦9023、泛麦5号等,山东省的济麦22、烟农19等,河北省的石麦系列、衡观35等,黑龙江省的克丰6号、龙麦系列等,江苏省的扬麦系列、淮麦系列等。特别是河南省和

6、山东省的优质小麦品种,除满足本省良种供应外,还销往周边省市。在育种技术方面,常规育种仍是小麦品种选育的主体技术,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小麦基因组学的发展,与产量、品质和抗性相关的基因(或QTLs)被标记、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获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其他的育种技术如远缘杂交、轮回选择、单倍体育种等技术也已日臻成熟,大大地促进了我国小麦育种工作的发展。小麦良种的培育、推广和应用,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1。1.3 小麦种子企业实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业市场的发展,各主产省小麦种子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现已

7、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如山东鲁研、河南天存、河南地神、安徽皖垦、河北大地、江苏金土地等,这些规模较大的小麦种子企业,良种供应量很大,在各省小麦种子市场都占有重要地位。2011 年山东鲁研小麦良种销售量达 25.65 万 t,是目前全国小麦良种销量最大的企业,在山东省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达 50%;河南天存小麦销售量 13 万 t,在河南省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为 18%;河南地神小麦销售量 6 万 t,在河南省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为 8%;安徽皖垦小麦销售量 12.5 万 t,在安徽省小麦种子市场占有率接近 10%;河北大地小麦种子销售量 2.5 万 t,在河北省小麦种子市场占

8、有率为 20%;江苏金土地小麦种子销售量 2 万 t,是我国最重要的红麦品种经营企业,在我国红麦种子市场占有重要地位。1.4 小麦种子企业科研能力不断增强,但育种仍主要依靠科研单位或国营农场 从调研情况看,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小麦种子企业开发能力有所增强,开发转化的品种多成为生产主要应用品种,例如河南天存种业育成的周麦系列,河南地神种业育成的神麦和泛麦系列,安徽皖垦育成的皖垦麦系列,江苏金土地育成的扬麦系列等。但受企业自身科研实力较弱的限制,这些种子企业的科技研发仍主要依托科研单位。如山东鲁研种业是隶属于山东省农科院的小麦种子企业,山东省农科院科研实力较强,技术力量雄厚,选育出了济麦系列超高产、

9、优质、多抗广适的小麦品种。与之类似的种子企业还有河南天存种业、江苏金土地种业、河北大地种业等。另外,还有一些依托国营农场发展起来的种子企业,虽然没有直接的新品种来源,但依靠农场的集约经营土地和素质较高的农场职工,每年繁殖大量优质小麦种子,成为科研单位推广新品种的重要力量,也在种子生产经营中不断发展壮大,如河南地神种业、安徽皖垦种业、江苏大华种业等 2。1.5 小麦种子企业销售网络不断拓宽,营销模式各具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小麦品种区域性要求非常严格,广适性差,但近年来随着小麦育种水平的提升,小麦种子企业的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例如河南天存拥有省市级经销商400多家,8000多个销售网点,覆盖河南、安徽

10、、河北、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江苏等8个省;河南地神有销售网点2000多个,覆盖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陕西、新疆等省;江苏金土地覆盖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等多省市;安徽皖垦覆盖安徽、江苏、河南、山东等省的240个县。这些规模较大的种子企业不仅建立了较完善的营销网络,而且在营销模式上有所突破,以前多为种子生产后直接在市场销售,现在推行以县级独家代理经营为主的营销模式,鼓励县级代理,因地制宜设置乡、村销售网络,而在外省实行买断或委托代理等模式,基本保证在最适合区域销售最适应的品种,起到了品种优化种植、品牌影响扩大的作用。2 当前我国小麦种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1 小麦种业科技研发投入不足,

11、研发力量比较分散 目前我国小麦种业整体科技发展战略不够系统完善,对小麦种业的政策支持明显不足,在公共研发投资领域,没有在国家层面设立育种专项资金,种业科技没有得到稳定持续的资金支持;在企业研发投入领域更是与世界领先的种业公司存在巨大差距。育种科研不仅需要巨资投入和种质资源大量引进,还需要数十年艰苦的科技创新和繁育过程。目前,各级科研单位仍是小麦育种的主体,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科技支持力度,但投入仍然偏少,每个单位获得的经费十分有限,制约了基础性、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严重影响了育种效率。而与国际大公司相比,国内种子企业在研发投入上也存在巨大差距。目前我国拥有研发创新能力的小麦种子企业很少,多

12、数企业科研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2%3%,最多也就每年几百万元,而国外种业公司科研投入占销售额的10%左右,每年都在几亿美元。绝大多数的小麦种子企业没有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育种水平很低,只是购买品种,充当销售的“中间商” ,从事低端的销售与经营活动,或与科研单位联合来进行大田试验,试验成熟后将经营、销售的利益按比例分配。2.2 小麦种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种子产业化程度与面积不成正比 据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在河南、山东、河北等16个省区的调研数据,全国经营小麦种子的主要种子企业有260多家,且绝大多数为兼营杂交作物的种子企业。其中常年销售小麦种子1万t以上的企业,河南省19家、山东省5

13、家、安徽省8家、河北省7家、江苏省7家、黑龙江2家。总体来看,小麦主产区的种子企业较多,但种子产业化程度高低与当地小麦种植面积不成正比,小麦生产大省不一定是种业强省。例如山东省常年播种小麦400万hm 2,规模大的种子企业数量却相对较少,山东种业发展与河南、安徽等小麦主产省相比较为落后;河北省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33万hm 2,而河北省最大的大地种业年小麦种子销售量仅为2.5万t,与河南地神、天存、安徽皖垦等年销售量10万t 以上的企业相比,差异较大。2.3 小麦种子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国际竞争力不强 目前我国小麦种子企业数量众多,如山东省持证种子企业有431家,其中小麦种子企业约有150家,既

14、有鲁研种业这种资产2500万元以上的大企业,同时也拥有多家资产500万元以下的县级小公司;河南省经营规模在500万元以上的种子公司约500家,其中以小麦种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有5060家,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有20多家公司,合计销售量占全省销售总量的50%以上,且掌控了全省种植面积前十大小麦品种的经营;安徽省主要种子企业约112家,其中以小麦种子为主要经营业务的约为2030家,常年销售小麦种子1000万kg以上的企业有8家。小麦种子企业普遍存在“多、小、弱”的特点,规模比较分散,企业竞争力不强,多数种子企业注册资本总资产规模小,即使小麦种业中的大种业如安徽皖垦的注册资本和总资产分别为1.

15、5亿元和3.6亿元,河南地神的注册资本和总资产分别为3515万元和1.5亿元,而国内实力较强的隆平高科和登海种业的注册资本分别为4.16亿元和3.52亿元,总资产分别为30亿元和23亿元,小麦种子企业与之相比差距很大。并且由于小麦属常规品种,繁种比较容易,农民可以自留种,因此企业利润率较低。据调研测算,2011年小麦种子企业净利润约为0.2元/kg,企业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额)约为6%,而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以杂交种为主,据测算,2011年国内A 股上市的登海种业、万向德农、隆平高科、丰乐种业和敦煌种业等5家公司销售利润率平均为11%,明显高于小麦种子企业的利润水平 3。2.4 小麦种业产

16、学研脱节,品种创新合力不强 目前我国小麦种业的产、学、研分割严重,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系不密切,即使有合作也多以“短、平、快”的项目合作和成果转让为主,战略层次的合作很少,组织形式松散,上游科研单位较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缺乏产业化能力,下游的种子企业技术创新力量薄弱,导致研发与成果转化环节出现断层,大量的科研成果没有获得高效的转化利用。例如安徽皖垦的科研能力并不强,其主要与安徽农业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但仅限几万元名义上的合作,并不是实质上“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在这种产学研分离的情况下,科研单位仍然是种业创新的主体,特别是受现阶段小麦种业基础薄弱、小麦属于常规育种、利润率过低等因素制约,

17、一段时期内科研单位还将是种业创新的主体,但由于现代育种技术发展是以综合利用杂交育种、常规育种以及生物技术为基础的,需要在种质搜集、品系搭配、农艺性状鉴定、环境抗性检验、生产性试验、分子标记等许多环节中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也迫切需要企业的加入,运用有效的管理机制和灵活、高效的组织形式,加上大量的资金、人员投入,不断选育出大量新品种。2.5 小麦种业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供种保障体系不健全 小麦种业是风险较高的产业,不仅有市场风险,还有气候、病虫害等自然风险,但相对于杂交种来说,利润又比较低,企业从事小麦种子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大型种子企业有的不愿意从事小麦经营,有的只把小麦经营作为副业。

18、全力做小麦种子经营的企业实力又不强,生产成本又逐年增加,并缺乏相应的信贷、保险等行业支持与保护,企业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同时由于我国种业市场起步晚,市场机制不完善,种子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手段不强等,造成监管不到位,政府监管与服务职能作用发挥不够,未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种子市场上违法生产经营及不公平竞争现象仍较为普遍,套牌、侵权行为严重,给规模化的正规种子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和不良影响。3 小麦种业发展政策建议3.1 加强小麦种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小麦种业科技发展战略 加强小麦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开展种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基地、产业园、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

19、究中心和育种研究中心建设,围绕小麦育种产业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普及和推广,加大技术集成创新和推广力度,全面推进产学研、农科教深入结合。按照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抓住国际最新发展趋势,将小麦种业科技的发展上升至国家发展战略,并按照发展战略要求统筹规划、总体布局,组织、协调全国小麦种业科技研发实力较强的单位与企业进行协同攻关,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和谐发展 4。3.2 鼓励小麦种子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促进“育繁推一体化” 可采取科研成果转让、知识产权入股、企业资助科研、资产捆绑重组等方式,推进优势科研单位与小麦种子企业联合,将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开发、推广连为一体,实现种业科研、生产、

20、经营的强强联合,增强竞争能力。通过市场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撑等手段和方式,促进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加快新品种产业化进程。通过科研单位与小麦种子企业联合组织重大项目攻关,引导社会与企业资本投入小麦种业科技,逐渐形成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的种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机制,提升创新能力。3.3 加强对小麦种子企业的政策扶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根据目前我国小麦种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发展阶段,在短期内应强化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元化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策、金融、财政等手段对规模较大的小麦种子企业在科研创新方面优先给予支持,扶持小麦种子企业建立科研育种体系。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商业化育种

21、,对于行业内重大科研专项实施招投标制,使有资质的企业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专项中,利用国家资金扶持发展商业化育种,或支持企业购买品种经营权。针对种子企业设立小麦种业科技基金,支持龙头企业进行科技导向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促进创新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小麦种子企业。3.4 探索创新小麦繁育基地模式,有效保证种子质量 发展小麦适度规模经营,是小麦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小麦有效供给、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小麦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在目前小麦种子企业用地紧张的局势下,只有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扶持种麦

22、大户快速发展,推进规模化生产,才能在短期内为种子企业提供高标准的种子繁育基地,长期看可以探索企业自有基地与“公司+合作社+ 大户”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建立稳定的专业化种子生产基地,对种子生产实行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管理,有效保证繁育种子的质量。3.5 加大产业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国小麦种业竞争力 鉴于小麦是常规种子,用种量大,应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在贴息、投资等方面对种子企业给予优惠,对企业和农户给予适当的生产补贴,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政策性保险、风险基金制度,鼓励其引进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加工与技术装备,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建立完善的市场营销网络,采用激励措施鼓励高技术专业人才向企业流动,探索小麦种子

23、企业上市融资机制等,提高我国小麦种子企业组织化、专业化水平,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从而培育一批技术力量强、设备先进、有经济实力、诚信度高的小麦种子企业,增强我国小麦种业竞争力 5。参考文献:1、 周小琼,我国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种子科技,2011(1):23-262、 张学斌、李国领,河南省小麦种业发展初探,种业导刊,2010(6):13-143、 张梅、李瑞,我国种业发展的隐忧及改进建议,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8):80-824、 周宜军、肖龙,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思路和建议,中国种业,2010(9):60-615、 杨今胜、李小霞,国际化背景下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策略,山东农业科学,2010(5):116-119(收稿日期:2013-08-07)字数 78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