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OGO -以厦门大学为例 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 制作人:张敏 厦门大学简介 厦门大学(英文: Xiamen University)简称“厦大”,是全国 75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之一。厦门大学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 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 211工程”和“ 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 厦门大学襟山面海,校本部 漳州 翔安 三个校区,环抱大海,背倚青山形成山海交融之势,校在海中,湖在校中,描绘出山水互抱的学府秀丽风光。现代与传统,中国与西方的合壁,雄浑与幽美,自强与至善的统一,构建起这座南方学府规划与建设的美学风格。
2、厦门大学区位分析: 厦大依山傍海,本部位于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的厦门岛南端, 全校总区 9000多亩, 学校一边是南普陀寺,一边是海滨与胡里山炮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 公共交通位置图 功能结构分析 功能分区是校园规划最基本的要求 ,进行分类组合使各类功能各得其所 ,达到既有联系 ,又有分隔 ,既方便使用 ,又避免干扰 ,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将厦门大学校园初步划分为五个功能区 ,依次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体育活动区,配套服务区,景观区。校园布局较为合理 ,功能区较为明显 .校区校园规划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科研的基本要求 . 厦门大学功能分区图 厦门大学各功能区混合布局,错落有序 ,成为一个有
3、机整体。能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基本上符合学习型校园、生态校园 、绿色校园 、和谐校园的构建原则。 厦门大学鸟瞰图 厦门大学校园特色 : 风景 :厦门大学 校园风光秀丽,秀色可餐,建筑散落云雾之中,若蓬莱仙境;最妙海塘堤岸,红花绿影,仿佛珍珠翡翠,镶嵌于鹭岛之西,这是对厦门大学最美的概括。厦大校园依山伴海,背靠五老峰,与闽南古刹南普陀寺为邻,出了白城校门就是海滨浴场。校园建筑独特,风景秀丽,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大学校园”。 校训 :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厦门大学校园景观 厦门大学在设计中,努力摆脱“轴线 +庭院”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固有模式,以一种低密度的、散开的、不规则的、有机成长的开发规划理
4、念,顺应基地的山水文脉。细腻而具村落质感的群体空间、生动而有活力的生活街道与人工湖面,塑造意向中的闽南式的聚落形态。摆脱传统校园的空间模式语言,最大限度地表现基地的风景特征,创建具有山水特色的校园形态作为思考的起点。 厦门大学整体规划分析 设计分析 1、 尊重原有山脉的自然形态,建筑以一种低密度的、散开的、不规则的有机生长的形态,轻轻地散落山间。2、 放大中心的水面,并将基地环境中的三个水库连成一体,兼顾东面临海的优越地理条件,创造山海之间、溪水环绕生动的校园环境。 3、保持原基地良好的植被、果林,将校园空间的组织与原基地上的植被、果林有机融为一体。在建筑和校园道路之间,利用建筑临街退界空间,
5、形成浓郁的街道园林景观 。以满足校园绿化的覆盖率。 厦门大学建筑设计特色 1、建筑设计整体性 2、建筑生态化 3、地域化、人文化建筑风格 4、组团化网络化 厦门大学以一直二弧的线性结构构成校舍群落,以南北直线的交叉构成校园的主干通道,整个校园一直延伸到万吨巨轮进出的厦金海峡 。 楼群“一主四从”,坐北朝南一字排开,直面大海面对南太武高峰。主楼广场中轴背靠五老主峰,从楼两翼对称展开,并以一条笔直的连廊以贯通大楼整体。楼前规划为开阔的广场,由此形成了尊重广场,以学生为主的建筑布局。 空间布局 多边性开放空间 1.内向私密性空间 2.外向公共性空间(如校园街道、步行道) 二者之间的张力独特地定义了厦
6、门校园的都市体验。 校园空间结构的分析 住宿与学院的空间关系 校园建筑及空间距离关系 学院的空间组织架构 总结 : 厦门大学摆脱“轴 +庭院“的大学校园规划的固有模式,根据校园生活行为特征,以学生为主的建筑布局,营造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大学生活空间。 改进: 1.维持各学院自我包容、多功能复合和个性突出的特征,加强他们与街道和开放空间的联系。 2.采用诸如园林造景,协调相邻建筑物的体量、尺度和材料等各种设计策略,确保与邻里社区边界的融合性。 3.通过规划新的公共设施,增加沿街建筑地面层的艺术、娱乐和零售等活跃性功能使用,为学生、市民提供更多活动场所。 4.在校园与邻里边界增加绿化、小品和活动设施,以便更好地满足交通和其他功能需求。 个人启示 1.功能区划 适宜的地方 功能叠置 , 强化 各片区之间的 联系 2.建筑形态 标志性建筑、沿街建筑 延续 肌理和文脉 3.景观及开放空间 构成 景观结构 4.交通 人行道、机动车、自行车,综合 平衡,创造安全、便捷的交通体系 5.邻里界面 与邻里社区 融合 通过对厦门大学校园规划案例分析,我了解到只有合理的校园定位、空间布局、功能分区,才能建造出一所优秀的大学校园。以下几点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重要要素。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