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

上传人:j35w19 文档编号:9878876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41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议论文考点整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议论文考点整理,一、寻找中心论点 二、理清思路结构 三、议论文论据四、议论文论证方法 五、体会语言特点,一、 寻找中心论点,论点:对论述的问题(论题)所做的结论判断。 论题:所以论问题的范畴,大多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 论点的表现形式: 在文中直接寻找到表达论点的句子。 读懂文章后进行提炼概括,如何寻找中心论点?,关注文章标题 关注文章首段与尾段 捕捉段落中心句,并把握文章结构的逻辑关系。可以先找各段分论点,再从分论点中提炼中心论点,或从文章中间找一句判断句。有时得对反复出现的句子加以概括。 注意:中心论点一定是一句判断句,观点鲜明清晰。(定义:是作者对所一轮的问题提出的简介和主张,是统摄【总领

2、】全文的中心、灵魂),关注文章标题:,文章标题通常为短语或词语,常常是揭示了论题而非中心论点。但是,我们可以从一些文章的标题入手,这样就较容易地寻找出中心论点,1. 表达完整的判断并与标题密切相关的句子2. 表明对议论对象看法的关键句子3. 对问句式标题,关心文中回答的相关语句 (如:怎样做大国一文中对“怎样做大国”每段首句都有类似回答标题的句子,这些句子就为各分论点),如:想和做(胡绳)一文中(或教与学140页读一本书,做一段修行【梁文道】试题举隅) 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无论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学习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会得到进步。想和做

3、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本文中心论点是( )? A、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B、 从实际出发,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C、想,要靠做来证明。 D、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A,关注文章首段:,如:辩证看压力(邵景均)一文: 人生在世,大都喜欢活得自由自在,恐怕极少有人愿意为他人所逼、受环境所迫。但是,外界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一般

4、来说不受人的主观意愿支配,具有某种必然性。换个角度,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 *本文中心论点?,(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看,)外界压力(也)有可能是人们获得发展与成就的机遇和先导,并不一定都是坏事。,如:奥林匹克新格言一文中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更”。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

5、要。,从文章中找一判断句,如:读“死”书与读“活”书(蒋孔阳) (1)读“死”书好,还是读“活”书好?看起来,自然是读“活”书好。读“活”书,可以联系实际,可以活学活用,可以打开思路,可以进行创造一些举一反三的例子,一些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2)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我看与其鼓励他们现在读“活”书,不如老老实实地劝他们读“死”书,或者是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5)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谈读“死”书与读“活”书。 B、科学上的创造发明,莫不是来自

6、读“活”书,以及善于“活”读书。 C、中学生应该先读“死”书,后读“活”书。 D、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C,A 项直接从题目而来,没有表明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观点态度,所以是不正确的.B项是文章论证的一个论据,并不是论点.D项则偏重于读书的目的,也不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读书养气写作中 人究竟为什么读书?读书对人到底有什么作用?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

7、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人们平时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的一种读书的体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 读书少的人,自身气弱,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成为死读书的“两脚书橱”,作文时就会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读书多的人,自身气足,学养丰富,不仅读书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运用自然得心应手。 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旨:_,读书可以养气,养气有利于写作(或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论题,找分论点,如:为你打开一扇门中 (3)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

8、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4)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累积,一种智慧的累积,一种感情的累积。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象的,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

9、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本文第(3)段主要论述了_,第(4)段主要论述了_,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二、理清议论文的思路结构,总分 *并列 *层进 对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若要概括段意,则关注每段首句(有时就是分论点)(这种在并列式中最为常见),有时也要自己概括(常

10、在层进式中出现) 在文中的一段被问及“该段能否删”,常是从论证结构上来看,并列式,如:怎样做大国典型的并列式文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势头要想维持,就不能仅仅靠等着外国公司的订单,等着外国的投资。中国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高度复杂的经济体系。 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政府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

11、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中国人口政策的既定目标还是要让人口适当地下降。但是,必须避免“急刹车”所带来的意外伤害。要“缓刹车”,就得提前行动20年,通过渐进的政策转型,在人口下降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避免人口的急剧老龄化。政府要站在老百姓一边,帮助他们创造出内需来。具体地说,政府刺激经济的计划,除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外,还要加强社会服务的质量,比如,医疗、教育、退休金等。必须使每个劳动力创造较高的附加值,才能有足够的人均剩余价值来抚养老龄化人口。片面鼓

12、励消费的政策,如果短期内刺激了经济,长期却破坏了经济的伦理,那么我们宁愿忍受一下短期的阵痛。文明的习惯是公共秩序的一部分。要建立公共秩序,就必须先有公共生活。否则,文明的习惯并不能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自然形成。中国首先需要的是教育平等权。这个平等权的基本精神是:每个孩子都应当享有同样数额的教育经费。富家子弟需要更优异的教育,可以自己花钱上私立学校。但是,上学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概括段意,中国没有基督教的传统,但是,从“天下为公”的传统中,照样可以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城市的

1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要日益集约化。政府和社会不仅要鼓励人们减少住房面积,而且要倡导公共交通出行。 一个被低油价娇惯坏了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竞争力的。能源问题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谁能有效地回应这一挑战,谁就能在竞争中先声夺人。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成本,仍是大国应该追求的发展目标。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第(2)(3)(4)段讲述的内容: 第(2)段:第(3)段: 第(4)段:,中国应发展出“信托责任”的理念(或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中国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中国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和能源成本,水的感悟一文中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

14、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 (1) (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 (3) (4),概括段意,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我

15、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层进式,(常常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如:杂说“书卷气”(刘明清)一文中 (3)总之,不管是读书人还是不读书的人,“书卷气”都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武器。因为“书卷气”是对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最完美、最直接的诠释。所以读书人看重它;不读书的人同样以拥有“书卷气”为荣。 (4)“书卷气”虽然只是个抽象的精神概念,却可以通过十分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换言之“书卷气”是写在每个人脸上的。一个人有没有书卷之气,我们可以从他真诚抑或虚伪、幸福抑或痛苦的脸上直接观察到。当然观察者本人也必须是一个拥有“书卷气”的智者。否则,你

16、是看不到的。 (5)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 (6)如果你被人讥笑缺少书卷气,弥补的最好方法就是读书。 (8) 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议论文论据,事实论据(具体的事例)理论论据(引用的话语,名言等) 开头常用一个事实论据,作用是什么? 补写论据 论据是为哪个论点服务的 论据作用 (有时开头也会用设问形式,此时作用有二:引起读者对某一问题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引出论点。 如:什么叫成功?顺手拿过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成功(季羡林) ),开头论

17、据作用,如: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邓中翰)一文中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第一段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18、的动力。,1. 作为论据论证观点 2. 引出本文观点 3.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杂说“书卷气”(刘明清)一文中 (5)我一向以为“书卷气”首先是可以“学而知之”的。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便可以修得我们宝贵的书卷之气。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读书学习之于我们人类的意义,不仅在于吸收知识,更在于提升我们自身的修养。 文中引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为了证明(8)另一方面,我们似乎也应当承认一个事实,即所谓的“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因为文明与知识的传承,不仅依靠书本,也依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耳濡目染,环境熏陶。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19、“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证明了,通过我们后天接受教育和努力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书卷之气。,“书卷气”有继承的可能性,论据是为哪个论点服务的,论据作用 (现在常放入论据为哪个论点服务中),事实论据:参见例证的作用 (如果是引用自己的事例,则让文章更可信,更亲近读者) 理论论据:参见引证的作用 答题时要先注意概括论据内容,补写论据,如水的感悟一文中 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

20、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4.请根据第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 _,解题关键是,要搞清什么是论据,以及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本题要证明什么论点,要补充什么样的论据(是事实论据还是理论论据)。此外,还要搞清楚论据的作用,即它能证明论点(或反驳论点)。解答此题,要求列举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列举之后再进行分析说明,指出这个事例证明了“弱小也会战胜强大”的道理。,四、 议论文论证方法,例证: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分论点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引证:使用了引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是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

21、者往下读)。 喻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论证方法的作用,如: 辩证看压力(邵景均)一文: 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同样面对苦难和不幸,有的奋力抗争,成了强者、智者、英雄;有的则被压垮,成了乞丐、懦夫、失败者。如同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面对压力,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抓住机遇,有效应对,使压力变动力,从而激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巨大潜力。第(5)段用了

22、_等论证方法,作用是_.,正反对比论证和引证,形象有力、褒贬鲜明地是作者的观点“不同的人面对压力会有不同的态度,当然结果也就大不相同”一目了然,增强了说服力。,五、体会语言特点,1. 修饰语、限制语的运用,尤其慎用副词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常要咬文嚼字,一个个字去与原文对照。 2. 复句的运用 3. 语序的安排 4. 情感倾向的表达,语序的安排,如:必须重视艺术教育一文中:(2)古往今来,在事业上卓有成效的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一次在布拉格作物理专题演讲后,在阵阵热烈的掌声中他起立作答:“如果我用小提琴演奏代替言辩,将会更加愉快,更易理解。”于是,他熟练地演奏了一首难度

23、相当高的莫扎特的奏鸣曲,用音乐表示谢意。了解爱因斯坦的人都知道,他酷爱艺术,在攀登科学高峰的道路上,他把拉小提琴当做最好的休息,并在琴声中获取灵感。 (3) 当代中国科学泰斗之一钱学森先生,为我国发展尖端空间科学技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1年 12月22日,在接受国家最高褒奖时,他深情地提到了夫人-女高音歌唱家蒋英。他说:“她给我系统地介绍了德国的古典音乐艺术,这些包含着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的音乐艺术,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从导弹之父的话语中,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艺术,能启迪心智,能拓

24、展视野,能完善价格.) (4) 我们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也有很高的艺术造诣。1996年在菲律宾与参加亚太地区经济论坛会议的各国首脑联欢时,他不仅表演了歌舞,还用钢琴弹奏了一曲天鹅湖。他对记者说:“我虽然是国家主席,但也是个普通人,我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我喜欢唐诗、_A、元曲,也爱看但丁、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_B的作品,这些作品带给我极大的欢乐;我也喜爱_、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 (5) 我国古代就已注意到艺术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所起的作用。在古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能掌握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古代称为六艺),其中的“乐“指的是音乐,而

25、音乐正是艺术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诗,可以兴也。“这里的“诗“,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而“兴“,指的是思想情感的激发。这句话强调了文艺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感的意义和作用。时代发展到今天,艺术对人的成长的重要作用,我们有了更清楚的认识。,答案:第三段承接第二段写科学家,第四段写政治家,从以下几点考虑:A、第三、四段属于论据部分,论据为分论点“古往今来,在事业上卓有成就的人,大多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服务 B、论据范围:古今中外 C、论据顺序安排注意前后文的内容,相同的归在一起,文中的第四段不能与第三段互换位置,不是因为时间先后的原因,而是因为 _。,语言的严谨性,如:销声匿迹者一文中 一块砖头在人生的道

26、路上绊人一跤,从而引起了“关注”,甚至登了报上了媒体,成为红极一时的角色,这是不是砖头的向往呢?我认为这不是砖头的真正愿望。每一块砖头的真正愿望是成为一幢建筑的一部分(无论该建筑是否伟大),而不愿被闲置在工地之外。除非它想成为任何一幢建筑的一部分的所有努力都遭到了彻底的挫败,它才会铤而走险,不择手段地靠绊人一跤式的“出人头地”来代替真正的出类拔萃。 但是,一块砖头一旦成为一幢建筑的一部分,无论这幢建筑多么伟大,它自己可能就永远消失了。砖头成为伟大建筑之一部分的愿望,可能是以自我消失的方式实现的。也就是说,在这幢伟大的建筑中,这块砖头没有成为“出类拔萃”的飞檐或柱头,而是成了销声匿迹的内墙或过道

27、。明白了这一点之后,砖头将何去何从呢? 或许在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不朽(1)不朽是出类拔萃的进一步放大(2)但真正的不朽者,必须愿意做速朽的事业。鲁迅说:“愿我的文章不朽。”正因为愿意不朽,鲁迅没有去经营名山胜业;正因为不怕速朽,鲁迅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批评家,从而走向了真正的不朽。一切妄图逃避时代、逃避责任、逃避义务的人,都会像那块不愿消失在建筑中,而宁愿不择手段地绊人一跤以“出人头地”的砖头那样,很快就生败名裂,然后真正地、永远地销声匿迹。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 A第段画线句的意思是砖头的努力遭到挫败后可以铤而走险来换取出类拔萃。 B第段中加点词“这一点”具体是指一块砖头一旦成为一幢建筑的一部分,它自己可能就永远消失了。 C第段叙述鲁迅的事例是用事实证明真正的不朽者,必须愿意做速朽的事业的观点。 D第段主要是用正反对照的方式来具体阐发作者的看法。,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