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州名称的由来581 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 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 县改为内牟县)、苑陵( 今新郑东北) 等 县,州治成皋(今郑州荥阳汜水镇) 。从此, 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隋开皇十六年(596 年),管城(今郑州市管城区 )从中牟县划出独立为县。同年,郑州改称管州,州治从成皋迁至管城,下辖管城、成皋、荥阳、新 郑、苑陵、广武、中牟等 12 县。隋大业二年(606 年),管州又
2、复称郑州。 唐朝时,郑州行政建置时有变化。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分置郑州、管州。郑州辖密县、汜水、荥 阳、 荥泽、成皋五县,州治武牢( 今郑州荥阳汜水镇);管州辖管城、圃田、须水、清池( 今属新郑)四县,州治管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年),废管州和须水、清池县,属县并入郑州;贞观七年(633 年),郑州州治从武牢移至管城( 今郑州市管城区)。此后,一直到明朝初年, 郑州治所均设于管城。天宝元年(742 年 ),改郑州为荥阳郡。至 758 年,又取消荥阳郡名称,仍称郑州。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郑州地区地处中原,地处交通要道,特别是大运河和通济渠的开通,使地处通济渠中段的
3、郑州受益很大,郑州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隋朝时,在郑州巩县营建了洛口仓,储存粮食 2000 多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唐朝时,郑州是从唐都长安通往东南、山东等地的必经之地,设在郑州的管城驿繁华热闹,来往的人员昼夜不绝。郑州的手工业也很发达,所产的绫绢全国闻名。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郑州地处中原,人文荟萃,才子辈出,文化极为繁荣,涌现出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诗圣杜甫,是郑州巩县人;大诗人白居易出生在郑州新郑;大诗人李商隐祖籍郑州;精于书、诗、画的名人郑虔是郑州荥阳人,等等。 郑州名称的由来今郑州市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直属荥阳或中牟县管辖。581 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不久统一
4、了天下,结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隋文帝对地方建制进行了改革,将北朝以来实行的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二级制。隋文帝开皇三年(583 年),隋政府将北周时的荥州改名为郑州,州治成皋(今郑 州荥阳汜水镇) ,下辖荥阳、成皋、密、内牟( 即中牟,因避讳隋文帝杨坚父亲杨忠之名,将中牟县改为内牟县)、苑陵(今新郑东北)等县。从此, 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隋朝为什么改荥州为郑州,这与郑国有关。西周末年,周宣王把弟弟姬友封于郑国,地理位置在今天的陕西省华县一带。西周灭亡后,郑桓公的儿子郑武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另一方面将郑国也迁到如今的荥阳、新郑、密县一带( 郑国将都城从陕西华县迁
5、到新郑的时间为公元前 769 年),后代人 为了区别西周时期陕西省华县的旧郑国,便将春秋战国时期郑国东迁后的国都称为新郑。新郑作为郑国的国都,存在了 390 多年。公元前 375 年,韩国灭掉郑国,将韩国的都城从阳翟迁到郑( 新郑) 。韩国定都在新郑 145 年以后,公元前 230 年,被秦国灭掉。秦国在此地置颍川郡,辖新郑、阳城等县。 东魏武定七年(549 年),改颍州为郑州,治颍阴,辖许 昌郡、 颍 川郡、阳翟郡, 辖境相当于今许昌地区中北部。这一地区在西周初年为许国,春秋时期属于郑国之地。因此,东魏取” 郑州”之名取代”颍州” ,有可能与此地区曾为郑国之地有关。 隋唐时期,郑州的行政建置
6、时有变化,直到贞观七年(633 年)郑州迁移到管城(今郑 州市管城区) ,郑州的建制和治所才固定下来。此后一直到明初,郑州的治所均设于管城。郑州名称的由来郑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 3500 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 韩 5 朝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8 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 8000 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 5000 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 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
7、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商王仲丁迁都于?(今郑州市区),周武王封叔 鲜于管(今郑州市区),表明郑 州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 500 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 等县,荥阳一度成为“ 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 596 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 商旅往返,船乘不绝“ ,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 纽。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
8、畿路,崇宁四年(公元 1105 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1923 年,郑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 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9 年至于 1931 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1948 年月 10月 22 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 年成为河南省省会。郑州名称的由来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是中华民族最早聚居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早在 3600 年前的商代早期这里就是商朝都邑,创造了灿烂的商都文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
9、叔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 年),属 荥州。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 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8 代为州。2004 年,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紫荆山:位于金水区金水路与金水河之间。紫荆山其实是在郑州商城旧址上被大风吹堆出的沙丘。为了防止沙丘的黄沙南移,人们在沙丘上种植了很多生命力很强的紫荆树,把沙丘装扮得郁郁葱葱。这个沙丘被人
10、们约定俗成地叫成了紫荆山。 对郑州这座地貌平坦的城市来说,这座紫荆山,不过是相对平地而言“山不在高”,也算是 郑 州一处游览地了。二里岗:位于管城回族区东南部。指凤凰台村以西,郑新路以东,杨庄村以南,老农药厂以北地域,原是高出地面约 510 米的一个沙土岗。岗的中部像一个东西走向的脊,南北两侧逐渐走低,沙岗因距城区约两华里,俗称二里岗。二里岗遗址位于二里岗村北边。林山寨:位于中原区东南部,与郑州市人民政府毗邻。据有关资料记载,林山寨原为“临山寨 ”。临山必有山。很早以前,这里居住着朱姓人家,村西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土岭,故名朱临山寨。此后,肖、郭、 赵姓相继来此落户,依山居住。清乾隆年间,村民为方
11、便生活,便出资在村里修建一磨坊,并立碑纪念,碑文落款为朱林山寨。清朝末年,村民们将朱字删去,称林山寨。是郑州市最早的城中村之一。老坟岗:位于二七区北部。历史上这里原为一杂草丛生的 沙岗。明初,西方回族真人默穆都哈到郑游历教化,死后葬于此,亦称“ 巴巴墓”。清乾隆十三年郑州志记为“ 回回墓” 。回族群众仰真德学,争在其墓地附近购地为茔,经明清两代成为回民义地,冢墓累累,埋的层次不分,人称“ 乱葬岗”。因沙岗地势凸出地面约 10 米,故名“ 老坟岗”。杜岭:位于金水区东南部北二七路东侧。“杜岭杜岭” ,顾名思义,它既与杜姓有关,也与地势有关。据杜岭村中老人讲, 现 杜岭中街北段沿金水河向东,即古城
12、墙南百米处有一土岭,岭上建一庙宇。因庙建在一块高地上,加之庙宇大,四有挑角,俗称此地为岭,杜姓来这里安营扎寨最早,又是大家族,有祠堂,有花园,久而久之,这里便被叫成了杜岭。花岗:位于惠济区大河村西二里许。该岗南北长 600 多米,东西宽 500 多米。村中流传,西 汉末年,王莽撵刘秀到此,刘秀惊恐之余,见岗上苍棵密布,(一年生草本植物,果与棉花近似)误认为是棉花,不禁称赞说:“ 美哉花岗!”然后挥师南下,经过 多年浴血奋战,刘秀终于平定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人们为了纪念他曾到过此岗,便把这个大岗称为花岗。后来,黄河改道,花岗四周的低凹处逐渐被黄河淤为平地。1964 年秋,在岗上发现了古文化遗址
13、。后经发掘,发现了大量古代遗物。刘胡垌村:位于二七区马寨镇人民政府南部。原为刘胡垌乡政府驻地。刘胡垌地处丘陵地带,沟壑纵横。相传,明末刘姓迁此,挨村有一狭窄深沟形似胡同,村名便叫刘胡垌,后来,又有多个姓氏的人家在此定居,村民逐渐增多,成为方圆数里内的一个大村。台郭村:位于二七区侯寨乡西南部。据村中老人讲述:明宪宗成化二年(1466年),唐代名将郭子仪第六子的第十一世孙郭武功由山西洪洞县携妻和二子、二女及三个胞弟、堂侄等 10 人迁居郑州西南杨柳村(今台郭)。许多年后,郭武功后代的数量激增,人多地少的矛盾日渐突出。为了生存,后部分人居沟北半坡上的沟台上,历经数载,郭武功大儿子郭浩嫡系居沟北,二儿
14、郭旺嫡系居沟南。清朝末年,郭氏后裔陆续由沟台搬迁到沟北平地,定名台郭村至今。“郑州”由来 郑州的历史源远流长,曾是中华民族最早聚居地之一,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早在 3600 年前的商代早期这里就是商朝都邑,创造了灿烂的商都文明。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其弟管叔鲜于此,称管国,为当时周朝之东方重镇。春秋时期郑州属郑,称管邑, 为郑大夫子产的采邑,又称东里。北周武成元年(公元 559 年),属 荥州。隋开皇三年(公元 583 年)改荥州为郑州,自此“ 郑州”一名开始用于今郑州地区。 郑州在历史上曾有夏、商、管、郑、韩五个朝代在此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 8 代为州。2004 年,
15、被中国古都学会正式确认为“中国八大古都” 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历史都市联 盟”成员。省会迁郑1948 年 10 月 22 日,郑州宣告解放。从此, 郑州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由于具有地理位置适中,铁路交通发达,周边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及建国后河南省即将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发展形势的要求,1954 年 10 月,河南省省会由开封迁到郑州,郑 州的发展如虎添翼,一座矗立在黄河南岸边的新城不断崛起,不断开创新的时代,逐步成为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交通中心。郑州名胜古迹城隍庙 在郑州市商城路北。明代初年建,弘治十四年 (1501 年) 重修,其后屡有修葺。建筑均为琉璃瓦覆盖,飞檐四出,造型精致
16、,结构紧凑。乐楼高达 15 米,歇山式双层建筑,正脊浮雕游龙数条,有凤凰飞舞,荷花、狮子陪衬。庙内碑碣很多,其中有明张大犹草书石碑“福赞”、“ 寿赞” 两通,笔迹苍劲挺拔。前者碑高 180厘米,宽 82 厘米,厚 约 21 厘米;后者碑高 181 厘米,宽 80 厘米,厚 21 厘米。 苏轼书欧阳修醉翁亭记石刻 在郑州市博物馆内。北宋元佑六年 (1091 年) 苏轼知颍州时,应开封刘季孙之请,以真、行、草兼用字体写成醉翁亭记长卷,卷末有赵孟頫、宋广、沈周、吴 宽等人的跋尾赞叙。明隆庆五年 (1571 年) 秋,刘巡邀请文彭、吴应祈为之双钩勒石,立于鄢陵县刘氏家祠内。原件墨迹。其时为高拱所得,不
17、久又为张居正所有,张氏获获抄家,被没入宫廷,后焚毁。 清康熙三十一年 (1692 年),高拱的侄曾孙高有闻因原刻磨损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于新郑县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石刻之下。鄢陵石刻已全部散失,新郑石刻于 1959 年移置郑州市博物馆,建立长廊,妥善保存。石刻共分 18 块,每块长 60 厘米、宽 40 厘米左右;其后还有 6 块宽约 40 厘米、长 60-90厘米的石刻,是赵孟頫、沈周、高拱等人的 题跋。 商代遗址 在郑州市区内。面积 25 平方公里,1959 年秋发现。1955 年在遗址中部又发现一座周长近 7 公里的城垣,为早于安阳殷墟的商代前期遗址,是商王朝重要的都邑
18、之一。在此发掘出大量的房基、地窖、水井、壕沟、墓葬等遗迹,以及铜器、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陶器、原始瓷器等遗物,还有少量的刀刻字骨和陶文符号。在城的北墙和南墙外有冶铸青铜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西墙外有烧制陶器的手工业作坊遗址,北墙外还有磨制骨料的擤工业作坊遗址。在城内东北部,有大面积的带有石柱础的夯土台基,很可能是宫殿遗址。在西城墙外的社岭街和城墙东南角,出土大量青铜器,有方鼎、 圆鼎、尊、卣、觚等,是商代文物之精华。 兽面纹牛首铜壶 兽面纹牛首铜尊 兽面纹铜方鼎 杜岭方鼎 1974 年出土于杜岭岗南段张寨南街,通高 100 厘米,重 86.4 公斤。大河村遗址 在郑州市北郊大河村西南 1 公
19、里处,距市区 12 公里。1964 年秋季发现。面积约 30 万平方米。1972-1980 年曾 进行 11 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和遗物。是一处包括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为住房的遗存,已出土房基 28 座,年代有异,结构亦不相同。房基据碳同位素测定,距今约 5000 年,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晚期。大量陶器中独具风格的双连壶,红陶黑彩,白衣彩陶出土数量甚多,色彩鲜艳,花纹图案多样,为大河村彩陶的一个特点。彩陶片上绘有各种天文图象,如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等。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如石制的斧、铲、刀、 镰和蚌刀等的出土,高粱、粟和 莲子等种了的发现,表明农业是当时
20、人们的主要生产实践和生活来源。 彩陶钵,1972 年出土。 大河村类型彩陶连体瓶,大河村出土。吉鸿昌墓 在郑州市西郊烈士陵园。吉鸿昌 (1895-1934),扶沟县吕潭镇人。1934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 11 月 9 日在天津被捕,24 日在北平就义,葬于吕潭镇鸿昌学校花园内,1974 年移葬郑州烈士陵园。 纪公庙 在郑州市西北 26 公里纪公庙村。汉荥阳城西南 300 余米。纪信是刘邦的大将,汉高祖三年 (前 204 年),项羽困刘邦于荥阳,纪信假扮刘邦诳楚,使刘邦得以遁走成皋 (治今荥阳西北汜水镇)。项羽怒,焚纪信。后人在荥阳西南为纪信修墓立庙。庙已无存,原址有唐代以后重修庙宇和赞颂纪
21、信的碑刻 30 余块。其中以唐武周长安二年 (702 年) 书法家卢藏用撰文书写的石碑最为珍贵。碑高2.27 米,碑额系书“ 汉忠烈纪公碑”六字,碑身隶书。庙后有纪公墓,高 7.5 米,围125 米。登冢顶可俯瞰古战场风光。 花园口 在郑州市北 17 公里处,紧靠黄河南岸。宋时曾在此建闸治水,后渐成村落,名桂家庄。明吏部尚书许某在此修建花园,方圆 540 亩余。后河道南移,村落与花园被河水吞没,成为黄河渡口,名花园口。1938 年 6 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开封,逼近郑州,国民党军队在此扒开黄河大堤,使豫东、皖北、苏北三省的千里沃野变成荒无人烟的黄泛区。1947 年 3 月将决口堵复,河水流回故道
22、。 古荥冶铁遗址 在郑州市西北 20 公里处。面积 12 万平方米。1965 年和 1975 年曾部分发掘。发现炼铁大高炉两座,炉缸呈椭圆形,炉壁、炉基均用黑褐色耐火土夯筑而成,炉前、炉侧有冶炼的架木遗迹。经复原,高炉在 6 米以上,容积 50立方米,周围有矿石堆、水井、水池、 炼渣区等, 还有预热鼓风的风管,是一个完整的冶炼作业系统。高炉附近出土大量成套的铸造模具和铁器成品,大多有“ 河一”铭文,产品以生产工具为主。遗址的年代 为西汉中期至东汉时期。发掘材料证明它是官营的冶铸联合作坊。 原武温穆王壁画墓 在郑州市二十里铺瓦屋孙村东南。是明太祖的八世孙。墓在地面下 7 米处,为一坐北向南的砖券
23、墓,墓室正面有一高大门楼,两扇石门可以启闭。墓室长 6 米、 宽 5 米、高 3 米,墓后壁上方有一盗洞。墓内残存四块墓志铭,均为 72 厘米见方的石碣,说明该墓是原武温穆王及其元配张太妃的合葬墓。墓室内布满彩绘壁画,后壁中央绘有释迦佛像,两旁绘有护法灵禽、麒麟、大象。东西两壁绘有帝王和王妃画像及其亲人、侍者、菩萨、比丘,以及亭台楼阁和各种乐器等。墓顶绘日月星象,云气缭绕,仙 鹤翩舞。 1953 年墓上方新建保护房,墓志铭镶砌在室内墙上,墓室内建有长 20 米的隧道,历 46 级可达墓底。 巩义市 石窟寺 在巩义市区东北约 8 公里的大力山下。北魏熙平二年 (517 年) 建。东西魏、北齐、隋
24、、唐及北宋,相 继在此凿窟造像。 现存 5 窟、 256 龛、7743 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第一窟门内两侧雕“帝后礼佛图” ,其余三壁雕佛像和佛传故事。壁脚雕神王、怪兽和伎乐人。“帝后礼佛图”分三层六组,每层比丘和比丘尼作前导,后为皇帝、皇后和侍从,前呼后 拥,反映了皇室的宗教活动。为我国现存浮雕中较完整的杰作。 正龛佛像石窟寺第 1 号窟中心柱正龛佛像,是北魏晚期佛像的典型代表。 浮雕礼佛图局部石窟寺第 3 号窟南壁西侧礼佛图局部,为皇后礼佛行列。 杜甫故里 在巩义市老城东 1 公里的南窑湾。此地背依笔架山,前临广阔沃野,东泗河经此注入洛水。唐著名诗人杜甫 (712-770) 即诞生在笔架山
25、下的一孔砖砌窑洞里。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县令,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诗人,杜甫少年时代即在此度过。 (1962 年)杜甫墓 在巩义市老城西北约 6 公里康店乡康店村西的邙岭上。墓地坐北面南,东西并排 3 个土冢,西为杜甫墓,向东依次为长子宗文,次子宗武之墓。墓冢呈覆斗状,高约 10 米,墓周长约 72 米。唐大 历五年 (770 年) 杜甫在湖南湘江途中病亡 (一说死于耒阳)。元和八年 (813 年),其孙子杜嗣业才迁葬于今址。一说迁葬河南偃师首阳山下,今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在湖南耒阳和平江也有杜甫墓。 铁生沟冶铁遗址 在巩义市老城西南 29 公里。铁生沟村群山环抱,矿藏丰富,南侧为一处规模较大
26、的西汉冶铁遗址,东西长约 180 米,南北宽 120 米,总共2.16 万平方米。遗址周围断崖上,裸露出不少炼渣、矿石末、烧土和黑灰。在冶炼场附近的南北两山上,发现有汉代采矿场的遗迹。冶炼场西南 3 公里的罗汉寺和西北的罗泉、北庄均发现有采矿井和巷道。1958-1959 年发掘,在 2000 平方米范围内,挖出炼炉 18 座。出土的煤块、煤 饼和煤渣看,我国西汉时期即已用煤冶铁。特别经过对出土铁器的金相分析,发现西汉时已有球墨铸铁。 宋陵 在巩义市西村、芝田、孝义、回郭 镇附近。北宋 9 个皇帝,除徽、 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均葬此。乾德元年 (963 年) 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宏殷的陵墓由开
27、封东南迁巩,共为七帝八陵,附葬皇后 20 余个。陪葬宗室及王公大臣,如寇准、包拯等墓 300 多座,形成庞大的陵墓群。邙岭起伏,蔚为大观。 八陵为:永安陵,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陵墓;永昌陵,太祖赵匡胤的陵墓;永熙陵,太宗赵光义的陵墓;永定陵,真宗赵恒的陵墓;永昭陵,仁宗赵祯的陵墓;永厚陵,英宗赵曙的陵墓;永裕陵,神宗赵顼的陵墓;永太陵,哲宗赵煦的陵墓。陵墓建制基本相同,都有较大的陵台。陵台四周有神墙,四角有角楼,四墙中间设神门,东、西、北三神 门 外各有雕狮一对,南神 门外神道两侧排列著雄伟壮观的石刻群。 宋太宗永熙陵石雕石望柱(不计柱座)高超过 6 米,文武臣高 4 米多,象、马等体高都超过
28、 2.6 米。 宋真宗永定陵石雕是目前诸陵中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处。石望柱( 不计座高)高5.7 米,文武巨像体高 3.7-3.8 米。 雪花洞 在巩义市老城东南 29 公里新中乡老庙村嵩山香炉峰下。是这里 20 多个自然溶洞中最神奇绝妙的溶洞。因洞内石壁晶莹剔透,石林洁白如雪,故称雪花洞。洞长 600 多米,高 13 米左右,面 积 4000 多平方米,由大小不同的 6 个天然溶洞组成。迎宾大厅可容纳 200-300 人。洞外还有杜甫故居、北宋皇陵、摩崖造像石刻、石窟寺等名胜古迹。 黄冶唐三彩窑遗址 在巩义市老城西南的大、小黄冶村。当地丘陵起伏,山沟环绕,沟岸两旁的台地上,到处呈现烧制“唐三彩
29、”的窑址堆积。巩义市不仅是“唐三彩”的主产之一,且当时造瓷业也相当兴盛。 新郑市 郑韩故城 在新郑市区附近双洎河 (古称洧水) 与黄水交汇处。春秋战国时为郑国和韩国的都城所在地,因称郑韩故城。公元前 230 年韩被秦灭。郑、韩在此建都长达 500 多年。故城平面极不规则,周长 19 公里。大部分城墙尚存,最高处达18 米。西城中部有一座小城,应是当时的宫城。东城内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遗址。铸铜作坊遗址面积达 10 万多平方米,制骨作坊遗址面积 7000 平方米,战国时的铸铁作坊遗址面积 4 万平方米。曾在此清理出一座熔铁炉和两个烘范窑,出土大批铁器和陶范,此外还有制陶、制玉作坊遗址。东城内的一个战
30、国兵器坑,出土铜兵器 180 多件,多数有铭文。城内外发现六处墓地,出土一批青铜器、玉器等。 裴李岗遗址 在新郑市区西北约 8 公里。遗址西南临双洎河,东靠裴李岗村,高出周围地面约 2 米,面积约 2 万平方米。1977-1979 年曾进行三次发掘,发现大量墓葬、灰坑等遗迹和遗物。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石器有磨制精致的磨盘、磨棒、铲、镰、斧、凿等。铲多作鞋底状,上下均有 圆形弧形刃。镰似今之镰刀,而刃部有锯齿。 这些都为我国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不见或少见。陶器多红色,手制,火侯较低,器表多磨光。器形有球形小口双耳壶、三足体、三足 壶及鼎、钵、盆、碗、勺等。据碳 14 测定,距今已 800
31、0 年左右。 欧阳修祠墓 在新郑市区西 14 公里欧阳寺村。 欧阳修 (1007-1072),庐陵 (今江西吉安) 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墓冢高大,古柏环绕。墓前有明清重修的祠堂及石人、石兽等,祠旁立“宋太师欧阳文忠公祠墓 ”碑,祠墓四周围以红墙。附近还有寺院。 后周皇陵 在新郑市区北 18 公里郭店村。包括嵩陵、庆陵、顺陵和懿陵。嵩陵是后周太祖郭威墓,庆陵是世宗柴荣墓,顺陵是恭帝柴宗训墓,懿陵是世宗皇后符氏墓。陵前有明清祭文石碑 40 余通。墓冢都有封土,高 20 米左右。据史书记载,太祖郭威临终曾告柴荣,陵墓务求俭素,不用石柱、石人、石兽,不修下宫。此 说与皇陵现状相符。 轩辕故里 在新
32、郑市区北关。是轩辕黄帝出生地。据史记五帝本纪载:“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 轩辕。” 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现有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的轩辕祠。祠院坐北向南,前有山门,后有主殿,院左右两侧是配殿,主殿正中奉有黄帝像,左殿塑有嫘母像,右殿塑有嫫母像。县城西南 12 公里,传说黄帝幼年曾在此活动,现仍有天寿宫、少典祠、 嫘母、 嫫母等祠庙遗址。县西南的具茨山主峰风后顶,是黄帝成年时期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山峻峰突兀,风景秀丽。现有黄帝祠、黄帝避暑宫、御花园、幽 胜宫、力牧峰等庙宇古迹。其中以黄帝祠最雄伟,轩辕庙大殿最奇巧,医圣宫的地势最险峻,幽胜宫的环境最幽静。 新密市 打虎亭汉墓 在新密市区西约
33、6 公里、绥水南岸台地上。东西两墓并列,高大的土冢相连,犹如土山。西墓庞大,用 砖石筑成,分 7 室,总长 25.16 米, 宽 17.28米,中室高 4.88 米。墓室南有斜坡墓道, 长 25 米。墓底铺煤,厚 0.5 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具独特风格。墓门正背两面刻有铺首衔环和珍禽异兽组成的图案。壁上刻有大幅迎宾图。东、南、北三面耳室刻绘庖厨、烹饪、 车辆、馈赠、宴饮等。东墓与西墓毗邻,结构近似,唯形制略小,壁画全系彩绘。后寺郭 3 座汉墓,在打虎亭东北 2.5 公里,墓室结构和壁画内容与打虎亭墓基本相同。 战国魏长城 在新密市区西北 10 公里。从荥密交界的香炉山起,经蜡烛山、沙岗、
34、风门口、五岭,南到茶庵村北,长 5.8 公里, 墙基宽 2.5 米, 现存城墙最高处为 2.5 米,如同曲曲弯弯的长龙横穿许多险要的山口。墙垣为青石砌筑,保存基本完整。按魏为秦所逼,将都城自安邑 (今山西夏 县),迁都大梁 (今开封) 后,为了防御西邻秦国入侵,于周显王十三年 (前 356 年),由黄河北的阳武 (今原阳) ,经过郑州西郊,南到新密,修了一条长约 100 余公里长的城。秦统一六国后,这条长城才被放弃。现存的魏长城遗址,是唯一保护在地面的一段。 郑庄公冢 在新密市区东南 30 公里王岗村东约 1 公里。现有圆形墓冢,高 10 米,周长约有 125 米,墓建造在土岗上。冢东距郑韩故
35、城仅 15 公里。郑庄公 (前 757-前 701),春秋时郑国第二代国君。 后士郭汉墓群 在新密市老城西北后士郭村处。地面上现存 4 个冢,皆坐北朝南,经发掘可知:墓室为砖石结构,随葬器物非常丰富,有石羊头、镇墓罐、彩绘陶仓楼。墓室正面壁上绘“ 地主收租图”图案。后士郭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器物,为打虎亭汉墓断代提供了佐证。壁画“地主收租图” ,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史的重要资料。墓中的石刻“斗鸡图” 壁画,是我国目前发现唯一的汉代石刻壁画,在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登封市嵩山 属于伏牛山脉,其主峰在登封市西北,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东西绵延约 60 余公里。东周始定嵩高
36、为中岳,五代以后称中岳嵩山。与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共称“五岳 ”。这里山峦起伏,峻峰奇异。站立峰顶极目远眺,北望黄河,明灭一线;鸟瞰山麓,名胜古迹星罗棋布。著名胜迹有北魏嵩岳寺塔、汉代嵩山三阙 (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元代观星台及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法王寺塔、永泰寺、净藏禅师塔、初祖庵、嵩阳 书院、石淙河摩崖题记、刘碑寺石碑和八方古文化遗址等,均为游览胜地。少林寺 在嵩山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495 年)。孝昌三年 (527 年) 印度僧人菩提达摩在此首创禅宗,历史上称达摩为初祖,称少林寺为祖庭。唐初,少林寺和尚佐唐太宗开国有功,从此僧徒常习拳术,禅宗和少林拳负
37、有盛名,广为流传。千佛殿内有著名的明代“ 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约 300 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 十三和尚救唐王” 壁画。 达摩亭相传是二祖慧可在此立候达摩,雪深及膝,故又叫立雪亭。寺西的塔林,西北的初祖庵、达摩面壁洞,西南的二祖庵,以及附近的唐代法如塔、同光塔,五代时的法 华塔,元代的缘公塔等,在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保存有唐以来的碑碣石刻约 300 余品,其中以唐王告少林寺主教碑,以及苏轼、米芾、蔡京、赵孟頫、董其昌、日本僧人邵元撰文和书写的碑刻最为珍贵。 塔林 在嵩山少林寺西里许。为历代和尚墓地,现存自唐至清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 220 多座。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
38、 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初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下。现存一殿、两亭和千佛阁等。大殿建于北宋宣和七年 (1125 年),木构梁架、斗拱都具典型的宋代风格,是河南现存木构建筑中之杰作。大殿东南有古柏一株,相传为唐初禅宗六祖慧能所植。附近保存有书法家黄庭坚、蔡卞等人书写的赞颂初祖达摩的碑石 40 余品。二祖庵 在嵩山少林寺西南 4 公里的钵盂峰上。二祖慧可 (487-593),北魏时虎牢 (今 荥阳市) 人,从菩提达摩学佛,立雪断臂,得受衣钵后,相传在此养伤。其徒众为作纪念,在此建庵。庵内有大殿 3 楹,碑碣数通。殿前四井,传为慧可卓锡所凿,名卓锡泉, 虽近在咫尺,而味
39、各异。庵外有古塔 3 座,其中以周万岁登封元年 (696 年) 所建的唐塔最为挺拔俊秀。南上里许有炼魔台,又名觅心台,为慧可经行处。达摩面壁洞 在嵩山少林寺西北的五乳峰上。传为达摩面壁十年 (一说九年) 处。石洞幽邃,深约 7 米,宽 3 米。太室阙 在嵩山中岳庙门前 500 米处。东汉元初五年 (118 年) 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太室阙高 3.92 米,东西两阙相距 6.75 米。阙身用长方石块垒砌而成,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 六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常等人建阙的因由,是研究我国书法演
40、变的重要实物。雕刻有画像 50余幅。少室阙 在嵩山少室山下的邢家铺村。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 (118-123) 之间。少室阙北面上部刻有双线勾勒的“ 少室神道之阙”六篆书大字,南面的隶书铭文大部剥落。阙身现存画像有 60 余幅。蹴鞠图雕刻栩栩如生,说明我国早在汉代已有足球运动郑州名胜古迹河南博物院河南博物院有藏品 11.6 万余件,一级品 259 件。大部分藏品是在河南省发掘出土的文物,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较高的价值,如新郑裴李岗出土的椭圆形四足石磨盘和圆柱状石磨棒,是距今约 8000 年前的谷物加工工具,为裴李岗文化的典型器物;郑州商代遗址出土的兽面乳钉纹铜方鼎,通高 1 米,是商代
41、前期大型礼器;新郑市出土的春秋时代莲鹤方壶,通高 1.26 米;淅川县出土的“王子午”铜鼎有铭文 84 字,是研究楚文化的 标准器物。重要藏品 还有战国时代的龙凤纹铜鉴,坐人漆 绘灯, 汉 代的画像石、画像 砖、陶建筑明器,北朝的刘根造像碑,隋代的白瓷围棋盘,唐代的三彩马、三彩俑,宋金时代的钧瓷器和乐舞砖俑等。河南古代文化之光是省博物馆最大、内容最充实的展览,展览文物有 1000 多件,均属馆藏文物精品。此外,它还有河南古代玉器、河南古代建筑、楚国青铜器、 明清工 艺珍品、天地经纬(古代天文学发展)几个主题展览。郑州博物馆郑州博物馆创建于 1957 年,前身是郑州市文物陈列馆,是河南省成立最早
42、,也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地市级博物馆。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郑州博物馆文物藏品主要有历代铜器、陶瓷器、石刻、 货币、书 画、画像砖及革命文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商周青铜器和唐宋石刻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多年来,郑州博物馆利用自身优势,致力于 郑州地区历史文物的收藏保护、陈列展示、社会宣传等,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科学知识教育的重要基地。郑州博物馆原址位于碧沙岗公园北伐军阵亡将士烈士祠内,建成于 1999 年的新馆位于郑州市绿城广场、嵩山南路西侧,占地 14.8 亩,建筑面积 8337 平方米,总投资 近 4 千万元,地上三层、地下一 层 。博物馆建筑造型以郑州出土的商代青铜方鼎为基础,外
43、立面装饰乳钉纹铜挂板,顶部配以银灰色圆形碟状屋顶,取“ 天圆地方,鼎立中原” 之寓意,融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于一体,是郑州标志性的文化建筑之一。二七广场二七广场是郑州最繁华的商业区,是中原地区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商业圈。二七广场是上世纪 90 年代全国商战的发源地,位于郑州市区中心,全国著名的德化步行街位于其中,二七路、解放路、人民路、正兴街、西大街、太康路等 辐射其中,路旁都是各种各样的品牌店和专卖店,广场四周有北京华联商厦、商城大厦、大上海城、百货大楼、百年德化广 场、国 际友谊广场、正弘名店、百盛 购物广场、大商新 玛特、天然商厦、丹尼斯百 货、购书 中心等大型商场和数百家中小型商场、 电影
44、院、商店、 宾馆 、餐饮店,是郑州市最具活力的商贸之地,也是外地游客的必到之处。二七纪念馆二七纪念馆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得名因二七纪念塔而来,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七塔为纪念 1923 年 2 月 7 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1923 年2 月 4 日,一 场“ 争取劳动权力”的“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在郑州爆发,宣布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2 月 7 日,反动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郑州解放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将 2 月 7 日定为大罢工纪念日,并修建了二七纪念塔,以永久纪念和缅怀牺牲的烈士,“ 二七名城”的称号就由此而来。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重要历史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其为钢筋混凝土
45、结构,高 63 米,共 14 层,其中塔基座为 3 层塔身为 11 层, 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楼, 六面直径 2.7 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 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 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 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塔内一边为旋梯, 一边为展室,游人可登至塔顶,远眺市容入夜后,多种彩灯内透外照, 使双塔更加绚丽多彩。馆内共有 10 个塔层层厅和 1 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 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 图片和文字资料等。馆内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革命教育展览二七纪念馆坐落在二七广场中心,得名因二
46、七纪念塔而来,是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七塔为纪念 1923 年 2 月 7 日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而建。1923 年 2 月 4 日,一场“争取劳动权 力”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在郑州爆发,宣布京 汉铁路总工会成立。2 月 7 日,反动军警对罢工工人进行了血腥镇压。 郑州解放后, 郑州市人民政府将 2 月 7 日定为大罢工纪念日,并修建了二七纪念塔,以永久纪念和缅怀牺牲的烈士,“二七名城 ”的称号就由此而来。二七纪念塔是郑州的重要历史地标和标志性建筑。其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高 63 米,共 14 层,其中塔基座为 3 层塔身为 11 层, 每层顶角为仿古挑角飞檐,绿色琉璃瓦覆顶。塔顶建有钟
47、楼, 六面直径 2.7 米的大钟,整点报时演奏东方红乐曲, 钟声悠扬悦耳,绵延数公里。 塔平面为东西相连的两个五边形, 从东西方向看为单塔, 从南北方向看则为双塔。 塔内一边为旋梯, 一边为展室,游人可登至塔顶,远眺市容入夜后,多种彩灯内透外照, 使双塔更加绚丽多彩。馆内共有 10 个塔层层厅和 1 个地下层厅,主要陈列展示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历史起因、 经过和结果,展品有实物、 图片和文字资料等。馆内还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和革命教育展览。少林寺少林寺位于郑州所辖的登封市境内。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由孝文帝元宏为安顿印度僧人跋陀而依山辟基创建,因其坐落于少室山密林之中,故名
48、“ 少林寺” 。北魏孝昌三年(公元 527 年)释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佛徒菩提达摩历时三年到达少林寺,首传禅宗,影响极大。因此,少林寺被世界佛教统称为“禅宗祖庭 ”,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 的美誉。少林寺历经九朝,时逾千载,文物古迹众多,享誉海内外。中岳庙中岳庙位于登封市区东 3 公里处,始建于秦朝(前 221-前 206),是中国最古老的道教庙宇之一。经历代扩建、整修,中岳庙成为五岳中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素有“ 小故宫”之称。中岳庙现存殿、宫、楼、阁、亭、台、廊庑等明、清建筑近 400 间,分为七进院落
49、,或彩绘栋梁,黄瓦盖顶,气宇轩昂;或造型秀丽,比例适度,素雅大方,来此的游人无不 为其宏大的规制、堂皇的殿宇而感叹。中岳 庙目前基本保持清代乾隆年间按照北京皇宫的布局重修,驻足其中能够体会到建筑群布局依山劈基、碧瓦复拱、严谨合理、错落有致、四合院落、左右对称、承前启后、一脉相传、古朴庄 严的特色。观星台观星台坐落在登封市区东南 15 公里处,为中国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郭守敬( 公元 1231-1316 年) 于元朝初年创建,距今 700 多年,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较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郭守敬通过在观星台的实地观测,掌握了地球运转的规律,准确地测出了二十四节气,并于公元 1280年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区北 2.5 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学大师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曾在此讲学。嵩阳 书 院内的两株将军柏树龄在 4000 年以上,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柏树。院外西南侧树立的一座大唐碑,为唐玄宗天宝三年( 公元 774 年) 刻立,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黄帝故里黄帝故里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是中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