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科类毕业论文目录格式目(空四格)录(黑体三号字加黑 居中)(空 2 行)摘 要(宋体小四号字) .x Abstract (Times New Roman 小四号加黑) .x 前 言(宋体小四号字) x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述(宋体小四号字) .x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宋体小四,前面空两个字符) .x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及其发展(宋体小四,前面空两个字符) .x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与界(宋体小四号字) .x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原则(宋体小四号,前面空两个字符) .x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界限(宋体小四号字,前面空两个字符) .x 三、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与法律救济(宋体小四号字
2、) .x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宋体小四号字,前面空两个字符) .x (二)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救济(宋体小四号,前面空两个字符) .x 结 语(宋体小四号字) x参考文献(宋体小四号字) .x 文科类毕业论文基本格式标题 XXXXXXXXXXXXXX(宋体三号字加黑,居中)学生姓名:XX 学号:XXX( 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XXXX 学院 XX 专业( 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指导教师:XXX 职称:XXX(五号宋体字不加黑,居中 )摘 要(黑体小四) :具体内容(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关键词(黑体小四) : *;*;* (楷体小四号字不加黑)(空一行)Abstract(Times Ne
3、w Roman 小四加黑):具体内容(Times New Roman 小四不加黑)Keywords(Times New Roman 小四加黑):*;*;* (Times New Roman 小四不加黑)前言(宋体小三号加黑)一、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概述(一级标题宋体四号字加黑)(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内涵 (二级标题仿宋体小四号字加黑)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1政府信息公开(三级标题宋体小四号字)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公开正文
4、要求正文字体等排版要求 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号不加黑) 、图表说明(宋体小五号字不加黑)运用 Word 编辑、排版论文(设计)正文。页面设置上、下、左、右页边距均为 2.5 cm,左侧预留 0.5 cm 装订线,段落前 间距设置为 1 行;行间距23 磅,字体、字型“见附件 4”;字间距为“标准”;标题编号顺序(文科)“一”、“(一)”、“1”;页码在页面底端居中(数字格式为 1、2、3);封面“学院”、“专业”、“年级”、“姓名”、“学号”、“论文题目”、“指导教师”、“职称”均用四号宋体字,填写内容须加下划线;日期 20年月日为小二号宋体字居中。正文结构要求:正文必须包括前言、正文、结语、参
5、考文献。前言内容为: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主要内容。正文至少三个大部分;结语为对文章内容的总结以及研究延伸。参考文献另起一页。注释、参考文献说明历史文化学院学年、毕业论文需注释(用脚注) 、参考文献兼有。脚注在文中显示,用带圈字符标注,如 等,每页重新编号,字体小五, 1必须有引文所在的页码。用汉语语法习惯表述。格式举例如下: 作者:书 1名 ,出版社,?年版,第?页。 作者:文章名 , 期刊名 ,?年第?期, 2起止页码。 作者:论文名 ,某大学硕士或博士论文,?年。4 作者:文 3章名 , 报纸名 ,某年某月某日,第几版。参考文献列于文后,按照注释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不重复排列,用
6、12等显示。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不能少于 10 种。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1.期刊类【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期号。【举例】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1).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 2004,(1).3 Heider, E.R. Female; Clothing; Aesthetic Attitude前言唐代女性着装极富特色,由于生活条件、经济条件、政治地位等的不同,唐代贵族女性和平民女性在着装上有一些不同的特色。研究唐代女性着装,有助于了解唐代服饰文化,进而加深对唐代社会文化生活的认识,同时也有利于挖掘历史
7、文化遗产。历史上,对于唐代的服饰研究的文章不在少数,而对于大唐女子服饰的研究更是很多,但是相对来说,对于平民女子服饰的研究却比较少,而总结贵族女子服饰和平民女子服饰之间异同的也很少。唐代女子服饰的多样性和时代性是很值得去探讨的。女性的服装不仅是让她们更加的美丽,也体现着那个朝代的人对于美的独特的概念,也就是他们的审美观。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总结唐代的服饰特色以及唐人的审美心态,以期对唐代女子服饰有一全面整体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唐代社会女性服饰。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深层的认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期望对于今后的研究能有所帮助。一、唐代各阶层女性的着装根据社会地位的不同及生活条件的限制,唐代女子大致分为两个阶
8、层: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这两个阶层的女子又在着装上各有特色。(一)贵族女子着装提起唐代贵族女子,自然会想到她们的代表人物杨贵妃以及安乐公主等。这些生活于上层的女子们,因为生活条件和政治地位的因素,她们有足够的资本在装束上引领一个潮流,她们不仅让服装美艳无比,也积极地吸收外来风格,使这一时期的服装具有鲜明的特色。1华美艳丽唐代贵族女性着装的华美艳丽,表现在式样上、衣服色彩上以及衣服材质上。如式样由传统裙装、胡服,甚至男装等都被女子采用,式样无所限制,唯求华美。从色彩上来看,曾经主流的间色裙已渐渐被各种色彩鲜艳的浑色裙取代。浑色裙的颜色主要以红、绿、黄为主,上品有红色的石榴裙,绿色的荷叶裙、碧裙,
9、此外还有紫、青等裙色。从裙子的材质种类看,此时有绸裙、纱裙、罗裙、银泥裙、金缕裙、金泥簇蝶裙、花笼裙、百鸟裙等。其中“花笼裙” ,是指用一种轻软细薄而透明的单丝罗织物,上饰织文或绣文的花裙,罩在其他裙之外,通过透视达到对朦胧、柔和美的追求。 “唐中宗时,安乐公主下嫁武延秀,曾得到益州献单丝碧罗笼裙,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大如黍米,眼鼻嘴甲皆备,唆视者方见之” 。 1益州不仅经济发达,有“扬一益二”的美誉,蜀地的锦也是天下闻名的精美, 小米粒大小的楼金花鸟,精巧到只有视力好的人才能看见,由此可推想这件花笼裙的精美纤细程度。除此之外, “百鸟裙”据传也是安乐公主首先令人制作的,是将很多鸟的羽毛、丝
10、、罗捻线织成的裙子。 “安乐公主使尚方合百鸟毛织二裙,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 。 2负责内廷服饰供给的尚方局制造此裙共两件,安乐公主将其中一件献给韦后,接着贵臣富室之家纷纷仿效, “山林奇禽异兽,搜山荡谷,扫地无遗” 3据此,当可推想百鸟裙在当时被时尚推祟的程度。也可见当时的女子装束之华美异常!2开放大胆束胸长裙的概念,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所有有关唐朝题材的绘画中,不乏很多这种样式的裙子。有研究者认为:唐代经济繁荣,物产丰富,贵族妇女肴馔精美,补养兼施,体型日趋肥胖。为了弥补圆胖脸型之缺,上衣领口开1 张蟹:朝野金载 ,中华书局,1990 年版,第
11、3 页。2 刘昫:旧唐书肃宗本纪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44 页。3 王薄:唐会要 ,中华书局,1972 年版,第 877 页。的越来越低,并把裙腰提至腋下,裙身宽松和多裥,腰部系上纱罗锦带,长长下垂,打着合欢结。唐代妇女还有不着内衣的,仅用轻纱蔽体,露肩裸背,肌肤若隐若现,世俗对此毫不为忌,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妇女,就是这种打扮,仅着透明的纱衣蔽体,慵懒、华美、性感。在那个朝代,人们是自由的,社会是开放的,因为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过密,整个社会思想也受到了影响。贵族女子袒露的着装不仅不被视为无德无行,反而受到世人大大的赞赏。男人们开始将他们的审美观定位到轻纱掩体的朦胧美和大方袒
12、露的自然美上。他们吟诗作赋,不断的歌颂女子们的前卫衣着。社会在发展,君主在更替,然而不变的是时尚。从武后到玄宗前期,贵族女子们依然延续着她们独特的穿着,在一个又一个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美,而开放的社会,开明的君主也成为了她们最为忠实的支持者和欣赏者。可以说是时代孕育了女子们的美,而她们的美也向世人展现了一个不同的朝代,特殊的社会。3爱着男装典型的绘画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里,有一道独特的风景:女着男装,这种流行于天宝年间的奇特的服饰风格表现为:妇女头戴辔头,身穿窄袖圆领缺跨衫,足穿乌皮靴,腰系革带。在当时的社会中,女子能和男子享受平等地位地实例却是不可多见的,抛头露面尚且不可,谈何其他?然而,唐代女
13、子似乎享受着某种特别的宠爱,她们能够节庆出游,登高踏青,观灯赏花,骑马,打球等,真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啊!男装不再是男人们的专利,而成为了女子出行的便装。一身潇洒的男装出入于市井街巷之中,是何等的逍遥自在!作为女子穿上男装,更显得秀中透刚,英气勃发,如此英武的风姿,怎能不成为风靡的时尚呢?“高宗常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歌舞帝前,帝后大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 ”1可见唐高宗时已出现女子着男装的现象。太平公主就是引领时尚的先锋。还要看到当时统治者的态度:“帝后笑曰”由此表明了统治者并不反对这种穿着,反而有赞赏的意味。这进一步体现了唐代开放的气象,也可见当时社会女子地位在不
14、断上升。1 欧阳修:新唐书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99 页。4胡气氤氲人们对胡服的倾心十分普遍,盛唐前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女子着胡服十分盛行。唐女子着胡服,史书中多有记载,如“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女子为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钗,衿袖窄小。 ”1胡服的着装特征为:头戴金锦浑脱小帽,身穿翻领小袖或男子圆领衫,腰束蹀蠑带,下穿条纹裤,脚穿透空软锦靴。在陕西昭陵唐墓出土的大量陶佣中,那些穿窄袖紧身,翻领古衽,腰系革带,脚穿皮靴,头戴浑脱帽的妇女形象,就是在唐代妇女崇尚胡服的真实写照。除统治者的认可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传统的女装相比,胡服没有严格的等级性和政治性,装饰自由方便,穿着舒适且男女混
15、穿,它不仅形式独特新颖,而且相对比较贴身,有利于穿出女性身体各部分的曲线,因而具有无法抵挡的吸引力。胡服得以传入中国,并受到贵族女子的喜爱源于舞蹈的魅力,西域的折枝舞、胡旋舞、胡腾舞深受唐人的喜爱,这种喜爱包含着对舞者舞技的欣赏,也包含着对舞者舞服的崇尚。这些漂亮的舞服受到了贵族女子的特别宠爱,她们纷纷仿效,一时之间唐朝胡气氤氲,鲁迅先生曾说:“唐室大有胡气” 2我国著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唐朝最高统治集团中有许多人或杂有胡人血统,或本身就是汉化的异族人。这使得统治集团内部“华夷之辩”的思想观念显得相对淡薄,女子对胡服的喜爱程度基于血统的缘故便更深了。(二)平民女子着装与贵族女
16、子相比,平民女子在经济能力和政治地位上逊色了很多,然而,她们的着装却也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1朴素大方荆钗布裙是唐平民女子的最普遍装束。不过此时“布裙”的布,并不是通常人们所理解的棉花纺出的棉布,而是些麻纺出的麻布。因为棉花是从印度传人中国的,唐时棉花虽已传人中国,但当时北路仅传到新疆,南路也仅传到两广、福建一带。一年生草本植物棉花还没有在唐帝国全境广泛种植,直至 13 世1 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 , 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 年版,第 226 页。2 鲁迅:鲁迅书信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年版,第 56 页。纪上半叶,南路棉花才传入长江中下游,北路棉花也才传
17、到中原地区。元代中国全境开始普遍种植棉花。上古至唐宋的三千多年间,中国人的纺织原料主要有:葛、麻、丝,其中麻又有大麻、芝麻等。麻不仅可以纺纱织布,还可以制作麻绳、麻袋,麻是平民阶层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之一。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布贪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1葛鸦儿怀良人:“蓬鬃荆钗世所稀,布裙犹是嫁时衣。 ”2说的都是麻布制成品。唐平民穿不起丝织品,只能以麻布蔽体。唐代平民女子的日常服饰,大都为懦、袄、衫、裙、裤,襦袄有夹有棉,濡衫宽有窄,以窄袖为多,整体造型较为消瘦,裙长及地,裙腰较高。 3到晚唐时,重又流行大袖宽衣,色彩以绯、紫、青、黄等为主。以两色或多色布料互相拼接
18、而成的桐裙也是唐代平民女子喜爱的裙式。初唐,平民女子一般多着长裙,裙常用两色布料拼合,形成间道桐褶效果,裙上束至胸,外著“半臂” 。诗文中常说的“六破 、 “十二破”指的就是这类。歌舞用裙则加刺绣、泥金银劳动妇女就十分不便,因此,有些妇女将长裙向上撩起,并在腰间系束一带,将裙缚住,并稍向上提起。以便于行走。由上可见,平民女子的服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朴素实用但也能够登大雅之堂,这也符合了她们对于服饰简单但也独特的要求。2追求时尚在胡服盛行的初唐至盛唐时期,民间女子的着装也深受胡人的影响,短衣窄袖、着裤穿靴。在宫廷中流行的胡服成为了当时社会的时尚,这种时尚也纷纷被平民女子所效仿,从而也在下层民众中
19、掀起了一股“胡风” 。胡人之靴多以兽皮制成,传入中原后,逐渐变化为以织锦制成,称为锦靴。唐代女子的鞋靴,多为麻、草编成的高圆翘头履或平头履,有的以素色小花面1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全唐诗 ,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 67 页。2 (唐)葛鸦儿:怀良人 , 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 456 页。3 李超德:唐代服饰的风格特征 , 苏州工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11 期,第 3-4 页。料装饰,造型简练,但编织工艺高超, 车服志中写道:“妇人衣青碧撷,平头小花草履,彩帛鳗成履,及吴越高头草履” , 1例举了妇人所着履之形态款式。唐代民间女子的佩饰,具有多种风格,
20、如初唐从北方流入中原的幂帏,是用增帛制成的大块方巾,又长又大,可以包裹全身。因北方多风沙,当地人们用来遮挡风尘。而唐之民间女子则用半透明的材料制成,以其遮挡面容,用手撩开可向外视物,这种装束或源于妇女出门必蔽其面的古老风俗,而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发达、繁荣的时代,社会风尚不断发生变化,反映在女妆中要求简便和轻快,女子外出戴幂帏已不合时宜,因此有了一系列变革,比较起来帷帽相对方便、样式更为简单、短小。此俗直至开元时被止。唐代另一种由北方流入的佩饰“碟馒带” ,原为文武百官必佩之物。佩挂的饰件有算袋、刀、砺石等七种,到开元以后,朝廷对服制有了新规定,官吏不再佩挂,但在平民女子中却盛行起来,不过在原
21、有的基础上省去了七件饰物,而改成狭长的皮条,起装饰作用。3重视美化民间妇女服装虽没有贵族妇女那样华贵,但也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唐代的襦、衫、裙上多有织文及绣文。温庭筠诗:“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2在服装色彩上,流行红、紫、黄、绿色,尤以红裙为时尚。万楚诗:“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 3多以红色裙襦来赞扬女性美。由于唐代丝织业的高度发展,为服装的美化提供了丰裕的面料。见于当时诗人笔墨的。如:“卿卿买得越人丝鸳鸯正欲上花枝” “越罗冷薄金泥重” “越绯衫上有红霞” “舞衣偏尚越罗轻” “越罗衫裤迎春风” “红袖织绫夸柿蒂” 。 4这些优美的诗句都以江南丝绸作为赞美对象,
22、以丝织品纹饰、颜色、质地、服装款式为内容,折射出当时人们服装审美的趣味和风貌。(三)贵族女子着装与平民女子着装之异同1 刘昫:旧唐书 ,中华书局,1975 年版,第 779 页。2 曹寅: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 999 页。3 曹寅: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 888 页。4 曹寅:全唐诗 ,中华书局,1988 年版,第 3422 页。生活于同一时代却处于不同地位的平民女子与贵族女子在穿着上既有相似之处却也有所差别。时代赋予了她们各自追求着装美的特权,却也因她们的地位和条件的不同而各有特色。1相同之处同处于一个时代,同受一种社会风气的影响,使得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的着
23、装有着许多相同的地方。第一,追求服饰美化。贵族女子们追求华美艳丽的衣衫,平民女子虽没有那个条件,然而她们也普遍重视衣裙色彩的美化功能,贵族女子有名贵的百鸟裙,平民也有艳丽的石榴裙与之争锋。在这方面,贵族女子和平民女子达成一致,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衣衫加以美化,穿出特色,也穿出了属于她们自己的美!精美的刺绣,艳丽的色彩成了她们最实用的工具,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加以美化,让她们的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多彩。唐代妇女的衣裙大都有织绣纹样,民间女子“十三学绣罗衣裳” ,常在她们的衣裙、包袋上镶边绣花,就连农村女子也要用各色丝线绣些带有吉祥含义的图案装扮自己。第二,易受外来风格影响。初盛唐疆域辽阔,经济强
24、盛,带来了大量胡人居住中土。很多胡人女子服务于酒店等娱乐场所,初盛唐人对她们持宽容、欣赏的态度。如唐朝大诗人李白就十分倾心于她们的美貌,作过很多诗来赞美她们。著名的一句有:“落花踏尽无游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 1很好的反应了这种审美趋向。面对胡服的诱惑,无论是贵族女子还是平民女子都受其影响,这种不同于传统服饰的另类的服饰让她们看到了女子除了能穿着传统服装外,也能像男人那样穿上潇洒的胡服。上至安乐公主,下至宫女婢子都喜爱这种异域风情的服饰,这也是女子们户外运动最合适不过的服装了,紧致干练,对于唐时的打马球运动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受到热烈的欢迎。2不同之处1 曹寅:全唐诗 ,中华书局,1977
25、 年版,第 878 页。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平民女子不能像贵族女子那样一掷千金为自己的服装买单,这也就决定了她们的着装与上层贵族女子的着装之间的差别。款式、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有别。唐代平民女子服饰资料所见不多,就仅见的一些材料来看,唐代土庶女子通着衫襦、裙、裤,披帛,但庶民女子的衫襦和裙与贵族妇女的衫襦、裙款式上是不太相同的,因为庶民女子要劳作、要为生计奔波,所以她们的装束比起贵族妇女的装束要紧窄、简单。一方面,便于行动;另一方面,工料费也更少。初唐时,士庶女子的装束外形差异不大,差异主要集中在材质和数量上。庶民女子的服饰材质差,服装数量少。盛唐士庶女子的装束变化较大,在贵
26、族妇女沉浸在由丰腆、宽肥、薄、露、透所营造的艳色、奢华的时尚氛围时,庶民女子的身形较为清瘦,衫襦材质粗陋,领、袖为便于劳作,相对也较为紧窄,与贵族妇女的艳色奢华之风形成鲜明对比。此时在男装和胡服风气影响下,更多庶民女子选择男装或胡服,在敦煌壁画中就有着膜头靴衫“似男儿”的婢女形象。此时的庶民女子即便着裙,裙长也仅及膝,内着紧口长裤。中唐时,在敦煌弥勒变中:“一农妇束高髻,着连衣裳,白布大口裤,麻鞋,卷起袖筒,挥手播种” , 1用衫裙连属的“连衣裳”制造衫、裙的穿着效果,这是此时较为典型的劳动妇女形象。晚唐的妇女因时局动荡、社会贫富分化加剧,庶民女子的社会生存状态极度恶化。庶民女子的服装在款式上
27、仍以衫、襦、裙、裤为主,在敦煌壁画中,也有一些中晚唐采莲的江南劳动妇女的形象, “帛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装梳浅” 。 2这时的劳动妇女虽也着衫裙披帛,但质地则为粗糙的绢葛,色彩限于黄白,和中唐没有太大变化。由以上几种因素可以看出,平民女子服饰虽受种种因素的限制、从款式、造型、色彩、图案等方面有别于宫廷贵族服饰。二、从着装看唐人审美心态1 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年,第 10 页。2 白居易:秦中吟重赋 , 全唐诗 ,中华书局,2001 年版,第 888 页。不同的着装有着不同的风情,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就这些着装的特色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8、,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普遍的审美观点。(一)以自然为美参考文献1张蟹.朝野金载M.北京:中华书局,1990.2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3王薄.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72.4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6鲁迅.鲁迅书信集(上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7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7.8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8.9李超德.唐代服饰的风格特征J.苏州工学院学报,1999, (11).10赵超.云想衣裳中国服饰的考古文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29、11朱和平.中国服饰史稿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12管志刚.浅谈唐代服饰文化繁荣的社会因素N.光明日报,1998-12-27(3).13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4介眉.昭陵唐人服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15杨圣敏.黄河文化丛书服饰卷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16李斌城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7许星.唐代平民女子服饰M苏州: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18纳春英唐代服饰时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9陈志华唐代服饰史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20李怡.唐人心态与唐代贵族女子服饰文化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 (25).21黄娜.唐代女子服饰特点浅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报,2006,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