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46502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786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教学目标:品味作品中景物描写用词的精当,感受作品寓情于景,情中显志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体会字里行间的豪情壮志。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句的品读,感受作品宏大辽阔的意境。领悟诗人的宽广胸襟,豪情壮志和革命气概。教学设计说明和学情分析本词读来朗朗上口,学生可以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力争读出感情。学生在初三阶段已经接触过词,所以对词的相关知识应该有所知晓,本节课可以试着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词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写秋景的词,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图一扫孤寂落寞之情,呈现出一派色彩绚丽与蓬勃朝气。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

2、从作者绘景手法着手,品味其精炼的用字及豪放的语言风格,凸显出伟人的胸襟。本词创作于 1925 年,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当时的经历缺乏感性认识,可以在课前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借助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寄予词中的豪情壮志。链接: 恰同学少年片段水调歌头 游泳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朗诵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过程课前预习:完成学案的课前预习部分1. 查阅作者青年时期的生平,着重了解 1925 年前后的作者经历。2. 回顾词的相关知识。3. 读课文,回答问题:(1 )词的上阕、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 )提出关于课文的其他疑问1. 通过有针对性地了解作者青年时间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在

3、当时有如此的豪情壮志。2. 调动已有的关于词的文体常识,帮助学生注意诵读词作时的节奏感。3. 结合词上下两阙对称的结构特点,把握作品的整体结构和内容,为深入学习做好准备。4. 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提问的意识。一、导入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战斗的豪情写出激扬的文字。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他的作品沁园春雪 ,领略过他诗词的壮阔意境。他就是毛泽东。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追寻伟人的足迹,站在湘江上的橘子洲头,感受领袖的胸怀与气概。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学习和鉴赏一首诗或是一首词,就必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样的感情,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诗言志”

4、。毛泽东的这首诗词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怎么样的“志” ,又是用什么样的“言”来抒发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来鉴赏,来领略。从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毛泽东 沁园春雪引出本词。从“诗言志”的角度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体会诗词以什么样的语言来抒发什么样的胸怀。二、诵读要求:1. 听诵读录音。2. 自由诵读,一边读,一边注意文下的注释。诗词富有节奏、韵律,诵读是学习鉴赏诗歌的一种方法。学生听诵读录音,了解诗词的情感基调;模仿录音自己诵读,通过有声的语言整体感受诗词的艺术境界和诗人的情怀。三、鉴赏(一)作品标题:看标题,同学们读出了什么?读到了哪些信息?(1 )为什么题目是“长沙”(2 )作品写在 1

5、925 年,1925 年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为双调。题目叫 “长沙” 。作品的创作在长沙,写的是长沙,毛泽东的家乡也是长沙。此外,长沙还是毛泽东早年学习和生活的地方。1913 年到1918 年就读于湖南长沙的第一师范。后来在湖南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以湖南共产主义小组代表的身份参加了 1921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 年回到故乡湖南的韶山,积极从事农民运动。1925 年,毛泽东遭到军阀抓捕,离开韶山,由长沙动身赴广州。途中到达长沙时,独自去橘子洲头游览。写下了这篇诗词。1.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查阅了关于毛泽东早年革命经历的信息,结合作品标题,学

6、生可以交流分享预习成果。2.通过标题,结合诗人经历适时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为领悟诗人的远大抱负铺垫。如果学生不能精准地说出毛泽东 1925 年前后的革命经历,也不能完整地表达出作品的创作背景,老师可以补充引导。(二)作品上阕:词的上阕写了什么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怎么写的?有什么特点?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1 ) 第一句交代了什么?(2 ) 请同学把第一句作者描绘的场景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一下。(3 ) 这样的时间地点,如此开阔的视野,壮阔的背景,这一句应该怎么诵读?请同学来读一读。:(1)第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和环境。 (2)时值深秋时节,诗人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看滚滚湘江,向北

7、逝去,心潮澎湃。 “头”表现出作者所站立的位置拥有非常广阔的视野,这才有作者接下来所描写的壮阔秋景。 (3)诵读要领:平稳,深沉如果学生对场景的描述不够流畅完整,可做适当引导,重点突出“独”字,以及作者观景所处的位置。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4 ) “看”字总领七句,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景色?(5 ) 小组讨论:诗人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哪些词能表现这些特点?(6 ) 哪些词你觉得极具表现力,用得特别好?(重点赏析“击、翔、竞”这几个动词。)(7 ) “万类霜天竞自由”是对前面景物的总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8 ) 诵读这些诗句时

8、,应该注意什么?请同学读一读这几句。:(4)诗人为我们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的一幅壮阔的“湘江秋景图” 。 (5)景物:山、林、江、舸、鹰、鱼特点:动静结合 动: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静:万山、层林由远及近,从上到下 远山、层林到眼前的江水;天空中的鹰到水底的鱼色彩浓重,对比强烈 红、碧、染、透(大红大绿,绚烂多姿)范围广、数量多 万、遍、尽、漫、百动词使用 争、击、翔、竞(充满活力,生机勃勃)(6 ) “击”写出了鹰的速度和力度。形容了雄鹰展翅奋飞的矫健和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换成“飞”则无法如此传神。 “翔”本来是写鸟的动词,诗人此处用它来写鱼,表现出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状态。另一方面

9、, “浅底”表明江水清澈,水天一色,鱼儿游在水底,也仿佛游在空中。 “游”反而不能提供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竞”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7 )在秋天,大自然的万物都在竞相地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都在竞相表现自己。(8 )诵读要领:节奏稍快,读出景物的层次感;语调激昂,抑扬顿挫提示学生注意景物之间的逻辑关联和意境的整体性;通过关键字词的替换使用,引导学生说出作者用词的精准之处。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9 )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景色,诗人发出怎样的感慨?(10 ) 怎么理解“怅”?(11 ) 怎么理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2 ) 诵读最后一句,要注意什么?:(9)诗

10、人发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 (10) “怅”指情绪失落,若有所失。这里诗人对着寥廓的天地发问, “怅”指诗人深沉的思考和感慨。 (11)面对当时军阀割据,社会不安定,革命形势扑朔迷离的情况,诗人发出了“由谁来主宰掌握国家的兴衰、民族的荣辱、人民的安危”的询问。 (12)诵读要领:深沉但不低沉。如果学生不能联系眼前的秋景图与时代背景,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找到二者的关联以深入理解作者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对上阕“ 湘江秋景图”的鉴赏,引出对“谁主沉浮”这一问题的思考,自然过渡到下阕内容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三)作品下阕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1 ) 与上阕的首句形成什

11、么关系?(2 ) 这句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3 ) 诵读时要注意什么?:(1) “百侣”和与上阕首句的“独”形成对比关系,相呼应。 (2)这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诗人独自旧地重游,很自然地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追忆。 (3)诵读要领:引起回忆,思绪游荡,稍慢。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4 ) “恰”字总领七句,开始回忆意气风发的年轻革命者们,这是一群怎样的青年人?(5 ) “粪土”的活用法,表现出什么?(6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和前句是什么关系?(6 )诵读这几句要注意些什么?:才华横溢,立志报国

12、的热血青年。有才华、有革命热情、有抱负、有胸怀,有改造中国的雄心壮志。 (5) “粪土 ”是名词用作动词,把 视作粪土。表达了诗人对军阀官僚和腐败的统治阶层的蔑视。 (6)诵读要领:紧凑有力,激情洋溢。可以观看一段恰同学少年 片段,帮助学生对那个时代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有更感性的认知。引导学生理解“恰”字所总领的七个短句中情感越来越激越的变化过程,以更好地理解“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句所包含的豪迈之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7 )如何理解“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 )诵读最后一句,要注意些什么?:结尾三句实际上是无疑而问,它的意思是:国家的命运应该由这一群“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3、的热血青年来主宰,表达了改变国家的前途的凌云壮志,同时也是对上阕“谁主沉浮”的回答。: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中所包含的诗人的豪情壮志,可以提示此句与上阕所提问题之间的关联。以回忆为切入点学习鉴赏下阕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言之志。四、总结(一)作品结构和思路结构:上阕描写壮阔秋景;下阕抒发豪情用几个字概括出作品的思路:立、看、问、忆、恰、记(二) “诗言志” ,概括作品中诗人的“志”“志”: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立志改造中国的豪情壮志。(三)写作特点1.景中寓情,情景交融2.用词形象、传神、极具表现力3.修辞手法:对偶、拟人、设问五、课后作业1.背诵作品2.完成学案中的课堂学习记录。3.完成教材中思考与练习二、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