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渡百里湖 查慎行.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46059 上传时间:2019-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渡百里湖     查慎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渡百里湖     查慎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渡百里湖 查慎行湖面宽千顷,湖流浅半篙。 远帆如不动,原树竞相高。岁已占秋旱,民犹望雨膏。 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1)诗歌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2 分)(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具体分析。(3 分)(3)诗歌的尾联在谋篇布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作者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 10 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

2、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1 参考答案:因为天旱,宽阔的湖里却只有浅浅的湖水,船篙也只能入水一半;远远望去帆船好像一动不动,近岸的树(显得更加高大)争相比高。(2 分)(评价标准:分析 2 分)2. 答:三、四两联表现了诗人渡湖时发现因为秋旱百姓苦不堪言盼望下雨,就发出感慨,只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我受一些风浪波折也没关系。(1 分)。“涸鳞”实写干涸的湖泥,亦是为旱情受苦的百姓,“波涛”则是虚写,因为干旱湖上不可能有风波,即指现实的困难,表达诗人愿意为民请命不息一切甘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

3、愿望(2 分)。(评价标准:思想分,分析分。另选角度分析亦可)简析查慎行是清代的一位诗人,他喜好描绘大自然,以白描手法,以景入诗,借景寓情。这首诗前两联就是典型的写景,写自己在舟行百里湖时的所观。后两联转而抒情言志,渡湖时正值当地秋旱,人民苦不堪言,“犹望雨膏”,于是作者发出了只要能让人民过上风调雨顺的好日子,即使渡湖时遇到风浪要付出代价也在所不惜的感慨。“涸鳞如可活,吾敢畏波涛?”“涸鳞”显然是指当地因为旱情受苦的百姓,而“波涛”在此是虚写,因为旱情,当时的湖面是不可能出现真实的“波涛”的,以此表现出诗人为了人民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3.答:卒章显志。诗歌前三联描写了湖面宽阔,湖水较浅,船行速度缓慢,岸边的树木越显高大,百姓在盼望下雨的情景。最后一联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只要能让百姓得到雨水缓解旱情,即使自己渡湖时遇到风浪也在所不惜。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谋篇布局的技巧。就全诗而言,诗歌的前三联都是在写诗人渡百里湖所见的干旱的情景,最后一句则是抒情,因而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是先景后情,考生需注意题干不是要求回答全诗谋篇布局的特点,而是要求回答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特点。最后一联是诗歌主旨句,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因而最后一联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是卒章显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