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825875 上传时间:2019-09-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0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 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0 年 4 月 12 日在广州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长 张广宁各位代表:我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09 年工作回顾2009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扎实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团结一心,攻坚克难,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

2、,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好于预期。(一)保增长成效显著。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我们始终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积极实施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去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 9113 亿元,增长 11.5,比预期目标高 1.5 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834 元,增长 10。源于广州地区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2656 亿元,增长 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03 亿元,增长 13。投资增长势头强劲,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2660 亿元,增长 22.3,其中 81 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 946 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

3、35.6。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648 亿元,增长 16.2。努力克服外需不足的困难,创新外贸发展方式,外贸进出口降幅逐步收窄。全年进出口总值 767 亿美元,下降 6.4,其中出口总值 374 亿美元,下降 13。利用外资稳定增长,全市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 38亿美元,增长 4.2,批准投资总额超 1000 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 145 个。(二)调结构取得重要成果。坚持解决当前困难与促进长远发展相结合,紧紧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积极主动调整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成为调结构、促转变的过程。年末,三次

4、产业比重为 1.937.260.9。出台了广州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重点推进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规划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5546 亿元,增长 13.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 70.1。金融业实现增加值 553 亿元,增长 29,创近年来新高。物流业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 3705 万人次,增长 10.8,货邮吞吐量增幅达31.3。广州港货物吞吐量 3.64 亿吨,增长 4.9,其中集装箱吞吐量达 1120 万标箱,增长 1.8,列全国第三位。出台了关于加快会展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广交会、广博会、留交会、国际汽车展、国际设计周等品牌会展影

5、响力不断提升。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建设旅游强市的意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市旅游业总收入 994 亿元,增长 18.7。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达 1150 亿元,增长 21。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 GDP 的 7.87。先进制造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汽车、石化、造船、数控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中央企业及国内大型企业战略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集群化转型升级。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13481 亿元,增长 9.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4。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 5243 亿元,增长 20.3。汽车制造业逆势而上

6、,产值增长30.4,年产量达 113 万辆。龙穴造船基地 30.8 万吨超大型油轮下水和东方电气生产出我国首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核电压力容器,标志着我市工业制造能力实现了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 4104 亿元,增长 17.3,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 32.8。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我市被列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广州高新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和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中新知识城建设前期工作及商务谈判进展顺利,为签约奠定了良好基础。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专利申请量增长 18.2,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 24.6,发明专利授权量

7、增长 35.1。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取消 119 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25 亿元。加大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 3164 亿元,增长 12.5,占 GDP 的比重达34.7。“双转移” 和中心城区产业“ 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去年共向市外转移企业 61 家,停产、关闭或搬迁“退二” 企业 95 家,淘汰落后企业 270 多家,利用旧厂房(仓库)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 60 多个。全市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以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 8以上和 6.2以上。(三)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先行先试工作开局

8、良好。邀请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围绕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关系广州科学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了贯彻规划纲要实施细则,开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新一轮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并加快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城乡全覆盖工作。以广佛同城化为突破口推进珠三角一体化发展迈出实质性步伐,先后与佛山、肇庆、江门、云浮等市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和 9 个专项合作协议,完善了区域协调联动机制;广佛同城化建设 52 项和广佛肇经济圈 37 项重点工作全面展开。成功举办穗港现代服务业合作交流会,深化实施 CEPA及服务业先行先试工作,不断推进穗港澳更紧密合作。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与

9、发展的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取消 65 个国有企业行政级别,初步建立起以产权为纽带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分类分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了公司治理机制。广州银行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改革重组和改制取得历史性突破,成功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化解了潜在风险,实现了新的发展。广州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和增城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城建和水务集团在综合整治人居环境和水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定实施关于学习借鉴香港先进经验推进社会管理改革先行先试的意见,积极探索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在社区服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

10、革继续深化,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促进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四)亚运城市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亚运场馆建设和开、闭幕式筹备工作按期推进,建成我国内地首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赛时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安全保卫等服务保障准备工作以及市场开发、宣传推广活动有序开展。亚运城建设探索出“政府主导,成片开发,完善配套,整体出让”的新模式,体现了赛时服务与赛后利用的有机结合,拉开了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成为我市大型社区开发建设的典范。围绕实现“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的目标,全力实施 2010 年城市环境面貌“大变”工程。白云国际机场、广州港扩建和续建工程加快推

11、进,广州南站、武广高速铁路建成投入使用。总里程32 公里的地铁五号线建成通车,全市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 150 公里。一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抓紧建设。在公交优先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探索,全程 22.9 公里的快速公交(BRT)试验线投入运营。新增停车泊位 5.86 万个,完成年度计划 117。继续推动实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城市公园、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 38.2,林木绿化率 44.8,新增 32 个公园免费对市民开放。加快推进天然气置换工作,中心城区管网已全部置换,全市新增天然气用户 36.24 万户。大力推进迎亚运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全

12、市 81 条主干道、74 个亚运场馆周边地区以及 153 个城市社区和片区进行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城市各主要出入口景观绿化升级工程。制定了旧城区和“城中村” 改造规划和政策措施,改造工作加紧推进。克服重重困难,开展我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重点整治 121 条河涌,建设 38 座生活污水处理厂和覆盖全市 32 个镇(街)245 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铺设 1140 公里长的截污管网,建设白云湖、海珠湖等调水补水工程,并对全市 228 处水浸街进行改造。581项治水工程全面铺开,过半项目已经完工,特别是影响和制约工程进度的征地拆迁任务基本完成,为全面完成整治任务

13、奠定了坚实基础。西江引水工程按计划推进,已完成管网铺设 30 公里。全力推进“空气整治 50 条”措施的落实,开展工业企业降氮脱硝、清洁能源改造、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和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查处违法案件 3769 宗,关停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或项目 1546 个,解决 2 万多件污染扰民问题。实施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对全市 20 多万辆黄标车实行限行措施。积极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空气污染联防联治,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去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5.1,同比上升 0.8 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继续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力整顿

14、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完善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长效监督机制。强化城市综合执法,依法加大对“六乱”的整治力度,清除违法户外广告面积 7.3 万平方米,制止和清拆违法建设面积 132 万平方米。(五)民生福利继续改善。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 66 条惠民措施和 17 条补充意见,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去年,市本级一般预算安排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的资金 220.5亿元,占财政支出 73.6,比上年提高 3.9 个百分点。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72.45 万人,占全省的 2/5 和全国的 1/15,其中本市城镇户籍新增就业人数34.38 万人,增长 34。失业人员就业率达 70

15、.07,上升 2.17 个百分点;登记失业率2.25,下降 0.07 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市社会保险参保达 1856 万人次,增加 206 万人次,增长 12。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增加 510 元,达到 2057 元,增幅达 33。通过阶段性调低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累计为企业和参保个人减轻负担 53.4 亿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平均 220 元提高到 271 元,增幅为 23,提前 3 年实现了农村低保标准为城市 70以上的目标。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平均增幅15.1。农转居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至每人每月 521 元,增长 22;失业保险金提高到每月 791 元

16、,提高了 15。制订实施外来从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办法和解决非本市户籍人员领取基本养老待遇问题的办法。医疗救助覆盖城乡居民,共资助 5.2 万名困难群众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 12.31万人次减免了医疗费用。改建、重建了 3310 户农村助残安居房。慈善事业不断发展,确定每年 12 月 12 日为“广州慈善日”。居家养老、老年人优待等社会福利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为 84.8 万老年人发放了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保卡。住房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全市新开工保障性住房项目 14 个,建筑面积 186 万平方米。为 1.77 万户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

17、难问题,累计解决了 3.99 万户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完成总目标任务的 51.72。建立了职工工资水平与企业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27610 元,增长 9.1。(六)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制定实施关于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实施意见及 12 个配套文件,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实现农业总产值296 亿元,增长 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1067 元,增长 12.6,连续两年高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速。完成 18 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和近 14 万亩农田、1.9 万亩鱼塘的标准化建设任务,规划建设了 30 个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

18、业达到 80 家。扶持发展区(县级市)购物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和连锁网点 118 个,近 20 万户农民受益。农村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成立了广州农村产权交易所,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54.05 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耕地总面积的 34.1。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加大,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 5.45 万人,转移就业 7.15 万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扶持培育了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品牌景点。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完成 1139 个行政村规划编制,累计对 774 个行政村进行村容村貌整治。继续推进中心镇建设,加大对北部山区镇的扶持力度。农村社保工作全面铺开,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达 33

19、万人。农村社会事业持续进步,农民享受的公共服务日益增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巩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市本级财政对教育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达 18.2。市、区两级共投入 5.3 亿元,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 79 万名学生。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推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省市一级学校提供的学位占全市普通高中的 89.1,高考总体成绩创 20 年来新高。中等职业教育品牌建设得到加强,我市中职学生在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中名列全国省会城市总分第一名。市属高校强化内涵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落实教师待遇,解决了全市 2246 名代课教师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基层

20、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城乡体育设施不断完善,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人才辈出,广州运动员参加第十一届全运会创造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苏迪曼杯羽毛球赛、女子世乒赛、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亚洲田径锦标赛等 54 项国内外重大赛事。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继续加强,甲型 H1N1 流感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效推进,完成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等一批医疗卫生建设项目。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 99.7。实施“健康亚运、健康广州”全民健康活

21、动。开展“争当好市民、当好东道主亚运广州行”等系列活动,推进新一轮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公共文明指数测评成绩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国际交流与合作成绩显著,成功举办 2009 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世界理事会会议暨广州国际友城大会,广州的国际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信息广州”建设取得新进展,电子政务便民服务成效显著,政府门户网站绩效居全国前列。对口帮扶工作有序展开。全年招收 358 名梅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入读市属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对口支援汶川威州镇恢复重建工作,投入资金 28 亿元,77项援建项目全面完成并交付使用,提前半年实现了中央和省关于“三年援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

22、目标。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低生育水平进一步稳固,人口和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初步解决了独生子女父母退休时一次性奖励兑现问题,受惠群众逾 10 万人。“六好” 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深入开展,58.6的社区成为全省“六好”平安和谐社区。流动人员和出租屋管理进一步加强,“房中房”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 12.8,其中,抢劫、抢夺案件同比分别下降 21.4和24.2。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全市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17.4和9.1。“扫黄打非” 、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走私成效明显。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人民防空、海防建设以及优

23、抚安置工作扎实推进,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深入开展。侨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民族、宗教、对台事务、档案、气象、参事、妇女、儿童、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市政府再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八)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坚持定期向人大报告工作,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改进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及政协提案的办理工作,全年办理答复 927 件,办理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高。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与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的联系,落实市政府各职能部门与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对口联系制度。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

24、。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完成了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 9 个部门实行大部制,市政府工作部门和办事机构从 49 个精简为 40 个,行政审批事项减少 559 项,精简 66.2。制定了广州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五年规划和广州市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规定,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公务员队伍教育和管理,公务员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市政务服务中心功能不断完善,政务公开、新闻发布、重大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率先在全国公布政府部门预算。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严格控制党政机关一般性行政经费支出,实现了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

25、党政机关出国(境)费用以及办公经费预算“五个零增长” 。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切实加强执法、廉政和效能监察。纠风治乱专项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广州市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和广州市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推进行政问责、审计工作,政务环境不断优化。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考验中,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是全市人民和社会各界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广州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广州现代化建设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

26、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需不足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很困难,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很大,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的任务十分紧迫;城市功能、公共服务、自主创新能力等与国家中心城市要求仍有不小差距;城乡和地区间发展还不平衡,宜居城乡“首善之区”建设任重道远;保障和改善民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仍需作出更大努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不够高,部分地区交通拥堵问题比较突出,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更加有

27、效的措施破解难题,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二、2010 年工作安排今年是广州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我们既要承载全国人民和亚洲人民的重托,全力以赴办好亚运会和亚残运会,提升广州的国际影响力,又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完成“十一五” 规划,推动科学发展向全面深化转变。做好今年工作,关系当前,影响长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充分认识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复杂性、艰巨性,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

28、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届六次、市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学发展实力的奋斗目标,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亚运筹办工作,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着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着力加强城市环境建设,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改善民生福利,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确保实现城市环境面貌“大变” 目标,圆满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实现“迎接亚运会,创造新生活”的要求。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10;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5;

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13;外贸出口总值增长 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4.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 7.5和4;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 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一) 举全市之力做好亚运筹办工作,确保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圆满成功。认真做好场馆建设、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工作。按时保质完成亚运城、亚运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组织亚运场馆运行团队,建立赛时运行指挥体系,组织好测试赛、火炬传递、开闭幕式等重要活动。广泛传播“激情

30、盛会、和谐亚洲”理念,激发亚洲各国和地区公众及媒体关注、参与、支持广州亚运会的热情。深入开展“迎亚运、讲文明、树新风、促和谐”活动,增强市民当好东道主意识,弘扬讲文明、重礼仪、团结友善、热情好客的良好风尚,尊重各个国家、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文化信仰,充分展示广州文明形象。发挥驻穗中央和省属单位、部队等各方面参与和支持亚运的积极性,促进共驻共建共同发展。以“一流的组织管理、一流的场馆设施、一流的城市环境、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社会风尚”迎接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实现两个亚运“同时举办,同样精彩”。确保实现城市环境“大变”目标。以大干促大变精神,继续实施“青山绿地”、“ 蓝天碧水”二期工程和花园

31、城市行动纲要,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广州“天更蓝、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城更美”。大力推进空港、海港和铁路等重大枢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东新、南二环、广深沿江广州段等高快速路建设。加快发展轨道交通,确保亚运会举办时地铁三四号线北延段、二八号线延长线及广佛线首段建成开通,全市轨道交通开通里程达到 218 公里,线网覆盖 80的亚运比赛场馆。高标准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工作,推进城乡森林体系、园林绿地体系、田园景观体系建设,鼓励企业和个人认捐、认种树木,增加森林碳汇,构建广州绿色生态屏障。加快落实“空气整治 50 条”及“新 31 条”污染综合治理措施,密切与周边城市的环境保护合作,采取

32、更加严格的控制手段,加强对环境质量的监控。重点抓好工业企业、机动车、饮食企业、工地扬尘等七大类污染的综合整治,确保亚运会期间全市空气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基本要求。再接再厉,毫不松懈地抓好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同步做好截污、清淤、补水和两岸景观绿化工作。全面清拆饮用水源保护区内违法排污口,从严查处向江河湖泊直接排放污水的行为,确保亚运前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全面推进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城市主干道、高架路沿线两侧建筑立面,亚运场馆与接待宾馆周边地区整饰工作,推进整治工作向社区深化延伸。以推进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提高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围绕力争用 35 年

33、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成片改造和 10 年内基本完成 138 条“城中村”改造的目标,今年启动 10 个片区的旧城区改造,力争完成 9 条“城中村”拆除任务。改造时,坚持保护历史文化与改善环境相结合,严格执行“三条线”控制要求:“绝对保护线”内建筑不得拆除,必须严格按原状予以维修,传承历史文化风貌;“重点保护线”内建筑按“修旧如旧、建新如故”原则进行改造;“ 更新改造线” 内建筑可实施成片拆除改造。 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和谐稳定。加大城市管理工作力度,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大力推进综合执法重心下移和数字城管建设,推广城市区域式管理和综合巡检,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

34、化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做好亚运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工作。加强疫情监控,推进安全生产管理监督和源头治理,积极防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坚决杜绝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加强亚运应急预案演练,着力提高赛时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赛事期间安全有序、万无一失。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和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加强出租屋管理和各类人员密集场所的安全检查,有效预防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实现“平安亚运” 。(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促进高端发展和绿色增长为取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

35、快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心城区要依托五大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大力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经济,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把珠江新城-员村地区建设成为国际金融商务核心区,琶洲地区建设成为国际会展商务区,城市新中轴线南段地区建设成为行政办公中心,白鹅潭地区建设成为国际商业中心,白云新城地区建设成为宜居新城及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科学城金融创新服务区、南沙保税港区和广州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建设,规划建设“广州北岸文化码头”创意产业园区,大力推进广州国际商品展贸城、国际医药港及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建设,支持建设越秀区北部核心产业功能提升区和北京路广府文化商贸旅游区、荔湾区十三行传统商贸业转型

36、升级区、白云区大型现代商业中心、黄埔区临港商务区。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退二进三”和“腾笼换鸟”步伐,积极盘活旧厂房、旧工业用地,拓宽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总部经济,着力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及配套政策措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用好用足 CEPA 及其补充协议的各项政策,加快引进港澳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向集聚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打造“广州服务”的品牌,整体提升服务经济的发展水平。中心城区外围以中新知识城、南沙新城、科学城、大学城、国际生物岛以及现代化空港、海港为依

37、托,加快发展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打造若干个绿色增长区。重点抓好大型装备产业基地、龙穴造船基地、飞机维修基地、大功率机车检修基地、南沙核电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引导和促进高端制造业集聚发展。加强与央企及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合作,抓紧新能源汽车和三个年产百万辆轿车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筹划和申报工作,推动自主品牌乘用车项目建成投产。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纳入全省“500 强”建设规划。加大技改投入,加快优势传统产业和老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壮大制造业发展实力。大力推进“双转移”,确保实现省下达的年度考核目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

38、业基地、中国移动南方研发基地、中金数据中心华南基地、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广州(花都)光电子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数字电视与数字家庭、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产值规模超千亿元、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集团。着眼长远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为取向,立足我市产业特色和现实基础,研究制定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海洋生物、软件和信息服务、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物联网与下一代互联网、半导体照明等新兴产业,力争将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纳入

39、国家和省的总体部署,使我市成为国家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基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争取主动、把握先机。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核心作用。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广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和广州市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加大财政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力争今年全社会研发经费占 GDP 比重达到 2.4。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吸引和支持创新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学研联盟。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集中力量攻克核心技术,力争形成一批自主创新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事业,为创新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产业提升和自

40、主创新相融合,提高知识产权资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快广州高新区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努力实现从“广州制造”向“ 广州创造 ”的新跨越。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低碳型和循环型转变。加快建设低碳产业园区,推进广州开发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启动千家企业清洁生产行动,大力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节地活动,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大力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和产品,积极申报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和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创新路灯节能改造模式,大力推进全市路

41、灯节能改造。出台鼓励支持低碳生产生活和消费的政策措施,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培养全民节约意识和低碳意识,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巩固持续向好的经济形势。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合理增长。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的政策,以重点项目建设带动和促进社会投资。今年全市 89 个重点项目计划安排总投资 775.5 亿元,预期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 3000 亿元。把投资与迎亚运、强基础、调结构、保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服务,扩大投资需求。重点投向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建设、重大产业项目,以及社会民生

42、和“三农”等工程项目。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强重点投资项目责任管理,坚决完成省下达给我市的重点项目投资任务,并抓紧策划和储备一批新的项目,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鼓励消费的战略,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调控市场价格,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开展“千年商都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进一步完善商业网点规划,增强城市核心商业街区的消费服务功能。打好“亚运牌”,充分发挥筹办亚运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推动亚运文化旅游休闲消费,吸引海内外游客来穗观光消费。扩大家电、汽车、住房消费需求。实

43、施“农村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着力培育新型消费模式,促进信贷消费,支持发展节庆消费、租赁消费和网络消费。把握武广高铁开通带来的新商机,继续开展“广货北上”等商贸促销活动,努力扩大内销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外经贸稳定增长。认真落实各项外经贸扶持政策,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正式实施的重大机遇,引导企业调整出口目标市场,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外贸进出口结构,推动汽车、船舶、机电和电子信息等高端产品出口,鼓励企业引进高端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资源及原材料。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引资质量,争取更多大型企业落户广州。积极推进“中国

44、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组织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吸引国内外知名服务外包企业投资广州。鼓励和引导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创建内销品牌,扩大内销比重。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国际品牌和跨国经营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出台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推动民间投资的良好环境。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创新民营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努力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民营和中小企业投资公用事业、社会事业以及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实施民营和中小企业成长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及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前景好、竞争力强的民营

45、企业通过相互参股、收购兼并、外资嫁接等多种途径做大做强。支持广州民营科技园扩区,规划建设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基地、节能和新能源产业基地,引导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不断增强广州经济的活力。(四)切实办好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确保全市新增就业岗位 20 万个。加快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推进省市共建广州就业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投入 5.4 亿元,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鼓励和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实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

46、70以上,登记在册的“零就业家庭”1 人以上就业率100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3.5以内。二是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并提高保险水平。年底前将 76 万应参保农村居民纳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村养老参保覆盖面扩大到 70。安排社保资金 30.89 亿元,进一步提高城镇企业退休职工、农转居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加快实现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最大限度地减轻患大病、重病参保人医药费用负担。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筹资标准提高到年人均 260 元以上,各级财政的补助标准提高到年人均 210 元以上,提高参合农民医疗费报销比例,开展参合农民门诊统筹。

47、三是进一步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建立低保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完善城乡一体化低收入困难家庭认证和收入核算制度。提高抚恤补助标准,健全各类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确保享受抚恤补助的优抚对象 100纳入城乡医疗保障范畴。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进一步加强孤儿救助。完善养老体系建设,大力推广到户式和一站式的社区综合居家养老服务。全年新增养老床位 4000 张,实现每百名老人平均拥有床位数 2.5 张。进一步扩大老年人长寿金发放范围。落实市政府与中残联签订的协议,构建具有广州特色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在全社会形成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四是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成市第八医院、市疾控中心和 12

48、8 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0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城区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扩大村卫生站看病减免收费试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面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为全市 15 万儿童补种乙肝疫苗,为 14 万农村妇女进行“两癌”检查,为 2000 名贫困患者施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为农村孕产妇提供住院分娩补助。五是完成西江引水工程,让更多的市民喝上放心、安全、优质的水。加快推进西江引水工程建设,确保亚运会前实现通水,全面置换我市西北部地区水源,使西村、江村、石门等三间水厂水质达到新的国家生活饮用

49、水卫生标准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惠及越秀、荔湾、白云等区以及天河区部分区域约 600 万市民。六是完成 100 所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按照市、区(县级市)1:1 的比例,落实专项资金,优先保障用地,开辟绿色通道,全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确保年内全市规范化学校比例提高 10 个百分点,让更多的市民分享规范、优质的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七是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的精神,加快完善我市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将原定于 2012 年底前解决7.72 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问题的目标,提前到 2011 年底前实现。在抓紧推进在建的 221.27 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基础上,计划投入 45 亿元,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 万套,建筑面积 300 万平方米,并储备 3 平方公里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调整廉租房申请标准,将申请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由 7680 元调整到 9600 元,提高住房保障普惠度。加快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推出限价商品房用地。实行经济租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