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金属钝化,一、金属钝化现象 二、金属钝化的原因 三、钝化理论 四、钝化膜的性质 五、钝化膜的破坏 六、过钝化,实验现象 室温下,将一块铁或钢浸在浓硝酸中 :,在特定的环境中金属变得稳定,以至放入较强的酸中也不溶解,此种高耐蚀状态称为钝态。,70%, 稀湿 棒磨擦,一、金属钝化现象,二、金属钝化因素非贵金属不耐蚀的材料,在有限的条件下,变成耐蚀、稳定的金属称为钝化。 1、化学因素引起的钝化一般是强氧化剂引起的,如硝酸、硝酸银、重铬酸钾、高锰酸钾以及氧等,它们也称为钝化剂。但有时非氧化性酸,也能使金属钝化,如钼(Mo)可在盐酸(HCl)中钝化。,铁在硝酸中可能的反应:HNO3O十HNO2HNO
2、3 O十NO2十H+O e(Me)O(吸附)硝酸中的氧化作用很强,能和Fe的表面直接发生作用。 而且Fe离子以及 H原子发上氧化。,2、电化学因素引起 钝化(1)金属的电极电位朝贵金属的方向移动;如:铁的电位从-0.50.2伏升到十0.51.0伏;铬的电位从一0.6 0.4伏升到十 0.81.0伏。 (2)耐蚀性提高。接近贵金属 。不管是化学钝化,还是电化学钝化, 实质是一样的。阳极极化下的高电位,使溶液中的阴离子也会失去电子被氧化。,在含氧酸中,阳极极化保持了高的氧化电位,溶液中的阴离子容易失去电子,即阴离子容易氧化。 2OH O十H2O十2eSO42 O十SO3十2eO e(Me)O(吸附
3、) 在双电层的作用下,或者把阳极上的金属拉下来,或者O2一被挤人晶格中,形成氧化物,或者在阳极上发生如下电化学反应:2OH一十MeMe O十H2O十2e 2OH一十MeMe(HO)2十2e,典型金属阳极极化曲线,FeFe2+2e,Fe3O4十8H+一 3Fe3+十4H2O十e,Fe 2+Fe 3+,三、钝化理论,金属由活性状态变为钝态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目前比较能被大家所接受理论是成相膜理论和吸附膜理论。成相膜理论认为:金属在溶解过程中,表面上生成一层致密的、覆盖性良好的固体产物。这些反应产物可视为独立的相(成相膜),它把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的隔离开来,使金属的溶解速
4、度降低,即转变成不溶解的纯态。,事实证明:成相膜必须是电极反应形成的固体产物 ,大多数是金属氧化物,此外,磷酸盐、铬酸盐、硅酸盐,以及难溶的硫酸盐、卤化物等; 支持实验:椭圆偏光法观察到膜的存在;用X射线、电子衍射、电子探针及电化学法等测定出了膜的结构、成分和厚度。, 吸附膜理论认为,要使金属钝化,只要在金属表面或部分表面上形成氧或含氧粒子的吸附层就可以。这些粒子吸附后,改变了金属溶液界面的结构,使金属反应的活化能显著升高。吸附膜理论认为金属的钝化是由于金属表面本身的反应能力降低,而不是膜的隔离作用。能使金属表面吸附而钝化的粒子有氧原子、O2一或OH。,钝性吸附的历程:1、化学理论:认为吸附的
5、氧饱和了整个表面上的原子活性价键;形成了与被吸附原子有关的金属表面的不活泼层氧的单分子吸附层,2、电化学吸附理论:认为是金属阳极溶解过程受到电化学阻滞,其中氧吸附层增加了阳极电位,这是因为原先的金属离子平衡电位将部分地被吸附电位所代替,结果金属总电位正移,阳极变稳定了。,吸附膜理论支持实验:如电化测量表明要金属钝化,有时只需要零点几毫库仑厘米2的电量,如此小的电量只刚刚够形成单原子层吸附膜,远远不足以形成成相膜固体产物。,成相膜理论与吸附膜理论比较,共同点:是都认为由于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极薄的膜阻碍了金属的溶解; 不同点:在于对成膜的解释。吸附膜理论认为形成单分子层的二维膜导致钝化;成相膜理论
6、认为至少要形成几个分子层厚的三维膜才能保护金属,最初形成的吸附膜只轻微的降低了金属的溶解速度,而完全钝化要靠增厚的成相膜。,可以认为金属钝化时,先是生成吸附膜,然后发展成为成相膜。膜的生长服从对数规律,吸附膜控制因素是电子隧道效应,成相膜是离子通过势垒的运动。钝化的难易主要取决于吸附膜,而钝化状态的维持主要取决于成相膜。,四、钝化膜的性质,厚度约3060 ,无定形绒毛状氧化物,含水较多,成分结构多变;类似凝胶,具有强的吸附性。钝化膜的种类很多,常见有氧化膜,还有磷酸盐膜、硫酸盐膜、硫化物膜、氯化物膜、氟化物膜等。钝化膜的组成以及性质与溶液的pH值、阴离子性质、浓度和电极电位有关。,钝化膜的成分
7、 可借助于原子吸收光谱、纸上色谱、电子探针、俄歇谱仪、Mossbauer谱仪以及原始的化学方法等相互配合来确定。 钝化膜结构 主要是用X射线电光谱仪XPS、二次离子谱仪SIME、离子散射谱仪ISS 、俄歇谱仪等近代科学方法来确定。,五、钝化膜的破坏,1、化学、电化学破坏 钝化膜这种方法是往溶液中添加活性阴离子。常用的是由卤素离子及OH一、SCN一等,特别是Cl对钝化膜的破坏作用最为突出。,钝化膜穿孔发生溶解所需要的最低电位值临界击穿电位,随Cl浓度增加,而减少 。,破坏过程,Cl离子对膜的破坏,是从点蚀开始的。钝化电流在足够高的电位下首先击穿表面膜有缺陷的部位(如杂质、位错、贫Cr区等),露出
8、的金属便是活化钝化原电池的阳极。,1、当Cl与其他阴离子共存时,Cl在许多阴离子竞相吸附过程中能被优先吸附,使组成膜的氧化物变成可溶性盐;2、吸附的Cl离子进入晶格代替膜中水分子、OH一或O2,并占据了它们的位置。3、吸附Cl以后,由于负电荷的场作用,将影响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可以加速金属的阳极溶解。,阴离子浓度和电位对金属表面状态的影响,2、机械应力引起钝化膜的破坏,(1)膜本身的介电性质如:高场强诱发产生的电致伸缩作用 ;(2)机械性质如:膜的内应力 、机械碰撞 。,六、过钝化,金属在强的氧化介质中或者电位明显提高(增大)时,保护膜(钝化膜)转变成为易溶解而无保护性的高价氧化物,又发生腐蚀溶解的现象被称为过钝化。低电位区活性溶解时,以低价转入溶液:FeFe2+2e E=-0.44伏CrCr3+ 3e E=-0.74伏,电位升高,阳极表面形成不溶性的Fe3O4 Cr2O3 4H2O Cr2O72 十8H十6e Fe3O4十8H+一 3Fe3+十4H2O十e可变价的金属,易于过钝化溶解 ;低价的氧化物比高价氧化物相对稳定,一般高价氧化物容易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