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修四 第一章(1)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反应过程发生能量变化的原因,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2、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反应热的概念等。3、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书写方法。4、掌握测定中和反应热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教学重点: 1、了解焓变与反应热的含义,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和反应热的概念等。2、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书写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和书写方法。教学过程: 知识点一:反应热、焓变( )H(1)反应热:任何化学反应在发生物质变化的同时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
2、表现为热量变化,即发出热量或吸收热量。化学反应中,当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温度时,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称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2)焓变: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焓变( )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即:H。在恒压条件下,用焓变 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焓变的符号是 ,( 反 应 物 )生 成 物 ) -( H单位是 (或 )。1molkJolkJ/【提示】1 焓(H)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内能描述的是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之一。不同的物质,其焓不同;相同的物质,如果温度或压强不同,聚集状态不同,其焓也会不同,所以焓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物质(内因)、温度与压强(外因)。
3、2 反应热受温度、压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学化学一般研究的是在一定压强下,在敞口容器中发生的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此条件下的反应热才是焓变。3 许多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可以通过实验用量热计直接测得。【特别注意】 的单位是 并不是指每摩尔具体物质反应时伴随的能量变化是多少千焦,而是给H1molkJ定形式的具体反应以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来计量其物质的量时伴随的能量的变化。式中的 不能理解为每1mol摩尔反应物或生成物,应理解为“每摩尔反应”。如反应 ,是指每摩尔的反应:“ 与1-222 6.-57)()( olkJlOg的 )(2glH反应生成 ”的焓变,)(1mol
4、OmoH反应 ,是指每摩尔反应:“ 与 反1-222 -28.)()(1mlkJlH的 )(12mol)(12olO应生成 ”的焓变。同一化学反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不同,则 的符号、单位相同,数值不同,l H数值与化学计量数对应成比例。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从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的过程。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而一般化学反应中,旧键的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与新键形成所放出的总能量是不相等的,而这个差值就是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所以化学反应过程中会有能量的变化,也就是说,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时吸收和放出的能量差
5、别是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的本质原因。以反应 为例,通过下图从微观角度解释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2)()(2gHCllg化学键断裂时需要吸收能量,吸收的总能量为:436 +243 =679kJkJ化学键形成时需要释放能量,释放的总能量为:431 +431 =862则反应热为 862 -679 =183 ,即放出 183 的热量,反应热(焓变) (理论值),kJkJ 1-83molkJH其实验值为 。1-6.184molH知识点三: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概念1 发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大。如 )(2)()(2gCllg1-83molkJH2 吸热反应:反应
6、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小。如)()()(2OlHsC 1-5.1l(2)焓变符号:规定放热反应的 为“”,吸热反应的 为“+”,即放热反应的 ,吸热H0H反应的 。0【提示】被研究的物质系统称为体系,体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称为环境。发热反应将能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吸热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形式)从环境吸收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所以,规定放热反应的 为“” ,吸热反应的 为“+” 。【特别注意】 不仅应用在化学反应中,它还应用于任何有能量变化的过程。H如 ;共价键的断裂,吸收能量,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22gOl00H放出能量, 。
7、(3)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4)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1 常见的放热反应a. 所有的燃烧反应:如木炭、CH 4 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的燃烧,钠、 H2 在氯气中的燃烧,镁条在 CO2 中的燃烧。b. 所有的酸碱中和反应:如 。ONaClHl2c.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如 (生石灰与水的反应), (在暗处即爆炸)2)(CaOHF2但少数化合反应如 等是吸热反应温d. 铝热反应:如 。FeAlFeAl 943832高 温e. 金属与酸的反应:如 HMg2 常见的吸热反应a. 大多数分解反应:如 2334,COaClNCl 高 温b. 水解反应: (水解反应可看做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OH224c.
8、以碳、CO、H 2 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222 HCOHuH 高 温,高 温d. 其他反应: (在常温下进行)ONBaCllNOBa 3242 108)( 知识点四:热化学方程式(1)概念: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2)意义: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表明物质 与 反应生成1-22-285.)()()( molkJHlgH的 )(2golH)(12gmol放出的能量为1lOmo1-.l(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的问题1 写在化学方程的右边,且中间留一字空: =符号 数值 单位;HH2 反应热 与测定条件(温度、压强
9、等)有关,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应注明 的测定条件。绝大多数H是在 25、101kPa 下测定的,若不注明温度和压强,也就表明是在 25、101kPa 时进行的反应。3 是一个宏观量,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并不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数或原子数,因此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4 与物质的聚集状态有关,如果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则反应热 也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g、l、 s、aq,不标气体、沉淀符号)。5 由于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所以焓不同,故化学式相同的不同单质与相同的物质发生反应,反应的焓变 也不相同。因此,对于化学式相同的同
10、素异形体,还必须在化学式后面注明其名称。如 C(s,金刚石)、HC(s,石墨)或 C(金刚石,s)、C(石墨,s)6 热化学方程式中 必须与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 也要加倍。H H1-222 6.-57)()( molkJlOg的 1-222 -285.)()()( molkJlOHg的7 正反应与其逆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知识点五:酸碱中和反应的反应热的测定1、中和热:酸与碱反应生成 1mol H2O 时释放的热量称中和热。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中和时H= -57.3kJ/mol2、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原理:Q=mct 仪器及药品 :大烧杯(500mL)
11、(或保温杯)、小烧杯( 100mL)、温度计、量筒(50mL)两个、泡沫塑料或纸条、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0.50mol/L 盐酸、0.55mol/LNaOH 溶液。实验步骤:a、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的目的,如上图所示。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b、用一个量筒量取 50mL 0.5mol/L 盐酸, 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
12、温度,记录。 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c、用另一个量筒量取 50mL 0.55mol/L 氢氧化钠,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的温度,记录。d、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中,并把量筒中的 NaOH 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注意不要洒在外面),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量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e、重复实验步骤 24 三次。【提示】1 对于本实验由于仪器的保温、隔热效果和操作方面的原因,产生的误差导致的结果一般是(即生成 1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kJ)13.57molkJ2 对于强酸与弱碱或弱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 1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小于 57.3kJ/mol,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吸热的。3 若强酸与强碱反应生成难溶的盐和水,则生成 1mol 水所放出的热量大于 57.3kJ/mol,(一般生难溶的盐是要放出热量的),该反应的 不是中和热。13.57molkJ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