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梳理,一、重点字词句1. 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_通_,意思为:_(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通_,意思为:_(3)入则无法家拂士_通_,意思为:_,曾,增,增加,衡,横,梗塞,不顺,拂,弼,辅佐,起,指被任用,捣土用的杵,凭此、借此,代词,这,这个,表现,明白,了解,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使经受贫困(之苦),在国内,在国外,犯错误,起,指被任用,发出,违背,通“弼”,辅佐,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田间、田地,狱官,责任,使命,扰乱,增加,思虑;,奋起,指有所作为,守法度的大臣,贤士,常常,经常,6. 重点句子翻译(1)舜发于畎亩之中。(2)故天将降大任
2、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舜从田地中被任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作为。,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二、文意理解与探究1. 选文首先采用了_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_的论点。2. 文章开头连用六个事例,在内容和表达效果上分别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摆事实),忧患可以使人
3、谋求生存,而安乐能够导致灭亡(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亦可),引出并论证“生于忧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经过磨难和历练而成)的观点;运用排比,同类并举,增强了文章气势,使论证更充分。,3.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是人”指哪一类人?4. 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经受艰苦磨炼之后,能够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5.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6. 本文开篇列举的六个事例可以印证“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
4、生大多处于“顺境” 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 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顺境”中的我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强化训练,使饥饿,同“横”,梗塞,指不顺,游历,一年,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周 人 之 俗 治 产 业 力 工 商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
5、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用这些方法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动,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原来没有的才能。,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苏秦)于是就闭门不出,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4. 【乙】文苏秦的经历能否作为【甲】文论点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能。【乙】文通过写苏秦出游失败后遭受家人冷遇,然后刻苦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证明生于忧患这一观点,符合【甲】文的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所以可以作为【甲】文的事实论据。,【参考译文】【乙】苏秦,东周洛阳人。他往东去齐国从师,在鬼谷先生那儿研习学问。他出外游历了好几年,非常狼狈地回到家里。他的哥哥、弟弟、嫂子、妹妹、妻子、侍妾都暗地里讥笑他,说:“周人的风俗,向来是治理产业,努力从事工商,如今你去掉了根本去搬弄口舌,穷途末路,不也应该吗!”苏秦听了这些话,心里感到惭愧而暗自伤心,于是就闭门不出,他把自己的藏书全部阅读了一遍。找出一本周书阴符,伏案攻读。读了一年,他从书中找出了许多揣摩国君心意的诀窍,说道:“凭借这些知识,我可以去说服当代的国君了。”他打算去劝说周显王。显王的近臣们平素就熟悉苏秦,都轻视他。(周显王)不相信他。
7、于是向西来到秦国,劝说惠王,没有被任用,又向东来到赵国,赵国国相奉阳君不听(苏秦)劝说。(苏秦)又去了燕国,等了一年多才有机会拜见,二、(2017巴中改编)阅读文言文,完成14题。(导学号:15544001)【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乙】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上:指唐太宗
8、。守成:保持成就。草昧:蒙昧、模糊不定的状态。忽:不注意,不重视。,起,指任用,通“弼”,辅佐,谁,A,【解析】A项“故”的都是“所以”的意思。B项中“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是代词。C项中“亡”前者是“灭亡”的意思,后者是“逃走”的意思。D项中“安”前者是“安定”的意思,后者是“怎么”的意思。故选A项。,3. 翻译下面语句。(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2)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4.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思想与【甲】文中孟子的思想有相似之处,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往事。,唐太宗和孟子都认为治理国家要有“忧患意识”。国君只有居
9、安思危,常念“守成之难”,才能使国家基业稳定。,【解析】结合选文中唐太宗关于“创业”与“守业”的看法,分析其治国思想,并联系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论述,找到两人治国思想的相似点进行分析整理。【乙】段中唐太宗与房玄龄和魏征探讨关于“创业与守成孰难”的问题时,提出“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说明唐太宗认为国家安定后,(君主)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奢淫逸,因为忽视治理而产生祸乱,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不谋而合,唐太宗和孟子都认识到了君主需要居安思危,才能守住基业。,【参考译文】【乙】唐太宗问身边大臣:“创业与守成哪个难?”房玄龄说:“建国之前,与各
10、路英雄一起角逐争斗而后使他们臣服,还是创业难。”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莫不是从艰难境地取得天下,又于安逸中失去天下,守成更难。”太宗说:“玄龄与我共同打下江山,出生入死,所以更理解创业的艰难。魏征与我共同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富贵而导致骄奢,忘乎所以而产生祸乱,所以懂得守成更难。然而创业的艰难,已成为往事,守成的艰难,正应当与诸位慎重对待。”,阻塞,在国内,攻打,通“返”,返回,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智伯起兵袭卫,“至境而反”的原因。,(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卫有贤人,先知吾谋也。【解
11、析】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百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块白璧,来让卫国放松警惕,然而南文子发现了其中的玄机,早早在边境处做了部署,智伯的计谋被拆穿了,所以放弃了攻打卫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析】在智伯送来礼物时“群臣皆贺”,而“南文子有忧色”,思考着“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印证了语段(一)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4. 语段(二)中南文子的想法印证语段(一)中的什么观点?,【参考译文】(二)智伯想攻打卫国,就送给卫君四百匹名为野马的良马和一块白璧。卫君十分高兴。群臣都来庆贺,南文子却面带愁容。卫君说:“全国上下一片喜庆,而你却愁眉苦脸,这是为什么呢?”文子说:“没有功劳
12、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以不慎重对待。四百匹野马和一块白璧,这是小国应该送给大国的礼物,而如今大国却将这种礼物送给我们,您还是应该慎重考虑。”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防人员。智伯果然出兵偷袭卫国,到了边境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能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二)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 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注释】色:指气色、血气。奋:此处谓恃力强干。班白:班,通“
13、斑”。即“斑白”。指老年头发花白。自贤:自以为贤。意即恃仗一己的聪明和才能。,B,【解析】A项中“发”前者是“起,指被任用”的意思,后者是“开放”的意思。B项中“劳”意思都是“使劳累”。C项中“作”前者是“奋起,有所作为”的意思,后者是“写作,创作”的意思。D项中“安”前者是“安逸”的意思,后者用来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怎么”。故选B项。,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3. 语段(一)开头连用六个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4. 结合两个语段概述一个国家强大的条件有哪些?,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统治者戒骄戒躁,善于纳谏,知人善任;朝中臣子官吏坚持法度,全心辅佐君王;国家要有外来祸患和战争。,【参考译文】(二)列子说:“气色强盛的人骄傲,力量强盛的人奋勇,不可以和他谈论道的真谛。所以头发没有花白就谈论道,必然出毛病,又何况行道呢?所以自己奋勇,便没有人再教他。没有人教他,那就孤独没有帮助了。贤明的人任用别人,因而年纪老了也不衰弱,智力尽了也不昏乱。所以治理国家的困难在于认识贤人而不在于自己贤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