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 细菌的遗传与变异,遗传(heredity):使微生物的性状保持相对稳定,子代与亲代生物学的性状基本相同, 且代代相传。变异(variation):在一定条件下,子代与亲代之间以及子代与子代之间的生物学性状出现的差异, 有利于物种的进化。基因型(genotype): 细菌的遗传物质.表型(phenotype): 基因表现出的各种性状.,细菌的变异,遗传性变异:是基因结构发生了改变,故又称 基因型变异。常发生于个别的细菌,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变异发生后是不可逆的,产生的新性状可稳定地遗传给后代。非遗传性变异: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影响下产生的变异,其基因结构未改变,称为表型变异。易受到环境因素的
2、影响,凡在此环境因素作用下的所有微生物都出现变异,而且当环境中的影响因素去除后,变异的性状又可复原,表型变异不能遗传(L型)。,第一节 细菌的遗传物质,染色体 质粒 转座因子 整合子 噬菌体,(一 )染色体(chromosome),一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按一定构型反复回旋形成松散的网状结构. 缺乏组蛋白,无核膜包裹. 约含有5000个基因.,http:/www.sciencecollege.co.uk/SC/cell_biology.html,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是闭合环状的双链DNA。,(二) 质粒,质粒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 质粒DNA所编码的基因产物赋予
3、细菌某些性状特征。 质粒可自行丢失与消除。 质粒的转移性。 质粒可分为相容性与不相容性两种。,质粒DNA的特征,质粒的分类:,根据质粒能否通过细菌的接合作用进行传递1接合性质粒2非接合性质粒 根据相容性1相容性几种质粒同时共存于同一菌体内2不相容性不能同时共存可借此对质粒进行分组、分群,根据所编码的生物学性状, 分为:,致育质粒(fertility plasmid、F质粒)编码性菌毛,介导细菌之间的接合传递; 耐药性质粒(resistance plasmid、R质粒) 编码细菌对抗菌药物或重金属盐类的耐药性。分两类,一是接合性耐药质粒(R质粒),另一是非接合耐药性质粒(r质粒); 毒力质粒(V
4、irulence plasmid, Vi质粒) 编码与该菌致病性有关的毒力因子,S.aureus的表皮剥脱素; 细菌素质粒 编码细菌产生的细菌素; 代谢质粒 编码产生相关的代谢酶。,转座子(transposon):是一类在细菌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之间可自行移动的DNA序列. 不同于质粒, 转座子不能自我复制.,转座子有二类: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 IS):最小,不超过2kb, 只携带与转座功能有关的基因。转座子(transposon , Tn):长度一般超过2kb,除携带与转位有关的基因外还携带其他基因(如耐药性、毒素基因等).,整合子(integron):定位:
5、细菌染色体、质粒或转座子上. 基本结构:两端为保守末端(attI ,59-be) ,中间为可变区(orf 1),含一个或多个基因盒. 功能元件:重组位点 (attI ,59-be) ;整合酶基因(intI);启动子(Pc). 功能: 通过转座子或接合性质粒,使多种耐药基因在细菌中进行水平传播.,基因转移(gene transfer):外源性的遗传物质由供体菌进入某受体菌细胞内的过程。 基因重组(recombination):转移的基因与受体菌DNA整合在一起,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某些特性。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方式: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第三节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 转化
6、(transformation): 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2. 接合(conjugation),接合:是细菌通过性菌毛相互连接沟通,将遗传物质(主要是质粒DNA)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能通过结合方式转移的质粒称为接合性质粒(F质粒, R质粒),不能通过性菌毛在细菌间转移的质粒为非接合性质粒。,F+ 即F质粒,编码性菌毛,称雄性菌.,Hfr(high frequency recombination)F质粒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该菌称高频重组菌.,Fro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F+,Hfr,该细菌(Hfr)能使受体细菌高频地重
7、组外源基因到染色体上, 从而提高染色体基因的转移.,Hfr,F-,Hfr,F-,Hfr,F-,Hfr,F-,FHfr菌中的F质粒可从染色体上脱离下来,并带染色体上几个邻近的基因,故称F质粒.二者均有性菌毛,均可发生接合。,From: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F,F,F,F,Cross of F X F-. The F- becomes F, the F remains F,细菌的耐药性与染色体基因突变及R质粒的接合转移等有关。R质粒有耐药传递因子(resistance transfer factor, RTF)和耐药决定子(resistance determin
8、ant, r)两部分组成。RTF的功能与F质粒相似,可编码性菌毛和通过接合转移;r决定子能编码抗生素的耐药基因。,R质粒的接合,转导:是以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根据转导基因片段的范围,可将转导分为两类:普遍性转导(转导的DNA可是供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转导的DNA只限供菌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3. 转导(transduction),普遍性转导( generalized transduction) 转导的DNA可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局限性转导( restricted transduction) 转导的DNA只限供体菌染色
9、体上的特定基因,5.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G +菌形成原生质体后,在聚乙二醇(PEG)作用下,可使两种不同的细菌细胞发生融合的过程。融合后形成双倍体细胞,可短期生存,染色体重组,获得多种不同表型的重组融合体。,第四节 基因突变,一 基因突变规律:突变可以自然发生为: 自发突变. 具自发性, 随机性.人工诱导产生的突变为诱发突变, 可提高突变率.,彷徨试验(fluctuation test, 波动试验):随机的、非定向的突变是在接触噬菌体之前就已发生,噬菌体对突变仅起筛选而不是诱导作用。,增殖,影印试验(replica plating):耐药突变株在接触药物之前出
10、现,药物的作用是选择耐药株,淘汰敏感株,野生型(wild type):未发生突变的菌株. 突变型(mutant type): 相对于野生型, 某一性状发生改变的菌株. 回复突变(reverse mutation):有时突变株经过又一次突变可恢复为野生型的性状.,第五节 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意义,影响细菌学诊断:(形态, 抗原性等),变形杆菌(Proteus) 鞭毛变异, H-O变异 写真提供:島田俊雄博士,荚膜变异 http:/fig.cox.miami.edu/cmallery/150/gene/mol_gen.htm,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由敏感变为耐药的变异。有些细菌还表现为同
11、时耐受多种抗菌药物,即多重耐药性。从抗生素广泛应用以来,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不断增长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趋势,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并成为当今医学上的重要问题。,耐药性变异,毒力增强:无毒力的白喉棒状杆菌常寄居在咽喉部,不致病;当感染了-棒状噬菌体后变成溶原性细菌,则获得产生白喉毒素的能力,引起白喉。 毒力减弱:有毒菌株长期在人工培养基上传代培养,可使细菌的毒力减弱或消失。卡介苗(BCG)是卡介二氏将强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有胆汁、甘油、马铃薯培养基上,经过13年,连续传230代,获得的一株毒力减弱但仍保持免疫原性的变异株。,毒力变异,检测致癌物质 Ames试验原理:突变菌在诱变剂的作用下可能会发生回复突变而恢复其原有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