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法制史 课程教学大纲中文:中国法制史课程编号21B992001 课程名称英文:The Legal History of China课程基本情况1学分:3 学时: 45 (课内讲授: 45 实验实训: 课外安排: )2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3适用专业:本科专业4先修课程:法理、宪法、民法、刑法5选用教材:曾宪义主编:中国法制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年6参考书目:蒲坚主编:新编中国法制史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叶孝信主编:中国法制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年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中华书局,1981 年7教学形式:课堂讲授8考核方式:闭卷考试教学
2、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中国法制史的基本常识,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并为其他法律课程打下良好的法律史学方面的基础。教学要求:1、重点掌握以下几个朝代的基本内容:西周、秦、汉、唐、宋、明、清。2、每个朝代的刑法是学习重点,通过学习能够简单勾勒出中国古代刑法的法律发展史。3、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伦理化属性及其成因。4、在开课前,应该对该课程的基本概括作一个大致的介绍,包括课程属性、学科的历史发展、中外学界研究的基本概况、各朝代研究的学者及其所取得的成绩等。5、注意学习方法,拓宽知识面以提高学习兴趣。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 导论(4 学时)一、 法制史是法学
3、与史学相交叉的一门学科二、 法制史与政治制度史、哲学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宗教史之间的关系三、 近代法制史学科的设立,日本、台湾、大陆学者的研究概况1、法制史学科的成立2、民初以来中国学者的研究3、台湾学者的研究4、一九四九年以来大陆学者的研究四、 中国古代法律的几个重要特征:1、宗法伦理性2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2、君主专制性3、司法与行政的合一性4、礼与法的紧密结合性5、家与国的相通性五、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其意义何在?六、 如何才能学好中国法制史?1、学习工具(各种词典)2、文史基础3、学习方法教学要求:了解:法律史与法制史之区分,它属于法学还是史学,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
4、制史,如何才能学好中国法制史 理解:法制史学科的发展及其与其他史学学科之间的联系掌握:中国古代法律的几个基本特征(或者属性)思考题:1、为什么中国古代法律具有强烈的伦理属性?2、法制史与思想史之间的关系如何?第二章 中国法律的起源与夏商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中国法的起源二、夏商的立法指导思想三、夏商的立法概况四、夏商法律的基本内容五、夏商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问题理解:商朝的立法思想与主要内容掌握:夏商的刑法与司法制度思考题:1、为什么说中国古代法律具有早熟性2、刑与“兵”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3 学时)一、西周立法的指导思想二、西周立法的概况三、西
5、周法律的主要内容四、西周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西周法律思想为什么会出现法律思想的巨大转变,西周的罪名与刑罚理解:西周的法律形式,西周的礼及其礼与刑的关系3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掌握:西周的刑法原则、婚姻成立的基本条件、西周的司法制度思考题:1、简述西周的礼与刑2、什么是同姓不婚,规定同姓不婚的意义何在?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春秋时期的法律制度1、 各国公布成文法2、意义二、战国时期的法律制度1、 法经2、商鞅改法为律教学要求:了解:春秋时期社会生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理解: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掌握:法家的法律思想、李悝、商鞅的变法的重要内容
6、思考题:1、试述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变法的原因2、简述法家的法律思想第五章 秦朝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秦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二、从云梦秦简看秦朝的立法概况三、秦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四、秦朝的司法制度五、秦朝法制的发展结果教学要求:了解:秦朝社会的基本情况,云梦秦简理解:秦朝的刑法、经济管理与行政管理法律掌握:秦朝行政机构的设置、司法制度,注意概念:封建制、郡县制。思考题:1、秦朝“二世而亡”同它的法制是否有关?为什么?2、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秦朝哪些方面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第六章 汉朝的法律制度(3 学时)一、汉朝立法指导思想的演变二、汉朝的立法概况三、汉朝时律学的发展四、汉朝法制的主要内容五、
7、汉朝的司法制度4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教学要求:了解:两汉社会概况与法律的基本变化、民法、行政法理解:两汉的刑法与主要罪名,司法机关与监察机构掌握:文帝、景帝对肉刑的废除、春秋决狱思考题:1、试述汉代的刑法制度的改革及其意义2、评述春秋决狱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3 学时)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与变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立法概况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内容的发展与变化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形式的变化,律学发展与法律解释的规范化理解:服制定罪,法典编纂体例的变化掌握:八议,官当,五刑,十恶不赦,直诉制度思考
8、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法律为什么有比较大的发展?2、门阀贵族特权的法律化有哪些表现?第八章 隋唐时期的法律制度(4 学时)第一节 隋朝的法律制度一、隋朝的立法概况二、隋朝的法律内容三、隋朝的司法制度第二节 唐朝的法律制度一、唐朝的立法指导思想二、唐朝的立法概况三、唐朝法律的主要内容四、唐朝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隋朝、唐朝的立法概况,唐朝的民法与司法制度理解:唐律的基本精神与历史影响掌握:唐律 ,尤其是名例律中规定的各项原则与制度思考题:5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1、唐律所体现出的儒家精神2、简述唐律的历史影响第九章 五代、宋朝的法律制度(3 学时)第
9、一节 五代十国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二、法律内容的演变三、司法制度第二节 宋朝的法律制度一、立法指导思想二、立法概况三、法学成就及法制的历史地位四、法律内容的变化五、司法制度的变化教学要求:了解:宋朝的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理解:宋朝的民法与行政法掌握: 宋刑统 ,刑法的发展与变化,诉讼与审判制度思考题:1、谈谈宋朝的编敕与编例2、什么是翻异别勘制度?第十章 辽、西夏、金、元朝的法律制度(2 学时)第一节 辽、金、西夏的法律制度一、辽国法律制度二、西夏法律制度三、金国法律制度第二节 元朝的法律制度一、元朝立法指导思想二、元朝的立法概况三、元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四、司法机构之变化教学要求:了解:辽、西
10、夏、金的法律制度的概况;理解:思考少数民族政权在法制建设上的特点;掌握: 掌握元朝法制对唐朝的主要变化; 思考题:1、元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2、元朝司法与监察制度的主要特征第十一章 明朝的法律制度(3 学时)一、明初立法指导思想6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二、明朝主要的立法三、明朝法律内容的变化四、明朝司法制度的变化教学要求:了解:明朝的立法概况与指导思想,明朝的民事与经济法规理解:司法机构与会审制度掌握:明朝的刑法与重点治吏问题思考题:1、明初为什么治吏,其所采取的措施有哪些?2、什么是朝审、大审与热审?第十二章 清朝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清初立法指导思想二、清朝的立法概况三、清朝法制
11、的主要内容四、清朝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清朝的立法概况与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理解:清朝的司法制度及其特点掌握:清朝的民族政策与限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思考题:1、清朝是如何管理少数民族的?2、为什么清朝要扼制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发展?第十三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3 学时)一、晚清的制宪活动二、晚清的修律活动三、清末的司法改革教学要求:了解:清末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预备立宪,官制改革与行政法掌握:清末刑法的改革及其礼法之争,清末司法制度的变化思考题:1、简述大清新刑律2、什么是领事裁判权,它对清末中国司法产生了什么影响?第十四章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南京临时政府的制宪活动二
12、、南京临时政府的其他革命法令三、南京临时政府的司法制度7课程内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教学要求:了解:孙中山的宪政思想理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思考题:1、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2、南京临时政府在司法制度方面作了哪些改革?第十五章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北洋政府的制宪活动二、北洋政府的立法特点和法律内容三、北洋政府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北洋政府的立法思想理解: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掌握:中华民国约法,中华民国宪法思考题: 1、简述中华民国约法2、简述中华民国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第十六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制度(3 学时)一
13、、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概况二、南京国民政府的立宪活动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其他立法四、南京民政府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思想、法律体系与司法制度掌握: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民法思考题:1、试评述中华民国宪法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法典的内容与特点第十七章 革命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法律制度(2 学时)一、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概况二、人民民主政权的宪法性文件三、人民民主政权的其他立法四、人民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教学要求:了解:革命根据地法制建设的基本概况、立法指导思想理解: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献、土地与劳动立法等掌握:革命根据地的刑事、民事立法与司法制度思考题:81、简述革命根据地时期刑事法律与刑事政策的变化2、试评述“马锡五”审判方式配套实践环节说明大纲编写责任人法理与法律史(教研室) 肖光辉(签名)2007年 12 月 23 日教研室审核意见法理与法律史(教研室) 肖光辉 (签名)2007年 12 月 23 日系审核意见 法律系 (系) (签字) 2007年 12 月 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