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763272 上传时间:2019-09-02 格式:PDF 页数:46 大小:711.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pdf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Groundwater Environment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2-11 发布 2011-06-01实施 环 境 保 护 部 发布HJ 6102011 目 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5 7 地

2、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10 8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 11 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8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20 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21 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2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24 附录B (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2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27 附录D (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 .32 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介33 附录F (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 35 IHJ 6102011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

3、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保护环境,防治地下水污染,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附录 E、附录 F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 2011 年 2 月 11 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11 年 6 月 1 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II

4、HJ 610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及对地下水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 HJ/T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非污染生态影响 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5、 HJ/T 33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地下水 groundwater/subsurface water 以各种形式埋藏在地壳空隙中的水,包括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水。 3.2 包气带/ 非饱和带 vadose zone/unsaturated zone 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 3.3 饱水带 saturated zone 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 3.4 潜水 unconfined water / diving water 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 3.5

6、 承压水 confined water/artesian water 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 1HJ 6102011 3.6 地下水补给区 groundwater re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补给区与含水层的分布区一致;对于承压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的基岩裸露区,山前冲洪积扇的单层砂卵砾石层的分布区都属于补给区。 3.7 地下水排泄区 groundwater discharge zone 含水层(含水系统)中地下水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失去水量的区域,如天然湿地分布区、地下水集中开采区、接受地下水补

7、给的河流分布区等。 3.8 地下水径流区 groundwater flow zone 地下水从补给区到排泄区的中间区域。对于潜水含水层,径流区与补给区是一致的。 3.9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 centralized supply drinking water source 指进入输水管网送到用户的和具有一定供水规模(供水人口一般大于 1000 人)的饮用水水源地。 3.10 地下水背景值 background values of groundwater quality 又称地下水本底值。自然条件下地下水中各个化学组分在未受污染情况下的含量。 3.11 地下水污染 groundwater cont

8、amination/groundwater pollution 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地下水化学、物理、生物性质改变使地下水水质恶化的现象。 3.12 地下水污染对照值 control values of groundwater contamination 评价区域内历史记录最早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或评价区域内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较小的地下水水质指标统计值。 3.1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environmental hydrogeology problems 指因自然或人类活动而产生的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问题,如地面沉降、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等。 4 总则 4. 1 建设项目分类 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

9、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 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 类:指同时具备 I 类和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 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具体分级的原则与判据见第 6 章。 2HJ 6102011 4. 2 评价基本任务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包括: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可能造

10、成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危害(包括地下水污染,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位变化),并针对这种影响和危害提出防治对策,预防与控制地下水环境恶化,保护地下水资源,为建设项目选址决策、工程设计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应按本标准划分的评价工作等级,开展相应深度的评价工作。 4. 3 工作程序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划分为准备、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预测评价和报告编写四个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见图 1。 4. 4 各阶段主要工作内容 4.4.1 准备阶段 搜集和研究有关资料、法规文件;了解建设项目工程概况;进行初步工程分析;踏勘现场,对环境状况进行初步调查;初步分析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

11、的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 4.4.2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 开展现场调查、勘探、地下水监测、取样、分析、室内外试验和室内资料分析等,进行现状评价工作,同时进行工程分析。 4.4.3 预测评价阶段 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依据国家、地方有关地下水环境管理的法规及标准,进行影响范围和程度的评价。 4.4.4 报告编写阶段 综合分析各阶段成果,提出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防治对策,编写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 3HJ 6102011 图 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框图 现状调查与工程分析阶段识别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重点 编制地下水

12、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 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 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 地下水污染源调查 地下水环境 现状监测 工程 分析 环境水文地质 勘察与试验 一级评价 二 / 三级 评 价 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模型概化及参数确定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数值法 数值法或解析法 类比考察或经验判断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提出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编制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或章节)准备阶段预测评价阶段环境状况初步调查 收集相关资料,了解项目工程概况 初步工程分析 报告 编写 阶段 4HJ 6102011 5 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5.1 基本要求 5.1.1 建设

13、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应在建设项目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方案编制阶段完成。 5.1.2 应根据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工程特征,分别识别其正常与事故两种状态下的环境影响。 5.1.3 对于随着生产运行时间推移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有可能加剧的建设项目,还应按生产运行初期、中期和后期分别进行环境影响识别。 5.2 识别方法 5.2.1 环境影响识别可采用矩阵法,参见附录A 。 5.2.2 典型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参见附录B 。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 6. 1 划分原则 类和类建设项目,分别根据其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类型、建设项目所处区域的环境

14、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程度划定评价工作等级。 类建设项目应根据建设项目所具有的类和类特征分别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并按所划定的最高工作等级开展评价工作。 6. 2 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6.2.1 划分依据 6.2.1.1 I 类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应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含水层易污染特征、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污水排放量与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等指标确定。建设项目场地包括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储运工程等涉及的场地。 6.2.1.2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 建设项目场地的包气带防污性能按包气带中岩(土)层的分布情况分为强、中、弱三级,分级原则见

15、表 1。 表 1 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 分级 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 强 岩(土)层单层厚度 Mb1.0m,渗透系数 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 中 岩(土)层单层厚度 0.5mMb1 ,表明该水质因子已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指数值越大,超标越严重。标准指数计算公式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a)对于评价标准为定值的水质因子,其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siiiCCP = ( 8) 式中: iP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iC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监测浓度值, mg/L; siC 第 i 个水质因子的标准浓度值, mg/L。 b)对于评价标准为区间值的水质因子(如 pH 值) ,其

16、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sdpHpHpHP=0.70.77 时 (9 ) pH0.70.7=supHpHpHP 7 时 (10) pH式中: pHP pH 的标准指数,无量纲; pH pH 监测值; supH 标准中 pH 的上限值; sdpH 标准中 pH 的下限值。 8.4.3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 8.4.3.1 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应根据水文地质条件及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进行。 8.4.3.2 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层疏干面积等,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

17、、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3 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年沉降量)等及其与地下水降落漏斗、开采(包括回灌)量时空分布变化的关系,阐明地面沉降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危害程度,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 8.4.3.4 岩溶塌陷状况分析,应叙述与地下水相关的塌陷发生的历史过程、密度、规模、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 如采矿、地下水开采等) 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地质构造、岩溶发育等因素,阐明岩溶塌陷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8.4.3.5 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分析,应叙述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相

18、关的地下水位、土壤蒸发量、土壤盐分的动态分布及其与人类活动(如地下水回灌过量、地下水过量开采)时空变化的关系,并结合包气带岩性、结构特征等因素,阐明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规律及危害程度。 17HJ 6102011 9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9.1 预测原则 9.1.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应遵循HJ/T 2.1 中确定的原则进行。考虑到地下水环境污染的隐蔽性和难恢复性,还应遵循环境安全性原则,预测应为评价各方案的环境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9.1.2 预测的范围、时段、内容和方法均应根据评价工作等级、工程特征与环境特征,结合当地环境功能和环保要求确

19、定,应以拟建项目对地下水水质、水位、水量动态变化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为重点。 9.1.3 类建设项目,对工程可行性研究和评价中提出的不同选址(选线)方案、或多个排污方案等所引起的地下水环境质量变化应分别进行预测,同时给出污染物正常排放和事故排放两种工况的预测结果。 9.1.4 类建设项目,应遵循保护地下水资源与环境的原则,对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不同选址方案、或不同开采方案等所引起的水位变化及其影响范围应分别进行预测。 9.1.5 类建设项目,应同时满足 9.1.3 和 9.1.4 的要求。 9.2 预测范围 9.2.1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的范围可与现状调查范围相同,但应包

20、括保护目标和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必要时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 9.2.2 预测重点应包括: a)已有、拟建和规划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区。 b)主要污水排放口和固体废物堆放处的地下水下游区域。 c)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敏感区域(如重要湿地、与地下水相关的自然保护区和地质遗迹等)。 d)可能出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主要区域。 e)其他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9.3 预测时段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应包括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9.4 预测因子 9.4.1 类建设项目 类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应选取与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有关的特征因

21、子,选取重点应包括: a)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b)难降解、易生物蓄积、长期接触对人体和生物产生危害作用的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c)国家或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 d)反映地下水循环特征和水质成因类型的常规项目或超标项目。 18HJ 6102011 9.4.2 类建设项目 类建设项目预测因子应选取水位及与水位变化所引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相关的因子。 9.5 预测方法 9.5.1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和类比预测法。其中,数学模型法包括数值法、解析法、均衡法、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等方法。常用的地下水预测模型参见附录F 。 9.5.2 一

22、级评价应采用数值法;二级评价中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时应采用数值法,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时可采用解析法;三级评价可采用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法。 9.5.3 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预测时,应先进行参数识别和模型验证。 9.5.4 采用解析模型预测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扩散时,一般应满足以下条件: a)污染物的排放对地下水流场没有明显的影响。 b)预测区内含水层的基本参数(如渗透系数、有效孔隙度等)不变或变化很小。 9.5.5 采用类比预测分析法时,应给出具体的类比条件。类比分析对象与拟预测对象之间应满足以下要求: a)二者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水动力场条件相似。 b)二者的工程特征及对地下水环境的

23、影响具有相似性。 9.6 预测模型概化 9.6.1 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应根据评价等级选用的预测方法,结合含水介质结构特征,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边界条件及参数类型来进行水文地质条件概化。 9.6.2 污染源概化 污染源概化包括排放形式与排放规律的概化。根据污染源的具体情况,排放形式可以概化为点源或面源;排放规律可以简化为连续恒定排放或非连续恒定排放。 9.6.3 水文地质参数值的确定 9.6.3.1 对于一级评价建设项目,地下水水量(水位)、水质预测所需用的含水层渗透系数、释水系数、给水度和弥散度等参数值应通过现场试验获取;对于二、三级评价建设项目,水文地质参数可从评价区以往环境水文地质勘察成

24、果资料中选定,或依据相邻地区和类比区最新的勘察成果资料确定。 19HJ 6102011 10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0.1 评价原则 10.1.1 评价应以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和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为依据,对建设项目不同选址(选线)方案、各实施阶段(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不同排污方案及不同防渗措施下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并通过评价结果的对比,推荐地下水环境影响最小的方案。 10.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的预测值未包括环境质量现状值时,应叠加环境质量现状值后再进行评价。 10.1.3 类建设项目应重点评价建设项目污染源对地下水环境保护目标(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

25、和规划的水源地、生态环境脆弱区域和其它地下水环境敏感区域)的影响。评价因子同影响预测因子。 10.1.4 类建设项目应重点依据地下水流场变化,评价地下水水位(水头)降低或升高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10.2 评价范围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与环境影响预测范围相同。 10.3 评价方法 10.3.1 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质影响评价,可采用标准指数法进行评价,具体方法见8.4.2。 10.3.2 类建设项目评价其导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时,可采用预测水位与现状调查水位相比较的方法进行评价,具体方法如下: a)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对水位不能恢复、持续下降的疏干漏斗,采用中心水位降和水位

26、下降速率进行评价。 b)土壤盐渍化、沼泽化、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根据地下水水位变化速率、变化幅度、水质及岩性等分析其发展的趋势。 10.4 评价要求 10.4.1 类建设项目 评价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水质影响时,可采用以下判据评价水质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a)以下情况应得出可以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1)建设项目在各个不同生产阶段、除污染源附近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达到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2)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水质因子在较大范围内出现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后,可满足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b)以下情况应做出不能满足地下水环境

27、质量标准要求的结论: 1)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评价范围内的地下水中已经超标。 2)削减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 20HJ 6102011 10.4.2 类建设项目 评价类建设项目对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水头)影响时,应依据地下水资源补采平衡的原则,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等。 10.4.3 类建设项目 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析应按照 10.4.1 和 10.4.2 进行。 11 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1.1 基本要求 11.1.1 地下水保护措施与对

28、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突出饮用水安全的原则确定。 11.1.2 环保对策措施建议应根据类、类和类建设项目各自的特点以及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现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在评价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提出的污染防治对策有效性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11.1.3 改、扩建项目还应针对现有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水质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措施。 11.1.4 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列表明确各项具体措施的投资估算,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11.2 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

29、策 11.2.1 类建设项目污染防治对策 类建设项目场地污染防治对策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a)源头控制措施。主要包括提出实施清洁生产及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控制措施,防止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限度。 b)分区防治措施。结合建设项目各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等的布局,根据可能进入地下水环境的各种有毒有害原辅材料、中间物料和产品的泄漏(含跑、冒、滴、漏)量及其他各类污染物的性质、产生量和排放量,划分污染防治区,提出不同区域的地面防渗方案,给出

30、具体的防渗材料及防渗标准要求,建立防渗设施的检漏系统。 c)地下水污染监控。建立场地区地下水环境监控体系,包括建立地下水污染监控制度和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监测计划、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地下水监测计划应包括监测孔位置、孔深、监测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项目、监测频率等。 d)风险事故应急响应。制定地下水风险事故应急响应预案,明确风险事故状态下应采取的封闭、截流等措施,提出防止受污染的地下水扩散和对受污染的地下水进行治理的具体方案。 21HJ 6102011 11.2.2 II类建设项目地下水保护与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减缓措施 a)以均衡开采为原则,提出防止地下水资

31、源超量开采的具体措施,以及控制资源开采过程中由于地下水水位变化诱发的湿地退化、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地面裂缝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产生的具体措施。 b)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并根据项目建设所诱发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制定相应的监测方案。 c)针对建设项目可能引发的其它环境水文地质问题提出应对预案。 11.3 环境管理对策 11.3.1 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防治地下水污染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环境监测方案和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等制度。 11.3.2 环境监测方案应包括: a)对建设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影响区域、主要保护目标和与环保措施运行效果有关的内容提出具体的监测计划。一般应包括:监测井点布置

32、和取样深度、监测的水质项目和监测频率等。 b)根据环境管理对监测工作的需要,提出有关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装备的建议。 11.3.3 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制度应包括: a)报告的方式、程序及频次等,特别应提出污染事故的报告要求。 b)报告的内容一般应包括: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以及排放设施、治理措施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等。 12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12.1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 12.1.1 评价工作方案是具体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技术文件,应重点明确开展地下水评价工作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应尽可能具体、详细。

33、12.1.2 评价工作方案一般应在充分研读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后编制。 12.1.3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一般应包括下列内容: a)拟建项目概况,初步工程分析。重点给出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如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污染源基本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水污染途径等。 b)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环境概况。重点说明已了解的评价区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地下水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地下水环境功能及执行标准等内容。 c)识别拟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重点。 d)确定拟建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e)给出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

34、与监测方法,包括调查与监测内容、范围,监测井点分布和取样深度、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需要进行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的,还应说明勘察与试验的具体方法及技术要求。 22HJ 6102011 f)明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预测模型、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时段及有关参数的估值方法等。 g)给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拟提出的结论和建议的基本内容。 h)评价工作的组织、计划安排和经费概算。 i)附必要的图表和照片。 12.2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或章节) 12.2.1 专题报告书应全面、概括地反映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文字应简洁、准确,同时辅以图表和照片,以使提出的资料和评价内容清楚,论点

35、明确,利于阅读和审查。 12.2.2 专题报告书应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最终结果,说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性质、特征、范围、程度,得出建设项目在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不同实施阶段能否满足地下水环境保护要求的结论;提出完善环保措施的对策与建议。 12.2.3 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或章节)应包括下列内容: a)总论。包括编制依据、地下水环境功能、评价执行标准及保护目标、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评价范围等。 b)拟建项目概况与工程分析。详细论述与地下水环境影响相关的内容,重点分析给出污染源情况、排放状况和地下水污染途径等,以及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 c)

36、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论述拟建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状况,重点说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区域污染源状况。说明地下水环境监测的范围,监测井点分布和取样深度、监测时段及监测频次,评价地下水超达标情况,分析超标原因。 d)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明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方法、预测模型、预测内容、预测范围、预测时段,模型概化及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方法及具体取值等,重点给出具体预测结果。依据相关标准评价建设项目在不同实施阶段、不同工况下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或评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及可能出现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类型、性质及其影响的范围、特征和程度等。 e)在评价项目可行性研究

37、报告中提出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及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拟建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的对策和具体措施,给出各项措施的实施效果及投资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资源保护管理及监测方面的建议。 f)评价结论及建议。 g)附必要的图表和照片。如拟建项目所在区域地理位置图、敏感点分布图、环境水文地质图、地下水等水位线图和拟建项目特征污染因子预测浓度等值线图等。 23HJ 6102011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矩阵见表 A.1。 表 A.1 不同类型建设项目

38、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矩阵 地下水水质与水温 地下水水位 水环境指标 及环境水文 地质问题 建设行为 常规指标污染 重金属污染 有机污染 放射性污染 热污染冷污染区域水位下降水资源衰竭泉流量衰减地面沉降塌陷 土壤次生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 土壤次生沼泽化 咸水入侵 海水倒灌建设阶段 生产运行阶段 类建设项目 服务期满后 建设阶段 生产运行阶段 类建设项目 服务期满后 24HJ 6102011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 B.1 工业类项目 B.1.1 废水的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1.2 固体废物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1.3 废水渗漏引起地下水水位、水量变化

39、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1.4 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产生的区域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2 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 B.2.1 固体废物对土壤的影响; B.2.2 固体废物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3 污水土地处理工程 B.3.1 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3.2 污水土地处理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 B.3.3 污水土地处理对土壤的影响。 B.4 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开发建设及调水工程 B.4.1 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区域(或调水工程沿线)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B.4.2 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引起地下水水位变化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4.3

40、 水源地开发(或调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5 水利水电工程 B.5.1 水库和坝基渗漏对上、下游地区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B.5.2 渠道工程和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施工和运行期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B.5.3 水利水电工程可能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沼泽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6 地下水库建设工程 B.6.1 地下水库的补给水源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B.6.2 地下水库的水位和水质变化对其他相邻含水层水位、水质的影响; B.6.3 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B.6.4 地下水库的水位变化可能引起的土壤盐渍化、沼泽化和岩溶塌陷等环

41、境水文地质问题。 B.7 矿山开发工程 B.7.1 露天采矿人工降低地下水水位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B.7.2 地下采矿排水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水资源量的影响; 25HJ 6102011 B.7.3 矿石、矿渣、废石堆放场对土壤、渗滤液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7.4 尾矿库坝下淋渗、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7.5 矿坑水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B.7.6 矿山开发工程可能引起的水资源衰竭、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8 石油(天然气)开发与储运工程 B.8.1 油田基地采油、炼油排放的生产、生活废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8.2 石油(天然

42、气)勘探、采油和运输储存(管线输送)过程中的跑、冒、滴、漏油对土壤、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8.3 采油井、注水井以及废弃油井、气井套管腐蚀破坏和固井质量问题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8.4 石油(天然气)田开发大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8.5 地下储油库工程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问题。 B.9 农业类项目 B.9.1 农田灌溉、农业开发对地下水水位、水质的影响; B.9.2 污水灌溉和施用农药、化肥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B.9.3 农业灌溉可能引起的次生沼泽化、盐渍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B.10 线性工程类项目 B.10.1 线性工程对其穿越的地下水

43、环境敏感区水位或水质的影响; B.10.2 隧道、洞室等施工及后续排水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B.10.3 站场、服务区等排放的污水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 26HJ 6102011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地下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 C.1 影响半径的计算公式 常用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计算公式见表 C.1。 排水渠和狭长坑道线性类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是以该工程中心线为中心的影响宽度,其计算公式见表 C.1 中的公式 C.13、 C.14、C.15 。 表 C.1 影响半径(R)计算公式一览表 计算公式 潜水 承压水 适用条件 备 注 )2)(lg)2(lg)2(

44、lg2121122211SSHSSrSHSrSHSR=(C.1)211221 lglglgSSrSrSR=(C.2)有二个观察完整井抽水时 确定 R 值较可靠的方法之一 )2)(lg)2(lg)2(lg11111SSHSSrSHSrSHSRwwwww=(C.3)111 lglglgSSrSrSRwww=(C.4)有一个观察孔完整井抽水时 精度较式(C.1 )和(C.2 )差,一般偏大 wwwrQSSHR lg)2(366.1lg += (C.5) wwmrQSKR lg73.2lg +=(C.6)无观测孔完整井抽水时 精度较式(C.1 )和(C.2 )差,一般偏大 R=2d (C.7) 近地表

45、水体单孔抽水时 可得出足够精确的 R 值 HKSR 2= (C.8)计算松散含水层井群或基坑矿山巷道抽水初期的 R 值 对直径很大的井群和单井算出的 R 值过大;计算矿坑基坑R 值偏小 KSR 10= (C.9) 计算承压水抽水初期的 R 值 得出的 R 值为概略值 tSHaKR w)5.0( =(C.11) 0.425.2 =ataR = = 25.2a (C.12) 含水层缺乏补给时,根据单孔非稳定抽水试验确定 R 值 a为系数,固定流量抽水时取小值;固定水位抽水时为大值 KHtR 73.1= (C.13) 含水层没有补给时,确定排水渠的影响宽度 )6exp(12 HWtWKHR= (C.14) 含水层有大气降水补供时,确定排水渠的影响宽度 得出近似的影响宽度值 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