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伟大的历史转折观课报告今年暑假培训,我认真观摩了王老师的一节讨论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受益匪浅。这节讨论课打破了以往的常规课,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从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思维为导向,教师穿针引线,把一节课上的有声有色,耳目一新。下面我谈谈对王老师这节课的观课感受。一、课前导入简洁,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导入,过渡自然流畅.王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历史事件进行回忆,总结出“转折事件”的含义,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非常自然的得出自己关于伟大历史转折事件的相关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四个问题:1.伟大的历史转折是什么。? 2.伟大的历史转折发生发展的过程, 3.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影响
2、是什么 4.谁主导了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四个问题重点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样很自然地将“伟大转折”的相关问题展现出来,学生以小组形式,师生设计评优量规表,评出最佳讨论结果小组。最后由老师对主要知识进行总结概括。相比传统的老师提问,学生看着课本回答问题,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们的大脑在高效的思维活动中,体现到学习的乐趣。以此为引线,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学习中来,一举两得。二、课上环节紧凑,扣人心弦,重新整合教材,力求思路清晰。本节课王老师设计了四个探究活动贯穿课堂,依次是寻治国之策,探真理标准,鉴他山之石,明拨乱反正。四个步骤统领本课
3、内容,每个步骤都有相关的问题引领,问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紧扣重点难点,针对不同水平段的学生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便利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大量史料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深入体会理解难点问题。同时这种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授课方式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教师以问题情境作铺垫:王老师通过对图片、影像等资源的收集、整理,培养了学生提炼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过程、意义;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寻治国之策中得以展开充分的讨论探究。2、为探究
4、真理标准,教师的提示恰如其分,引导学生导出“然后集中力量去发展经济” 。王老师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运用了大量的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和影视材料,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让材料帮助学生去理解内容、吃透教材。3、学生易懂易读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来让学生讨论小结,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4、学生与教师交流,互动效果好。 学生全员参与,充分以学生带学生,调动学生的探知兴趣,充满了活力!三、课后小结清晰,拓展延伸,精心设计问题,特别注重探究。课后小结部分,王老师设计“历史长河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环节,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文革中的失误探索以及 1978 年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进行了纵向比较,更加突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转折作用,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对邓小平等重要历史人物的了解,激励学生学习伟大历史人物的爱国奉献精神。总结拨乱反正三路线,进一步梳理会议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掌握。通过观看王老师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教无定法,贵在有法。王老师这节课,无论从教学方法的多样交互、学生活动的充分面广、课堂气氛的和谐活跃、教学语言的清晰干净、教态的亲切自然,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值得我学习和借鉴,我为此也感到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