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VHF/UHF 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和技术要求(试行)21 总则1.1.1 为规范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规划、建设和使用,加强无线电监测设施工程决策和项目建设的科学管理,建立统一的无线电监测体系,根据国际电联的频谱监测手册和 ITUR 的有关建议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特制定VHF/UHF 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规范及技术要求(以下简称“规范”)。1.1.2 全国无线电监测设施包括VHF/UHF无线电监测网、短波无线电监测网、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其中短波、卫星无线电监测网建设以及机载、船载监测站的规范另行制定。1.1.3 本规范是VHF/UHF无线电监测设施建设的技术依据,适用于无线电监测设施总体
2、规划、方案设计和工程实施。无线电监测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须参照本规范执行。1.1.4 无线电监测设施的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的有关规定。1.1.5 在特殊情况下执行本规范中条款有困难时,实施单位应充分论述理由,附上相应领域内专家的评审意见,并提供处理建议书报主管部门批准。2 术语 2.1.1 无线电监测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对无线电信号进行搜索、测量、分析、识别,以及对无线电波发射源测向和定位,以获取其技术参数、功能、类别、位置和用途。2.1.2 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执行无线电监测任务的技术设备及附属
3、设施,分为一、二、三级。2.1.3 固定监测站 Fixed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固定地点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2.1.4 移动监测站 Mobile Monitoring Station设置在运载工具中,可在移动状态下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站。2.1.5 可搬移监测系统 Movable Monitoring System可在不同地点临时设置、实施监测的无线电监测系统2.1.6 便携式监测设备 Portable Monitoring Equipment可方便携带、手持的无线电监测设备2.1.7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 Radio Monitoring Command Cont
4、rol Center具有联合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和指挥调度功能的控制中心。2.1.8 A 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A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 、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另设置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2.1.9 B 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B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至少三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
5、监测站) 、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设置一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以及若干三级无线电监测站。2.1.10 C 级无线电监测网 Radio Monitoring Network of Class C由一个指挥控制中心、一至两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其中必须包括一个固定监测站) ,一个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组成,承担相应的无线电监测和设备检测工作。根据区域内无线电台站3数量、覆盖区域面积和特定任务的需要,可另设置三级无线电监测站。2.1.11 一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
6、ring Station of Class 具有测量、测向和监听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 4.4 要求的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2.1.12 二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of Class 具有测量、测向和监听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 4.5 要求的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站。2.1.13 三级无线电监测站 Radio Monitoring Station of Class 具有测量、监听功能,根据工作需要也可增加测向功能,主要性能指标符合本规范第 4.6 要求的固定监测站。2.1.14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 Radio Test Agency承担无线
7、电发射设备的相关技术指标和非无线电设备的电磁辐射指标检测任务的部门,包括固定和移动两类。3 构成3.1 组成3.1.1 无线电监测网分 A、B、C 三级,分别由一个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若干无线电监测站和相关附属设施组成,包括辖区无线电监测网或执行专项任务的无线电监测网。3.1.2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主要包括无线电测向交会、监听、控制、信息显示、网络与通信、联网应用、电磁兼容分析、地理信息、台站数据库、监测数据库等系统。3.1.3 无线电监测站设备配置主要包括测量、测向、监听、控制、天馈系统,以及通信、电源、防雷接地、环境监控等辅助系统。3.2 无线电监测网和无线电监测站之间的关系3.2
8、.1 A、B、C 级无线电监测网、指挥控制中心以及一、二、三级无线电监测站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附属设施一级无线电监测站(依条件可配置一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3)三级无线电监测站(依需要配置)B 级无线电监测网指挥控制中心(1 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3)二级无线电监测站(依需要配置)三级无线电监测站(依需要配置)A 级无线电监测网无线电检测室无线电检测室附属设施指挥控制中心(1 个)44 要求4.1 A 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1.1 建筑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为 3000-4500 平方米。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实验室、信息网络机房等。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
9、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监测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4.1.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1.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检测车和业务用车。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总数为5-7辆。4.1.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2048Kbit/s。2移动监测站、可搬移监测系统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4.1
10、.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一般应配置一至两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二至三套便携式监测设备。4.1.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检测实验室两种。2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3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网络分析仪、矢量信号分析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以及屏蔽室等。4.2 B 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2.1 建筑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 2000-3000 平方米。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机房和屏蔽室、信息网
11、络机房等。指挥控制中心(1 个)二级无线电监测站(1 至 2 个)三级无线电监测站(依需要配置)C 级无线电监测网无线电检测室其它设施5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监测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4.2.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2.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无线电检测车和业务用车。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
12、总数为3-5辆。4.2.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2048Kbit/s。2移动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4.2.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一般应配置一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一至两套便携式监测设备。4.2.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两种方式,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2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以及屏蔽室等。4.3 C 级无线电监测网建设要求4.3.1 建筑
13、面积1机房和辅助用房总面积为 1000-1500 平方米。2机房包括指挥控制中心、监测机房、无线电检测机房和屏蔽室、信息网络机房等。3辅助用房包括设备室、维修室、资料室、培训室、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车库、安防监控室、保卫室、物业管理用房等。4固定监测站天线场地面积为100-300平方米/个。4.3.2 机房基本要求1温度:10302相对湿度:20753对计算机等易产生电磁辐射的设备应采取屏蔽措施4应有防尘、防水措施5机房内各种走线应隐蔽、安全、便于维护6应具有符合电子设备机房防火要求的措施4.3.3 车辆1应配备移动监测车、无线电检测车和业务用车。2要选用性能良好、通过性强的车型,总数为2
14、-3辆。4.3.4 通信系统1固定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024Kbit/s。2移动监测站和指挥控制中心的传输速率应128Kbit/s。4.3.5 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6可搬移监测系统和便携式监测设备作为固定、移动监测站的必要补充,可临时设置,进行无线电监测、测向和干扰查找,根据需要配置一套可搬移监测系统、一至两套便携式监测设备。4.3.6 无线电检测实验室1包括固定、移动两种方式,检测的主要项目有频率、功率、杂散发射、发射带宽和邻道功率、电磁辐射等。2设备包括频谱分析仪、综合测试仪、功率计、频率计、信号源、屏蔽室等。4.4 一级无线电监测站技术要求4.4.1 主要功能1无
15、线电发射基本参数测量:频率测量、电平/场强测量、带宽测量、调制测量(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频段和频道占用度测量、电磁环境测量、信号识别以及信号监听等。2无线电测向。3无线电数据存储与处理等。4.4.2 主要指标1频率范围:20MHz3000MHz2频率稳定度:110 -7 (045) 4电平测量精度:1.5dB5系统灵敏度:NF12dB(典型值,监测模式) 0dBV/m(典型值,测向模式)6测向精度:2度(R.M.S.,无反射环境)7测向速度:10ms8测量带宽:10MHz4.4.3 电源系统1固定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两种供电方式,并可自动切换至不间断电源供电。可维持系统正
16、常工作8小时。2移动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不间断电源、发电机三种供电方式,不间断电源可由监测车充电。3交流工作电压为220V3,频率为50Hz1Hz。4.4.4 防雷接地系统1 铁塔、天线、射频和控制电缆、机房、电源、通信设施、监控系统等都要有防雷措施。2 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4.4.5 设备配置设备配置应符合表4.4.3的规定。表4.4.3一级无线电监测站主要设备配置表设备名称 数量天馈系统 根据任务配置测量系统 一套监听系统 一套测向系统 一套控制系统 一套通信系统 一套电源系统 一套防雷接地系统 一套环境监控系统 一套其他附属设备 根据任务配置4.4.6 固定无线电监测站站址选择71布
17、局合理,能够覆盖所要求监测的区域。2远离大功率发射源。3监测天线500米范围以内不受任何障碍物的遮挡。4远离高压电力线,防止可能的宽带噪声干扰(对于110KV以上的高压线,至少离开1km)。5远离工业区和强射频辐射源(1km以上)。6远离飞机场(机场专用无线电监测站除外),与飞机跑道方向上的距离应在 8km 以上,其它方向上的距离应在 3km 以上。4.4.7 使用和维护1固定无线电监测站应具有724小时自动监测的能力。2移动无线电监测站应具有连续监测4小时以上的能力。3监测系统及附属设备要定期维护,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做好故障和维修记录。4.5 二级无线电监测站技术要求4.5.1 主要功能
18、1无线电发射基本参数测量:频率测量、电平/场强测量、带宽测量、调制测量(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频段和频道占用度测量、电磁环境测量、发射和信号识别等。2无线电测向。3系统自检、无线电数据的接收和存储等。4.5.2 主要指标1频率范围:20MHz3000MHz2频率稳定度:510 -7 (045)4电平测量精度:3.0dB5系统灵敏度:NF14dB(典型值,监测模式) 14dBV/m(典型值,测向模式)6测向精度:3度(R.M.S.无反射环境)7测向速度:50ms8测量带宽:1MHz4.5.3 电源系统1固定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两种供电方式,并可自动切换至不间断电源供电。可维持
19、系统正常工作8小时。2移动无线电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不间断电源、发电机三种供电方式,不间断电源可由监测车充电。3交流工作电压为220V3,频率为50Hz1Hz。4.5.4 防雷接地系统1铁塔、天线、射频和控制电缆、机房、电源、通信设施、监控系统等都要有防雷措施。2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4.5.5 设备配置设备配置应符合表4.5.3的规定。表4.5.3 二级无线电监测站主要设备配置表设备名称 数量天馈系统 根据任务配置测量系统 一套测向系统 一套监听系统 一套控制系统 一套通信系统 一套8环境监控系统 一套电源系统 一套防雷接地系统 一套其他附属设备 根据任务配置4.5.6 固定无线电监测站站
20、址选择1布局合理,能够覆盖所要求监测的区域。2远离大功率发射源。3监测天线500米范围以内不受任何障碍物的遮挡。4远离高压电力线,防止可能的宽带噪声干扰(对于110KV以上的高压线,至少离开1km)。5远离工业区和强射频辐射源(1km以上)。6远离飞机场(机场专用无线电监测站除外),与飞机跑道方向上的距离应在 8km 以上,其它方向上的距离应在 3km 以上。4.5.7 使用和维护1固定无线电监测站应具有724小时自动监测的能力。2移动无线电监测站应具有连续监测4小时以上的能力。3监测系统计附属设备要定期维护,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做好故障和维修记录。4.6 三级无线电监测站技术要求4.6.1
21、 主要功能1无线电发射基本参数测量:频率测量、电平/场强测量、带宽测量、调制测量(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频段和频道占用度测量、电磁环境测量、发射和信号识别等。2系统自检、无线电数据的接收和存储等。4.6.2 主要指标1频率范围:20MHz1300MHz(可扩展至3000MHz)2频率稳定度:110 -6 (045)3频率分辨率:5Hz4电平测量精度:3.0dB5系统灵敏度:NF14dB(典型值)4.6.3 电源系统1固定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和不间断电源两种供电方式,并可自动切换至不间断电源供电。可维持系统正常工作8小时。2移动无线电监测站电源系统包括市电、不间断电源、发电机三种供电方式
22、,不间断电源可由监测车充电。3. 交流工作电压为220V3,频率为50Hz1Hz4.6.4 防雷接地系统1铁塔、天线、射频和控制电缆、机房、电源、通信设施、监控系统等都要有防雷措施。2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4.6.5 设备配置设备配置应符合表4.6.3的规定。表4.6.3三级无线电监测站主要设备配置表设备名称 数量天馈系统 根据任务配置测量系统 一套控制系统 一套通信系统 一套9环境监控系统 根据任务配置电源系统 一套防雷接地系统 一套其他附属设备 根据任务配置4.6.6 固定无线电监测站站址选择1布局合理,能够覆盖所要求监测的区域。2远离大功率发射源。3远离高压电力线,防止可能的宽带噪声干扰(
23、对于110KV以上的高压线,至少离开1km)。4远离工业区和强射频辐射源(1km以上)。4.6.7 使用和维护1应具有724小时自动监测的能力。2监测系统计附属设备要定期维护,出现故障应及时排除,并做好故障和维修记录。4.7 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技术要求4.7.1 主要功能1指挥、管理、协调本级无线电监测网内的无线电监测站,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备份,对用户权限和数据库进行管理,对各个无线电监测站实施远程控制,实现自动化遥控监测、测向定位。2实现与相关无线电监测网联网。4.7.2 设备配置无线电监测指挥控制中心主要设备配置应符合表4.7.2的规定。表4.7.2 指挥控制中心主要设备
24、配置表设备名称 数量测向交会系统 一套监听系统 一套控制系统 一套服务器、路由器、网络交换机 一套信息显示系统 一套联网应用软件 一套电磁兼容分析系统 一套地理信息系统 一套台站数据库 一套监测数据库 一套其他附属设备 根据任务配置5 人员5.1 人员构成和培训5.1.1 人员构成A级无线电监测网:1无线电监测网/站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无线电基础知识。2通信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例应80%。3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应30%。10B级无线电监测网:1无线电监测网/站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无线电基础知识。2通信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例应75%。3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应25%。C级无线电监测
25、网:1无线电监测网/站专业技术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无线电基础知识。2通信及相关专业本科学历以上人员比例应70%。3高级职称人员比例应15%。5.1.2 培训1须有详细的业务培训计划,包括管理和设备培训、国内外技术交流和讲座等。2每人每年培训总时间一般150个小时。3对技术人员和业务管理人员有定期考核制度。6 其他6.1.1 原则上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经济计划单列市、跨省无线电监测网为 A 级无线电监测网;地市(州、盟)无线电监测网可依据各地台站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来确定建设 B 或C 级无线电监测网,跨地市无线电监测网依据具体情况及监测任务确定无线电监测网级别。6.1.2 B 级无线电监测网中设置一级无线电监测站的条件为区域内:无线电台站(不包含公众移动通信终端)数量超过 20000 个,机场每日起降航班超过 100 次,二者满足其一或有特殊任务才可设置一个一级无线电监测站。6.1.3 本规范实施之前已建设的无线电监测设施开展后续建设也应遵照本规范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