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章 政府预算,教学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政府预算的形成与性质,掌握政府预算的原则、分类、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及决算等重要内容,并对我国预算制度改革有明确的认识。,引例 请关注以下内容:,政府预算,是一个国家对其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所做的计划。 政府预算与一般预算不同,主要表现在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预算的相关内容都在预算法的规范下进行,我国现行的预算法是1995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政府预算应遵循完整性、公开性等原则,例如,我国财政部每年都要在年初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做关于过去的一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及新的一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
2、报告,通过相关媒体公布于众。,政府预算要经过编制、审批、执行和决算这四个基本程序。 我国的政府预算在支出方面正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先后编制部门预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录,11.1 政府预算概述 11.2 政府预算分类 11.3 政府预算的编制、执行和政府决算(简或略),11.1 政府预算概述,11.1.1 政府预算的概念 11.1.2 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 11.1.3 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性质 11.1.4 政府预算的原则 11.1.5 我国的政府预算体系,11.1.1 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也被称为“国家预算”,是指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由各级政府编制的、经立法机关审批、反映政
3、府一个财政年度内的收支状况的计划。它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就是按一定标准将财政收与支分门别类地列入特定的表格,通过收支对照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使人们清楚地了解政府的财政活动; 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反映政府集中支配的财力的来源、规模和使用方向; 从作用上看,通过政府预算所确定的财政收支规模与结构,又从财力上决定了政府活动的范围、方向和国家政策。,财政年度/预算年度,财政年度:是指政府预算收支计划的起止时间,通常按年度来编制和执行。 财政年度有历年制和跨年制两种。,历年制,起止时间同公历年度的起止时间相同,即从1月1日起到同年的12月31日止。我国采用历年制,另有法
4、国、德国、意大利、瑞士、荷兰、西班牙等。,跨年制,跨两个日历年度。例如: 当年4月1日次年3月31日:日本、英国、加拿大、新加坡、印度、缅甸; 当年7月1日次年6月30日:世界银行、瑞典、巴基斯坦、坦桑尼亚、埃及; 当年10月1日次年9月30日:美国、泰国。,采取跨历年制的预算,一般是以预算年度终止日所属的年份作为该期间的预算年度。 如美国2008财政年度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 决定预算年度起止的因素:每年财政收入的季节性;每年立法机关开会的日期;宗教或习俗等。,11.1.2 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计划,政府预算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在欧美其他国家政府预算制度的确立相对较晚
5、。到了20世纪,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建立了政府预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是财政预算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也是财政预算产生的根本原因。 加强财政管理是财政预算产生的另一个动因。,11.1.3 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性质,1.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都是以预算法的形式规定的,预算的编制、执行和决算的过程也是在预算法的规范下进行的。 2.国家预算法是政府预算管理的法律规范,是组织和管理政府预算的法律依据 3.政府预算是政府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11.1.4 政府预算的原则,1.完整性 2.可靠性 3.统一性 4.公开性 5.年度性,1.完整性,完整性原则要求政府的所
6、有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不得隐瞒、造假账,不得有预算以外的财政收支。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地方预算编报的中央转移支付的项目和数额很不完整。据国家审计署对20个省(区、市)的审计,2005年,这些省(区、市)共编报中央转移支付收入3444.27亿元,仅为实际数的44.5。未编入预算的这部分资金便脱离了人大的审查监督。另外,有的专项资金的分配管理办法至今没有公开。分配的不公开、不透明,助长了“跑部钱进”的不良风气。,2.可靠性,可靠性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预算编制和批准的依据必须可靠,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经过科学计算,资料确实、所列数据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实际。,3.统
7、一性,统一性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预算必须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严格按照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以确保各级地方政府预算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政府预算。,4.公开性,国家预算反映政府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公开性原则要求政府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应向社会公众公开,让社会公众了解财政收支状况,并接受公众监督。,2009年10月,深圳一位“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李德涛,向全国多家政府部门申请公开财政预算,上海市财政局在给李德涛的回复中说,他所要求获取的信息属于“国家秘密”,因而“不予公开”。但广州市财政局因应李德涛的要求,将2009年本级部门预算涉及的114个部门的
8、全部内容都公开在广州财政网上。,一个完整的政府预算报告能够向每个公民提供这样的信息:政府在未来一年或者更长的时期内准备做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分别要花多少钱。更进一步,一个完整的政府预算报告可以告诉我们,谁从政府这里得到了政府能够提供的好处,谁又承担了成本。而这正是最大的政治问题。,如果政府没有预算,或者预算不向社会公开,我们就无从知道政府在做什么,它做的事情是不是政府该做的,是不是大多数公民希望它做的,也无从知道政府花了多少公共资金去做这些事情,是不是该花这么多钱去做这些事情,我们更无从知晓政府活动的绩效。,5.年度性,预算收支起讫的有效时期,通常为一年。年度性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预算必须按照年度进
9、行编制。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而不允许将不属于本预算年度的财政收支内容列入本年度的政府预算当中。,我国预算法规定:预算年度开始后,各级政府预算草案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前,本级政府可以先按照上一年同期的预算支出数额安排支出,预算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有人认为,日历年度与财政年度合一的做法使预算执行出现法律空档。预算年度的起始日先于人代会审批日,造成国家预算获得批准并开始执行的时间远远滞后于预算的编制,这意味着一年中有1/4的时间实际上没有预算,或者说执行的是未经法定程序审批的预算,不仅冲击了预算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国家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11.1.5 我
10、国的政府预算体系,政府预算体系是指由各级政府的预算以及各级政府的公共部门预算组成的一个体系。 我国政府预算组成体系是按照一级政权设立一级预算的原则建立的,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省(级)、市(级)、县(级)和乡镇(级)预算组成,因此,我国的预算体系由五级预算组成。,国家预算,地方预算,中央预算,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预算,设区市、自治州、盟预算,乡、民族乡、镇、街预算,县、自治县、不设区市、市辖区预算,计划单列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就是在行政建制不变的情况下,将这些城市视同一级计划单位,在国家计划中单列户头,并赋予他们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计划单列市的收支
11、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分,而无须上缴省级财政。,计划单列市与直辖市区别在于:直辖市是一级行政区,计划单列市仅仅在经济上享受省级待遇。 我国目前的计划单列市有五个,分别是深圳、大连、青岛、宁波和厦门。,2009年,青岛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7亿元,增长10.1%,加上中央税收返还等各项体制结算收入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413.23亿元。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4.6亿元,增长8.1%,体制结算后,市本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财力183.73亿元,增长4.7%。,不具备设立预算条件的乡、民族乡、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可以暂不设立预算。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
12、派出机关,根据本级政府的授权进行预算管理活动,但是不作为一级预算。 各级预算应当做到收支平衡。,11.2 政府预算分类,(1)以预算分级管理的要求(预算层级):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 (2)以形式差别(编制形式):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3)以内容差别(依据内容):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按管理范围: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11.2.1 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中央预算(中央政府预算):是指中央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及中央对地方的返还或补助数额组成,在政府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由财政部负责具体编制。 中央预算 =中央本级预算+与地方往来项目,地方预算(地方政府预算),
13、是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包括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及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收入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返还或补助的数额,在政府预算中居于基础地位。 地方预算 =地方本级预算+与上下级往来项目 地方预算按政府级次分别编制审批。,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是指与财政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党、军队和社会团体,以及这些部门所属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 地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是指由与地方同级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地方国家机关、政党组织和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这些部门所属的直属单 位。,政府(本级)预算:是指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包括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
14、及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收入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返还或补助的数额。,中央政府公共预算不列赤字。 中央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部分资金,可以通过举借国内和国外债务等方式筹措,但是借债应当有合理的规模和结构。,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 2009年国务院规定由财政部代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实际上突破了此规定。,地方政府债务超10万亿 依赖土地或加紧卖地,审计署对全国所有涉及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府部门和机构、6576家融资平台公司、54061个其他单位、373805个项目和1873683笔债务进行了审计。
15、六成多债务政府有偿还责任 审计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最早发生在1979年,到1996年全国所有省级政府(含计划单列市,下同)、90.05%的市级政府和86.54%的县级政府都举借了债务。,截至2010年底,除了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67109.51亿元,占62.62%;有担保责任的23369.74亿元,占21.80%;可能承担一定求助责任的16695.66亿元,占15.58%。 约两成市级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当年可支配财力)高于100%。,从地区看,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
16、务率高于100%,分别占两级政府总数的19.9%和3.56%。而且,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中,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473.51亿元,共涉及12个省级、307个市级和1131个县级政府。 审计署表示,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地方上解收入,是指中央收到地方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财政体制规定上解的各项收入。主要包括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保留下来的地方原体制上解收入和出口退税专项上解收入。2009年,将地方上解与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作对冲处理,相应取消地方上解中央收入科目。但地方政府间的上
17、解收入/支出科目还存在。,11.2.2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 优点:是符合预算完整性的要求;便于立法机构审议批准及社会公众了解政府预算的全貌;将全部收入项目列入“收入”栏内,将全部支出项目列入“支出”栏内,使人一目了然;便于监督和控制财政收支。,缺点:没有将全部财政收支按经济性质分列和分别汇集,不便于经济分析和有选择地进行宏观经济控制;不能充分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复式预算,复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经常预算是指财政经常性收支计划,由政府以社
18、会管理者身份取得的收入(如税收)和用于维持政府机关活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国家安全、发展教科文卫及社会公益事业的支出组成。 资本预算是财政投资性收支计划,由政府投资性支出和各种专门收入来源组成,经常预算结余和债务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丹麦是最早实行复式预算的国家,随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等国家也都采用了复式预算。,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单式预算,自1992年起,中央和省一级政府预算开始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将国家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和建设性预算。自1994年起,各级预算均采用复式预算形式进行编制。 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体系包括
19、: 公共财政预算(一般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政府性基金预算 社会保障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是指政府凭借国家政治权力,以社会管理者身份筹集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持国家行政职能正常运转、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的收支预算。(经常性预算),2011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中央财政收入45860亿元,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合计收入总量为47360亿元。 中央财政支出总量54360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7050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37310亿元。 中央财政收支总量相抵,赤字7000亿元,比2010年预算数减少15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777
20、08.35亿元。,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根据地方预算初步安排情况,中央财政代编的地方本级收入43860亿元,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3731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8117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83170亿元,收支相抵,差额2000亿元,国务院同意由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地方财政收支安排以同级人大批准的预算为准。,汇总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安排,全国财政收入89720亿元,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5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9122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00220亿元。 全国财政收支差额9000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2.5%下降到2%左右。
21、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情况。2010年底余额为2368.13亿元,2011年预算调入使用1500亿元,剩余868.13亿元。,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国有资本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预算,是政府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主要包括从国家出资企业取得的利润、股息、红利和国有产权(股权)转让收入、清算收入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对重要企业补充资本金和弥补一些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本等。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行范围为国资委所监管企业、中国烟草总公司和中国邮政集团
22、公司,以后还将逐步扩大范围。 2008年收取试行范围内企业2007年实现的国有资本收益。同时,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并组织实施。 地方试行的时间、范围和步骤由各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决定。,2011年,又新增教育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所属企业,农业部、文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直属企业,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并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2011年,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844.3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4.17亿元,可安排的预算支出858.56亿元。 主要用于:国有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支出495.5亿元,中央企业改革脱困补助支出30.5亿元
23、,重大科技创新支出35亿元,重大节能减排支出35亿元,境外投资支出30亿元,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支出10亿元,兼并重组支出80亿元,新兴产业等发展支出45亿元,补充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支出50亿元,社会保障等支出5亿元,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40亿元。,政府性基金预算,指政府及其部门根据法律、行政法规通过向社会征收基金、收费,以及出让土地、发行彩票等方式无偿取得具有专项用途的财政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特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 2009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18335.04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16118.79亿元。,政府性基金全额纳入预算管理,单独编列,自求平衡,实行“收支两条线”
24、,收入全额上缴国库,先收后支,专款专用;并且在预算上其结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根据2009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确定的收支范围,政府性基金主要包括: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央农网还贷资金、铁路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中央财政外汇经营基金财务收入、彩票公益金等43项。,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507.67亿元。其中:三峡工程建设基金收入195.98亿元,铁路建设基金收入544.11亿元,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收入114.99亿元,港口建设费收入105.55亿元,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74.94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收入15
25、8.82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201.17亿元等。,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2426.54亿元。其中:三峡工程建设支出199.23亿元,铁路建设支出544.11亿元,民航机场管理建设支出110.14亿元,港口建设支出102.2亿元,新增建设用地相关支出198.11亿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支出151.14亿元,彩票公益金用于社会福利、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207.9亿元等。,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15827.37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包括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国有土地收益基金收入、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收入)13964.76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211.7
26、5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收入336.60亿元,地方教育附加收入178.44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14291.55亿元。其中: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12327.1亿元,包括征地拆迁补偿以及补助征地农民支出5180.58亿元、土地开发支出1429.71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出433.1亿元、城市建设支出3340.99亿元、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支出477.56亿元、土地出让业务支出86.89亿元、廉租住房以及破产或改制国有企业土地收入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1378.27亿元。彩票公益金用于社会福利、体育、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支出231.47亿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支出214.69亿元,地方
27、教育支出128.83亿元。,政府性基金当年收入与支出不完全相等,主要原因是根据有关管理规定实行专款专用,部分收入结转下年使用。,社会保障预算,指政府通过社会保险费(税)、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等方式取得收入,专项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收支预算,按险种分别编制。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等内容。,目前,我国建立社会保障预算的条件还不成熟。从2010年起在全国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不能用于平衡公共预算,但公共预算可以补助社会保险基金。,四类预算是有机衔接的整体,按照各自功能和定位,科学设置政府预算。 将应当统筹安排使用的资金
28、统一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将具有专款专用性质且不宜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的资金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将国家以所有者身份依法取得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并对所得收益进行分配而发生的各项收支统筹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将通过一般性税收、社会保障费(税)及其他渠道筹集和安排的、专门用于社会保障的各项收支纳入社会保障预算,目前重点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公共财政预算是国家预算体系的基础,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相对独立,各预算可进行适当调剂。 例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部分收入可用于弥补社会保障支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将逐步加大对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调配
29、力度,形成资金合力。,今后将继续建立健全四个预算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全面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全面编制中央和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积极稳妥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待条件成熟时,研究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11.2.3 增量预算与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是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它与以前财政年度财政收支的执行情况及新的财政年度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密切相关。,我国基本上都是采用增量预算。预算法:中央预算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应当参考上一年预算执行情况和本年度收支预测进行编制。,我国的“基数法”,(1)各部门
30、经费多少不是取决于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是取决于原来的基数。 (2)固定了财政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格局,预算资金被套牢,财政无法根据机构和人员变动情况,相应调整支出规模,制约了财政对经济结构和布局的宏观调控。 (3)不利于控制支出规模。多年积累后,基数成了常数,形成支出刚性,不利于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中国财政预算剩2万亿 或月内突击花掉,中国各级政府部门未来几周将遭遇“钱炸弹”集中轰炸。因为,中国财政部12日公布,到年底为止,加紧用尽剩下的全部预算。 中国财政部门到11月为止的支出达到5.62万亿元,占今年7.62万亿元财政预算的73.8%,因此大约还剩下2万亿元人民币。2万亿相当于340万亿
31、韩元,比韩国今年的财政预算(267万亿韩元)还多。另外,这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今年中国作为经济扶持资金准备的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半。(朝鲜日报驻香港特派记者 李恒洙 (2009.12.15 ),“年底整个中国大陆将上演大手大脚花国库里的2万亿元人民币预算的资金盛宴。”中央及各地方政府的财政部门正在绞尽脑汁如何用完这些巨额预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何振一说:“中央及地方官员担心今年的预算如果花不完,明年的预算额就会减少,因而将加紧用尽剩下的2万亿元。这笔钱可能用来盖豪华官厅或购买豪华官车,有可能浪费国民血汗钱。(香港南华早报14日报道),零基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
32、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年度的财政收支状况,而是以“零”为基础。,零基预算1952年起源于美国,1971年用于佐治亚州政府预算,1976年美国联邦预算采用零基预算。自1980年起,西欧国家相继推行。1995年以来,我国部分省区开始对行政经费支出采用。零基预算通常只用于具体收支项目。 世界各国仍主要采用增量预算法。,11.2.4 总预算、部门预算和单位预算,单位预算: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部门预算:政府各部门编制的、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的预算。P287-289,总预算:各级政府汇总的本级政府预算(一般预算特别预算)和所属下级政府的总预算所编成的预算。 地方各级总
33、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简称本级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构成。 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如乡级)。,各省级总预算汇总为地方总预算; 中央预算和各省级总预算汇总为国家预算。,单位预算主要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国家预算单位为主,是预算编制的基础。 各主管部门在部门所属单位上报的预算基础上汇编本部门预算。 同级财政部门在各部门上报的部门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成本级政府预算,同时汇总下一级政府总预算,编制本级政府总预算,报上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备案。,11.3 政府预算的编制、 执行和政府决算,11.3.1 政府预算的编制 11.3.2 政府预算的执行 11.3.3 政府决算 11.3.
34、4 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不讲,11.3.1 政府预算的编制,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开始。 各级政府编制预算草案的依据: 遵循预算法的有关规定 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一致 参考上一年预算的执行情况,我国政府预算的编制程序,一般是“二上二下”的基本流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 国务院做出编制预算草案的指示; 各省级政府和中央各部门提出预算建议数,报送财政部;(一上) 财政部拟定预算收支指标(预算控制数),经国务院批准后下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各省级政府;(一下),中央各部门和各省级政府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二上) 财政部将中央各部门及所属单位编制的预算草案和各省级政
35、府的总预算草案汇编成国家预算草案,报送国务院审查通过后,提请全国人大审查批准。 全国人大审查批准后,财政部30天内批复部门预算,部门在15天内批复所属单位预算。 (二下),政府预算的审查批准,政府预算草案编成以后,由政府提请人大审查批准。人大对政府预算草案的审查批准又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由人大专门机构对政府预算草案进行初审(在本级人大会议举行前一个月提交本级预算草案)。 第二步,是审核批准阶段,由本级人大财经委员会对政府预算和决算进行全面审查,并向本级人大报告审查结果。大会讨论审查通过后,做出批准政府预算和决算的决议。,国务院编制中央预算草案,并由全国人大审查和批准。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
36、本级预算草案,并由同级人大审查和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应及时将经本级人大批准的本级预算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地方各级政府应及时将经本级人大批准的本级预算及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报上一级政府和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国务院将省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11.3.2 政府预算的执行,各级政府预算草案经本级人大批准后,就成为各级政府的正式预算,各级政府必须遵照执行。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及时向本级各部门批复预算,各部门应当及时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预算以便执行。,政府预算的执行是指各级政府依照立法机构批准的预算方案,组织筹集预算收入、安排和使用预算支出的活动与过程。在我国
37、,各级预算由本级政府组织执行,具体工作由本级财政部门负责。,1.组织预算收入,在我国,财政机关、税务机关(国税、地税)和海关等部门是政府预算收入的征收部门,因而也是预算收入的主要执行部门。,执行部门必须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时、足额地征收应征收的预算收入,并将所征得的收入及时足额地缴入国库。 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和单位,必须依照法规的规定,将上缴的预算资金及时、足额地上缴国库。 国库部门对组织的财政收入要及时收纳、划分和报解,按规定办理收入退库。,2.拨付预算支出,预算管理部门和政府所属的相关公共部门是支出执行的主体。 财政部门要按预算计划、规定用途、工作进度和交易合同发出支付命令,国库
38、要根据财政部门支付命令及时、足额拨款,以保证政府部门履行其职能。,3.预算调整,预算调整,是指经过批准的各级政府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因实际情况发生变化需要改变原预算安排的行为。分为全面调整和局部调整。,1)全面调整,是在国家对原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出较大调整时,财政预算相应进行的大调整,它实际上是重新编制预算。 各级政府应编制预算调整方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乡级政府预算的调整方案必须提请本级人大审查批准。 未经批准,不得调整预算。,2)局部调整,是对预算收支某些项目的调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它是经常发生的。 四种情况: 预算的追加和追减 经费流用/科目流用 动用预算后备基金 预
39、算划转,(1)预算的追加和追减,追加预算:在原来核定的预算总额的基础上,增加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 追减预算:在原来核定的预算总额的基础上,减少预算收入或支出数额的。 在正常情况下,追加的支出必须有相应的资金来源;追减的收入,必须有相应的追减支出。,(2)经费流用/科目流用,是指在不变动原定预算支出总额的情况下,在预算科目之间相互调剂经费,局部地改变资金的用途。这种调整,必须遵守规定的流用范围,并且经过一定的报批程序。,(3)动用预算后备基金,包括预备费和预算周转金。 预备费:是各级总预算中预留的不规定具体用途,专门用于解决某些意外支出需要的资金; 预算周转金:是各级政府为调剂预算年度内季节性收
40、支差额,保证及时用款而利用历年预算结余设置的周转资金。,预备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生原来没有列入本年度预算计划的但是又必须解决的开支,可以动用预备费。但一般应当控制在下半年,并且需要经过一定的批准程序(本级政府职能部门提出方案,报经本级政府批准); 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当按照本级政府预算支出额的1%3%设置预备费。,预算周转金,各级政府的预算周转金由本级政府财政部门管理,用于预算执行中的资金周转,不准挪作他用。 预算法规定,各级政府预算应逐步达到本级政府预算支出总额的4。 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应属于预算周转金。,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指中央财政通过超收安排的具有储备性质的基金,用于
41、弥补短收年份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以及视预算平衡情况,在安排年初预算时调入并安排使用,基金的安排使用接受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单设科目,安排或补充基金时在支出方反映,调入使用基金时在收入方反映。,(4)预算划转,预算划转是指由于行政区划或企事业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导致预算单位隶属关系的改变而将其预算划转至新的领导部门或接管单位的调整方法。,11.3.3 政府决算,政府决算是指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年度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是政府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和终结,也是政府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是预算管理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十分重要的阶段。 政府决算包括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
42、。,2010年中央财政平衡关系(决算),2010年中央公共财政收入构成(决算),2010年中央公共财政支出构成(决算),决算草案的审批,决算草案由财政部门部署安排。编制完毕后,需报经本级政府审定,然后由政府提请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查批准。乡、民族乡、镇政府编制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无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政府决算由中央决算和地方决算组成。 政府决算是整个预算工作程序的总结和终结。,政府决算的编制,通常采用自下而上、逐级汇编的方法。 政府决算的汇编程序大致包括: 财政部在收到中央主管部门报送的汇总单位决算和各省(市、自治区)报送的总决算后,进行全面审查; 根据中央各主管部门报来的汇总单位决
43、算,汇编成中央总决算; 根据各省(市、自治区)报来的总决算,汇总为地方总决算; 根据中央总决算和地方总决算汇编成政府决算。,政府决算的意义,政府决算是国家政治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年度内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政府决算反映政府预算执行的结果。 政府决算是制定国家财经政策的基本依据。 政府决算是系统整理和积累财政统计资料的主要来源。,关于预算管理职权,各级人大 各级人大常委会 各级政府 各级财政部门,各级人大的预算管理职权,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改变或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
44、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如:全国人大: 审查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及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批准中央预算和中央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 审查本级总预算草案及本级总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改变或者撤销本级人大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议;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全国人大没有此权限)。,设立预算的乡、民族乡、镇的人大: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和本级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监督本级预算的执行;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45、 审查和批准本级决算;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各级人大常委会的预算管理职权,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 撤销本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撤销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如:全国人大常委会: 监督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审查和批准中央预算的调整方案; 审查和批准中央决算; 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关于预算、决算的地方性法规和决议。,县级以上地方各
46、级人大常委会: 监督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审查和批准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审查和批准本级政府决算(简称本级决算); 撤销本级政府和下一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和决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2009年中央决算的决议,2010年6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 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听取了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国务院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和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受国务院委托作的国务院关于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续),会议结合审议审计工作报告,对2009年中央决算(草案)和中
47、央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 会议同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提出的关于2009年中央决算审查结果的报告,决定批准2009年中央决算。,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职权,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向本级人大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监督本级和下级政府各部门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必要时制定暂行规定或条例,国务院: 编制中央预算、决算草案; 向全国人大作关于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省、
48、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 决定中央预算预备费的动用;编制中央预算调整方案; 监督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撤销中央各部门和地方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向全国人大、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中央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 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向本级人大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将下一级政府报送备案的预算汇总后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改变或者
49、撤销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向本级人大、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乡、民族乡、镇政府: 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向本级人大作关于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 组织本级预算的执行; 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向本级人大报告本级预算的执行情况。,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职权,具体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具体组织本级总预算的执行; 提出本级预算预备费动用方案; 具体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政府财政部门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预决算程序,11.3.4 我国的政府预算改革,部门预算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政府采购制度(见第三章) 公务卡制度 政府收支科目改革(王国清P288),1.部门预算,1)部门预算的含义 2)部门预算的内容 3)编制部门预算的意义,1)部门预算的含义,由政府各部门编制,经财政部门审核后,报立法机关审议通过,反映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的预算,即部门所有的收支都通过部门预算的形式反映出来,一个部门一本预算,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财政的整体职能。 部门预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用的预算编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