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9743565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民经济统计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生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第二,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第三,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的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2、。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消费范围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和除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包括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资产范围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它们而获得经济利益。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

3、(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有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资产范围中不包括诸如大气或公海等无法有效地行使所有权的那些自然资源与环境,以及尚未发现或难以利用的矿藏,即一定时期内,鉴于它们本身的状况和现有的技术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任何经济利益的资源与环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算原则1、 权责发生制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4、。2、 估价原则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 ,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作用及影响一、 国民经济核算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二、 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三、

5、 国民经济核算是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四、 国民经济核算是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五、 国民经济核算是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计算公式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报酬固定资本消耗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国民收入国民生产净值间接税2. 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经济产业的结构分类之一。三产业的划分是世界上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我国的三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

6、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1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行业。3固定资本消耗固定资本消耗是指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它是生产过程的投入价值,从资产存量角度看则代表固定资产在核算期内因正常陈旧和损坏而形成的价值减少,因而表现为

7、固定资产价值的负增加即固定资本负形成。4. 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 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 经济状况的指标。计算方法生产法计算 GDPGDP=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收入法计算 GDPGDP =工资+利息+ 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 折旧(GDP=生产要素的收入+ 非生产要素的收入)支出法计算 GDPGDP = C + I + G +(X-M)5. 产业部门分类依据产业部门划分是从生产角度对交易者所进行的分类。它与货物和服务流量相联系,涉及的是生产单位,即具

8、有“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基层单位。而基层单位通常是指有一定的场所,生产同质产品或提供劳务,即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概念上讲,它强调的是经济活动的性质、成本结构和生产技术的同质性。产业部门是所有同质性的基层单位的集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将所有常住基层单位划分为 20 个产业部门,并对这些行业进行了三次产业划分.6. 最终产品最终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称为最终产品。其内容包括:一定时期(年)个人消费品、公共消费品、用作固定资产投资的产品、用于增加储备的产品、用于国防的产品和净出口的产品。最终产品严格定义为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 ,在实际应用中,又

9、将最终产品分为个人最终消费品和集体消费品。7. 中间投入中间投入(也称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是一定时期内所有常驻单位在生产或提供货物与服务活动过程中,消耗和转换的所有非固定资产的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8. 金融业总产出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银行企业总产出加上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9. 拉式指数德国经济统计学家拉斯贝尔斯于 1864 年提出了把销售量固定在基期的价格指数,该方法后来被推广到其他各种综合指数的计算。习惯上,把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所编制的综合指数统称为

10、拉氏指数,又称为“基期加权综合指数” 。如在计算价格综合指数时,以基期的产量或销售量作为同度量因素;在计算销售量综合指数时,也以基期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具体如下:产量或销售量综合指数: =0100价格综合指数: =10000拉氏指数将同度量因素固定在基期,可以消除权数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从而使不同时期的指数具有可比性。10.经济活动人口经济活动人口是指所有年龄在 16 岁及以上,在一定时期内为各种经济生产和服务活动提供劳动力供给的人口。这些人被视为实际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也称为现实的人力资源。它处于就业或失业的状态,是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之和。11.货币口径我国 M1 层次的货币口径

11、是:流通中现金+可开支票支付的单位活期存款。12.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的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食物开支占总消费数量比重越大,恩格尔系数越高,生活水平越低;反过来,食物占比重越小,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就越高。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用于食物消费部分支出的比重就越小。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总额 /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 100%13.国民经济核算等价原则三等价原则是指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国民生产、国民(原始或可支配 )收入、国民(最终)支出之间的总量平衡关系的等价统计原则。三等价原则是确定国民经

12、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和积累核算一致性的重要原则14.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处于劳动年龄、未到劳动年龄和超过劳动年龄但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之和。人力资源也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且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狭义讲就是企事业单位独立的经营团体所需人员具备的能力(资源) 。1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 是指依附人体体力和智力所具有的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价值总和。联系: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都是以人为基础而产生的概念,研究的对象都是人所具有的脑力和体力,从这一点看两者是一致的。而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大多都是以人力资本理

13、论为根据的;人力资本理论是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重点内容和基础部分;两者都是在研究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时产生的。区别: 1)人力资本强调以某种代价获得的能力或技能的价值,投资的代价可在提高生产力过程中以更大的收益收回。人力资源强调人力作为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创造能力,它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产品、创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2) 人力资本关注的重点是收益问题,即投资能否带来收益以及带来多少收益的问题。 人力资源则不同,关注的重点是产出问题,即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有多强。3)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人所具有的对价值创造起贡献作用并且

14、能够被组织所利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表现为经验的不断积累、技能的不断增进、产出量的不断变化和体能的不断损耗。16. 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一般的含义为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利用的效率。公式为:全要素生产率= (产出总量)/(全部资源投入量)17 生产总值总表18. 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指以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及财产收入等形式对增加值进行的分配。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余额为初次分配总收入。19. 可支配总收入可支配总收入: 指各机构部门在初次分配总收入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和储蓄。20 总储蓄总储蓄:指可支配

15、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余额。国民总储蓄指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21. 净金融投资净金融投资: 从实物经济运行的角度看,是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22. 资金流量账户资金流量账户:亦称资金流量核算,是指从收入分配和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述国民经济各类交易活动的一种核算方法。23. 初次分配总量初次分配总量:是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领域内进行的分配。24. 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核算基层单位: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为了进行生产核算和投入产出+ 分析确定的基本核算单位,在我国统计部门也称为产业活动单位。25.固定资产折旧(计算题)26

16、. 中间消耗中间消耗:是生产单位在核算期内为获得总产出而转换或消耗的非耐用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为了计算准确,计入中间消耗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与总产出的计算方法和范围保持一致。第二,本期一次性使用的,这里需要将中间消耗必须与固定资本消耗区别开。27. 收入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指国民总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直接与生产要素相联系的分配。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劳动力、资本、土地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取得这些要素必须支付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就形成各要素提供者的初次分配收入。主要包括居民提供生产要素所得报酬收入,政府利用国家权力对货物和服务的生产和再生产所征收的生产税和进口税形

17、成的初次分配收入,企业在扣除其固定资产消耗和其他运营成本及税收后的净营业盈余形成的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生产要素价格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政府通过税收杠杆和法律法规进行 调节和规范,一般不直接干预初次分配。28. 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除投资性融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和货币(包括银行存款)以外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材料等。一般来说人们把公司持有的股票、债券等融资工具和货币叫做金融资产,其他叫非金融资产。衍生工具:1.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2.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

18、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3.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4.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分类非金融资产按是否具有物质形态划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按产生的方式或过程可划分为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在非金融资产中, “ 生产资产”由固定资产、存货和珍贵物品组成。 “非生产资产”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资产,即有形非

19、生产资产,由土地资产、水资源资产、地下资产和非培育生物资产组成;另一类是无形非生产资产,如专利权、租约和其他可转让合同、购买的商誉等。29. 资本转移是资本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转移主要涉及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变更以及债权债务的减免。具体指以下几项所有权转移:固定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同固定资产的收买和放弃相联系的或以其为条件的资产转移;债权人不索取任何回报而取消的债务;投资捐赠。31. 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一国同外国的全部经济往来的收支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交流过程中所发生的贸易、非贸易、资本往来以及储备资产的实际动态所作的系统记录。是国际

20、收支核算的重要工具。通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综合反映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收支结构及储备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为制定对外经济政策,分析影响国际收支平衡的基本经济因素,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提供依据,并为其他核算表中有关国外部分提供基础性资料。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照“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复式记帐原则来系统记录每笔国际经济交易。32.收入再分配账户 是收入再分配核算的账户,它按部门归纳记录了各种实际的经常转移活动,反映了各机构部门在原始收入基础上通过接受和支付各种经常性转移,形成可支配收入的过程和结果。收入的再分配账户核算在初次分配基础上进一步产生的各种经常转移收支,最终目的是计算国民可支配收入。它

21、与原始收入分配账户紧密联系。收入再分配账户的平衡项是可支配收入,反映各部门经收入分配后所获取的最终收入总量。33.劳动适龄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中国规定的劳动年龄下限,男性及女性都是十六岁;上限男性为六十岁,女性体力劳动者为五十岁,脑力劳动者为五十五岁。该年龄段内丧失劳动力的人口不属劳动适龄人口。34. 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E.为居民服务的非营利机构部门35.个人消费支出 :包括个人购买商品(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劳务两方面的支出,是衡量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指标。与消费物价指数相似,个人消费开支是商务部

22、经济分析局发布的一项报告(实际上是个人收入报告的一部分)个人消费开支是衡量消费货品及服务价格变动的一个指标,包含实际及估算家庭开支,也包括耐用品、非耐用品及服务数据。36. 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具体包括:“离退休金” 、“价格补贴” 、 “赡养收入” 、 “赠送收入” 、 “亲友搭伙费” 、 “记账补贴” 、 “出售财物收入” 、“其他” 。37.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的对称。指政府无偿向居民和企业、事业以

23、及其他单位供给财政资金。是指政府按照一定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单方面转移给居民和其他收益者的支出。转移性支出主要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构成。支出分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三类,它体现的是政府的非市场型再分配活动。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越大,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越大。这是一种收入再分配的方式。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进行重新分配,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是不计入 GDP 的。转移性支出体现了公共财政的效率、公平和稳定三大职能。类型: 社保支出 、财政补贴、税收支出38. 投入产出表:又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各部门间相互联系和平衡比例关系的一种平衡表。投入产出简表如下。表中第象限反映部门间的生产技术联系,是表的基本部分;第象限反映各部门产品的最终使用;第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第象限反映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其说明的再分配过程不完整,有时可以不列出。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 )和 U-V 型(UV 表法);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按产品的可替代性分:竞争型表和非竞争型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