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9740493 上传时间:2019-08-31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2.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辽宁专用)2019-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 20 劝学课件(必修3).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 劝 学,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国古代论述类文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语法知识。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3.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1.字音辨识 (1)其曲中规( ) (2)槁暴( ) (3)参省( ) (4)跂而望( ) (5)须臾( ) (6)舆马( ), 语言知识强化,q zhn,o p,xn,q,y,(7)跬步( ) (8)锲而不舍( ) (9)爪牙( ),y,ku,qi,zho,2.通假举要 (1) 使之然也:_ (2)虽有槁暴:_ (3)则知明而行无过

2、矣:_ (4)君子生非异也:_,通“煣”,使弯曲,通“又”,再一次,通“智”,智慧,通“性”,资质,禀赋,3.词语解释 (1)学不可以已:_ (2)木直中绳:_ (3)金就砺则利:_ (4)而闻者彰:_ (5)而致千里:_ (6)风雨兴焉:_ (7)用心一也:_ (8)无以至千里:_,停止,合乎,接近,靠近,清楚,到达,起,因为,固定用法,没有用来的(办法),4.古今异义 (1) 以为轮 古义:_ 今义:认为。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3)而绝江河 古义:_ 今义:泛指河流。,把做成。,广泛地学习。,特指长江和黄河。,(4)下饮黄泉 古义:_ 今义:阴间。

3、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 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 今义:托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地下的泉水。,爪子和牙齿。,藏身。,5.一词多义,(2)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_ 博闻强识:_ 不能称前时之闻:_,动词,听,名词,见闻,知识,名词,名声,(1)疾,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_ 寡人无疾:_ 疾恶如仇:_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 草枯鹰眼疾:_,形容词,强,文中指声音宏大,名词,病,形容词,快、急速,动词,厌恶,憎恨,形容词,锐利,(3)假,假舆马者:_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_,

4、动词,借助,利用,动词,借,动词,宽容,(4)绝,而绝江河:_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_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 佛印绝类弥勒:_ 会当凌绝顶:_,动词,横渡,动词,断绝,副词,很,非常,形容词,与世隔绝的,形容词,极,尽,最高的,(5)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_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_,形容词,强健,形容词,有余,名词,强劲有力的弓,(6)望,吾尝跂而望矣:_ 日夜望将军至:_ 先达德隆望尊:_ 七月既望:_,动词,眺望,名词,名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日,动词,盼望,6.词类活用 (1)积善成德:_ (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_ (3)故木受绳则直:_ (

5、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 (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 (7)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行,形容词用作名词,高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直,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名词用作动词,游水,名词作状语,每日,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7.虚词辨析,(1)者,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_ _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_ _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_ _,助词,与“之”一起构成定语后,语气词,与后文的“也”合起来,代词,组成名词性“者”字结构,表示“的人或事物”,表判断,置的标志,(2)而,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6、乎己:_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 吾尝终日而思矣:_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_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递进,并且,连词,表修饰,可不译,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假设,如果,(3)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_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_ 圣心备焉:_,语气助词,相当于“了”,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此”,8.句式特点 体会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译文:_ 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_ 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蓝”分别置于动词“取”和形容词“青”之后。靛青,从蓝草中取得,

7、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状语后置句,状语“于水”置于形容词“寒”之后。冰,是水冻结成的,但比水更寒冷。,(3)木直中绳, 以为轮。 译文:_ _ (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译文:_ _,省略句,“以”和“为”之间省略代词“之”。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_ _ (6)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文:_ _,定语后置句,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中心词“爪牙”和“筋骨”之后。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8、。,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相关链接,定语后置句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作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四种类型: (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来给他送行。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译文: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

9、刻核舟的。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杂说(四) 译文: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粮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 译文: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译文: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察视地上繁多的万物。,(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

10、与亚父。(鸿门宴) 译文: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给项王,一对玉斗,打算给亚父。 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荆轲刺秦王) 译文:如今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征求将军的头颅。,9.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课外名句荀子名句 公生明,偏生暗。 流言止于智者。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

11、涅,与之俱黑。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 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是继孔、孟之后 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 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 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 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全书二十卷,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用排比句,又善用比

12、喻。,二、背景展示,劝学是荀子的首篇,是荀子五十岁游齐,为稷下学宫祭酒(学宫的最高长官)时,针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写下的鼓励学习的箴言。,三、文化常识,(1)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 (2)驾:古代称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为“一驾”。,品读研析,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

13、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读后思考后面的问题。,答案,答案 注重积累 贵在坚持 用心专一,请具体写出“学习的方法、态度”的三个方面,并将其填入图中处。,1.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 深读重点探究,答案,答案 (1)第二段运用了五个比喻:“青出于蓝”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木受绳则直”和“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说明人只要肯下功夫学习和参省,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这三层意思呈递进关系,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

14、性。 (2)第三段运用了五个比喻:“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的效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3)第四段运用了十个比喻,分为三层意思:作者用“积土”“积水”“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四个比喻反复说明积累的重要性;作者用“骐骥”“驽马”“锲而舍之”“锲而不舍”四个比喻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强调做到积累还要专一。,2.课文最后一段采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强调“学不可以已”,请找出这些对比,并体会其作用。 (1)对比:,

15、答案,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蚓,(2)作用:_ _,答案,通过对比,作者形象鲜明、深刻透彻地阐明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从而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3.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铺陈扬厉,说理透辟,精练有味;警句迭出,耐人咀嚼。结合课文分析,荀子的这种特点表现在哪里。,答案,答案 (1)深邃的思想美。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揭示了客观事物内在的规律,使人对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完善自己的品行充满信心,从而引人向善,这无疑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我们从劝学中不

16、难看出,文中许多重要观点已超出了对学习本身的关注,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的哲理。 (2)论证的逻辑美。作者在劝学中集中笔墨论述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途径以及目的,文章不枝不蔓,始终围绕学习展开论述。作者在首段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首段总揽全篇,而全篇各有侧重,又互为联系,全文浑然一体,让人明白了为什么学习和如何学习的深意。文章不仅在整体安排上环环相扣,而且在单独的一段中也显示出逻辑的严密性。如本文第四段。,(3)鲜活的语言美。本文的语言特点是多用对偶,夹用排比。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体现了

17、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荀子则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两人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两位儒家大师的观点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相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思结合。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屋子里苦思冥想的做法。他强调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他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地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多读厚积,对偶句式 对偶通

18、常是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音律感。, 读技法 勤练笔,【技巧点拨】 荀子是运用对偶句式的高手。劝学一文用到了很多对偶句,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有下面几种形式: (1)单句对偶 用一句对一句叫单句对偶。 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2)偶句对偶 用两句对两句叫偶句对偶。 例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9、(3)多句对偶 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叫多句对偶。 例如: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4)句中对偶 同一句中的上下两词语互相对偶。 例如:峰回路转、晓风残月、羽扇纶巾。 运用对偶时,一要注意内容形式的统一,切忌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整齐对称而任意拼凑;二要注意前后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避免头重脚轻、互相包容或概念重复等现象。,【迁移运用】 请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论证,要用到对偶句式。150字左右。,答案,答案 (示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已是被无数古今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邹忌讽谏,齐王悬

20、赏纳谏,齐国得以强盛;王平诚心忠告,马谡固执己见,街亭终致失守;唐太宗任用魏征,开言路,纳直谏,得有“贞观之治”;朱元璋求教朱升,广积粮,缓称王,建立大明天下;李鼎铭的意见得到采纳,精兵简政,人民拥护;马寅初的理论遭到批判,人口激增,国家受害这些事例,不都有力地说明了“从善如流”的重要性吗?,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要重视积累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做事要有恒心和毅力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学习、做事要专一, 读素材 善积累,【运用示例】 荀子有云:“蚓无

21、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如果我们想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首先就要静。只有在静中,我们才可以屏气凝神,全心地对待一件事,也因全心而忘我。就如一泓清泉、一片叶子落于其上,顿时水面起伏,但泉的深处,却安谧静止,这也说明,不管外界如何变化,我们自己始终要有一颗沉静之心,才可能有所作为,才可能坚持到最后。其次,就是要抛开一切杂念。不管外界如何,我们都要保持住自我的节操,要把多余的顾虑放下,安心地做自己的事,不能躁动,更不能急功近利。,二、课外素材 大国工匠李万军 “大国工匠”李万军,29年中,始终冲锋在前,不攻克难题不罢休,完成

22、了一次次的创新成功。基本上,每一天李万军都披挂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戴着封闭的焊帽,和工友们在电焊车间不断地点下焊枪。29年,他从未嫌苦怨累,人走了一波又一波,他始终未变。就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持之以恒的韧性,造就了他平凡中的非凡。李万军在工作中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技艺,同时还锻造了他攻克技术难题的决心。2007年,他用1个月的时间反复钻研,攻克了一枪焊完高速列车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接触环口的方法。2016年,他又带领团队攻克了美国纽约地铁列车转向架焊接难题,通过32道焊接把4厘米厚的钢板严丝合缝地焊在一起,用超探、射线技术检测也看不到任何缺陷。,【选材感言】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23、金石可镂”,李万军正是凭着这样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实现了我国高铁技术的一次次“技术突围”。 可以说,李万军就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29年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李万军的人生,也是李万军的杰作。,寂寞荀子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

24、,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读美文 会赏析,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

25、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26、”“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竖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

27、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予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读后启悟】 这篇文章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下来,挥洒自如,既有对先贤寂寞的悲悯,又有对今人市侩的嘲讽,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文章引用古代诗文,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