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6 运用比对分析法突破分析概括题,考点解读,本考点是高考文言文阅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考点,历年来的全国卷及各地高考卷在文言文阅读中都会对此设题。该考点在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形象品质等。设题一道,分值一般为3分。本考点的题型为客观题。2017年、 2016年全国、卷都采用对人物品质进行概括,再加以解说的形式进行设题。命题人在题干中会设置一些陷阱来迷惑考生。做这类题,要先在原文中找到与题干信息相对应的区域,然后将原文内容与题干内容仔细辨析。,角度一:比对人物,解题指津,【应用体验
2、】 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2018浙江卷)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选项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分析:从张冠李戴角度设误。“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分析不当,与原文不符,原文是“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可见,效法嵇康、阮籍的是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参考译文: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对
3、这种情况很气愤。(他)读先王的文章,不研究章节句子,一定要探求其中的义理才行。景裕初年,青州牧以荒废政务、逸乐过度、恣意放任为能事,(他)仰慕嵇康、阮籍的为人,当时各地的士大夫喜欢他不受礼教的束缚,一致效仿他,渐渐形成风气。,2.(2018江苏卷)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 有误。 原文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 选项C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分析: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多数事已忘记了”并不是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而是作者袁枚。,参考译文:有姓
4、张的和姓沈的两个官吏来,年龄都已经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时判决的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篇文章,(这些)我大多不记得了。重提后突然记起,像温习小时候读过的旧书,又像是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角度二:比对时间、地点,【应用体验】 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6天津卷)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
5、,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选项B 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分析:从时序颠倒的角度设误。“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根据原文可知,作者最初并不知道李台州与其母亲的事,直到李台州死后,在与丞相京公交谈中才知道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才了解李台州至孝之名。,参考译文:宗质在乾道庚寅年担任洪倅,当时我做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谒他,不知道他们母子间的事情。第二年,我到京师做官,宗质入朝,被授予台州知府。朝中人士说:“李台州,是曾觌的姻亲。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我见他一次,(从此)不敢再去见他,也不知
6、道他的孝顺。 十七年后,李台州已经去世,我与丞相京公一同为宰相属官。谈论间,京公给我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我出生八年,母亲去世,终身遗憾。听说了李台州母子的事,哭泣不止,被感动并为他作传。,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
7、,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 选项B 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分析:从空间错位角度设误。“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参考译文:陈尧佐,字希元,他的先辈是河朔人。陈尧佐进士及第,历任魏县、中牟县尉,撰写海喻一篇,人们惊奇他的志向。陈尧佐担任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用竹笼装石筑堤,堤第二年就损坏了。陈尧佐请求放进柴薪装满泥土才坚固耐久,丁谓不以为然,陈
8、尧佐移任京西转运使后,钱塘江的筑堤工程最终按陈尧佐的建议实行。陈尧佐移任河东路转运使,因为河东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依靠石炭为生,陈尧佐奏请朝廷免除他们的赋税。又减少泽州大广冶铁税几十万。天禧年间,黄河决口,起用陈尧佐任滑州知州,制造木龙来减轻水浪冲击,又修筑长堤,人们称作“陈公堤”。移任并州,每次汾水暴涨,并州百姓往往忧虑不安,陈尧佐为他们修筑堤防,栽植柳树几万株,修造柳溪,百姓靠此受益。多次升官至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于是授官枢密副使。,角度三:比对关键词语,【应用体验】 5.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7天津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
9、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 选项B 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分析: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原文第二段中说“不好徼名于世”,意思是“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选项中说“他追求好名声”,显然是曲解了文意。故B项与原文内容不符。,参考译文: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 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 短处。,6.(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片断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
10、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选项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分析:从曲解文意角度设误。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国侵扰掠夺”。而不是“蜀地饱受侵扰”。,参考译文:曹真亲自督促关右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世后,宣帝(司马懿)接替曹真任职,就推举鲁芝参与骠骑军事,后(鲁芝)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与蜀汉相邻,常被蜀军侵扰掠夺,人口不断减少,盗贼到处都是,鲁芝竭力镇守
11、防卫,重新创建城邑和街市,几年时间,以前的景象全都恢复了。,角度四:比对添加或删减内容,【应用体验】 7.(2018全国卷节选)阅读下面的原文片断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选项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分析: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题,原文说“元兴元年
12、,病卒”,未点明是“死于洛阳令任上”。,参考译文: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旁摆设盘子桌子,放上祭品。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选拔文武官员,都能充分发挥这些人的才能,这些人举发剪除奸恶盗贼,绝不畏避退缩。,8.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重庆卷)楚俗信巫不信医,自三代以来为然,今为甚。凡疾不计久近浅深,药一入口不效,即屏去。
13、至于巫,反覆十数不效,不悔,且引咎痛自责,殚其财,竭其力,卒不效,且死,乃交责之曰,是医之误,而用巫之晚也。终不一语加咎巫。故功恒归于巫,而败恒归于医。效不效,巫恒受上赏而医辄后焉。故医之稍欲急于利、信于人,又必假邪魅之候以为容,虽上智鲜不惑。甚而沅湘之间用人以祭非鬼,求利益,被重刑厚罚而不怨恚,而巫之祸盘错深固不解矣。医之道既久不胜于巫,虽有良医且不得施其用,以成其名,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 选项A 楚地的风俗是信巫不信医。长久以来,巫祸横行,巫师把人治死也很少受到谴责,医生要取信于民不得不装神弄鬼,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分析: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A选项“
14、学者不愿行医,所以求一良医而不可得”错,该句对应原文“而学者日以怠,故或旷数郡求一良医不可致”有两个限制词语“或”“数”,对时间和范围进行了限制,而选项中去掉了这两个限制,变得绝对化了,与原文不符。,参考译文:楚国的风俗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学,从三代以来就是这样,现在更为严重了。一切疾病不考虑病的时间长短轻重,药一旦入口不奏效,立即就摒弃不用。至于巫术,反复试验十几次没有效果,也不悔改,并且把过失归在自己身上沉痛自责,用尽他们的钱财,耗尽他们的精力,最终不见效,将要死了,反而相互指责说,这是医生的失误,而找巫师太晚了。最终没有一句话是归罪于巫师的。所以功劳永远归于巫师,而失败永远归于医生。奏效不
15、奏效,巫师总是受到上等的赏赐而医生总是在他之后。所以医生稍稍想要急于求利、取信于人,就一定要借助邪气魅惑的征兆来作为表象(迷惑人),即使是大智之人也很少不被迷惑。更严重的是沅湘之地是用人来祭祀不该祭拜的鬼,求取好处,遭受严重的刑罚却不怨恨,因而巫术的祸害已盘根错节、根深蒂固不能解决了。从医的风尚已经很久不能胜过巫术了,即使有好的医生也不能施展他的才能,来成就他的威名,而且学医的人一天天地懈怠,所以有时在几个郡的广大地区求取一个好医生都不能得到。,角度五:比对关系,【应用体验】 9.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文 (2015山东卷)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
16、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 选项B 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分析: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参
17、考译文: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10.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 原
18、文 (2014福建卷)洪武改元,闽中法令严核,绳吏之法尤峻。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祖疑之,入白母。母曰:“法可避也,指斩不可复续,盍去诸?”遂避匿。未几,斩指事觉,诏逮捕戍边。犯者言张某始与某辈约如此。逮久弗获。会天变肆赦,乃归。室中空虚,至系马槛牛,毁斗桶为薪。念非力学无以树门户,于是决意习儒业。 选项A 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遇赦后见家境衰败,于是决定发愤读书以振兴家门。,分析:从事件混乱的角度设误。选项中“张祖为逃避服役而断指出走”说法混乱,原文中的“惮应役者邀祖斩右大指以自黜”,意思是“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回家告诉母亲后,张祖才逃避躲藏了起来
19、,内容涉及多个事件,说法混乱。故A项与原文不符。,参考译文:洪武帝元年,闽中一带的法令严厉,约束官吏的法令尤其严峻。害怕服劳役的人邀张祖斩断右手大拇指来消除自己的徭役。张祖对此感到疑惑,回家告诉母亲。母亲说:“法令可以规避,手指断了不能再接,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于是逃避躲藏了起来。没过多久,斩指事件被发觉,朝廷下诏逮捕(这些人)戍守边疆。犯事者说张某刚开始时也和某人有此约定。追捕了许久没有抓获。恰逢天显异象,朝廷大赦天下,(张祖)才回到家中。家中空无一物,到了拴马拦牛,砸毁斗与木桶当柴烧的地步。考虑到若不用功学习就无以树立门户,于是下决心学习儒家经典。,巩固训练,1.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
20、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张冠李戴或颠倒事实”的 错误。 原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举进士。时洪迈得稹文,为之赏激。调南康军教授。转运使杨万里按部,骤见叹奖,偕游庐山,相与酬倡。调广东帐司,未上,服父丧,免,调临安府教授。倪思荐之,且语人曰:“吾得此一士,可以报国矣。”丁母忧,免,干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为武学谕,改太学录。 选项:危稹文采高妙,受到高官赞叹。危稹有很高的文学才华,洪迈看到他的文章时十分赞赏,杨万里也对他夸赞不已,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比对:_ _ _,答案:张冠李戴。“倪思认为危稹这样的儒学之士将来一定能够报效国家”错,倪思的意思是能够得到危
21、稹这样的人,自己就可以报效国家了。,参考译文:危稹,字逢吉,抚州临川人。淳熙十四年(1187)中举为进士。当时洪迈得到危稹的文章,为之赞赏激动不已。调至南康军担任教授。转运使杨万里到南康军巡视,与他相见聚会,对他夸奖、叹服不已,同他一起游览庐山,互相酬唱应对。调至广南东路担任帐司,没有到任,因为父亲去世免去职务,调至临安府担任教授。倪思推荐他,又对别人说:“我得到这样的一个儒学之士,可以报效国家了。”危稹因服母丧而免职,(不久,)又主管办京西安抚司公事。入朝为武学谕,改任太学录。,2.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时序颠倒或空间错位的错误。 (1)原文: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
22、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崩,哭泣呕血。 选项:高睿自幼教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比对:_ _ _,答案:从时序颠倒角度设误,“长斋念佛,以致骨瘦如柴”指的是为母亲守孝期间的事。,参考译文:高睿从小丧父,聪慧早熟,特别受到北齐神武帝的钟爱,将他抚养在后宫中。高睿阅读孝经,每当读到“帮助并侍奉父亲”时,就会流泪感慨。高睿十岁时母亲去世,神武帝亲自把他送到领军府,高睿为此而深哀痛绝,三天不吃不喝。高睿
23、在居丧期间长期吃素,骨瘦如柴,用拐杖支撑才能起身。神武帝去世后,高睿哭得吐血。,(2)原文:景祐元年,礼院奏用冬至日册后,(孙)沔奏:“丧未祥禫而行嘉礼,非制也。”李安世上书指切朝政,被劾。沔奏:“加罪安世,恐杜天下言者,请勿治。”黜知衡山县。道上书言时事,再贬永州监酒。所在皆著能迹。时宰相吕夷简求罢,仁宗优诏弗许。 选项:孙沔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上谏。他曾上奏反对在举丧期间册封皇后,并为李安世上书说情,请求赦免,因此被贬为永州监酒。,比对:_ _ _,答案:从空间错位的角度设题。应为被贬为衡山知县。,参考译文:景祐元年,礼院上奏在冬至日这一天册封皇后,孙沔上奏说:“丧礼还没有举行完,就举行婚礼
24、,这不合乎规制。”李安世上书指责朝廷,被弹劾,孙沔上奏:“如果加罪于李安世,恐怕会拒绝天下上书言事的人,请不要治他的罪。”(孙沔)被贬为衡山知县。他在路上上书谈论时政大事,第二次被贬为永州监酒。他治理的地方都有很好的政绩。当时宰相吕夷简上书自求罢免,仁宗下诏书褒奖,没有答应(他)。,3.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曲解文意或归纳不全之处。 (1)原文:岁余,拜(窦荣定)右武卫大将军,俄转左武卫大将军。上欲以为三公,荣定上书曰:“臣每观西朝卫、霍,东都梁、邓,幸托葭莩,位极台铉,宠积骄盈,必致倾覆。向使前贤,少自贬损,远避权势,推而不居,则天命可保,何覆宗之有!臣每览前修,实为畏惧。
25、”上于是乃止。 选项:窦荣定因为妻子的关系和功绩卓越,屡被封赐。当高祖还想封赐他三公 的爵位时,窦荣定担心自己重蹈先贤覆辙,义正辞严地直接拒绝了,高祖于是 作罢。,比对:_ _ _,答案:曲解文意。“义正辞严地直接拒绝了”表述不正确,原文窦荣定通过援引先例很委婉地拒绝了封赏。,参考译文:一年多后,窦荣定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随即转任左武卫大将军,高祖还想封窦荣定为三公,窦荣定上书说:“我时常琢磨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梁冀、邓禹,他们有幸依赖恩荫和裙带关系而官位显赫,受宠过分,骄傲自满,必然招致获罪灭族之祸。如果那些贤人们稍微自我抑制,远远地避开权势,谦让而不以功臣自居,那么就可以保全天年,
26、哪里会有宗族覆灭的命运呢?我时常思虑前代贤人,实在担惊受怕。”高祖这才作罢。,(2)原文:(原涉)遣奴至市买肉,奴乘涉气与屠争言,斫伤屠者,亡。是时,茂陵守令尹公新视事,涉未谒也,闻之大怒。知涉名豪,欲以示众厉俗,遣两吏胁守涉。 选项:原涉因家奴惹祸,招来麻烦。他的家奴买肉时与屠夫发生争吵,砍伤屠夫,致其死亡,茂陵守令尹公因此大为气愤,要拿他治罪,使他处境窘迫。,比对:_ _ _,答案:从“归纳不全”和“曲解文意”两个角度设题。致使尹公大怒的原因不仅有听说“原涉家奴砍伤屠夫”,还有“原涉没有拜见他”;另外选项对“亡”的理解有误,此处“亡”为古今异义词,不是“死亡”而是“逃跑”。,参考译文:(原
27、涉)派仆人到街上买肉,仆人仗着原涉的气势和屠户争吵,用刀砍伤了屠户,然后逃跑。当时,茂陵的太守是刚上任的尹公,原涉没有去拜访过他,尹公听到这件事后很气愤。知道原涉是有名望的豪强,想当众惩罚原涉来整顿风俗,派了两个官吏紧紧地看守着原涉。,4.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无中生有或以偏概全”的 错误。 原文:初,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选项:许仲宣处变不惊,颇有器量。在他掌管
28、县印时,发现县印丢失,他从容处置,不仅逮捕县府所有小吏,而且把县令及自己的家人也投入狱中审问,最终找到了县印。,比对:_ _ _,答案:以偏概全。“逮捕县府所有小吏”错,文中只有“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的说法。,参考译文:当初,任济阴主簿时,县令与主簿轮流掌管县印。县令养宠妾,与妻室争宠,县令不能禁止。宠妾想陷害她的主人,私下盗取他的县印藏起来,封存的标记和原来一样,把它(印匣)交给许仲宣。第二天办理公事,打开印匣,则没有县印,于是逮捕县府的几个小吏以及县令、主簿的家人,投入监狱审问,果然在县令住房的烟囱中找到。县令听到这件事,仓皇失措,许仲宣处之安然。人们佩服他的器量。,5
29、.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选项分析概括有无“强加因果或事件杂糅”的 错误。 (1)原文:成遵,南阳穰县人也。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家贫,勤苦不废学问。二十能文章。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选项: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比对:_ _ _,答案:改变因果。“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强加因果,杨惠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
30、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并非因此而得以到京师。,参考译文:成遵是南阳穰县人。幼年聪敏颖悟,每日读书记忆数千言。家境贫寒,但成遵勤奋刻苦,不废弃学业。二十岁能作文章。当时南阳地方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成遵准备考科举,因为怕作文不合规范格式而担忧。正好杨惠刚考中进士,来做穰县县尹,成遵于是抄录自己作的几十篇文章去拜见杨惠,杨惠看后非常高兴。成遵来到京师后,跟从夏镇学习,于是进入(国子监)做国子生。元统元年,成遵考中进士,授翰林国史馆编修官。,(2)原文:杨恭仁,隋观王雄子也。仁寿中,累迁甘州刺史,临事不苛细,徼人安之。文帝谓雄曰:“匪特朕得人,乃卿善教子矣。”大业初,
31、转吏部侍郎。杨玄感叛,诏率兵经略,与玄感战破陵,败之。遂与屈突通追获贼。炀帝召见曰:“比闻与贼战尤力,向但知卿奉法,而乃勇决如此,朕用自愧。” 选项:杨恭仁作战很勇敢,得皇帝赏识。他奉命平定杨玄感叛乱,打败了叛贼;又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因此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比对:_ _ _,答案:从事件杂糅的角度设题。“隋文帝夸奖他是难得的人才”是因为杨恭仁不苛求细节,令边民安宁,而不是因为杨恭仁作战勇敢。杨恭仁作战勇敢是得到了隋炀帝的夸赞。,参考译文:杨恭仁,是隋朝观王杨雄的儿子。仁寿年间,多次迁任甘州刺史,处理政府的事务性工作不过严地要求细节。边境地区的老百姓安定太平。文帝对杨雄说:“不是我得到了人才,而是你教子有方啊。”大业初年,转任吏部侍郎。杨玄感反叛,隋炀帝下诏命令杨恭仁率兵平定叛乱,杨恭仁和杨玄感在破陵交战,打败了叛贼。于是和屈突通追赶捕获叛贼。隋炀帝召见他说:“近来听说和叛贼交战时你特别勇敢,以前只知道你率公执法,却竟然如此勇敢,我惭愧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