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9737035 上传时间:2019-08-30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5.6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2020版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基础整合,考点突破,易错点拨,热点聚焦,基础整合 基础梳理网络构建,基础梳理,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的 活动。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 、实践的 和实践的 。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 及其 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客观世界,主体,对象,手段,过程,结果,物质,(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 、有 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 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 的发展着的。,目的,意识,孤立,社会关系

2、,历史,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 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和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能动,主体,客体,(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1)认识产生于 的需要。,实践,(2)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3)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 能力。,实践,认识,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 的交汇点上。 (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的存在变为 的存在。 (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

3、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主观和客观,观念,现实,认识,认识从 中来,最终还要回到 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才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改造世界,主观,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三、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是标志 同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及其 的正确反映。 (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 。 (3)真理客观性的含义: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 正确的认识,即 。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客观,客观事物,规律,客观性,一种,真理只有一个,实践,(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和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4、,真理就会变成 。 (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 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理论与 的 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条件,范围,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谬误,过程,客观,实践,具体的历史的,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 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到 ,再从 到 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条件,实践,认识,认识,实践,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 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 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 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 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人的认识运动的反复

5、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或 。 (2)方法论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和 真理,在实践中 和 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对象,主体,基础,永无止境,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网络构建,考点突破 精讲考点典题例练,考点一 实践,考点透析,1.实践的内涵,2.正确区分实践的特点,命题探究,【典例】(2018北京卷,25)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

6、新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命题角度1 实践的特点,解析:B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光明前途的事物就是新事物。反之,就是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不在于出现时间的先后,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都是新事物,A说法错误。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即实践具

7、有社会历史性,B符合题意。遵循客观规律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C说法错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D说法错误。,【教师备用】 (2018河北保定一模)2017年12月,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成功首飞。AG600是我国首次按照中国民航适航规章要求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飞机,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急需的重大航空装备,主要为满足我国森林灭火、水上应急救援服务的需要。这其中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A. B. C. D.,解析:C 本题考查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研制大

8、飞机的过程及目的,体现了实践的能动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实践的发展与进步,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认识的发展,与材料 无关。,考点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透析,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辨别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个来源是唯一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两条,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认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认识都离不开实践。,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命题探究,命题角度2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典例】 2018全国卷,40(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9、求。 以袁隆平为代表的我国杂交水稻研发团队长期不懈奋斗,持续创造,不断挖掘水稻高产的潜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和世界粮食生产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几十年来,研发团队奔走在试验田和实验室,解决了杂交水稻育种的一系列关键性难题。1973年,实现了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育种;1989年,两系法杂交水稻育种获得成功;1997年,开启了第三代超级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兼顾了三系法和两系法育种的优点;2017年,创造了亩产1 149.02公斤世界水稻单产的最高纪录。,为助力国家水稻产业升级,满足人们对高品质稻米的需求,团队进一步确立了培育“

10、量质齐升”稻种的攻关目标并取得了新的突破,培育的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海水稻”试验品种已经适应了5盐度的海水灌溉。 作为水稻育种专家的杰出代表,袁隆平院士将全部精力倾注在杂交水稻事业上,他主持举办国际杂交水稻技术培训班50多期,培训来自亚、非、拉美30多个国家的2 000多名学员,并多次到国外指导杂交水稻研究与生产。 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解析:本题要求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回答我国杂交水稻研发推广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原因。首先回答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然后逐一分析。优质杂交水稻从选择课题、到创新育种技术体现了实践是

11、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答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发展,立足社会需要选择课题,开拓创新,在实践、认识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展、完善育种技术,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的培育不断取得突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应用推广优质杂交水稻,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教师备用】 (2018广东百校联盟第二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是高考制度恢复四十周年。四十年来,无数个令人感奋的高考故事,已经积淀为深刻的集体记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选拔了千百万优秀

12、学子。这既是普通人实现梦想、向上流动的重要渠道,更是培育人才、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制度支撑。 时代在变,高考也在变。招生制度从定向招生到“双轨制”再到实行“并轨”,从赋予高校自主招生权到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再到改变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四十年来,高考不断打破“一考定终身”“唯分取人”的窠臼,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 教育部决定,到2020年全面建立新高考制度,更好地发挥高考作为教育改革“指挥棒”的作用,进一步破解科学性、公平性等时代课题。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教育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 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谈谈应如何看待四十年来我国高

13、考制度的变革。,解析:首先要明确认识论的知识范围,然后分析材料中我国高考制度的变革并与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链接,最后结合材料,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等角度分析。,答案:(1)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着高考制度不断进行变革。 (2)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证明,高考制度符合国情,焕发了我国科教事业的生机活力。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四十年来,招生制度及方式的变化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

14、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四十年来,高考制度随着时代的变化始终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发展。,考点三 真理,考点透析,1.全面理解真理的属性,2.真理和谬误,(1)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更不能相互包含。 (2)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教材薄弱点,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的区别与联系,命题探究,命题角度3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典例】(2018河北唐山五校联考)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

15、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 ) 表明真理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直接现实性 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性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指导我们在复杂事物中找到发展的正确方向 A. B. C. D.,解析:B 本题考查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主次矛盾。题中对主要矛盾认识的变化,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符合题意;对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我们把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符合题意;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排除;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

16、面决定而题干强调的是不同的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材料无关。,【教师备用】 (2018湖北八校联考)早在习近平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以笔名“哲欣”在浙江日报上发表文章,清晰梳理了对“两山”关系的认识过程:第一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第二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第三阶段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正确解读是( ) 第一阶段认识的局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难以避免 第二阶段的认识也具有真理性,只不过后来被更高水平的认识所推翻 第三阶段的认识也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 三个阶段共同说明,人类永远前进在接近真理的路上 A. B. C. D.,解析:B 本题考查真理的

17、条件性和具体性。看到了实践与认识的历史性,观点正确;看到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观点正确;真理只能丰富、发展和完善,不能被推翻,排除;永远在接近真理的路上,意味着永远没有得到真理,这实际上否认了正确认识事物的可能性,是不可知论,错误。,考点四 认识过程,考点透析,认识过程,特别提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相对地上升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命题探究,命题角度4 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典例】(2018全国卷,2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

18、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A. B. C. D.,解析:A 正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及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转化,说明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正确,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题干中党的十九大报告的创新性论

19、断表明了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错误,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受具体条件的限制,因为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错误,认识的发展应该是不断用新认识超越和发展已有认识的过程,而不能表述为“否定、代替”。,【教师备用】 (2018江苏卷,28)2017年11月,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了两只猕猴。很多人都以为,这项技术的突破并不大,因为22年前,美国已经诞生了克隆羊。但实际上,当初的克隆羊采用的是胚胎分裂技术,而中国科学家采用的则是更为先进的体细胞克隆技术。由此可见( ) A.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B.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真理才不会被推翻 C.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到条件的局限 D.客观事物本

20、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解析:C C正确,很多人认为克隆猴技术的突破不大,是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认识世界的目的;B排除,已经确定的真理不会被推翻,它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D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典例】 2016全国卷,39(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

21、“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6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命题角度5 追求真理的过程,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

22、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结合材料,运用追求真理的知识说明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知识。设问指向分析我国科学家是如何发现疟疾新疗法的,属于措施类试题,要结合材料,具体回答。结合材料,可从实践与真理的关系、追求真理的过程以及追求真理过程的特点等角度去考虑。,答案: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受主客体条件的限制,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课题。克服困难、反复试验,经历多次失败仍坚持不懈。发挥团队精神,协作攻关。发掘中国传统中医中药学资源,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疟疾治疗实践,接受检验。,【教师备用】 (2

23、018安徽江淮十校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12月5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支持学校聘请劳动模范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授课。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鼓励有条件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类选修课程,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大型企业、产业园区周边试点建设普职融通的综合高中。 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说明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的要求的理由。,解析:本

24、题知识限定为“求索真理的历程”,事件限定为“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角度限定为“理由”。解答本题,要明确“工匠精神”属于主观认识范畴,基础教育属于实践范畴,并进而考虑认识源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在实践中深化认识和追求真理等角度。,答案:(1)实践具有能动性。将动手实践内容纳入中小学相关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增强通过基础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开展生产实践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3)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组织开展“大国工

25、匠进校园”活动、鼓励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向普通中学开放等可以使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不断深化。,易错点拨 点拨矫正走出误区,【典例1】 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点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易错点1 错误理解实践的内涵,【典例2】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点拨: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典例1】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点拨:实践具有社会性,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纯粹的个人,强调的是没有社会关系

26、的个人。实践的社会性,并不排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典例2】 载人航天工程分阶段进行,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点拨: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易错点2 错误理解实践的特点,【典例1】 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 ),点拨: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而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通过亲自实践获得;二是间接经验,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如读书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都源于实践。,易错点3 混淆认识的来源和获得

27、认识的途径,【典例2】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所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 ),点拨:对于人类来讲,实践是人们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通过实践,人类的认识实现从无到有的过程;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一个是间接经验(比如:阅读、听他人介绍等),【典例1】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点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不是唯一动力。,【典例2】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点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而不是认识的动力。,易错点4 不能透彻理解实践对认识发展的动力作用,【典例1】 (2016全国卷,20) 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

28、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点拨: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把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当作检验标准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易错点5 对实践检验认识的作用理解不透彻,【典例2】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点拨:实践作为检验标准,是来检验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易错点6 对真理的内涵理解不透彻,点拨: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 “有用的就是真理”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典例2】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点拨: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

29、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典例1】 有用的就是真理。( ),【典例1】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点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正确的认识即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易错点7 错误理解认识的过程,【典例2】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 ( ),点拨: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热点聚焦 关注时政拓展视野,沙漠种植水稻成功 杂交水稻获新突破,1.在来自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专家的参与下,袁隆平团队对在迪

30、拜热带沙漠地区实验种植的水稻进行测产,其中一个材料产量超过亩产500千克,两个材料产量超过400千克,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这一成果的取得说明( ) A.要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不断创新 B.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C.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们可以突破规律的制约,认识和利用规律,解析:C 在沙漠里种植水稻初获成功说明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C正确;A说法错误,科学理论是主观的,不能作为基础;B材料未体现;D说法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2.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此次选取了全球范围内包括耐盐碱水稻品种在内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迪拜开展了

31、在高温、低湿、地下水盐度高水位高的沙漠条件下进行品种试种实验,目的是初步掌握水稻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条件,为大规模、低成本地利用沙漠地下半咸水推广种植水稻做准备。这说明( )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 B. C. D.,解析:D 袁隆平海水稻研发团队此次试种实验,目的是初步掌握水稻在沙漠极端环境下的生长规律和水肥施用条件,为大规模、低成本地利用沙漠地下半咸水推广种植水稻做准备。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正确;材料未体现;说法错误,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

32、接经验。,3.如今,世界的目光都被中国水稻种植方面的一项项突破所吸引。超级稻、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等新型品种,横空出世,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这些新型水稻品种的“无中生有”说明( ) 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人们可以根据真理性的认识构建事物之间新的具体联系 通过科学实验深化人的认识可以摆脱客观性条件的制约 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 A. B. C. D.,解析:A 超级稻、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等新型品种,横空出世,不断给世界带来惊喜。这些新型水稻品种的“无中生有”说明观念转化为现实是在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同时也说明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正确;说法错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的认识总会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换言之,人们不能摆脱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说法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