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

上传人:kpmy5893 文档编号:9734731 上传时间:2019-08-29 格式:PPT 页数:87 大小:6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章 区域规划基础理论体系,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 第四节 空间集聚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 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理论,第一节 区域资源差异与分工协作理论,一、绝对优势(利益)说二、比较成本(利益)说三、相互需求论四、资源禀赋论五、地理分工论六、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一、亚当.斯密斯(英国,1776年)的绝对优势说 1、案例:比较英国、加拿大小麦和布匹生产如果不存在地域分工,则如下表:,如果进行国际地域分工,则会发生变化。可见,由

2、于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同样的时间,小麦和布匹生产量增加1倍。,2、理论A、区域成本差异导致了区域商品的成本和价格优势,导致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B、不同的区域按各自的优势生产商品,并遵循自由贸易政策,区域的商品生产总量和各自所得都会增加。,3、评价A、在工场手工业向机器生产过渡期,促进了世界性经济交流,对当时的国际地域分工和生产力布局,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奠定了当时的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B、缺陷: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生产率低,用此原则,都只好关门了。且以后的实际也不是完全这样。,二、大卫李嘉图(英国,1817年)的比较成本(利益)说,1、案例:比较:欧、美的比较利益或相对效率假定英、葡两国同时生产

3、酒和呢绒,其成本如下表: 英、葡两国分工,2、理论: 即使在一个国家或区域各个产业成本都优于另一个国家的条件下,通过合理分工生产各自比较优势的产品,国际分工和贸易仍使双方获得好处。,三、约翰穆勒(英国)的相对需求论,2、理论A、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对需求。B、只有在贸易平衡的交换比率下才是稳定的。,四、资源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认为区际间贸易差异是价格差异引起的,而价格差异是由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在地区间分布不均引起的,所以引起的绝对价格差异是引起贸易的直接原因。不同国家生产对自己有利的产品,进口不利产品。据此,按生

4、产要素相对差异将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别。,东南亚劳动密集型新西兰、阿根廷、加拿大土地多、资本、劳动力缺乏小麦、羊毛、肉,为土地密集型.德、法、英等工业发达资本雄厚,土地少工业产品和资源型农产品,为资本密集型.日本人多,地少、资源少输入食品、矿产,技术密集型产品.国际贸易分工的首要条件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区际贸易由禀赋要素的密集度为重心,向稀缺要素地区倾斜,由此形成分工。,五、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苏联)CVCP+TCV:商品销售地价格CP:商品价格生产地T:运费,六、现代区域分工与贸易理论的发展 1、偏好相似理论(林德尔、瑞典)认为条件相

5、似的国家比互补性国家的机会更多,出口的动力来自于国内市场,是技术创新和国内市场饱和的结果。 2、剩余的出路理论(迈因特、英国)不同区域都不同程度存在剩余生产能力贸易刺激剩余能力的出路,通过交流、竞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发展。 3、中心外围理论发展中国家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地区贸易恶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组成“中心外围”结构,反而使贫困地区加剧。,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 二、地域生产综合体,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和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一、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 1、区域产业结构的关联:一个产业的出现,给其它产业产生不同效应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前

6、向效应:某一产业出现后,其产品作为其它产业的原料,促进产业延伸发展。后向效应:某一产业出现后,引起对原料的其它产业产品的需求,促进产业延伸发展。,2、产业关联的纽带,产业关联的纽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是以什么为依托连接起来,这种产业间连接的不同依托就构成了产业间联系的实质性内容。 1).产品、劳务联系,是产业间最基本的联系。 2).生产技术联系,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联系方式,即产业结构变动的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3).价格联系,实质上是产业间产品和劳务联系的价值量的货币表现。 4).劳动就业联系。 5).投资联系。,3、应用A、均衡理论认为:对广大产业按相关比例投入发展。B、不均衡理论者认为:借助

7、优先发展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前后、后向效应,迫使其它部门发展。,二、地域生产综合体,1、概念: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围绕一个或若干个有区际意义的专门化部门发展其它配套产品或有其它经济、技术联系的工业部门,以及必要的区域性公共工程,共同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生产有机体,各部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对地区经济资源的最大可能开发和最大效益综合利用。2、举例:看书,3、作用,充分发挥地区资源和经济优势,建立具有全国或区际意义的专门化部门。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和科学地组织生产流程,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通过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原材料和燃料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最终可将地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

8、利用。 可共同使用统一的基础设施,减少投资,节约用地; 在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的进程中,以地域生产综合体为单位进行统一规划,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配套施工,同步建设,有利于尽快形成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基建的投资效果,有利于迅速改变地区经济面貌。,第三节 产业空间布局的古典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论二、工业区位论三、中心地理论,研究某一客体的区位选择,是假设前提下的纯理论的抽象推导,基本不涉及动态变化古典区位理论,一、农业区位理论,1、理论内容 2、理论贡献 3、应用 4、批判,一、农业区位理论(德国,杜能,1926年) 1、理论内容 A、农业土地的经营方式取决于土地的自然特征,更依赖于其社会经济

9、的空间要求,特别是农产品到市场的空间距离。 B、“孤立国”假设:均质、单中心、自由竞争、等距离运费的封闭区域(马车是唯一交通工具)、隔绝(人工产品来自中央城市,城市的物质供给来自周围),C、形成机制:追求地租收入最大R=(P-C-KT)QR:为地租收入 P:价格 C、为生产费 KT:为距离*运费 Q为农产品的生产量,D、土地按集约化程度呈同心圆状的空间规律。图:,2、理论两点贡献 1)、抽象的演绎理论和对空间区位的关系奠定的区位理论的基本的研究思想。 2)、提示了区位级差地租存在,为其它区位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3、应用 1)、大都市圈城市空间结构:城市中心居住工业区、绿化近郊卫星镇

10、郊县县级市 2)、卢旺达村落周围土地利用住宅区香蕉内侧耕地咖啡河谷耕地,4、批判A、自然条件差异大B、自给性生产(非商品性生产)使杜能圈产生偏离C、交通、技术的变化打破这种圈层分布D、大城市外围的逆杜能圈存在,二、工业区位理论,(一)运输指向 (二)劳动力指向 (三)集聚指向 (四)作用,二、工业区位理论,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纯粹理论,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韦伯理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场所,将企业吸引到生产费用最小、节约费用最大的地点。韦伯将区位因子分成适用于所有工业部门的一般区位因子和只适用于某些特定工业的特殊区位因子,如湿度对纺织工业、易腐性对食品工业。经过反

11、复推导,确定3个一般区位因子:运费、劳动费、集聚和分散,(一)运输指向,原料指数(M)=(生产中耗用的局地)原料的重量/产品的重量M1 市场指向M1 原料指向M=1布局灵活,(二)劳动力指向 在有些工业部门中占最大比重的劳动费用而不是运费或其它。如:珠宝首饰业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 系数小,运费最小区应指向强系数大,远离运费最小的可能(仅适应于节约的劳动费用大于增加的运费)人口稠密的地方倾向劳动指向人口稀少的地方倾向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受环境条件影响: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简单劳动劳动密集(廉价劳动力指向)分 复杂劳动技术密集,1、简单劳动密集型特点: 产品成本中劳

12、动费用大,大量使用工人技术易掌握产品低质廉价布局:经济文化技术都落后,但人口稠密,失业率又高的贫困地区。作用: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就业率,积累资金,为进一步发展经济作准备发展生产,提高生活,劳动相关的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技术密集型工业特点: 成本中劳动费用高,主要是高质量的技术人才工资高生活复杂产品高质高价代表方向 布局:高工资地区,(三)集聚指向生产扩大而产生的生产规模集聚 各种企业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集聚1、集聚效益存在 2、分散因子(地价地升,劳动力工资升高)适度 3、适应于聚集效益的增加大于运费的增大。,四)作用 1、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指出最小费用区

13、位原则; 3、指导工业布局。,(四)其它指向 1、廉价电力指向 2、港口指向 3、水质指向 (五)各个不同生产阶段的指向变化 1、同一部门在各个不同的生产阶段往往布局有不同的指向如炼铜工业:采矿选矿熔炼(粗铜)精铜铜材 2、随技术的进步各工业布局指向发生变化,(六)其它区位学派 1、运输费用学派A、运输费用的增加递减,方式的变换港口和交通枢纽点B、运费计算政策尽可能位于市场中心 2、市场区位学派销售不无取限,存在最大利润的市场区 3、社会行为区位学派 社会文化因素影响决策人的行为,如家乡情绪,攻关。,三、中心地理论,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 中心商品(服务):在少数地区生产、供应,而在

14、多数在点消费的商品。 中心地职能:提供中心商品的职能 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2、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周围的相对重要性C=B1-B2C:中心性B1:中心商品的总量B2:供给自身的中心商品数量 3、中心地域(市场区域、补充区域)中心地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4、需求门槛与销售范围门槛下限:满足中心地供给某种商品必须达到的最小限度的需求量销售上限:中心商品达到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受费用、时间、劳动因素影响书上图 5、中心地等级(职能等级)高级中心地:商品服务范围的上、下限都大的商品(高级消费品)称高级中心商品高级中心地。,(三)分布原则 1、市场原则(K=3)次一级中心

15、地位于上级中心地的顶点 中心地区域:1、3、9、27、81 中心地数量:1,2,6、18、54 2、交通原则:(K=4) 各级中心地布局在高一级中心地区的交通连线的中点上 中心地区域:1、4、16、64 中心地数量:1,3、12、48 3、行政原则(K=7) 特点:低级中心地从属高级中心地 中心地区域:1、7、49 中心地数量:1,6、42,第四节 空间集聚理论与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集聚理论 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一、空间集聚理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能使经济在现代技术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巨大的效益。 1、集聚的原因 A、规模经济效益:B、集聚经济效应:引发为居民服务的服务业相应发展引

16、发科技、人才的集聚 2、案例,3、集聚的作用 A、促进生产分工的细化和专门化,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B、减少关联产品的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C、有利于形成高效运行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网络外部经济效益 D、产生巨大的现实市场和潜在市场(扩大市场影响) E、有利于形成发达的劳动力培训和供应市场有利于劳动力的流动,4、集聚的方式 A、向心式极化 B、等级极化 C、波状圈层式极化,二、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三个层次:集聚体本身的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城内)集聚体对周边地区的吸聚模式(城乡)集聚体对周围城镇的吸聚模式(城城),(一)城市(集聚体)发展规模及空间结构理论,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空间集聚的效果并不总是随着

17、集聚规模的扩大而递增,当规模扩大到一定的“门槛值”,可能会出现的交通费、公共设施边际效益递减,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集聚不经济现象。因此,城市规模经济的转折点即为城市最佳规模。,影响城市规模的因素: A、普通因素:在特定条件下的最优经济规模,任何企业的规模的“度”,过了以后变成不经济。 B、地方因素:地区劳动力与资金供应:市场规模:太大会增加销售距离原料与燃料的分布:如资源分散交通该地对现代化大生产的接受能力,、城市空间结构理论城市级差地租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图;,(二)空间吸聚理论城市发展的机制聚集体对周围农村吸聚包括资金、人才、原材料、劳动支出等吸聚,以人口为最。、现象分析()推、拉

18、因理论:拉:工业化吸引农民进城推:剩余劳动力的产生及推力()城乡人口迁移模式;城市控制系统:城市寻求职业和住房的难易直到鼓励和限制农民移入城市的作用农村控制系统:农村的各种组织家庭和家庭能提供就业,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婚姻、财产、奉养等,政府的政策可控制这两个系统。移民自身调节:通过学习,建立交际网络,融入城市,、小城镇发展的机制、集聚 、行政 、推动与吸引 、第二产业的推动、小商品与第三产业的促进 、政策引导与控制 、历史积累、大中城市的扩散 、区域联系 、大中型项目的随机拉动3、空间吸聚的结果形成城市经济区和城乡一体化,(三)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城市相互联结的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是现代

19、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核心。、城市规模的序列分布和首位分布)概念、年德国人奥埃贝奇 序列分布法则:区域城市按人口规模由大到小、由少到多的有规律序列分布法则B、首位分布:首位分布=第一大城市人口(P1)/第二大城市人口(P2)4城市指数S=P1/P2+P3+P411城市指数S=2P1/P2+P3+P11首位城市:比其它城市规模大得多,在某一个特定阶段某个城市起先成为经济中心后,从而拥有更多的机会,并吸引大量有口,从而形成首位分布的城市网络。,2、城市网络系统类型城镇联系的基本形式自然联系基础设计及贸易联系经济联系 产业联系资金联系技术联系社会联系管理联系,(四)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与区域的空间结构模

20、式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A、 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离散)工业化前,孤立分散,封闭循环,联合松散、农业社会的典型空间结构B、极核式聚集发展阶段(极化):中期工业社会集聚形成极核,依托网络吸聚形成中心和扩大原中心,非均衡城市体系C、极核式扩展发展阶段(扩散):中后期工业化高度集聚,交通、信息技术、地价等经济向外扩散,区域过密活动缓和,产生新极核D、高水平均衡发展阶段(均衡):后工业化或信息社会,网络、均衡、多中 心,地区间差异消失,融为一体,高水平,2、区域的空间结构模式A、原材料出口模式:由边缘向内地推进,以港口为中心,经济发展动力来源于初级出口;等级集聚,专门化程度高,地区落后B、工业专门化

21、模式:集聚化和极核效益明显,网络与群体化,分布特征不明显,专门化程度高,内部联系比外部强C、前缘带商业推动模式:发达落后,核心边缘梯度推进,分布特征首位分布,发达向落后地区投资,商业职能强,经济专门化低。D、社会变动模式:动力来源于技术和劳动力的迁移更新,社会的变动和演进是 间接和内在的源泉,联系多,专门化,低高也相互作用。,第五节 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用理论,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四、圈层结构理论 五、空间扩散理论 六、效应差异理论,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1、引力理论断裂点理论两个城市之间零售市场区的最佳划分与两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成

22、正比,与基空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2、简化公式潜力理论公式:作用力的场强分布与人口潜力分布(人口规模对区域吸引力的大小),二、 核心-边缘理论,1、概念核心:经济活动在空间集聚形成的核心区边缘:核心的影响区域核心与边缘存在扩散与交流关系,核心边缘理论基本上是以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来解决区域与边缘区的演变机制。,2、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一)核心区域弗里德曼所指的核心区域一般是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它工业发达,技术水平较高,资本集中,人口密集,经济增长速度快。一般有几类:国内都会区、区域中心城市、亚区中心、地方服务中心 (二)边缘区域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3、核心-边缘理论在

23、规划中的应用(一)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二)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三、 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1、点:极化形成的工业点、工业区、城市轴:城市与区域联系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基础设施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2、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据点开发理论是地域极化理论的一种。该理论认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日本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实施策略,就是据点开发策略。,轴

24、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个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3、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该理论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4、点-轴开发模式,工作步骤通常是:首先,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其次,在各条

25、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它们的服务、吸引区域再次,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5、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重点开发轴的选择,通常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A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B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C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D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特别是水资源丰富,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2)重点发展点(城镇)的选择重点发展点(城镇)的确定,通常从下述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A城镇发展的条

26、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 B城镇的发展现模。 C城镇空间分布的现状,6、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A、有利于发挥极具经济的效果B、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C、有利于把经济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D、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发展,四、圈层结构理论,一)、理论发展,1、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的农业圈理论(1826);,2、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EW伯吉斯 的城市地域空间结构同心圆法则(1925);,中国城市地理学者在大量的区域规划实践基础上,深化和发展了经济活动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建立了颇具特色的理论和模式。,二)、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城市是一个不断变动着的区域实体。从外表形态来说,它是指有相当非农业人

27、口规模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实际范围。城市空间大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成区;另一部分是正在城市化的、与市区有频繁联系的郊区。城市与周围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由建成区至外围,由城市的核心至郊外,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都是有规律变化的,如土地利用性质、建筑密度、建筑式样、人口密度、土地等级、地租价格、职业构成、产业结构、道路密度、社会文化生活方式、公共服务设施等等,都从中心向外围呈现出有规则的变化。,城市与区域是相互依存、互补互利的一个有机整体。,三)、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各圈层有许多各自的特征;,(一)内圈

28、层的特征,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基本上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二)中间圈层的特征,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它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三)外圈层的特征,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外圈层中也许会产生城市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且一般在远郊区都有城市卫星镇或农村集镇或中小城市。,北京

29、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四)、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当经济走上复苏阶段,是城市社会经济从萎缩向增长的转折点,城市建设主要在原有圈层内进行结构调整,边缘区向外圈层扩展的能力极为有限,只有当经济再次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圈层结构才会产生变动,产生扩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阶段。,城市圈层向外扩展往往表现出周期波动性的特征,这与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现象密切相关。,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城市工业投资增加,居民住宅、工业小区和道路建设大规模展开,边缘区土地被征用,改变为工业、商业、文化、娱乐、城市住宅和基础设施等建设用地,城市建成区规模迅速扩大。,在经济萎缩时期,基本建设项目少

30、,大建设项目停建或缓建,投资减少,就业率下降,失业人员增多、厂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都出现悲观情绪,城市人口规模停止增长甚至减少,城市圈层扩展基本上就停止下来,处在稳定状态。,五)、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1、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圈层结构理论的应用之一。,2、圈层结构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中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3、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五、空间扩散理论 1、英国哈格特的三种扩散方式 对流: 传导: 辐射:,2、南京大学的扩散理论 A、核心扩散 B、等级扩散 C、跳跃式扩

31、散 D、波状扩散,六、效应差异理论:经济增长时对某个区域存在完全不同的发展效益回流效应:外围区域的经济增长,吸引了本区域的资金、劳力和原材料,削弱本区发展机会,产生不良影响。扩散效应:外围区域发展,促进本地区的产品,原料市场、技术、就业,产生有利影响。,第六节 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理论,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二、增长极核理论,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不均衡快速问题调整 以发展速度为目标非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为目标影响速度区域增长与经济发展“U”形相关(以均衡发展为目标会影响速度图:,二、增长极核理论1、由于集聚效益,条件不同形成相对集中的点。2、增长势头往往集中在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三个点外部效应、集聚效应往往集中在区位较好的点,通常是大中心城市形成区域的增长极核,3、取决于有无发动型工业即带动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创新能力 的行业 4、发动型企业关联、集聚、外部效应极化扩散,获得最高经济效益和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效应。 5、应用,感谢您的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