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模拟试卷 教育理论综合(小学) (满分:100 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5 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1.一个人在思维中,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都是缺乏思维的( ) 。 A. 逻辑性 B. 独立性 C. 灵活性 D. 批判性 2.下列哪种属于精神分析法?( ) A. 系统脱敏法 B. 支持疗法 C. 宣泄疗法 D. 认知作业法 3.一个学生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的心智活动,主要属于智力技能形成的( ) 。 A. 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B. 有声的外部言语
2、阶段 C. 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 D. 内部言语阶段 4.常用的记忆术不包括( ) 。 A. 位置记忆法 B. 死记硬背 C. 缩简和编歌诀 D. 语义联想法 5.吃过梅子的人一见到它的外形、闻到香味,就会有“望梅止渴”的反应,这是一种( ) 。A. 非条件反射 B. 无条件反射 C. 条件反射 D. 生来的反射 6.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了背景。这是( ) 。 A. 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选择性 C. 知觉的理解性 D. 知觉的恒常性 7.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 。 A. 主导作用 B. 决定作用 C. 辅助作用 D. 基础作用
3、 8.一次测验后,教师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加减法运算中常有进位数加错、看错数字等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补救与指导,这种测验属于( ) 。 A. 安置性测验 B. 形成性测验 1 C. 诊断性测验 D. 总结性测验 9.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于( )年编写的。 A. 1903 B. 1908 C. 1913 D. 1924 10. 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 。 A. 社会实践 B. 遗传 C. 教育 D. 成熟 11. 个体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称为( ) 。 A. 场独立型 B. 场依存型
4、 C. 辐合型 D. 发散型 12.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 ) 。 A. 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B. 积极性 C. 适应性和社会性 D. 内化性和意志性 13. ( )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 A. 人本主义理论 B. 建构主义理论 C. 行为主义理论 D. 认知主义理论 14. 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及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的地位的重视。 A. 知识 B. 能力 C. 直接经验 D. 间接经验 15. “师者,人之模范也” ,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 )的特点。 A. 复杂性 B.
5、 示范性 C. 创造性 D. 长期性 16. 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 。 A. 构造主义学派 B. 机能主义学派 C. 精神分析学派 D. 人本主义学派 17. 在教鸟的概念时,列举出“鸡、鸭、鸵鸟”等,是恰当地运用了( ) 。 A. 变式 B. 反例 C. 同位概念 D. 以上三者兼有 18. 学生“品德差、学习差,几乎没有合作行为,而且谁也不知道该做什么” ,这是学生对( )领导方式的典型反应。 A. 民主型 B. 放任自流型 C. 仁慈专断型 D. 强硬专断型 19. “过于安静,学生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课堂纪律较
6、松散,学生心不在焉。 ”这种课堂气氛是( ) 。 A. 积极型 B. 对抗型 C. 消极型 D. 失控型 220.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 。 A.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 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的 21. ( )是学校情境中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学生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环境中的经验。 A. 隐性课程 B. 学科课程 C. 显性课程 D. 活动课程 22. 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
7、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方式称为( ) 。 A. 常模参照评价 B. 正式评价 C. 标准参照评价 D. 非正式评价 2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 。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 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 主张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 “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 ) 。 A. 卢梭 B. 杜威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 25. 欧洲奴隶社会中,斯巴达教育特别重视( ) 。 A. 文化知识教育 B. 艺术教育
8、 C. 读写算教育 D. 军事体育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多选或者少选均不得分) 1.以下属于正式团体的是( ) 。 A. 班级 B. 小组 C. 少先队 D. 小集团 2.在反射弧中,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 ) 。 A. 感受器 B. 传入神经 C. 传出神经 D. 效应器 33.问题行为可分为三种类型,包括( ) 。 A. 心理问题行为 B. 品行性问题行为 C. 性格性问题行为 D. 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4.对教育评价信息的要求有( ) 。 A. 有效性 B. 全面性 C. 可靠性 D. 简洁性 5.以下属
9、于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有( ) 。 A. 高效性 B. 循序渐进性 C. 实践性强 D.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5 分) 1.启发性原则 2.课程 3.后摄抑制 4.过度学习 5.自我意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 1.为什么小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良好的班集体具有哪些教育作用? 3.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法有什么要求? 4.什么是韦伯定律? 5.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9 分,共 18 分) 1.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
10、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 100 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4 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 ”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 ”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了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
11、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 ”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请运用德育原则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并回答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2.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 ;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 。 你更欣赏哪种回答?为什么?请根据思维的原理进行分析。 六、教
12、育写作题(12 分)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 ,后人对此提出质疑。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5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D解析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根据客观事实和观点检查自己的思维及其结果的正确性。思维具有批判性的人,对自己所遇到的一切人和事,能根据一定的原则作出正确的评价;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客观地考虑正反两个方面的意见,既能坚持正确意见,又能放弃错误的想法。 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向两个极端,或者自以为是,或者人云亦云。 2.C解析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法与技术有:(1)精神分析法:宣泄疗法;领悟疗法;暗示疗法。 (2)行为矫正法
13、: 强化、惩罚与消退法; 系统脱敏法;厌恶疗法。(3 )人本主义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 交朋友小组; 支持疗法。 (4 )理性情绪疗法:非理性信念辨析;认知家庭作业;合理情绪想象。其中,宣泄疗法是指对家人和朋友说出心理创伤和紧张恐惧心理,把内心的痛苦发泄出来。 3.C解析 加里培林把智力技能的形成划分为:(1)活动的定向阶段。本阶段应给学生提供样本。 (2)物质活动与物质化活动阶段。即以借助实物、模像或图表等为支柱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3 )有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不直接依赖实物而借助有声言语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即以词的声音表象、动觉表象为支柱而进行智力活动的阶段。
14、 (5)内部言语阶段。即智力活动简约化、自动化,似乎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而进行的阶段,这是智力技能形成的最终阶段。 4.解析 就记忆术而言,大体包括以下几种: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视觉想象和语义联想法。 5.C解析 个体依据事物信号进行应变的行为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 6.B解析 人们进行知觉时总是选择少数事物作为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的背景。这种把对象从背景区别出来的特性即是知觉的选择性。 7.A解析 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角色,是由教育的内在因素
15、和外在因素决定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教师在教育6 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具有必然性、辩证性。 8.C解析 诊断性测验能够反映学习中常见的错误,诊断学习困难,特别是找到困难的成因。故正确答案为 C。 9.D解析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 C解析 学习在人的心理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学习决定着人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这里的学习即为教育。 11. C解析 辐合型认知方式的表现即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 。 12. A解析 与依从相比,认同更深入一层,它不受外界压力控制,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
16、主动性和稳定性。 13. A解析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的发展的基本概念是存在或者自我。人本主义理论提倡自我激励、自我调节的学习、情感教育、真实性评定、合作学习等。 14. C解析 略 15.解析 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复杂性、示范性的特点。 “师者,人之模范也”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6. A解析 构造主义学派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联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17. A解析 变式是通过变更对象的非本质特征而形成的表现形式,变更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或方法,以突出对象的本质特征,让学生在变式
17、中思维,从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鸡、鸭、驼鸟都是鸟类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是恰当运用了变式。 18. B解析 放任自流型的领导方式是指教师主张对班级管理不要过多地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这种做法对班级的正常运作会起到不利的作用,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正确答案为 B。 19. C解析 消极型的课堂,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双方的不积极,课堂纪律较松散,学生心不在焉,感到紧张拘谨,由于惧怕教师而反应迟钝、呆板,被动回答问题。因此,正确答案为 C。 20. C解析 略 21. A解析 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22. C解析 标准参照评价
18、是指基于某种特定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对与教学密切关联7 的具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因此,正确答案为 C。 23. D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4. B解析 杜威的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 25. D解析 斯巴达教育重视培养公民和军事训练,不重视人的身心协调的培养,更重视体育而不是美学教育。 二、多项选择题 1.ABC解析 正式团体就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D 属于非正式团体。 2.AD解析 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直接与外界刺激接触的有感受器
19、和效应器。 3.BCD解析 问题行为的划分方法有多种,其中一种是将它分为扰乱性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两种,还有一种是将它分为品行性问题行为、性格性问题行为和情绪上、社会上的不成熟行为。 4.ABC解析 教育评价的信息应尽可能全面,还应有相当的信度和效度。 5.ABD解析 班级授课制缺乏实践性,这是它的弊端之一。 三、名词解释 1. 参考答案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参考答案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
20、学科。 3. 参考答案后摄抑制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4. 参考答案过度学习指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5. 参考答案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一般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四、简答题 1.参考答案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生身上所展现的各种特征都还处于变化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这一阶段也是学生逐渐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方向发展的关键阶段,在他们身上潜8 藏着各方面发展的极大的可能性。 2.参考答案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在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过
21、程中,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荣誉感会得到大大的发展。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通过班级的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可使学生积累集体生活的经验,学会交往与合作,学会适应环境。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3.参考答案(1)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2)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3)通过演示,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参考答案 刺激物引起感觉之后,如果刺激量发生了变化(增多或减少) ,也会引起
22、感觉的变化。但是,并不是刺激的所有变化都会引起感觉的变化。只有当刺激变化到一定量时,才能使我们感觉到差别。能引起这种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变化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受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二者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即差别感觉阈限越小,差别感受性越大;反之,差别感觉阈限越大,差别感受性越小。 产生最小差别感觉,刺激物的变化量与原刺激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是一个常数,用公式表示为: K=I/I 其中,I 为原刺激量, I 为刺激物的变化量, K 为常数即韦伯常数。 这一公式就是著名的韦伯定律。研究证明,韦伯定律只是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且不同的
23、感觉,韦伯常数是不同的。 5.参考答案 (1)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包括记载学生各种情况的登记表、统计表和学生活动成果记录表等; (2 )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地了解学生,包括谈话、问卷、座谈等; (3 )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五、案例分析题 1.参考答案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地进9 行德育工作所必需的。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而是直接在全班同学
24、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把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出最大效果。 2.参考答案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思维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不仅好,而且具有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六、教育写作题 参考答案 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道德是在有
25、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因为美德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 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 道德养成途径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人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中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学、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 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有组织地习得的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 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 总之,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