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天然、人工、宇生、原生、氡,食入,吸入等) 、陆地内外照射致成人年有效剂量,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被确定为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什么?答:(1)天然本底照射的类型:宇宙射线(初级宇宙射线、次级宇宙射线) ,陆地辐射、增加了的天然照射。(2)各种类型的放射性核素致成人年有效剂量:1) 天然本底照射 2.4 mSv宇宙射线年有效剂量 0.38 mSv;宇生放射性核素 0.01 mSv ( 3H 是0.01Sv, 7Be 是 0.03Sv , 14C 是 12Sv, 22Na 是 0.15Sv )。陆地辐射 (原生放射性核素 40K 238U 23
2、2Th):外照射 0.46 mSv,内照射(除氡)0.23 mSv。氡 222Rn:吸入:1.2 mSv(室内 1.0 mSv,室外 0.095 mSv) ,食入:0.005 mSv; 220Rn 吸入: 0.07 mSv。2)人工辐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医疗照射 0.4 mSv ,大气层核试验 0.005 mSv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0.002 mSv ,核能生产 0.0002 mSv。人工辐射源对职业人员产生的照射年有效剂量 0.6 mSv。(3)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磷酸盐加工、金属矿石加工、铀矿开采、锆砂、钛色素生产、化石燃料、石油和天然气提取、建材、钍化合物、废金属工业。(4)被确定为
3、职业照射的人类活动增加的辐射是:机组人员所受的宇宙辐射。2、新建房屋和已建房屋,氡及其短寿命字体的浓度限值是多少?答:新建住房年平均值100Bq/立方米,已建住房年平均值 200Bq/ 立方米。3、理解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答:(1)天然辐射源:自然界存在的能释放出放射线的物质。包括宇宙射线、陆地辐射。(2)人工辐射源:人工生产的能释放电离辐射的装置或经加工提炼的天然辐射源。包括核技术的军事应用、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核能、放射性核素的生产和应用、医用辐照、核事故) 。4、理解地球辐射带、地磁纬度效应答:(1)地球辐射带:被地球磁场捕俘的宇宙辐射中质子和电子流等带电粒子流所形成的区域。(2)地磁纬度效
4、应:在赤道有最小的辐射强度和剂量率,而接近地磁两极处则最大。5、何为宇生放射性核素和原生放射性核素答:(1)宇生放射性核素:宇宙射线与大气层粒子相互作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有 3H、 7Be、 14C、 22Na 等。(2)原生放射性核素:自地球形成以来就存在于地壳中的放射性核素,有40K、 238U、 232Th 等。6、理解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答:(1)确定性效应:当受照剂量超过某一特定效应的域剂量以后,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将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加重。其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剂量与效应的关系呈 S 型,存在域剂量,表现主要是:皮肤的损害(非恶性损伤但有损美容) ,眼晶体白内
5、障,再生障碍性贫血,不育。(2)随机性效应:发生癌症的概率(不是严重程度)随着受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大,这种效应称为随机性效应,意思是“随机性质的,或统计性质的效应” ,如果是具有向后代传递信息的细胞受到辐射危害,那么辐射危害效应将表现在受照人员的后代身上,这种效应可能有许多不同种类,严重程度也不同,这种随机性效应称为遗传效应。表现主要是:致癌、致畸(除此之外均为确定性效应) 。7、职业照射和公众照射的含义答:(实践的照射类型包括:职业照射、医疗照射、公众照射)职业照射:放射性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受到的照射,它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公众照射:与人工辐射无关人员受到的照射,不包括天然本底照射。8、现行的辐
6、射防护标准是什么,具有什么职能?何时颁布,何时实施?具体职业人员、公众、慰问者的剂量限值?答:(1)现行的辐射防护标准:国际电离辐射防护盒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准则(2)发布 2002 年 10 月 8 日,实施 2003 年 4 月 1 日。(3)具有职能:法规职能(4)剂量限值1)职业人员:连续 5 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 ,20mSv;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量, 50mSv; 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 150mSv; 四肢(手和足)或皮肤的年当量剂量, 500mSv对未怀孕妇女职业照射控制与男人相同对怀孕妇女(保护胎儿 )腹部剂量当量:2mSv放射性核素摄入量不超过摄入量的 1
7、/202)公众:公众成员平均剂量不超过下述限值:年有效剂量,1mSv;特殊情况下,如果 5 个连续年的年平均剂量不超过 1 mSv,则某一单一年份的有效剂量可提高到 5mSv;眼晶体的年当量剂量,15mSv;皮肤的年当量剂量,50mSv。3)慰问者:对患者的慰问者所受的照射加以约束,使他们在患 者诊断或治疗期间所受的剂量不超过 5mSv。 探视食入放射性物质的患者的儿童所受的剂量限制 于 1 mSv 以下。9、理解紧急行动干预水平答:如果在 2 天以内可有效防止 10mSv,可采取隐蔽行动。 如果在 7 天以内可有效防止 50mSv,可采取临时撤离。 碘防护的通用优化干预水平是 100mGy(
8、指甲状腺的可防止的待积吸收剂量)。10、 放射防护的目的和任务?答:目的:防止确定性效应的发生、减少随机性效应的诱发。任务:既要积极进行有益于人类的伴有电离辐射的实践活动,促进核能利用及其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又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缩小电离辐射对人类的危害。11、 理解放射卫生防护的发展经历。 (叶文浪版本有)答:12、 什么是推定限值答:根据一定模式从基本限值推导出的限值。13、 放射卫生防护的三项基本原则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答:三项基本原则:(1)实践的正当性(是最优化过程的前提):辐射照射的实践对受照个人或社会带来的利益足以弥补其可能引起的辐射危害(包括健康危害和非健康危害) 。利益危
9、害(2)辐射防护最优化(是最优化过程的基本要求):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辐射实践过程中, 保证做到将辐照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的水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3)个人剂量限值(是最优化的约束):对于职业照射,它是一种源相关的个人剂量值,用于限制最优化过程考虑各种选择的范围。对于公众照射,它是公众成员从任何受控源的计划运行中接受的年剂量的上界。对于医疗照射,剂量约束值应被视为指导水平。关系:实践正当化是防护最优化的前提,个人照射限值是最优化剂量的约束条件。能把个人剂量限值直接作为防护设计和人员工作安排的依据。14、 对放射防护最优化(ALARA)的理解,放射防护设计和人员工作安排的
10、依据。答:放射防护最优化(ALARA):用辐射防护最优化方法,使在一项已判定为正当并已准予进行的实践中,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不一定受到但可能遭受到的照射,全部保持在可合理做到的尽量低水平的原则。放射防护的生物学依据:确定性效应;随机性效应;胚胎或胎儿在子宫内受照射的辐射危险。工作安排的依据:放射防护最优化,最优化的依据是剂量约束值,不能把个人剂量限值直接作为防护设计和人员工作安排的依据。15、 几个重要的辐射防护的国际机构答: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UNSCEAR)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16、 ICRP 推荐的放射防护最有用的判断方法是什么?答
11、:直观分析法、多因素分析法、代价利益分析法(最常用最有效) 、决策分析法。17、 X 射线通常用的屏蔽厚度计算的方法答:主屏蔽要求 2mm 铅当量15cm 的混凝土或 25cm 实心砖的屏蔽体厚度。注意:楼上楼下、门窗、来自患者身体的散射;对于患者非检查部位的屏蔽。18、 医用放射源事故原因及预防对策?答:(易发事故及其发生率密封源丢失和源泄漏事故:事故数 60 ;人员受到过量照射事故。 )事故原因分析:辐射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70;违规操作:专业知识、操作规程等;安全连锁装置功能故障;辐照装置传输源的机械系统故障。事故预防对策:建立健全辐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人员接受岗前培训;定期检验和维护安
12、全连锁装置的功能;调试和检查直线加速器时应注意安全防护;确保辐射警示系统功能正常可靠。19、 密封源的分类方法答:按密封源的辐射类型: 辐射源、 辐射源、低能光子源、 辐射源、中子源按几何形状不同:点状源、线源、平面源、圆柱源按活度不同:检验源、参考源、标准源、工作源按用途不同:辐射探测器刻度(校正)源、放射性探井源、工业照相源、辐射仪表源、离子发生器用源和 辐照装置用源等。20、 密闭源的泄漏检查方法?什么情况表示无泄漏答:放射性检验(有无放射性物质的泄漏)(1)湿擦拭法:拭子擦拭后测活度(2)浸泡法:505浸泡 4h 后测浸泡液放射性活度(3)射气固体吸收法:226Ra 源以棉花包绕置密室
13、 12h 后取出棉花测之。活度7Gy) 。答:(1)急性放射病定义:机体在短时间(数秒数天)内受到大剂量(1Gy)电离辐射照射引起的全身性疾病。(2)分型分度:骨髓型(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 、肠型、脑型。(3)中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1)分期:初期、假逾期、极期、恢复期。进入极期的标志:体温升高、食欲降低、呕吐腹泻、全身衰竭。四大临床表现:造血功能的严重障碍、严重感染、明显的出血、严重的物质代谢障碍。2)病理基础:初期:淋巴细胞迅速降低,白细胞一过性增加。假逾期:造血机能迅速恶化,外周血有形成分迅速减少,减少程度和病情平行。极期:造血功能障碍是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的特征,也是出血和感染的基础
14、。骨髓相:极度衰竭,有核细胞减少,网状细胞、浆细胞、脂肪细胞等造血支持细胞的相对数增加。血象:WBC 达最低值、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相对数增加、RBC,Hb,PIT 均减少。感染早期:口腔 G+球菌为主:牙龈炎,咽峡炎,扁桃体炎;晚期:G -杆菌为主:肺炎,尿路、肠道感染。 缺乏炎细胞性的炎症反应,红肿不明显,而出血坏死严重,渗出少。感染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可加重出血 出血病理基础:PIT 数量明显减少,功能下降;凝血因子减少;血管壁通透性、脆性增加。特点:全身广泛性出血,一般内脏出血早于体表出血。出血越广泛、量越多,病情就越重。恢复期:骨髓相:恢复早期呈岛状分布(单一或混和造血灶)各系细
15、胞以红系恢复最快,中幼红增加尤为明显血象:随骨髓相的恢复,外周血象开始恢复,网织红增加最明显。网织红的增加是观察 ARS 的造血恢复的敏感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分型(度) 照后 1-2d(x10 9) 轻度 1.2中度 0.9重度 0.6骨髓型极重度 0.3肠型和脑型 10 50主要表现主要损伤造血血液系统,在造血抑制和破坏的基础上发生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的造血障碍综合症,主要临床表现在出血和感染主要损伤胃肠道,小肠黏膜上皮广泛的变性、坏死,黏膜大面积脱落。临床表现是高烧、呕吐、反复腹泻、血水样便。小脑颗粒细胞、脑干部细胞大面积固缩坏死、脑循环障碍,出现水肿,主要表现为多发性点状出血。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肌张力增加和振颤、强直性或痉挛抽搐、昏睡、眼震(CNS 五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