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化学教学计划高一化学备课组一、指导思想:新大纲和新教材更强调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密切联系,更强调对学生进行四种基本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更强调培养学生综合地应用化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并且具有创新意识,展现自我个性。二、教材分析化学一总共四章 ,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从实验学化学”起到于初中化学实验以及化学知识的衔接,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连接初中化学
2、科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与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改变了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充分重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物质的性质的学习引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三、学情分析本届学生共十六个班,分三个层次。但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初中生活到高中生活的转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中生活,学生面对的是如下全新挑战:1、学习习惯的改变,学习将由老师督促学习变成自己主动学习;2、初高中知识难度的巨大落差,知识层次的加深,教师
3、授课风格方法的改变;3、学习心理的调整,由初中的佼佼者进入人才济济的高中课堂如何让自己脱颖 而出四、工作措施1 备课方式我们备课组采取每周 12 次集体备课的方式。每章节的备课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2 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渗透研究性学习,。我们一定要努力构建一个以学生自主活动、自主学习、实践和探究为主的开放的教学过程,对重点知识,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探索欲望,从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去解决问题。根据各教师的不同特点及知识特点,探索不同特色的课堂探究式教学模式,如
4、问题启发式、实验探究式、讨论互动式等。我们备课组初步拟定将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作为本组的研究课题。3对不同内容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的计划针对新教材的编排特点,我们认为,对不同教学内容应侧重培养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如在学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时,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元素化合物部分时,着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重视新旧知识的连接与过渡,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综合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4 给予学生学法的指导我们准备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使学生对知识有系统的了解。比如在学生刚接触到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可先给学生介绍有
5、关元素知识学习方法:重点元素包括原子结构、原子半径、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重点物质包括结构、制备、性质、用途。在具体的学习过程和总结时同时融入具体的学法指导。如研究金属元素的一般方法、个性的比较及共性的归纳等。5 加强实验实验教学功能,应由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向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转换。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五、教学进度表本学期完成必修一的全部教学,由于学生才升入高一,采取边复习边学新课的方式,立在夯实基础。周别 日期 教学内容8.19-9.30 初高中知识衔接复习及检测1 9.1-9.7 引言
6、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 1 课时)2 9.8-9.14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第 2、3 课时)3 9.15-9.21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 1、2 课时)4 9.22-9.28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 3 课时) 第一章归纳整理5 9.29-10.5 物质的分类(第 1、2 课时)6 10.6-10.12 离子反应(第 1、2 课时)7 10.13-10.19 氧化还原反应(第 1、2 课时)8 10.20-10.26 第二章归纳整理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 1 课时)9 10.27-11.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 2、3 课时)10 11.3-11.9 期中考试11 11.10-11.1
7、6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 1、2 课时)12 11.17-11.23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 3 课时)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13 11.24-11.30 归纳整理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1 课时)14 12.1-12.7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第 2 课时)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1 课时)15 12.8-12.14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 2 课时)硫和氮的氧化物(第 1 课时)16 12.15-12.21 硫和氮的氧化物(第 2 课时)硫酸、硝酸和氨(第 1 课时)17 12.22-12.28 硫酸、硝酸和氨(第 2、3 课时)18 12.29-1.4 归纳整理期末总复习19 1.5-1.11 期末总复习20 1.12-1.16 期末考试四、知识的落实措施1作业对上缴的作业全批全改,对不合格的作业进行面批。学案上的课堂作业由学习小组组长负责,老师抽查。2测验每章进行 40 分钟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