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家访架起沟通的桥梁60 多年前,乌克兰著名的巴甫雷什中学来了一位叫高里亚的差生,懒惰、说谎、违纪,全校闻名。他的老师来到他家,才发现这孩子很不幸,父亲早逝,母亲入狱,他只好寄居在姨母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根据家访了解的情况,这位老师对症下药,循循善诱,悉心温暖高里亚的心灵。在老师的教育感化下,高里亚表现积极了,学习进步了,加入了少先队,好像变了个人。这位老师就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一生中教育转化过 178 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跟孩子的家长、邻居交谈,有的放矢,使教育更有针对性。苏霍姆林斯基家访的故事揭示了一个教育规律:因
2、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受教育者,而家访正是全面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摘自:人民网-人民日报呼唤家访“回归”(教育论坛)作为一个老师,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孩子表面的东西,他们的成绩好坏、为人处事都是表面的。你要是真正的想转变孩子,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特别是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家庭的教育环境,去真正了解孩子成长的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学校工作安排,我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了几个学生家庭,在家访的过程中,我被几个鲜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惊呆了刘雷家的客厅很小,客厅的正前面的旧家具上摆着佛像神龛,墙上挂着的神像上积了厚厚的尘土,地面上很随意的摆放着杂物,很脏、很乱,柜子底下塞满了杂七杂八的物品,从尘土厚积的中堂2画
3、像的寿星的脸上可以看出这个家庭曾经喜悦过的神情。我们走进去,却不知道该把脚放到哪里。我们一时难以进入家访的话题,我的视线始终被他家的环境所吸引,家长招呼着我们看他们的卧室。他家的卧室很小,床上的单子很脏,上面胡乱地摆放着几床被子,床单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洗过了,看起来好像油乎乎的,床的旁边有个立柜,立柜的门把已经没有了,就用绳子把两个门栓在一起,防止立柜里的东西散落出来。立柜和床底下都塞满了鞋子等东西,一个电风扇在旁边的写字台上,这个季节早已用不着电风扇了。刘雷的父亲在外打工,刘雷还有个哥哥,是个聋哑人,母亲智力不如常人,没有工作,主要收入是母亲的低保,他是老二,每天都要去学校,但是什么也学不会
4、,到学校就是睡觉。看到刘雷的家庭情况,我惊呆了,我真的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现在还有这样的家庭!我心里想:就是在贫困、落后的山区也不会有这样的家庭呀,现代都市里有这样的家庭真是不可思议!我走访的第二个学生家庭是高欢雷的家。高华雷的智力水平有点低下,她的爸爸妈妈离婚了,是因为她的妈妈生了她这个半懵半傻的孩子。然后她就跟她的姥姥姥爷在一起生活。她的姥姥姥爷不让她和她妈在一起,害怕她妈把她带坏、教坏。她的姥姥姥爷是正常人,但就是这样,谁能顾上她的学习呢?宋同洲是我们家访的第三个学生。她妈妈的年龄非常大,她妈妈有两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孩,已经结婚了;他是老二,是个男孩,3他和姐姐年龄相差很大。因为他是个男
5、孩,爸爸妈妈对他特别的娇惯,又从农村来到城市,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爸爸妈妈对这个孩子又不知道该怎么管教,就把他送到了一个辅导班,结果孩子养成了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也特别差。当我走访了这三个学生家庭之后,思想真的是一种震撼,家访的情景有点触目惊心!这个时候我想起了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每天面对全班 50 多个学生,每节课都教给他们同样的知识,但是他们的接受能力却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孩子“人人都好、个个不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但是每一个家庭的情况却又是千差万别。教
6、育专家陶西平说:“重提家访,使我们听到了素质教育推进的脚步声。研究好这个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优秀传统的教育课题,一定会给我们的教育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次家访我了解到这三个学生的家庭条件和家庭教育环境,我在他们的教育问题上就更加具有针对性。特别是这两天他们的表现,他们逢人就说“我们老师去我家了”,稚嫩的脸上时常洋溢着自信、骄傲的神情,这虽然在我的意料之中,但是没有想到对这些孩子有这么大的触动!掩卷而思:一、家访是一种可贵的教育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我们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备课不仅要备书,还要备学生,力求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和家庭背景。4二、面对面的交流,才有心与心的呼应。只有走进学生的家庭,才能了解他的成长背景,才能更好的与学生心灵沟通、交流,才能更好的因材施教。三、学校与家庭联系的渠道越来越多,要真正做到“家访到家”。二一八年十一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