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儒 道 佛,简单摘要:,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中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我们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苏轼之词,苏轼走过的地方很多,为何赤壁能给他如此巨大的震动呢?究其根由,仍然是与苏轼一生的遭遇、对建功立业的热望、积极入世、致君尧舜
2、的儒家思想有关。当苏轼兀立于滚滚奔流的长江之畔时, “想公瑾之神”,“壮公瑾之业”,感慨万千。他在念怒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艺术性地再现了当年赤壁之战的壮观景象,一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响遏行云。“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俱写周郎之事,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英雄周瑜的敬佩之情。当初周瑜少年得志,言谈卓绝,在从容谈笑之间就消灭了强大的敌军。而自己身处逆境,空有满腹才学却报国无门。此诗饱含了苏轼对英雄的怀念和对自己的用世之志无法施展的愤慨与失落。,赤壁赋中,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我所思慕的人在哪里呢?在天一方
3、!很明显,这里美人意下指的就是苏轼所一心想要报效的朝廷,或者说是神宗皇帝。听起来好像是缠绵悱恻的情歌,事实上却是宛转地泄露出不受重用的郁结,就连吹洞箫而和的客所奏的也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好似借箫声和歌声向远在天边的“美人”传达自己的思慕之情。,后赤壁赋苏轼着力描写赤壁之景与自己的行动。文中“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也表现出苏轼的勇气,与居高临下的气势,寄托着苏轼的壮志豪情。苏轼面对月夜山河的苍茫景色,不禁忧从中来,将郁抑之情凝聚于长啸之中,感情由乐转悲。最后,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
4、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苏轼的这三篇作品中,儒家用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是基础,无论作者在最后的情绪、思想是如何转变,都是由于自己壮志难酬,而由此所引发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他困惑。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从自我嘲
5、讽中流露出对自己经历的无限感慨和悲伤。我们不难想象,当苏轼一生遭遇接连的挫败和打击,一心所渴求的梦想无法实现的时候,他很自然的要去发泄、或者说调节,然而,这种追求和理想却是深入骨髓的,自始至终无法改变的,假如有朝一日苏轼会被朝廷重用,他致君尧舜的思想也会即刻复苏。“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为自慰、解脱,但我们不难看出其中隐含的无奈和伤感。其实他心中仍怀着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旷达,是一种放任的、达观的人生态度。它指的是一种超然物外、洒脱达观的审美情趣。旷达的内涵就是解脱超越,改变固有的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发现事物的美,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所谓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
6、超俗,乐观开朗的创作个性。苏轼对待人生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 苏轼旷达精神的精义就是“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这四句话。,旷达,(一)豁达乐观与儒家思想的关系,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会有以下表现:一、殉道。即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自沉汨罗江。二、抱怨。即在诗中抒发穷困愁苦、怀才不遇的怨气。但到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超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
7、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苏轼从小就有“奋厉有当世志”的儒家济世的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十六岁时,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史苏轼传中有这样的记述:苏轼少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而当现实命运多灾多难的时候,他并不消沉悲观,其诗词显出了黑色幽默的味道,“人间何
8、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他把贬谪岭海这样的不幸当成君恩,使他得以游山玩水,这样豁达乐观的胸襟何尝不是一种适世的智慧呢?,(二)豁达乐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苏轼少年时代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他自幼喜欢庄子。在其诗词中随处可见道家思想的影子。“方士三山路,渔人一叶家”、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苏轼小时侯读庄子,他说:“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说明苏子对道家学说精髓早悟。而“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身外徜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这种忘情物我、超脱物外、人生如梦的感叹,深受道家的超脱物我的思想影响。道家的“空无”指
9、的是外物的空无。“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 、“来往一虚舟,聊随物外游” ,前者典出庄子齐物论,“虚舟” 出自庄子山木。在这里,“虚舟”代表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道家思想的另一个精髓就是“逍遥”。在苏轼的诗词里,这种“逍遥”是由“谪仙”李太白所表现的。李白性不羁而好老、庄,人称“谪仙”。苏轼词云:“临江一见,谪仙风采,无言心许”。在词中,苏轼多次用“狂”字,如“我自疏狂异趣,君何事、奔走尘凡” 、“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此“狂”,即源自李太白“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之狂。李白近于癫狂,而苏轼疏狂,二者程度不同,但“逍遥”、“潇洒”之意,二者同源于老、庄。苏
10、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中说“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他只想“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这样的仙风道骨正是道家思想对苏轼的渗透,从而成就苏轼豪放超然、豁达乐观的修行。,(三)豁达乐观与佛家思想的关系,苏轼的豁达乐观里,有着几分儒家济世之苦心,几分道家“逍遥”,又有着释家的睿智和空灵。“寓身此世一尘沙” ,禅家语也;“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取慧能偈语“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之意,亦是禅家语。“人生如梦”,“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本来就是佛家的思想。,苏轼的洒脱里,带着佛家的淡然和空灵,“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
11、。他从来就认为“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光景百年,看便一世,生来不识愁味”。他认为,凡事只有“游于自然”“忘情物我”达到“无愁可解”的境界才是最上乘。所以他虽被贬南荒儋州,却有在官场中享受不到、也体会不到的人生之趣,所以他说:“谁能书此乐,献与腰金公(腰悬金印的人)?”苏轼的这种忘情物我,无愁可解的达观性格是与佛家的“静而达”思想影响有关的。佛教的基本教义是,人生是无常的,充满痛苦,只有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彻底摆脱苦恼,进去涅槃境界。苏轼忘情物我主要受戒定慧之一的“定”的影响。定是指精神的安定统一,但心静为方法有种种程度的不同,普通人日常心静的欲境界,并不是真正的精神统一;真正的
12、精神统一称为根本静。修心禅定主要目的是使心统一,从而能以明镜止水般的心,观察诸法实相,获得正确的智慧;使心空明,从而能采取适切的判断,作出迅速确切的处置。禅定的目的,即在依定得慧。,由此可见,苏轼之“左角看破楚,南柯闻长滕。钩帘出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崎岖真可笑,我是小乘僧”已深悟佛家以慈悲为怀之思想。他了悟人生实相,“万事从来风耳过,何用不著心里”、 “寓身此世一尘沙” ,只愿“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苏轼的豁达乐观,融合着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不落一家明显痕迹、若即若离间,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那就是定风波而遂晴,故作此词中所说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处看不到儒,看不到佛,也看不出道,看到的只是一个超然、乐观的苏轼,在雨中“吟啸且徐行”。真正的超然自适,发乎内心,而终于能浑然天成。,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